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县农民增收的调查与思考_对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对我县农民增收的调查与思考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对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统筹城乡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对我县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王铭惠汪 博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提出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这不仅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的根本之举,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需求。如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探索和破解农民增收问题,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对于有23.9万农业人口的镇安来说,解决占全县总人口84%的农民增收问题,是镇安经济社会率先突破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农民收入现状和特点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农村的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农民的收入逐步增长,农民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类农村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也日益凸现,农民收入呈现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从农民收入的趋势看,收入总体水平逐步提高,但总体形势不容乐观。随着农业经营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特别是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扩大劳务输出、加快移民搬迁、鼓励进城务工等途径,农民收入总体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据统计数字显示,农民人均收入从2008年的2470元增长到2009年的3003元,增长21.6%。但总体形势不容乐观,与全国的平均水平5153元、全省的平均水平3438元仍有较大差距,与全市持平。
(二)从农民收入的构成看,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但增收途径不稳定,实现增收的基础比较脆弱,影响增收的不确定因素增加。随着农村工业、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劳务输出的扩大,二三产业生产要素加速融合,农村人口加
速流动,传统的农业职业重心已经逐步转移,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增收空间不断得到拓展,多渠道、多元化增收格局已初步形成,总体来说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劳务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渠道。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382元,其中劳务收入1353元,占到纯收入的45.1%。劳务收入超过了农户家庭经营三大产业收入,成为农民最大的收入来源渠道,劳务收入增长的快慢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的步伐;二是家庭经营纯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主体。农户家庭经营纯收入的1187元中,其中第一产业的纯收入895元,占75.4%,农村二三产业的纯收入占24.6%。在第一产业中,其中农业收入545元,林业122元、牧业227元。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是以第一产业的农林牧业为主,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三是政策性收入增加带动转移性收入增长。各项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在转移性收入中,农户退耕还林还草补贴增长69.2%,种粮补贴人均达到28元,政策性收入在转移性收入中占到80%,成为拉动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的主要因素。
(三)从农民收入的层次看,贫困阶层的脱贫步伐明显加快,但农村内部贫富差距日益加剧,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现。随着扶贫三项工程的开展,扶贫开发、移民搬迁、结对扶贫方面取得明显成果,2009年启动建设扶贫开发重点村22个,完成移民搬迁168户810人,解决了1.42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人口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住房难等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但贫富差距明显拉大,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按新的贫困标准计算,全县尚有近10万贫困人口,还有9774户农户仍居住着石板房;特别是地处高山深山偏远地区,且以从事传统农业生产为生的许多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在低水平状态,而超过5000元以上的农户仅占17%,最高的农户人均纯收入4万多元,人均收入差距非常明显。
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一是土里刨“金”难度大。由于农业受市场、自然灾害的双重制约,近几年农产品市场相对过剩,市场价格低迷,对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影响较大;全县农民收入虽然在逐年增长,但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业内部增收动力不足、空间有限。人均1.2亩常用耕地中,仅能获得545元的纯收入,加上单家单户的耕作方式,在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情况下,要实现“土里刨金”的难度很大。
二是农民增收条件差。尽管县委、县政府近几年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开展了乡村公路、农电改造、人畜饮水、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定程度改善了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但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现象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特别是全县10万人的困难人口,大部分都分布在农村。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公路、铁路建设的发展,又出现了种田无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难度。
三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全县农业产业化企业普遍存在产业化程度低、整体规模小、产品深加工能力弱等制约因素。据调查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1230个(包括个体、私营企业),其中产值过100万元以上的企业15家,过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有5家。科技含量低,经营规模小,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没有形成一条龙,使产业化企业规模效益不明显,对农村经济的拉动能力有限,对农民增收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要解决农民增收难题,必须从镇安的实际出发,统筹城乡发展,根据农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掌握和运用农业发展的规律,去探索新思路新办法。
第一,是发挥“人”的优势,做好转移文章。富裕农民必须首先大幅度减少农民,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要做好转移文章,重点应在就地转移和易地转移上下功夫。一是把加快小集镇建设与转移劳动力相结合。小集镇的产业结构基本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农民进镇门槛、就业风险和生活成本较低,小集镇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因此,加快小集镇建设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重要途径。二是把发展民营经济与转移劳动力相结合。对于县域经济来讲,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是扩大就业、加快富民的一条有效途径。发展民营经济要以农民就业和增收为目标,以当地主导产业为依托,推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民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增加农民收入。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县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人员3285人,人均增收285元。三是把招商引资与转移劳动力相结合。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条件下,招商引资是主攻工业、发展农业的总抓手,在这过程中,要把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有利于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而且对增加农民收入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四是把技能培训与转移劳动力相结合。要以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为重点,大力实施“人人技能工程”、“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等培训项目,使每个农民至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提升劳务输出质量。要采取必要措施,调动职教中心和农业技术部门等社会资源,采取多形式、多途径,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定向培训和对口培训,使他们无论是外出务工还是本地就业都具备一定技能,提升创收能力,走出一条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路子。
第二,突破“地”的瓶颈,发展现代农业。投入多产出少的农业种植现状,直接影响到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热情,以及投资农业的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要突破地不生金瓶颈,实现土里刨“金”,必须依靠科技手段,探索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路子,以农业的高效,来实现农民增收。首先,必须深化土地流转机制的改革,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这是提高农业效益的基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改变了农民对土地的依存关系,在稳定和完善集体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允许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农业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以及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原则下,要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加强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规范和管理,使土地向种田能手、种养大户集中,使土地经营向规模化发展,最终达到以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的高效益发展。其次,要以发展龙头企业和特色基地为重点,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指导和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它们对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扶持一批高起点、大规模、外向型、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税费优惠、强化服务等途径,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合资、兼并等方式进行低成本扩张,指导它们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拉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实现规模效益,不断增强对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把“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向农业的各个领域推广,迅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能成功地解决一家一户农民与大市场连接的难题,对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能产生良好效果。此外,要积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效益。设施农业可以利用时间差,突出反季
节,实现产量上、季节上、地域上的三大突破,农作物不仅产量高,同时又因季节的差异,价格往往高出平常的几倍,可以大大提高农业效益,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第三,加大“钱”的投入,创优增收条件。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农民“造血”功能。今年,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方面大幅度增加投资,省里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这是我们解决农业生产基础薄弱,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良好机遇,要抓紧申报、积极实施一批环境整治、人畜饮水和道路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以项目带动农民增收。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加快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农田水利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在资金投入方式上,要围绕重点项目,以增强农民“造血”功能为重点,有计划、有侧重地投入,提高资金投入效率。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应尽量使用本地农民工,使农民短期内能够从工程建设中直接增加收益,同时也为农民持续增收创造更好条件。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农民增收保障。全面落实中央及陕西省关于加强 “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切实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农业补贴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惠农政策。深化农村土地、林权等各项制度改革,逐步解决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体制机制问题。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加大家电、摩托车等下乡实施力度,根据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需要,适时出台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的新办法新措施。同时,进一步规范“一事一议”制度,及时准确掌握农民负担动态情况,提升农民负担监管水平;加强农资市场价格监管,防止因农用物资价格过快上长,增加农民生产成本,抵消农民增收。
对宁陕县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作者:胡楷一、我县农民收入的现状从收入总量来看,2007年至2009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40元、2431元和3201元,同比增长16.7%、25.3%、31......
石泉县农民增收的调查与思考无农不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增收一直是农村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近日,石泉县组织人力深入池河镇明星、谭家湾、青山村进行调查,并作以简要分......
对湘东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三农”问题今年被提升到“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核心问题就是要加大力度,增加农民收入。湘东有人口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达299288人,占总人口......
对湘东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三农”问题今年被提升到“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核心问题就是要加大力度,增加农民收入。湘东有人口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达299288人,占总人口......
淮阴工学院“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 题目:洪泽县农民增收难问题调查与思考学校:淮阴工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承诺书 我是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班学生。我承诺:2011年暑假,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