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预备教师的角度谈教师道德_谈现代教师的职业道德
从预备教师的角度谈教师道德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谈现代教师的职业道德”。
从预备教师的角度谈教师道德
——基于“打伞事件”的思考
摘要:现如今,师德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如“打伞事件”一样的“失德”事件,引起人们对教师道德问题的广泛争论。诸如此类的事件除了表现出我国现阶段在职教师的师德水平需要极大的提升,也表现出了我国当前在各级各类教师职前培养中对教师道德的教育是存在短板的。今天我的论文将以“打伞事件”为线索,从预备教师即职前教师的角度看待教师道德的重要性,探究造成教师失德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字:教师道德;教师素养;
教师的道德确切的说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本文里特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的道德不仅体现在教师在日常中体现出的道德品质,也体现出对道德规范的遵守。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价值取向中,被放在了一个“崇高”的位置上,如今在人们的思想中仍旧根深蒂固。如果将师生的交往看成是一种社会关系,那么学生和教师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尽管我国积极倡导“以人为本”、“学生主体”、“关注每一个孩子”等力求让学生与教师能够建立平等关系的实践,但现在的校园内,仍旧有着“为教师服务”的“积极学生”和“事不关己”的“普通学生”的划分。事实上,师生间的教育关系是一种临时的、特殊的教养关系,本应是一种平等的人际关系,这其中最基本的交往准则是“尊重”。
一、“打伞事件”的反思
作为一名学生,事件中的人物也许再熟悉不过了。“打伞事件”为我们呈现了两个典型的形象,一个是没有拒绝学生主动为自己服务的“最霸气女”教师,另外一位是“阳光”、“懂事”、“求上进”的主动为老师撑伞的学生。烈日炎炎下,教师“心安理得”的接受着学生的“奉献”,享受着汗水下的阴凉的一幕,被发布到了网上,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社会公众对这件事的总体趋势是持反对意见的,相关的评论基本是从师生间权利、地位等不平等来立论的。但是也有一小部分人,从学生自愿、教师本无意为之、学生是表达自己对教师的关心和爱护等角度出发,站在了为女教师“鸣冤”的立场。
作为一个研究生,一个即将踏入社会的青年,一个未来将步入教学岗位的预备教师,我对待此事的观点是坚定的,我认为这名女教师确实有失师德。相对于其他职业,老师应算得上是“弱势群体”,待遇较低,但是对学生付出确很多。但是我想说教书是一种职业,这份职业要求我们要尽职尽责,对学生的关心与付出也是职业道德的一部分,学生应尊重教师的职业。但是若一味的鼓吹学生应该用实际的行动,来表现出对教师感恩,那么这种想法就变成了一种道德绑架,不仅会使教师的心态发生“扭曲”,把教育想象为一种“有利可图”的事业,更加会让学生丧失自己的权利,在学校里滋生“等级观念”。
从预备教师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时,我既是学生又是预备教师的两个角色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我关注到,不管是哪个学龄阶段,班干部(即热心服务于老师的学生)都会获得比普通同学更多的教师关注。这些关注让其在学习、生活中获取到了更多的资源,相较于普通同学更为受益。同时,学生不论是物质上还是心理上的对教师的“关怀”,也像“潜规则”一样,教师会照单全收。一个真正具有师德的老师应该对学生是一视同仁的,在拒绝学生的“额外”感激之外,还应该以身作则,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如今关于教师道德的问题远不止“打伞事件”一例,社会上还出现了“虐童事件”、“受贿事件”、“范跑跑事件”等等。下面我将从教师道德重要性、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来论述。
二、教师道德的重要性
从古到今,教师一直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一直是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一句“为人师表”让教师承受更多来自他人的尊重和审视,让教师这份职业辛苦并光荣着。近些年,随着社会脚步的加快,教师缺乏道德即教师的道德失范问题日益严重。道德失范指原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缺失或失去作用,现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尚未形成或未被接受,使社会成员缺乏明确的道德准则作为约束,部分群体或者社会成员社会活动中不遵守道德准则违反社会规范。1在我们呼唤教师道德时,我们应意识到教师的道德是很重要的,这些失德的事件对教师自身及教师群体、学生等都影响很大。
首先,教师道德对教师自身具有很大的影响。国家在1997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就有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和为人师表8条规定。2虽然这八条规定约束着教师的言行,但是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人就面临着很多诱惑和考验。一个有教师道德的教师是能够自律的,是能够分清对与错、是与非的,是能够抵制不良风气的。如果一位教师犯了错,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罚,那么不仅他自己以后和还会任意为之,而且对其他教师也会产生负面的辐射作用。这样一来,不仅会使教师的心态发生“扭曲”,把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想象为一种“有利可图”的事业,更会将心力投入在其他地方,而对教学教法的投入就会相应减少。孩子们的权利意识的薄弱,作为成人的教师,不能利用他们对教师权威的崇敬,享受学生带来的便捷。平日中的倒水、擦黑板等小事中,师生的交往是可以进行的,但就“打伞事件”而言,教师应及时的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保护自己的权益。
其次,教师道德对学生亦具有很大的影响。校园中,学生应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对师生关系的维护本应是放置于次要位置的。就“打伞事件”而言,教师与学生是一种成人与儿童的关系,根据教师的职业责任与社会的伦理要求,教师本来就应该照顾学生的。但是这件事中,二者的职责完全互换,角色完全颠倒。教师在班级中是有实际权力的,面对“热心”的同学,教师在为其安排座位、评选三好学生等荣誉、全班表扬中会对其有所侧重。这些从教师那得到 “利益”的学生,往往会成为班级的佼佼者,在学习和班级地位上享受赞扬。反观普通的“不积极”的学生,如果学习不在前列的话,往往会成为班级的“透明人”,甚至成为为班级的“废物”,承受同学们的排挤和羞辱。所以学生眼中的教师,是具有权威,拥有权力的。教师的道德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坚守底线,保持平等的对待每一名学生,避免因为个人好恶导致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对学生判断不公允。
三、造成教师失德的原因
12崔婧.对当前幼儿教师道德失范的研究[J]中北大学,2011,3.12.杜时忠.教师道德从何而来[J]高等教育研究,2002,5.79.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承担着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新课改的进行,这导致了教师这一职业承担着太多的压力,难免会产生些许职业倦怠。这些倦怠会打击教师对教学的热情、对职业道德的坚守,有可能导致发生一些违背师德的行为。教师的成长首先要经历两个重要的时期,那就是职前培养期和职后经验期。这两个时期对教师道德感的形成和发展、道德的实践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职前期造成教师失德的原因
职前教师道德教育力度不够。从我国的教师的职前教育来看,为了培养未来教师的职业道德,师范院校一般都开设有政治必修课或教师道德修养之类的课程。我国各级各类培养教师的院校之所以开设诸如此类的课程,是相信这些课程对教师职业道德形成有是有一定的益处的。但是反观高校实际课程的设置中,学生对此积极性并不是很高,这类关于教师道德课程变成了可上可不上的“选修”。究其原因,还是学校对职前教师道德教育力度不够。教师的职前教育没有和考试、综合素质测评挂钩,难以引起预备教师们对师德的重视。
职前学生自我认知不足。在没有成为一名正式的教师之前,作为一名学生,也将会面临师生相处问题。如何把握自己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掌握自己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很多学生是缺少认知的。职前的这种认知缺乏不仅会让自己成为教师的“服务员”,而且势必会将这种“理所当然”带入到今后的工作中,将学生与自己的“过分互动”也看成是一种“理所当然”。
入职前没有道德考核要求便上岗。由于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师范专业,但是也有一些教师是非教育专业、师范院校出身,没有系统的对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教育基础学科有深入了解,就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更加不能正确的了解自己。现如今有些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特别是幼儿园教师,本科学历都是没办法保证的。这些诸如此类的问题对教师从教后的道德表现都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在入职前,院校并没有对学生的道德进行一定的考核,而是在学生完成学制后就允许其毕业,这对今后的教师道德问题都买下了隐患。
(二)职后期造成教师失德的原因
现有的教师职业道德体系、法律监管不完善。当教师在校园中进行道德实践时,现有的教师职业道德体系,未能对教师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指导,而能够为教师提供有效指引的专业道德体系又尚未真正形成。教师的职业伦理操守问题不是简单地靠教师自身素质来约束、规范自己的,即使有个体靠自身做到职业标准也只是作用到个人,而无法普及到群体,因此完善教师职业操守、完善奖罚制度、完善法律法规是重中之重。
教师的付出与回报不平衡。教师从事的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肩负学校、社会和家庭三大重任,在学校和社会,扮演着知识传授者、道德教育者、心理辅导者和学生管理者等角色。在家庭中,还要承担着赡养父母、教育子女等重任。个人利益对教师德滑坡现象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不少教师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职业,总是觉得现有的工作强度大、过度辛苦、成就感低,付出与所得不成正比。许多教师把教书育人仅仅当做一份工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每天按照固定模式工作,麻木不仁,体会不到工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缺乏创造性,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只好按部就班。学校领导对师德教育建设不重视。师德修养是教师继续教育或在职培训必不可少的内容。现如今,很多学校的领导都不能全面正确的意识到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性,并不明确开展职业道德建设的目标和意义,具体措施也不实际,大多只是在会议上和文件上提一提,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在实际行动中。看见本学校的一些老师的行为存在不道德的情况,并没有在意当成一回事,去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制止,等于放纵这些不道德行为蔓延3
社会不良风气对教师道德的影响。不少教师跟随社会不良风气的“潮流”,向金钱靠拢、向名利靠拢,把利益作为衡量自己一切工作的准则,放弃了自己的职业道德。除此之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凸显的诸如社会不公平等问题,也造成了社会分配不公平等问题,也成为了教师职业理想动摇,不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主要原因。面对社会中金钱、物质、荣誉、利益、权利等一些不平等现象的影响,教师的价值观也会受到一定冲击,与此同时,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权威相较于过去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这种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个人和社会间的冲突,对教师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教师自身承受的工作压力和社会舆论,如果没有良好的途径去调节心理负荷,可能会导致一些违背师德的现象发生。
四、改善教师失德的策略
(一)职前培训是关键
真正的高尚的教育者,会自行的遵守职业规则,觉不会逾矩,也不会利用学生。这样的教师应该是尊重学生的,不断进行自我批评与教育的。这就需要在教师的职前期,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精神来概括对教师的要求,加强对职前期学生的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知,并形成自身规范,同时用人单位要加强职前期教师的准入标准,提高本校的教师整体素质。
(二)明确教师职业道德要求
一个成熟的教师是应该谨遵职业道德要求的,除了法规和政策对职业的宏观道德要求之外,更要将这些要求应用在实践中,落实在身边的每一个小事中。在班级中,如果有孩子主动为班级擦黑板、扫地、倒垃圾、帮助同学、帮助教师处理班级的公共事务,教师应该鼓励孩子为班级服务的行为。但如果涉及老师的个人事务,教师就应该有明确的意识,应该拒绝学生为自己的不正当要求服务。
(三)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监管 推进教师道德实践,必须要依靠法律,否则单靠单纯地提出意见与指责并不能从根本上改进整个教师职业伦理、操守的现状。国家的各级各类政府教育部门与相关机构应联合学校,完善法律体系和监督制度,不但能够增强教师个人的自律性,而且能从根本上促进教学风气、教学质量、教学品牌的创建与发展,对学校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四)社会各方要“正视”教师职业
学生、家长和大众传媒等社会各方,要正视教师这一职业。如今社会各方对教育都是十分重视的,因此学校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关注和规范。即使教师在私人空间中的一些言行也可能被放大化或以高于常人的标准受到限制,难免会给教师造成过度的压力,所以很有必要给教师“道德松绑”。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教师首先是作为一个“人”而 3吴芳科.浅谈师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13(10):55.存在着,而非教育孩子的“工具”。社会各方不应一味关注学生的需要,而鲜少关注教师群体的需要。
“打伞事件”中的发生的一切可能仅仅是一件教育生活中的小事儿,但是对在场的其他学生造成的影响是什么样的?对社会大众造成的影响是什么样的?对未来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建设成的影响是什么样的?对衡量师德尺度造成的影响是什么样的?这些都是 “打伞事件”带给我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崔婧.对当前幼儿教师道德失范的研究[J]中北大学,2011,3.12.【2】杜时忠.教师道德从何而来[J]高等教育研究,2002,5.79.【3】吴芳科.浅谈师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13(10):55.
摘要 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自由裁量权的含义及现状和价值。第二部分主要介绍道德在我国的现状,同时也分析了为什么在我国会缺失。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国外相关国家如何规定......
从教师角度谈如何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张继红(甘肃省静宁县德顺小学 743400)【论文摘要】 【关键词】 【正文】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
从体罚谈教师职业道德中庄学校 马彦礼无论是法律法规,还是教育行政部门行规,或是学校制度中,都明确规定:严禁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然而,个别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变相......
从儒家天人合一的角度谈保护环境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益发达,环境污染正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健康,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已经成为全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呼声。......
从美的角度谈作文教学衡阳市五中 王培霖爱美是人的天性。从摇篮曲中露出甜美笑靥的婴儿到“钓胜于鱼”的老翁;从古代的“锄者忘其锄”的农夫,到维纳斯像前的学生,都足以证明: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