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环境现状与治理_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现状

2020-02-28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区域性环境现状与治理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现状”。

区域性环境现状与治理分析

摘要:区域性环境是我国最大的环境问题,治理环境问题应以点带面的进行。区域性发展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环境污染,保护区域性环境迫在眉睫。影响我国区域性环境的因素众多。本文分析我国区域性环境污染产生现状与治理,对我国区域环境保护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关键词:区域性环境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公众参与

环境除具有整体特征外,还具有区域性特征。区域性环境问题,即指区域性内的环境问题,它是特指某一区域或是某些区域性内普遍存在的问题。按功能和性质可分:自然区域环境、社会区域环境、农业区域环境、旅游区域环境等。比如说某某区域工厂排放有毒气体严重超标,严重恶化了此区域环境污染现象。如厂矿排出的有害废水对水系的污染影响多局限在下游沿岸一定地区范围的环境和居民,而厂矿排放的有害气体对大气的污染影响则多以厂矿为中心波及一定范围(尤其是下风向地区)地区的环境质量和居民健康。又如自然疫源性(生物源性)地方病和化学元素性(地球化学性)地方病也都具有严格的地方性区域特征,自然疫源性地方病由于病原体与所处地区内自然地理条件相适应,以及宿主生活习性的选择性生存特点决定了自然疫源性地方病区域性特征。化学元素性地方病的地域性特征则由地质地理等自然因素的分布所决定,且因地球化学元素在地球外壳的分布并不均匀,故它们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环境问题区域性的特点

当代环境问题,与过去任何时期的环境问题相比,由于受现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呈现了新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六大表现:

1.1 全球化

过去的环境问题无论是影响的范围。对象还是产生的后果,都具有局部性、区域性特点。而当代环境问题则表现了明显的全球性,这是因为:一些环境污染具有跨国、跨地区的流动”性。

当代许多环境问题涉及高空、海洋甚至外层空间,其影响的空间尺度已远非农业社会和工业化初期出现的一般环境问题可比,具有大尺度、全球性的特点。环境问题的全球化,决定了环境问题的解决要靠全球的共同努力。1.2 综合化

20世纪中期出现的“八大公害事件”曾引起世界的震惊,但它们实际上都是由污染引起的损害人们健康的问题。而当代环境问题已远远超出这一范畴,涉及到了人类生存环境的各个方面。如森林锐减,草场退化、沙财大、土壤侵蚀、物种减少、水源危机,气候异常、城市化问题等,已刚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环境问题的综合化,要求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整治的措施,才能减轻或控制其影响,预防其发生。1.3 社会化

由于当代环境问题已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影响到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当代环境问题已绝不是限于少数人、少数部门关心的问题,而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虽然当代环境问题仍在向恶性方向发展,但保护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各部门、各学科关注的焦点。1.4 高科技化

随着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由高新技术引发的环境问题日渐增多。如核事故引发的环境问题、电磁波引发的环境问题、超音速飞机引发的臭氧层破坏、航天飞行引发太空污染等。这些环境问题技术含量高,影响范围广、控制难、后果严重,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1.5 累积化 虽然人类已进人现代文明时期,进人后工业化、信息化时代,但历史上不同阶段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在当今地球上依然存在。同时,现代社会又滋生了一系列新的环境问题。这样,形成了从人类社会出现以来各种环境问题在地球上的积累、组合,集中暴发的复杂局面。1.6 政治化

当代的环境问题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成为国际政治、各国国内政治的重要问题。其表现在:

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合作和交往的重要内容;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导火索之一,如各国在环境义务的承担、污染转嫁等问题上经常产生矛盾并引起激烈的政治斗争。2 规划原则与目标 2.1 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的,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倡导生态文明,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2.2 规划原则

以人为本,环境优先: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切实改善环境质量,确保区域环境安全。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合理规划、布局城镇和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从区域整体的角度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着眼未来,科学谋划:着眼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分析未来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制约因素,正视当前的环境状况与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要求的差距,探索新思路,谋划新发展。完善机制,强化调控:强化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导作用,明确职责,落实分级目标、任务,建立机制,采取措施,合理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2.3 规划目标

规划总体目标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被大幅度削减,环境保护综合指标达90分以上,所有城市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要求,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生态环境安全格局基本形成,循环经济体系逐步完善,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所有城市达到生态市要求,建成生态城市群。3 战略任务

3.1 构筑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3.1.1 生态功能区划

根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差异性等。3.1.2 构建区域生态结构体系

对大型自然斑块以及湿地进行保护、抚育及自然恢复,保护相对孤立的区域自然生态系统保留地,建设成区域生态体系中的结构性生态控制区。3.1.3 保护重要与敏感生态区

保护水源涵养区,合理调整和优化水源涵养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严格控制水污染源,加强生态培育和建设。建设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占陆地面积的比例稳定增加保护河口及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自然水土流失治理率达80%以上,坡度大于25度的陡耕地全部还林还草,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控制。3.1.4 实施生态保护分级控制

按照对生态保护要求的严格程度,将其划分为严格保护区、控制性保护利用区、引导性开发建设区,以此作为区域生态保护和管理的基础。3.2 优化水环境安全格局

调整取水排水格局,调整和优化各河段水功能,实现高、低用水功能之间的有序协调,确立水环境总量控制目标,确保区域持续性供水安全。3.3 绿线提升,引导经济持续发展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产业的生态转型为核心,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模式。3.3.1推广生态农业

(1)推广生态农业模式

在西部生态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东北部生态防护与水土流失控制区,采用丘陵山区立体农业、庭院立体经营等模式,以沿河流两岸和沿海岸生态农业带建设、绿色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户用沼气池建设为重点,开展以生态防护为主的生态农业建设。(2)建设生态农业体系

以生态农业示范区、生态农业带、生态农业圈建设为重点,发展都市型农业、观光休闲型农业,建成可持续的生态农业体系。3.3.2 发展生态工业

调整工业结构和布局,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以九大支柱产业为重点,提升工艺技术水平,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实现产业生态转型。(1)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制定园区环境规划,规范工业园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并制定园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和相应的管理措施,实现污染集中控制集中治理。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积极发展生态工业。(2)促进产业生态化建设 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升制度,促进产品生态设计,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3)合理引导重大产业的布局及开发

必须合理引导,促进开发区产业生态化和清洁化,构造产业发展优势。3.3.3 推进生态旅游

建设生态旅游景区。加强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和保护,依托区域优势,积极发展特色旅游和跨市生态组合旅游。3.3.4 促进可持续消费

以发展清洁能源、绿色交通和建设生态文明为重点,引导可持续消费。3.4 蓝线建设,保障环境安全 3.4.1 重点解决水污染问题(1)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2)综合整治河道(3)控制面源污染

3.4.2 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1)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2)控制可吸入颗粒物(3)防治氮氧化物污染

3.4.3 防治固体废物环境污染(1)安全处置危险废物

建设工业危险废物处置中心。(2)综合处理工业固体废物 强化源头控制。加强建设项目审批管理,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建立示范,促进各类废物在企业内部的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产生。(3)加强生活垃圾管理处置

建设无害化处理系统。焚烧与填埋相结合,区域联合,集中处理。(4)资源化利用电子废物 组建废旧电子电器收集网络。4 保障措施

为实现规划目标和任务,应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机制,重点解决综合决策、区域协调、管理体制和能力等方面的突出问题。4.1实行综合决策,加强区域协调 4.1.1 建立完善综合决策机制

4.1.2 加强区域协调,从严统一区域环境保护要求 4.1.3 深化环境保护考核制度

4.2 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环保机制 4.2.1 明确政府职责

制定规划实施方案,明确政府和有关部门职责。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狠抓目标和任务的分解落实,在规划实施、组织建设、投资、政策引导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4.2.2 强化政策引导

按照“污染者付费”和“投资者受益”的市场经济规则,建立相应的环境政策体系。4.2.3 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加强环境政务信息公开,创造条件方便公众查询。制定实行企业环境行为分级标准体系,公示企业的环境行为信誉等级。4.2.4 推进环境科技进步

加大人才、科技、教育支持力度,对重大环境问题进行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加快环境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环境分析、环境预警及其应急体系建设。4.2.5 鼓励公众参与

推行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等群众创建活动,倡导绿色消费,弘扬生态文明。保障公众对环境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实行环保监督员制度。4.3 改革环境管理体制,提高环境管理效能

4.3.1 强化环保机构建设全面加强各级环保部门机构建设,制定和实施各级环保机构编制规范化建设方案,充实环保管理队伍力量,并将其工作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

4.3.2 加强乡镇环境管理有条件的市可设立独立建制的乡镇环保管理机构,实行委托执法,并根据实际情况配备相应的人员编制和财政经费,提高环境管理效能。

4.3.3 提升环保管理现代化水平建立区域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环境污染监控系统、环境污染应急系统,强化环境管理能力建设。4.4 加大环保投入,抓好重点工程建设 4.4.1 拓宽环保融资渠道

将环境保护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每年在预算中安排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全面推行促进民营资本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城市污水处理收费、垃圾处理收费、危险废物处理收费政策。

4.4.2 重点抓好五大建设环境工程(1)区域污水处理工程

(2)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工程(3)电厂脱硫工程(4)固体废物处置利用工程(5)环境预警应急工程 参考文献: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2期.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及其方法论吴文恒.牛叔文.郭晓东.常慧丽.李钢《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进分析》 [期刊论文]-自然资源学报2006(6)3 《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时空变异特征——以湖北省为例》-中国土地科学-2008, 22(11)4 张宝莉,徐玉新主编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9-1ISBN《环境管理与规划》

矿山环境现状与治理对策

矿山环境现状与治理对策内容摘要:矿产资源开采点燃了人类文明的烛光,带来了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却造成了矿山环境的破坏,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束缚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

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现状与思考

矿 山 环 境 保 护 论文姓名:陈路路 学号:310903020211班级:环境09-2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现状与思考[摘要]在分析我国矿山环境管理的现状基础上,对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现状进行了总结......

迁安矿区环境治理现状与发展方向论文

迁安矿区环境治理现状与发展方向论文摘要:近年来,迁安矿区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深入开展水环境治理工作,切实改善研究区水环境,保障用水安全......

环境化学 水污染治理现状分析

水污染治理现状分析摘要:我国年平均降雨量648.2毫米,水资源总量为2.8142×10(12)立方米/年,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10(12)立方米/年。年径流量约占全球的5.8%,居世界第六位。......

禾源大理石矿山环境治理现状与思考

禾源大理石矿山环境治理现状与思考 禾源中学九(5)班廖玉连[摘要]在分析禾源矿山环境管理的现状基础上,对禾源矿山环境治理现状进行了总结。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矿山环境保护制度......

《区域性环境现状与治理.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区域性环境现状与治理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现状 区域性 现状 环境 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现状 区域性 现状 环境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