刺猬效应_十大经济效应刺猬法则

2020-02-28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刺猬效应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十大经济效应刺猬法则”。

刺猬效应

张珊珊(11030076)周少娟(11030080)刘碧花(11030059)

(管理学院,港口与航运管理)

摘要:本文介绍了刺猬效应的来源、人际关系、应用、分析,以及对刺猬效应的启示 关键词:刺猬效应 心理距离 启示

一、理论源起

“刺猬效应”来源于西方的一则寓言,说的是在寒冷的冬天里,两只刺猬要相依取暖,一开始由于距离太近,各自的刺将对方刺得鲜血淋漓,后来它们调整了姿势,相互之间拉开了适当的距离,不但互相之间能够取暖,而且很好地保护了对方。

它强调的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刺猬效应的理论可应用于多种领域。在管理实践中,就是领导者如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有间”的关系,即为一种不远不近的恰当合作关系。在教育学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日常相处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理论内涵

刺猬效应也运用于人际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由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即你和对方是什么关系就要保持什么样的距离。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给出了清楚的解答,它将人际交往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

(一)亲密距离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15厘米之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触手可及”,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远范围也仅是15厘米到44厘米之间,面对面能够清楚地看见对方的表情和眼神,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二)个人距离

这是人际交往中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少有直接的身体接触。近范围距离为46~76厘米之间,相当于两臂的距离,仅能保证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如果与素昧平生的人保持这种距离,就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远范围是76~122厘米。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熟人之间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一端

(三)社交距离

这已完全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近范围为1.2~2.1米,相当于一个人竖躺在两人中间的距离,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2.1~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

(四)公众距离

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近范围约3.7~7.6米,远范围在10米之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多用扫视,少有注视,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因此,这个空间的交往,大多是当众演讲之类,当演讲者试图与一个特定的听众谈话时,他必须走下讲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个人距离或社交距离,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

三、实例运用

(一)案例一

通用电气公司的前总裁斯通在工作中就很注意身体力行刺猬理论,尤其在对待中高层管理者上更是如此。在工作场合和待遇问题上,斯通从不吝啬对管理者们的关爱,但在工余时间,他从不要求管理人员到家做客,也从不接受他们的邀请。正是这种保持适度距离的管理,使得通用的各项业务能够芝麻开花节节高。与员工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不会使你高高在上,也不会使你与员工互相混淆身份。这是管理的一种最佳状态。距离的保持靠一定的原则来维持,这种原则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既可以约束领导者自己,也可以约束员工。掌握了这个原则,也就掌握了成功管理的秘诀。

1、分析

刺猬法则强调的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运用到管理实践中,企业领导想要搞好工作,就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关系,但这是“亲密有间”的关系。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往往给人“距离美”的感觉。一个原本很受下属敬佩的企业领导,后来由于与下属“亲密无间”相处,他的缺点便显露无遗,结果不知不觉地使下属改变原有的看法,甚至变得令下属失望和讨厌。特别要提醒的是,企业领导与下属“亲密无间”相处,还容易导致彼此称兄道弟、吃喝不分,并在工作中丧失原则。

与下属保持心理距离,可以避免下属的防备和紧张,可以减少下属对自己的恭维、奉承、送礼、行贿等行为,可以防止与下属称兄道弟、吃喝不分。这样做既可以获得下属的尊重,又能保证在工作中不丧失原则。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做到“疏者密之,密者疏之”,这才是成功之道。

2、启示

与下属保持心理距离。通过对刺猬法则的研究,管理心理学专家认为:领导者应该与下属保持密切的关系,但这是指“亲密有间”的关系。为什么呢?因为如果领导者与下属亲密无间地相处,容易导致彼此不分、称兄道弟,在工作中丧失原则。因此,领导者应与下属保持心理距离,既要表现出亲和力,也要给人敬畏感。

与下属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既不会显得高高在上,也不会与下属互相混淆身份。这是管理的一种最佳状态。想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就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这种原则应该对所有人都通用,这样既可以约束领导者自己,也可以约束下属。掌握了这个原则,也就掌握了成功管理的秘诀。

(二)案例二

一位心理学家试图用实验来证明这一论断:他在大学里选择了一间刚刚开门的大教室,当里面只有一位同学时,心理学家走进去,并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重复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一个空旷的教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尽管心理学家尝试着变化自己的位置,比如分别坐在被试者的左边,右边,前面或后面,但是被试验者在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的情况下,更多的人选择立即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提出:“你想干什么?”

1、分析 刺猬效应反映了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即每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人们对这个自我空间的保护意识很强烈,人的这个自我空间一旦被侵犯,就会产生不舒服、不安全的感觉,甚至因此恼怒。就比如乘坐电梯,进入电梯后,会无意识的跟陌生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就算在拥挤的电梯里,也会不自觉的缩紧自己的身体,尽量不与陌生人有肢体上的接触。

2、启示

美学上有句名言:距离产生美。事实上,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如果想保持和谐相处,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一般来说,陌生人之间会保持一米以上的空间距离,这样才会让彼此感觉好一点。靠得太近,容易给彼此造成威胁,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空间侵犯”。

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即使最亲密的两个人,也需要给彼此一定的空间。因为任何一个人,都需要掌控自己周围那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就像一个充满了气的气球一样,如果被另外一个充满气的气球“侵犯”了,靠得太近,相互挤压,结果很可能造成气球爆炸。这也就是为什么两个原本关系密切的人,如好朋友、恋人、夫妻等,在形影不离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争吵、闹矛盾。这也启示我们,要学会利用“空间侵犯”有利的一面。

参考文献

[1]江乐兴.每天懂一点经典心理学.超华出版社,2011年 [2]百度百科.刺猬效应

效应

1毛毛虫效应(caterpillar effect):科学家把这种喜欢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习惯称之为“跟随者”的习惯,把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2音叉效应(tuning fork effe......

效应

效应大全一、蝴蝶效应:小事经过系统放大,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二、青蛙效应:一些突发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恶化没有......

羊群效应

一. 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被称为“从众效应”。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自己并不会思考事件的意义。羊群效应是诉 诸群众谬误......

羊群效应

4、生活中的管理学定律——羊群效应羊群效应表现了人类共有的一种从众心理。而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盲从则往往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羊群(集体)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

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定义棘轮效应,又称制轮作用,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

《刺猬效应.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刺猬效应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十大经济效应刺猬法则 刺猬 效应 十大经济效应刺猬法则 刺猬 效应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