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培育职业农民的思考_职业农民培育
关于对培育职业农民的思考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职业农民培育”。
关于对培育职业农民的思考
王惠萍 王银福 张明学 康银孝 郭红燕 席德仓
宝鸡市陈仓区农技中心 721300
摘 要 本文在阐述职业农民的内涵、类型及培育职业农民的意义和作用的基础上,立足我国“三农”问题和农民职业教育现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目前我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及措施。
关键词 培育;职业农民;思考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快速推进,近年来农村的“三化”现象,即: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现象日趋突出,农业劳动力供求关系已呈现出总量过剩与结构性、区域性短缺并存,劳动力结构表现出老年多青壮少、妇女多男性少、低素质者多高素质者少的“三多三少”状况,农业发展面临“后继乏人”。“将来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面对和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为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所在。职业农民的内涵及类型
职业农民,是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达到相当水平之后,伴生的一种新型职业群体,是农业内部分工、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自身分化的必然结果。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认为, 传统农民主要追求生计,是与市民身份相对称的群体;而职业农民则是充分地进入市场,将务农作为商品产业,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依据这一理论,职业农民就是指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其内涵应有四个特质:一是全职务农,指职业农民的经济活动是以从事农业再生产为主体,并以此为生计来源;二是高素质,包括较高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具体专业技能、相关的经营管理能力);三是高收入;四是获得社会尊重。当前我国职业农民主要包含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类。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占有一定的资源、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农业劳动力,主要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是指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中较为稳定地从事农业劳动作业,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业劳动力,主要是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是指在社会化服务组织中或个体直接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相应服务能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主要是农村信息员、农村经纪人、农机服务人员、统防统治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培育职业农民的意义及作用
2.1培育职业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需要。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解决“三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三农”问题中的农业问题,实质是由于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程度较低,导致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三低”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归根结底是要依靠掌握和使用先进科学技术,接受能力和需求能力强,支撑农业产业发展的高素质的职业农民。“三农”问题中的农民问题,主要是低收入尤其是农业的收入太低,导致大量高素质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造成农村“三化”现象突出,“农民荒”问题显现,很多农民子弟在摘下了“文盲”帽子的同时,却又戴上了“农盲”的标识,所以培育职业农民不但可以解决“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而且还可以解决“种好地”的问题。解决好了“三农”问题中的农业、农民问题,农村各种突出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因此可以说“三农”问题的解决,客观上要求确需培育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
2.2 培育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推进“三化”同步发展,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更需要加快发展。农民始终是农业和农村的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承担者和推动者。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成败。在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业面临发展战略转型的历史使命,即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这一过程既包括产业结构的转型、产业组织的转型,也涵盖农民生产技术的转型和发展观念的转型。我国传统农业是一种经验型农业,而现代农业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其就业能力的形成则要依赖于对农业知识技能系统、专业的学习和培训。现代农业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广泛采用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把产前组织、生产过程和产后服务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条,这就要求现代农业的从业者必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与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相适应,实现职业化。可以说,没有职业农民就没有现代农业。2.3培育职业农民是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
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过程是社会化大生产作用的结果,我国的农业发展历程也必将经历此过程。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就是农业高新技术被引进到农业生产之中,使农业的分工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科学,越来越专业,最终形成农业产业的专业化。实现这个过程的关键就是人才,就是职业农民。在很多农业发达国家,只有拿到一定农业学历或职业证书,才有资格去继承或者经营农场。他们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都很高,农民是一种很富有的职业。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农业的现代化过程其实质就是农业中的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的过程。马克思研究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时发现,农业的商品化过程必然会产生一个新的经营农业的“农业企业家阶级”,这些农业企业家把农业变成工业来办,采取企业化的方式加以经营管理,促进了农业的企业化、资本化的发展。如同现代工业的生产主体是产业工人一样,走上社会化大生产道路的现代农业,同样亟需一大批素质高、结构合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3、培育职业农民的对策与措施
3.1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树立农民职业平等观念。
农民的本意是一种职业,是指长时间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者。而在我国长期以来,由于户口问题的不合理性、成分身份的划分等多种因素,导致社会认识上的误区,对人自然形成了三六九等,农民被赋予身份属性,处于社会 “草根”阶层,被看成是愚昧落后的象征。低下的社会地位是农村劳动力离开农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给其以良好的成长社会环境。发达国家从身份农民向职业农民的转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他们通过推行“剥夺”农民或“福利”农民的发展道路,实现了从身份农民向职业农民的转化。在我国必须强化社会舆论引导,破除社会对传统农民“身份”的歧视和偏见,真正从社会成员阶层转为经济产业职业,还农民以平等的地位和尊严,使他们能与教师、公务员等其他职业一样得到社会认同与尊重。同时要加快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尽快回归农民的职业属性。
3.2多措并举,提升农业吸引力。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27%,这是具有转折性、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事件,必将给农业农村发展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目前农村出现的农民老龄化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所致,根本原因还是由于传统农业生产效益相对低下,生产环境较为艰苦,农业日渐失去竞争力和吸引力。农民辛辛苦苦干上一年,还不如外出打工三四个月的收入。这样的生产效益,“弃农”现象也就在所难免。因此,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业环境,就成为提升农业吸引力的必由之路。一是通过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强化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尽快使农业生产获得社会平均利润,主产区财力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务农农民收入接近或高出外出打工收入。二是通过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充分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发展“一村一品”经济,形成生态保护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循环农业、服务农业等多种新型农业形态,使传统农业变为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幸福农业,吸引有志青年投身农业,成为新一代职业农民。试想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谁还愿意“弃农进城”? 3.3 构建教育培训体系,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发展现代农业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最基础的就是要培育有科技素质、职业技能与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农民培育具有明显的公益性,政府责无旁贷。各级政府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要充分利用现有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或农业科技培训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各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骨干,以高、中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以企业与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为补充,以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各类培训机构为基础的职业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创新教育培训模式,使培训内容注重实效,教育程序强调实践,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培训要接地气,要将培养内容与地方主导产业紧密结合,围绕各地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及市场信息等开展教育培训,要围绕农业生产如何适应市场需要、如何适应农民的需要来安排,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可采取集中授课与自学讨论、经验交流与现场观摩、座谈讨论与咨询解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把教育培训搬进农村、搬进田间、搬进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实现就地就近培养,不离乡不离土,方便快捷地让农民接受教育培训,从而培育出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职业农民。
3.4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保障职业农民后继有人。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刚刚起步,因此,必须给予政策资金上的大力扶持和支持。要研究制定职业农民专项扶持政策,要从创业兴业、风险支持、信息服务、劳动保障等综合扶持入手,比如鼓励职业农民承担农业项目,在基础设施建设、信贷发放、土地流转、税费减免、技术服务、农业保险、社会保障方面给予优惠;新增农业补贴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等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在资金上,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将中省农业项目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可以房屋、土地等所属物抵押贷款,可将职业农民的种养殖场以及专业经济组织列入小额担保贷款项目中,与创业人员同等对待。同时,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引导、吸引农业院校,特别是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当新型职业农民;在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试办“新型职业农民学院”或专业,招录农村有志青年特别是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领办人的“农二代”免费入校学习,培养新生代新型职业农民。要探索建立职业农民认证制度,发放职业农民技能证书,逐步建立起严格的农业准入制度,从而确保职业农民队伍稳定发展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 郭智奇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15期7-13页 [2] 蔡秀珍等 论职业农民培养的意义和途径 《教育与职业》第27期160-161页
[3] 徐庆国等 关于新型农民培育工作的思考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第8卷1期47-49页
第一作者简介
王惠萍,女,1966年10月出生,大专学历,工作于宝鸡市陈仓区农技推广中心,农艺师职称,通信地址:宝鸡市陈仓区虢镇东门农技推广中心,联系电话:0917-6212177,***,电子邮箱:whp4971@126.com.
着眼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告别“老把式”种田需“新人”——陕西省职业农民培育探索纪实编者按:去年以来,农业部在全国启动了100个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着力构建......
李、赵校长:因忙。草成一纸,不成体统!请细读、补充、斧正还在路上!榆林市“新型职业农民在路上”专题征文之对定边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思考定边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李松林 赵红梅......
陕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总结一、目前试点工作进展情况1、成立了领导机构,工作制度、方案和培训计划。陕县被确定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以后,我们立即向县主要领导做......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与举措中国远程教育月刊 2013-01-07 09:21 作者: 点击:68页面功能 【字体:大 小】【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摘 要】借鉴国外先进经......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的思考摘 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农民数量迅速减少,“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日益凸显,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目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