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_古代风俗文化
古代文化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古代风俗文化”。
第八章(医古文职称考试辅导班学员参阅,因PPT不能上传,只能以文档形式)古代文化知识
第一节
记时方法
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主要包括纪日法(包括一天之内的纪时法)、纪月法、纪年法以及节气、节日等。
一、纪日法
干支的概念:天为干,地为支。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纪日法:大约产生于殷商时代。从春秋战国开始,干支纪日便成为历代史官纪日的传统方法。
月相纪日:
日序 初一 初三 初七、八 望日前几天 十五、十六 望日后、下弦前 廿二、三 月终 月相定名纪日 朔 朏 上弦 几望 望 既望 下弦 晦
二、纪时法
一天之内的纪时法: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晚、暮、昏。太阳正中时称日中,将近日中时称隅中,太阳西斜称日昃,太阳落山称日入。
汉太初以后
开始用十二地支作为十二时辰的名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小时,即小时辰之意)。近代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这就等于把一昼夜分为二十四等分了。
三、纪月法
(一)月名纪月
先秦时期每个月有特定的名称
(二)四季纪月
古人把四季的每一季节都分成孟、仲、季三个阶段,然后再依次分别代称月份。这种纪月法,常见于序跋。如明•吴昆《医方考•自序》中“皇明万历十二年岁次甲申孟冬月” 这里的“孟冬月”即为十月。
(三)月建纪月
月建纪月又称地支纪月,即用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纪月。
(四)律吕纪月
律吕是六律、六吕的合称,即十二律。三正
春秋战国时代有过三种不同的历法制度,即所谓夏历、殷历、周历。三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不同,也就是正月的月建不同,所以叫做“三正”。夏历以建寅之月(即现今夏历正月)为正,殷历以建丑之月(即现今夏历十二月)为正,周历以建子之月(即现今夏历十一月)为正。
太初历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起使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此后大约二千年间,基本上都是用的夏正。所以辛亥革命后,对于旧用的历法称为“夏历”,俗称“阴历”、“旧历”,也称为“农历”。
四、纪年法
(一)年号纪年
我国古代最初是按照君王即位的年次纪年,如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等等。汉武帝刘彻开始用年号纪年,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历史上使用过的年号,约有八百多个。
(二)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纪年方式之一。最早的记载见于《淮南子•天文训》,但西汉时这种方式还不通行。自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开始干支正式用于纪年。
(三)星岁纪年
战国时代,天文占星家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星岁纪年法。星指岁星(即“木星”),岁指太岁(古代天文占星家设想出的假岁星,又叫岁阴、太阴)。故有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
(四)生肖纪年
十二生肖之说起于东汉,汉前未见记载。生肖可以用来推算一个人的年龄、出生的年份,历史上也使用过生肖纪年法,如元代就有“泰定鼠儿年”(泰定是元泰定帝的年号,鼠儿年即甲子,为公元1324年)的记载。
五、节气
古人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二十四等分,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这二十四个不同的视位置,实际上就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将全年划分为 二十四个段落,包括立春、惊蛰等十二个“节”气,雨水、春分等十二个“中”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以此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
六、节日
春 节
正月初一(今日定为春节自辛亥革命始)
最受重视的传统节日。习俗有扫尘、守岁、放爆竹、贴春联、拜年五种,还盛行舞狮子、耍龙灯、逛花市、踩高跷、赏冰灯等活动。上 元
正月十五日
这天晚上叫元宵,也叫元夜。唐代以来有观灯的风俗,故又叫灯节。此日张灯结彩,进行猜谜活动,还要吃汤圆、包饺子。上 巳
古为三月上旬巳日,魏晋定为三月三日
旧俗以此日临水洗濯,消除不祥,叫做禊日。后来成为水边饮宴、郊外踏青的节日。清 明
农历三月初
二十四节气中被演变为正式节日的唯一一个。旧时场把寒食延续到清明,故两者很难分辨。有踏青扫墓的习俗。端 午
农历五月初五日
本名端五,也称端阳、重午、午日。传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此日举行龙舟竞赛活动,还要吃粽子,喝雄黄酒,悬艾驱邪。七夕(少女节、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日
相传这天晚上是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之夜,家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设酒脯瓜果于庭中,向织女乞求智巧。中 秋
农历八月十五日
此时的月亮最亮最圆,所以是赏月的佳节。有吃月饼的习俗。重 阳
农历九月初九日
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故称重阳,又叫重九。此日“必糕酒登高眺远,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重阳节里放风筝,也是传统活动。除 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
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俗称大年夜。旧俗除夕终夜不睡,以待天明,谓之守岁。三元
上元:正月十五。
中元:七月十五。
下元:十月十五。少数民族的节日
如蒙古族每年七八月举行的那达慕大会,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藏族的望果节、雪顿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等。
第二节
年龄称谓
古代医书中,根据人之一生生理的生、长、盛、衰特点,对年龄有一定的称谓,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首就有“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的记载。
古代经书中,常根据人的一生中求学、成家、立业、为官、告退等经历特点,对各种年龄阶段冠以不同的名称。广为人知的有《论语•为政》、《礼记•曲礼上》、《礼记•王制》中对年龄的称谓。在一些诗词文章中,则从男女、婚否、装束、习俗、体态、学识等不同角度,给年龄以代称。
一、出生时期
初度
出生之时。屈原《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称生日。汤饼之期
婴儿出生三日。汤饼犹今之切面。旧俗婴儿出生第三天时要举行庆贺宴会,因备有象征长寿的汤面,故名。又称汤饼筵、汤饼局。
二、幼年时期
周 晬
小儿周岁。旧俗小儿一岁时举行的礼仪,又称晬日、晬盘日。是日以盘盛放纸笔、刀箭、钱币、针线等物,任小儿抓取,由此占其日后的志向和兴趣,谓之试儿,也叫抓周、试晬。孩 提 二三岁。《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又作提孩。免 怀
三岁。《论语•阳货》:“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幼 弱
七岁以下。《周礼•司刺》:“壹赦曰幼弱。” 郑玄注:幼弱,年未满八岁。
三、童年时期
龆 龀 七八岁。龆与龀,均谓儿童换齿,即脱去乳齿,长出恒齿。又称龀龆等。总 角
指童年。古代男女未成年前束发为两结,形状如角,故称。又称总发等。垂 髫
指童年或儿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故称。又称垂发、髫年等。黄 口 指幼童。《淮南子•氾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高诱注:“黄口,幼也。”又称黄吻、黄童等。觿(xī 希)年 指童年。《诗•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觿,古代解结的用具,也用为佩饰。
四、少年时期
豆 蔻
称少女十三四岁。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豆蔻,喻处女,言其少而美。豆,也作“荳”。后亦称“豆蔻年华”。志 学
十五岁。《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又称“志学之年”。成 童
通常指十五岁。《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束 发
一般指十五岁前后。古代男孩成童时将头发束成一髻,故称。又称结发、结童等。及 笄
指女子年满十五。笄,即发簪。盘发而用簪插之,称加笄,为女子成年之礼。破 瓜
指女子十六岁。“瓜”字拆开为两个八字,即二八之年,故称。又称瓜字。
五、青年时期
弱 冠
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为成人的标志,故称。又称及冠、弱龄等。花 信
女子二十四岁。花信,即“花信风”的简称,犹言花期。风应花期,其来有信,故称。江南自小寒至谷雨,计一百二十日,每五日为一番风候,凡二十四番。
六、壮年时期
而 立
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又称而立岁、而立之年。有 室
男子三十岁。《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
七、中年时期
不 惑
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又称不惑之年。强 仕
男子四十岁。《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又称强仕之年。
八、老年时期
知 命
五十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又称知命之年。艾
男子五十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服官政。”又称艾服、艾服之年。知 非
五十岁。语出《淮南子•原道训》:“(遽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又称知非之年。杖 家
五十岁。《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谓柱杖行于家。艾 耆
泛指五六十岁。又称耆艾。《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艾 老
泛指五十岁以上。桓宽《盐铁论•未通》:“五十已上曰艾老,杖于家,不从力役。” 耳 顺
六十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又称耳顺之年。耆
六十岁。《礼记•曲礼上》:“六十曰耆。指使。”又称耆年、年耆。杖 乡
六十岁。《礼记•王制》:“六十杖于乡。”谓可柱杖行于乡里。花 甲
六十岁。本指六十甲子,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故称花甲。又称花甲子、花甲周、周甲、花甲之年。元 命
六十一岁。
时重逢生年干支,故称。耆 老
泛指六七十岁。《国语•吴语》韦昭注:“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又称老耆。耆 耄
泛指六十岁以上。又称耆眊、耆寿、耆耈、耆齿、耆耋、耄耆、眊耆等。从 心
七十岁。《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邢昺疏:“矩,法也。” 老
七十岁。《礼记•曲礼上》:“七十曰老,而传。” 杖 国 七十岁。《礼记•王制》:“七十杖于国。”谓可柱杖行于都邑、国都。古 稀
七十岁。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又称古希、稀年、希年、古稀年、古希年。杖 朝
指八十岁。《礼记•王制》:“八十杖于朝。”谓八十岁可柱杖出入朝廷。耋(dié迭)八十岁。《诗•秦风•车邻》:“今者不乐。逝者其耋。”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 髦
泛指八九十岁。
《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孔颖达疏:“耄者,僻谬也。人或八十而耄,或九十而耄,故并言二时也。” 黄 发
泛指高寿老人。其他称谓尚有:齯齿、鲐背、耈老、黄耈、胡耈、冻梨、皓首、白首、埋年、埋暮、桑榆、垂榆、垂年、垂暮、老寿、耄期等。期 颐
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一说百岁曰期;颐,养也。
第三节
避讳方法 概念:
在封建社会里,凡遇到跟君主或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或读音,要采用某种方法加以回避,这叫做“避讳”。概况:
避讳大约起源于周代,流行于秦汉,盛行于隋唐,而两宋时期最为严格。直至民国废除帝制,这一旧习才基本废止。
一、避讳的方法
改字
空字
缺笔(一)改字法
概念:凡遇到需要避讳的字,就改用与之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叫做改字法。所避之字称为讳字,改用的字称为避讳字。楚→荆。避秦庄襄王子楚之名。(司马迁《史记》)
邦→国。避汉高祖刘邦之名。(班固《汉书》)
(太)渊→(太)泉。避唐高祖李渊之名。(杨上善《太素》)
治(身)→理(身)。避唐高宗李治之名。(刘禹锡《刘宾客文集•鉴药》)
(飧)泄→(飧)洩。避唐太宗李世民“世”之偏旁。(《太素》注文)避嫌名
是指回避与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音同或相近的字。这是避讳的严格化和扩大化。如唐高祖祖父名虎,唐修《晋书》称南朝梁•沈约的先人沈浒为沈仲高。
又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载,宋代田登做州官,自讳其名,州中皆谓“灯”为“火”。上元节放灯,州吏贴出榜文云:“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民谚“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即本乎此。
(二)空字法
概念:凡遇到需要避讳的字,则空其字而不写,或用空围“囗”、“某”、“讳”来代替,叫做空字法。实例
讳 字
空 字
原
因
李世勣
李勣
避太宗李世民名讳而删去“世”字(《新修本草》)刘裕
刘囗
避宋武帝刘裕之名(《宋书》)
启
(子)某
避汉景帝刘启之名(《史记•孝文本纪》)
扩
(予伯祖)讳
避宋宁宗赵扩之名(《医说•太素之妙》)
(三)缺笔法
概念:凡遇到需要避讳的字,就在原字基础上缺漏笔画,多为最后的一二笔,叫做缺笔法。这是产生于唐代的一种方式。
二、避讳的范围
历代因避讳而改变他人姓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等情况屡见不鲜。
(一)避君讳
各个朝代在位的君主必须避讳;已故的君主七世之内也须避讳,叫作避“庙讳”。实例
改姓氏:殷仲堪——商仲堪。避宋太宗赵炅之父赵弘殷之讳(宋本《外台秘要》)
改名字:萧道先——萧景先。避南齐高帝萧道成之名(《南齐书•萧景先传》)
改地名:义兴县——宜兴县。避宋太宗赵光义之名(《宋史》)
改官名:治礼郎——奉礼郎。避唐高宗李治之名(《旧唐书•高宗纪》)实例
改物名:雉——野鸡。避吕后之名(《史记•封禅书》)
改书名:《春秋》——《阳秋》。晋简文帝郑太后名阿春(《晋书》)
改干支名:甲乙丙丁——甲乙景丁。避唐高祖之父李昞之名(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改方药名:玄武汤——真武汤。避宋始祖赵玄朗之讳(宋本《伤寒论》)
改常语:京师——京都。避景帝司马师之讳(《晋书》)
(二)避家讳
讳
字
改
字
郭泰、郑泰 →
郭太、郑太
作者范晔的父亲名泰(《后汉书》)
序
→
引、叙、题首
祖父名序(苏轼、苏洵之序文)
三、避讳学的应用
避讳的危害:
① 避讳所用改字、空字、缺笔等方法,造成了古籍文字上的混乱,给后人阅读带来诸多不便。
② 避讳制度也从文化上暴露了封建专制的残暴。
在封建时代,不避讳是要判刑的,明清时期,因犯君讳而引起文字之祸,甚至无辜遭戮的,也不少见。避讳的利用:
由于避讳给我们提供了鲜明的时代标志,因而也可以辅助我们判断史料的时代,确定古籍的真伪,辨别作品作者的年代,揭示文字的讹误,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如 《黄帝内经太素》一书,据该书中只避唐讳而不避隋讳的情况来看,可判定为唐书,作者杨上善为唐人或由隋入唐之人。研究避讳学的著作:
清人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及《廿二史考异》
近人陈垣《史讳举例》创获最多。
第四节 度量衡制度
概况:我国度量衡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史书称,黄帝设立了度、量、衡、里、亩五个量。《礼记》、《周礼》都记载,早在周朝时期就开 始推行严格的度量衡管理制度,并设置了主管的官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颁发了统一度量衡的诏令。秦王朝统一的度量衡制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所 沿用,形成了我国计量科学独特的体系。演变:
历代度量衡都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即逐渐地由粗糙变成精细,由简单变成复杂,特别是在器量上经历了由小变大的过程。即尺度的演变由短而长,容量的演变由小到大,权衡(重量)的演变由轻而重。
反映在中医药处方中,古方的用药分量,由于历代度量衡的不断迭变,以致实际分量与所用度量衡名称很不一致,同现代相差尤甚。因此我们有必要知道古代度量衡的一些基本知识,并对其变易情况有所了解,以避免混淆古今计量概念。
一、古代度量衡命名
“度量衡”名称源自《书•舜典》“同律度量衡”,《汉书•律历志》阐明其意,随后历代都沿用这个名称。(一)度
长度单位的名称,上古时都是以人身体的某个部分或某种动作为命名依据的,例如寸、咫、尺、丈、寻、常、仞等都是。在这些名称中,尺是长度的基本单位。经过《汉书•律历志》的整理,分、寸、尺、丈、引,就是所谓五度。都是十进位。
(二)量
量器是封建社会计量农产品多少的主要器具,因此容量的计量产生最早,其专用名称有升、斗、斛、豆、区、釜、钟以及溢、掬等。《汉书•律历志》对容量单位作 了系统的整理,命名为龠、合、升、斗、斛五量,一合等于二龠,合以上都是十进(宋以后一斛为五斗)。升是容量的基本单位,斗和斛则为实用单位。
(三)衡
很早以来,铢、两、斤、钧、石五者都用作重量的单位。《汉书•律历志》据此命名为五权。其进位方法颇值一提: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关于使用两以下的钱、分、厘、毫、丝、忽等小单位,有一点须指出,宋元明清之医方,凡言“分”者,是分厘之“分”,而晋唐时一分则为两钱半,二者不同。
二、历代度量衡比较
历代度量衡屡经变迁,古方今用,计量方法差异甚大,因此有必要将历代度量衡与现代标准作一比较。列表从略,可参阅教材。
三、中医药特殊计量
古代医药著作中还使用一些特殊或模糊的“量”名,现择要列举如次:
方寸匕
古代盛药量器,犹今之药匙。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钱匕
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用汉代的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匕;用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半边者为半钱匕;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至不 散落为度。一钱匕约今五分六厘,合2克强;半钱匕约今二分八厘,合1克强;钱五匕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约今一分四厘,合0.6克。古代中药计量
刀圭
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一方寸匕的十分之一,大约如梧桐子大小。
一字
古以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将药末填满钱面四字中一字之量,即称一字,约合今之0.4克。
鸡子黄大
这是对某些药物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作为用药分量的。如《伤寒论》大青龙汤中的石膏,“如鸡子黄大”。一鸡子黄大略等于40颗梧桐子大,约合9克。
枚
果实记数的单位。随品种不同,亦各有其标准,如大枣十二枚,则可选较大者为一枚之标准。
握、把
部分草本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束
部分蔓茎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以拳尽量握之,切去其两端超出部分,称为一束。
片
亦为一种约略计量单位。如生姜一片,约计一钱(3克)为准。
盏、杯、碗、盅
为药液(或水、酒)的约略计量单位。通常的容量约合今之150~300毫升。
另外,在古代方书中,或在民间用药时,还有一些模糊的计量名称,如一捻、一撮、一指撮等,无非是言其少,约为几克的分量。
古代亚非文化(一)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目标: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字母文字;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两河流域的太阳历和星期制度;卡尔纳克神庙;巴比伦的空中花园;阿拉伯数字;两河流域的十进位法......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2篇古代亚非文化,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导语】刀豆文库的会员“ecstasy”为你整理了“古代亚非文化”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古代亚非文化(一)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目标: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字母文字;世......
彭林旺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人教版高中课本必修1-5文化常识《烛之武退秦师》 1.《左转》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4.执事: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