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模拟试卷古文_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江苏高考模拟试卷古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江苏高考模拟古文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余庆传
王世贞
余征君,讳庆。王父希犹为南昌之定安人,生橘泉公禄,博学工诗,尤善岐黄业。壮而念定安狭瘠,不足以展,乃西游湘汉,之固始,所至以其业起病者,而固始士大夫尤贤之,遂家焉。娶于氏,生征君。
征君甫七岁,而有大人志,诸公属以偶对,辄应若响。叹曰:“是儿,国器也。”以是橘泉公益重。弱冠补弟子员。中州属文以气胜,而征君独传于理,其词藻足发之,屡试学使者辄冠其曹偶,而至大试,则数奇,凡四试皆北。又试为戊午,其文已中鹄矣,至署榜而有轧者,两罢之。征君不为阻,又再试为甲子,司理①长矣,从征君试而独得魁选。征君既稍自愉快,已而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顾汗血,立享千金,乃不如骥之子,而奈何逐逐盐车于太行之崎岖乎?”乃谢不赴有司试,而考筑河之湄,凿池、编篱、浇花、荣竹木,日召亲知文酒会,甚适也。征君既为诸生祭酒,束贽请益者众。予里人秦生被诬,杖且死,犹坐系不得出,征君脱骖马赎之出,而医药之,得不死。他日,之别墅,遇有夫妇哭甚哀,问知其有巨室逋,且鬻妇以偿也,趋诣巨室,自为券以代而解。征君所行德甚众,然不以自名。其受人德,则缕缕热中不亟报不止也。事橘泉公无违色。既以考终,柴毁骨立。每念不能终养公,泪交下于颐。
少能诗,晚而渐入唐格。能文,能书,旁晓星历之技。盖盖都邑既欲以公应辟书不果,则以应岁荐,甫治装而病卒矣,年仅五十七。
赞曰:余所睹博士师弟之荐征君牍,抑何其详至委曲也。汝南故善“月旦评”②,今犹有古之遗也。夫以其文俳故不志,志大都云司理之治晋陵。余以是传之。(节选自《固始县志》,有删改)
【注】①司理,官职名,文中用作人的称谓。②月旦评,指评价人物。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辄应若响
响:回声
B.浇花、荣竹木
荣:使……繁茂 C.束贽请益者众
贽:礼物
D.问知其有巨室逋
逋:追讨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文中人物间的关系看,希犹生橘泉公,橘泉公生余征君,因此文章第一段中的“王父”当解释为“祖父”的意思。B.在某次科举考试中,余征君的儿子跟他一起参加考试并得了第一名,他却再次落榜,之后他就放弃了以科举考试求取功名的念头。
C.为了排遣科考不利带来的失落和无奈,余征君在河边寻找适宜的地方筑室居住,与亲朋好友饮酒作诗,日子闲适自得。D.余征君年少时就有才名,人们视之为“国器”,但他命运不好,常常落榜。后来应“岁荐”时,因生病去世而终于没能成行。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①壮而念定安狭瘠,不足以展,乃西游湘汉。(4分)②予里人秦生被诬,杖且死,犹坐系不得出。(4分)9.请概括余征君为人方面的特点。(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黄 叔 扬 传
[明]李诩
黄钺字叔扬,苏郡常熟县人。少明敏好学。家无藏书,钺日游市肆中,见书,即借观之,或竟日不还。
洪武二十二年己卯,举湖广乡试,明年庚辰第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升户科左,又改礼科。居职封驳甚多。辛巳以父丧归。其所厚翰林侍读方孝孺吊之,屏左右密言曰:“北方不靖,苏、常、镇京师之左辅,应北之右臂也。君吴人,朝廷之近臣,今虽去,当有以教我。”曰:“三郡惟镇江最为要害,守非其人,是自撤其藩篱也。童俊狡狯,不宜独任。吾近见其奏事上前,视远而言游,此其心不可测也。苏州知府姚善忠义激烈,有国士风,必能独当一面。但仁慈有余,而御下太宽,此治郡之良才,恐不足以定乱耳。然国家大势,不在江南,必待戎马至此,亦已晚矣。”孝孺乃因钺附书于善,以忠孝相勉,期戮力王室,以济时艰。善得书,与钺相对恸哭,以死自誓。
钺至家,因父殡在陂上旧庐,即往居之,足迹不入城邑。有御史按部至常熟,问曰:“此有黄给事,何在?”邑中无知其家者。一老人居与钺邻,引之。御史舟至陂时方暮,秋收禾堆积村巷,路又泥淖,御史乃徒步抵其舍,钺从幕中对语移日。家人以贵客至欲割鸡具馔,钺惊曰:“岂有居丧而杀鸡礼客者耶!”卒以菜粥对食而别。
壬午,靖难师日促,姚善受建文君诏,总率苏、松、常、镇、嘉兴五部兵马勤王。善以书招钺,以亲丧尚在殡,请即日营葬毕事,乃可趋命。既而童俊果以镇江降。
文皇帝正位,诏暴姚善罪状收之。善麾下许百户惟权诈因得亲善,缚善邀赏。钺闻之恸哭,绝食,闭目三四日死,悉以家人救免。或传言善款服,上赦其罪,复瞠目曰:“吾知善为人决无二心,吾且少俟之,善事定,吾独死未晚也。脱果不死,吾将下报希直。”希直者,孝孺字也。遂复稍稍食。其年七月十日,善就刑报至。钺起,登琴川桥,西向再拜,祠而哭之曰:“吾与君同受国恩,不幸有国难,义同许身。君与希直同死国,吾忍背义独生乎?”祠毕,绐家人归祭具,遂从容整衣冠,奋身入水死。
(节选自《戒庵老人漫笔》)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方不靖
靖:安抚 B.视远而言游
游:虚浮 C.诏暴姚善罪状收之
收:逮捕 D.绐家人归祭具
绐:欺骗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试是科举时代在省城举行的选拔人才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B.己卯、辛巳、壬午采用天干地支来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C.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它能参与朝廷机要,有较大实权。D.按部指在京城任职的官员被皇帝贬谪,委派到地方处理政务。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守非其人,是自撤其藩篱也。
(2)孝孺乃因钺附书于善,以忠孝相勉,期戮力王室,以济时艰。9.黄叔扬不愿“背义独生”,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义”的内涵。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遁石先生传
胡俨
翁姓王氏,讳与准,字公度,浙之余姚人。父彦达,有隐操。祖广东参议性常,以忠死难。朝廷旌录 【表彰、记载】彦达,而彦达痛父之死,终身不仕。悉取其先世所遗书付翁曰:“但毋废先业而已,不以仕进望尔也。”翁闭门力学,尽读所遺书。乡里后进或来从学者,辄辞曰:“吾无师承,不足相授。”因去从四明赵先生学《易》。赵先生奇其志节,妻以族妹而劝之仕。翁曰:“昨闻先生“遁世无闷’之诲,与准请终身事斯语矣。”赵先生愧谢之。
先世尝得筮书于异人,翁暇试取而究其术,为人筮,无不奇中。远近輻辏,县令亦遣人来邀筮。后益数数,日或二三至。翁厌苦之,取其书对使者焚之曰:“王与准不能为术士,终日奔走公门,谈祸福。”令大衔之。翁因逃入四明山石室中,不归者年余。时朝廷督有司访求遗逸甚严。部使者至县欲起翁。令因言曰:“王与准以其先世尝死忠,朝廷待之薄,遂父子誓不出仕,有怨望之心。”使者怒拘翁三子,使人督押,入山求之。翁闻益深遁,坠崖伤足。求者得之以出。部使见翁创甚,且视其言貌坦直无他。翁亦备言其焚书逃遁之故。使者悟,始释翁。见翁次子世杰之贤,因谓翁曰:“足下不仕,终恐及罪,宁能以子代行乎?”不得已,遂补世杰邑庠弟子员。而翁竟以足疾得免。翁谓人曰:“吾非恶富贵而乐贫贱;顾吾命甚薄,且先人之志,不忍渝也。”又曰:“吾非伤于石,将不能遂栖遁之计,石有德于吾,不敢忘也。”因自号通石翁云。翁伟貌修髯,精究《礼》《易》,著《易微》数千言。尝居秘图湖阴,遇“大有”之“震”,谓其子曰:“吾先世盛极而衰,今衰极当复矣。然必吾后再世而始兴乎?兴必盛且久。”至是翁没且十年,而世杰以名儒宿学膺贡,来游南雍。大司成陈公一见,待以友礼,使毋就弟子列;命六堂之士成师资之。俨忝与同舍,受世杰教益为最多,而相知为最深,因得备闻翁之隐德,乃私为志之若此。
(选自《王阳明全集》,有删节)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先生愧谢之
谢:道歉
B.令大衔之
衔:接受 C.有怨望之心
望:怨恨
D.俨忝与同舍
忝:愧,有愧于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及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讳,旧时指对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也用在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前面。作者在王与准的名字前加“讳”,以表示对他的尊敬。
B.筮书,古代记载占卜方法的书。王与准从异人那里得到筮书,并利用空闲时间加以研究,替人占卜,连县令也多次派人请他去占卜。
C.邑庠,文中是县学的代称。部使想任用王与准做官,王与准逃到山的更深处,坠崖伤足,部使于是补录他的次子王世杰为县学的弟子员。
D.弟子,文中指门徒、学生。王世杰凭借他的名望和才学被举为贡生,他到南雍游学,大司成陈公把他当成朋友,而没有把他放在学生之列。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乡里后进或来从学者,辄辞曰:“吾无师承,不足相授。”(4分)(2)吾非伤于石,将不能遂栖遁之计,石有德于吾,不敢忘也。(5分)9.请简要概括王与准“遁世”的原因。(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吴保安,字永固,河北人,任遂州方义尉。其乡人郭仲翔,即元振注从侄也。仲翔有才学,元振欲成其名宦。
会南蛮作乱,以李蒙为姚州都督,帅师讨焉。蒙临行,辞元振。元振乃见仲翔,谓蒙曰:“弟之孤子,未有名宦。子姑将行,如破贼立功,某在政事,当接引之,俾其薄俸也。”蒙诺之。仲翔颇有干用,乃以为判官,委之军事。
至蜀,保安寓书于仲翔曰:“幸共乡里,素未谋面,而心常慕仰。侧闻吾子急人之忧,不遗乡曲之情,忽垂特达之眷,使保安得执鞭弭,以奉周旋。是吾子丘山之恩,即保安铭镂之日。”
仲翔得书,深感之,即言于李将军,召为管记。未至而蛮贼转逼,李将军至姚州,与战破之。乘胜深入,蛮覆而败之。李身死军没,仲翔为虏。蛮夷利汉财物,其没落者,皆通音耗,令其家赎之。保安既至姚州,适值军没,迟留未返。而仲翔于蛮中,致书于保安曰:“永固无恙。顷辱书未报,值大军已发。深入贼庭,果逢挠败。吾今在厄,力屈计穷。而蛮俗没留,许亲族往赎,求绢千匹。愿足下早报吾伯父。宜以时到,得赎吾还。使亡魂复归,死骨更肉,唯望足下耳。”时元振已卒,保安乃为报,许赎仲翔。乃倾其家,置绢千匹,赎之。
向二百日而仲翔至姚州,形状憔悴,殆非人也。方与保安相识,语相泣也。仲翔到家,辞亲凡十五年矣。后因勋至京,授蔚州录事参军,则迎亲到官。仲翔至蜀访保安,而保安与其妻皆卒。于是尽以家财二十万,厚葬保安,仍刻石颂美。仲翔亲庐其侧,行服三年,德保安不已。
(选自《新唐书•吴保安传》,有删改)【注】元振:郭元振,唐朝名将,宰相。6.对下列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帅师讨焉
帅:率领
B.俾其薄俸也
俾:使,让 C.蛮覆而败之
覆:遮盖
D.殆非人也
殆:几乎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侄:父亲的亲兄弟的孙子,即堂兄弟的儿子。B.孤子:即孤儿,少年丧父者或幼无父母者。C.乡曲:思乡的曲子,如《杨柳曲》《梅花落》等。D.鞭弭:马鞭和弓;执鞭弭,意指在部队建功立业。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仲翔颇有干用,乃以为判官,委之军事。
(2)仲翔亲庐其侧,行服三年,德保安不已。
9.结合全文,概括两件感恩回报的事情。(4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与李翱书[1]
韩愈
使至,辱足下书,欢愧来并,不容于心。嗟乎!子之言意皆是也。仆虽巧说,何能逃其责耶?然皆子之爱我多,重我厚,不酌时人待我之情,而以子之待我之意,使我望于时人也。
仆之家本穷空,重遇攻劫,衣服无所得,养生之具无所有,家累仅三十口,携此将安所归托乎?舍之入京,不可也,挈之而行,不可也,足下将安以为我谋哉?此一事耳,足下谓我入京城,有所益乎?仆之有子,犹有不知者,时人能知我哉?持仆所守,驱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间,开口论议,其安能有以合乎?仆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资,日求于人以度时月,当时行之不觉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今年加长矣,复驱之使就其故地,是亦难矣。所贵乎京师者,不以明天子在上,贤公卿在下,布衣韦带之士谈道义者多乎?以仆遑遑于其中,能上闻而下达乎?其知我者固少,知而相爱不相忌者又加少。内无所资,外无所从,终安所为乎?
嗟乎!子之责我诚是也,爱我诚多也,今天下之人,有如子者乎?自尧舜以来,士有不遇者乎?无也?子独安能使我洁清不洿,而处其所可乐哉?非不愿为子之所云者,力不足,势不便故也。仆于此岂以为大相知乎?累累随行,役役逐队,饥而食,饱而嬉者也。其所以止而不去者,以其心诚有爱于仆也。然所爱于我者少,不知我者犹多,吾岂乐于此乎哉?将亦有所病而求息于此也。
嗟乎!子诚爱我矣,子之所责于我者诚是矣,然恐子有时不暇责我而悲我,不暇悲我而自责且自悲也。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难耳。孔子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彼人者,有圣者为之依归,而又有箪食瓢饮足以不死,其不忧而乐也,岂不易哉!若仆无所依归,无箪食,无瓢饮,无所取资,则饿而死,其不亦难乎?子之闻我言亦悲矣。
嗟乎,子亦慎其所之哉!离违久,乍还侍左右,当日欢喜,故专使驰此,候足下意,并以自解。愈再拜。
【注】[1]与李翱书:本文写于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时李翱在长安,韩愈在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府任节度推官。李翱,中唐著名的古文家、哲学家。从韩愈学古文,实则处师友之间。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子之言意皆是也是:正确的B.其安能有以合乎合:遇合 C.所贵乎京师者贵:崇尚
D.离违久,乍还侍左右违:背离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韩愈家本来就穷困,最近又遭劫难,面对一家三十口的生计问题,韩愈陷入极其艰难尴尬的处境之中。B.韩愈在京城度过的八九年里,生活没有来源,只能每天靠求人打发日子,这些过往,如今想来令他痛定思痛。C.韩愈感叹自从尧舜以来,读书人就存在怀才不遇的现象,而唯独自己能不受玷污,找到快乐之所。D.韩愈认为颜回因为有孔圣人做他的靠山,而又有饭吃有水喝可以不死,不忧食而乐道是很容易做到的。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①舍之入京,不可也,挈之而行,不可也,足下将安以为我谋哉?(3分)②内无所资,外无所从,终安所为乎?(3分)③其所以止而不去者,以其心诚有爱于仆也。(3分)9.李翱在来信中希望韩愈做什么?韩愈为什么感到“欢愧来并”?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①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初举孝廉,为汉阳长史。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恣行贪横,从事苏正和案其罪。凉州刺史梁鹄欲杀正和以免其负,乃访之于勋。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勋曰:“不可。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谏鹄,鹄从之。正和喜于得免而诣勋求谢。勋不见,曰:“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
②时叛羌围护羌校尉夏育,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于此。”句就①种羌滇吾素为勋所厚,乃以兵捍众曰:“盖长史贤人,汝曹杀之者为负天。”勋仰骂曰:“ 死反虏,汝何知?促来杀我!”众相视而惊。滇吾下马与勋,勋不肯上,遂为贼所执。羌戎服其义勇,不敢加害,送还汉阳。
③后刺史杨雍即表勋领汉阳太守。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禀之,存活者千余人。拜京兆尹,时长安令杨党,父为中常侍,恃势贪放,勋案得其赃千余万。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并连党父,有诏穷 案,威震京师。时小黄门高望为尚药监,幸于皇太子,太子因蹇硕②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肯用。或曰:“皇太子副主,望其所爱,硕帝之宠臣,而子违之,所谓三怨成府者也。”勋曰:“简贤所以报国也。非贤不举,死亦何悔!” 勋虽在外,每军国密事,帝常手诏问之,数加赏赐,甚见亲信。
④及帝崩,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自公卿以下,莫不卑下于卓,唯勋长揖争礼,见者皆为失色。时,河南尹朱俊为卓陈军事。卓斥俊曰:“我百战百胜,决之于心,卿勿妄说,且污我刀。”勋曰:“昔武丁之明,犹求箴谏,况如卿者,而欲杜人之口乎?”卓曰“戏之耳。”勋曰:“不闻怒言可以为戏耳。”卓乃谢俊,勋虽强直不屈,而内厌于卓,不得意,疽发背卒,时年五十一。
(节选自《后汉书·盖勋传》有删改)注①句(gōu)就:羌别种也。②蹇硕:人名。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劝勋可因此报隙
隙:怨仇
B.后刺史杨雍 即表勋领汉阳太守
领:领导 C.简贤所以报国也
简:推举
D .而欲杜人之口乎
杜:封堵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 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后来变成明清两朝对举人的雅称。B.“表”是我国封建时代臣子写给君主表达忠诚和愿望的一种公文文体,可叙事可议论,且往往带有抒情色彩。C.“皇 太子”也称太子,通常被授予的对象是皇帝的嫡长子,通常也是封建社会皇帝的第一顺位继承人。D.“崩”和“薨”“卒”“不禄”等常用来委婉地表达“人死”的意思,但古代只有帝王的死才能用“崩”。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于此。”(2)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禀之,存活者千余人。
9.根据文章第③段,概括盖勋“甚见亲信”的原因。(不超过40个字)(4分)
一、6.D 7.C 8.①(橘泉公)长大后以为定安地狭而贫穷,(“壮”、“狭瘠”各1分)不能用来舒展自己的才能,(1分)于是向西在湘汉一带游历。(1分)②我的同乡秦生被诬陷,受拷打将要死了,还是关押在狱中不能出来。(“里人”“杖”、“坐系(获罪入狱)”各1分,整体句意1分)
9.好善乐施,急人所难;侍亲孝顺;受人之恩急于图报。(每点1分,答对3点得4分)附文言文译文:
余征君,名庆。祖父希犹是南昌定安人,生儿子橘泉公,名禄。学问广博擅长写诗,尤其精通医药。长大后考虑到定安地方小而贫穷,不能够用来施展自己的才能,于是向西游历于湘汉,(后来)到了固始。在那儿凭着自己的岐黄之业治好了病人,固始的士大夫特别认为他有才能,于是在那儿成家。娶妻于氏,生了征君。
征君才七岁,却有了大人的志向,各位长者叫他对对子,他就能对答迅速,如回声应和。那些长者赞叹说:“这个孩子,是治国的人材啊。”因此,橘泉公更加看重他。(征君)成年时,补为太学生。中原一带写文章以气势见长,但是征君却独独以说理见长,他的文字能充分阐发道理,屡次比试,学政都把他列为同辈之首,但到了乡试(大比)时,却运气不好,总共考了四次都失败了。戊午年又考了一次,他的文章已经中榜了,到张榜公布时却因为有人说坏话,两次被取消。征君不为此而受到阻挠,又在甲子年参加科考,(这时,他的儿子)司理长大了,跟着他一起参加科考而独自中了第一名。征君自己略微感到愉快,过了一会歌唱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伯乐看一下汗血马,马便价值千金,(我)竟然不如儿子,那么为什么还要无休无止地驾着盐车行走在太行山的崎岖之路呢?”此后就拒绝参加官府举行的考试,并在河岸边考察住地筑室而居,开凿水池、编织篱笆、浇灌花朵、种植竹木使之繁茂,天天召集亲朋好友聚集一起饮酒赋诗,非常满足安适。征君做了儒生的老师后,拿着礼物来请教的学生很多。
我的同乡秦生被诬陷,受拷打将要死了,还是因罪关押狱中不能出来,征君解下自己的马把他赎了出来,并且给他寻医问药,秦生得以不死。某一天,征君到别墅去,碰到一对夫妇哭得很悲伤,询问后知道他们欠了豪门的债,将要把妻子卖了来还债,(征君)急忙赶到富豪家,自己写了一张欠条来代他们还债而解除了那对夫妇的困境。余征君做的善事很多,但并不借此而自夸而求取名声。他受人恩德,一丝丝(牢记心头),急着(报答),不能马上报答不肯停止。余征君侍奉橘泉公始终和颜悦色。父亲去世后,他悲伤过度,以至于形体消瘦憔悴。(后来)每次想到不能奉养橘泉公以终其天年时,就泪流满面。余征君年少时就擅长写诗,晚年渐渐有了唐诗的格调。(他还)擅长写文章,擅长书法,又旁通天文历法。大概是京城因为想让征君应征而没有成功,就又让接受岁荐,(他)刚整治行装却因病去世了,年仅五十七岁。
赞曰:我所看到的征君的学友们推荐他的文案,是那么详细叙述事情的经过。汝南这个地方向来喜欢品评人物,至今遗风犹存。大概是因为他文章言辞诙谐而没被列入方志,方志所记的几乎全部是说司理治理晋陵的政事。我因此为他写了这篇传。
二、【答案】6.A
7.D
8.(1)如果镇守镇江的人不称职,这是自己撤销自己的守卫。
(2)方孝孺于是通过黄钺捎信给姚善,用忠君孝亲之道勉励他,相约并力辅助王室,渡过当时的困局。
9.维护正统的忠君思想;志同道合的朋友情谊。
【解析】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北方不靖”,“靖”如解释为“安抚”,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北方不靖”,句子的主语是“北方”,如“靖”解释为“安抚”,句子的意思就是“北方不安抚”,“北方”是地方,“安抚”的对象一般为人,此处的“靖”应解释为“安定”,意思是“北方不安定”。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比如本题的A项,考生应结合文章的语境来理解“靖”的意思。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D项,“按部指在京城任职的官员被皇帝贬谪,委派到地方处理政务”有误,“按部”应指官员巡视属地。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是……也”,判断句,“是”,这;“撤”,撤销;“藩篱”,屏障,守卫。第二句中,“乃”,于是;“因”,通过;“附书”,捎信,“书”,古今异义,信件;“以忠孝相勉”,“以”,用,“相勉”应为“勉相”,“相”代指他;“期”,约定;“济”,渡过;“时艰”,当时的困局。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审题,把握题干的要求,“黄叔扬不愿‘背义独生’,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义’的内涵”。考生可以根据黄叔扬的言行进行概括,文中的黄叔扬即黄钺,故可以抓住“钺”的言行来分析,如第二段“孝孺乃因钺附书于善,以忠孝相勉,期戮力王室,以济时艰。善得书,与钺相对恸哭,以死自誓”,誓死孝忠朝廷,这表现出黄叔扬维护正统的忠君思想;如最后一段他说的话“吾与君同受国恩,不幸有国难,义同许身。君与希直同死国,吾忍背义独生乎”,由此可以看出志同道合的朋友情谊。根据这些内容概括即可。
三、6.B(衔:怀恨)7.B(从异人那里得到筮书的是王与准的先辈。)
8.(1)乡里的后辈有人想来跟从他学习,(遇石先生)总是推辞说:“我没有得到老师的传承,不足以教授你们。评分建议:“或”、“辄”、“相”,语句通顺,各1分。(2)我如果不是被石头碰伤,将不能实现隐居的想法,石头对我有恩德,(我)不敢忘记啊。评 分 建议:“非”、“遂”、“栖遁”、状语 后置句,语句通顺,各1分。
【参考译文】老先生姓王,名与准,字公度,浙江余姚人。他的父亲王彦达,有谦虚的操守。祖父王性常任广东参议,以忠诚为国殉难。朝廷表彰王彦达,彦达为父亲之死而悲痛,决定终身不入仕途。取出自己祖先留下的全部书籍交付给王与淮说:“只是希望不要废弃了祖先家业罢了,不用升官发达期望你们。”王与淮闭门努力学习,读尽了祖先留下的书籍。乡里后辈有人想来跟他学习,(与淮先生)总是推辞说:“我没有得到老师的传承,我的学识不足以教授你们。”于是去跟从四明赵先生学习《易》。赵先生惊奇于他的志向和节操,把表妹嫁给他为妻,并且鼓励他走上仕途。王与淮说:“以前听从先生‘遁世无闷’的教诲,与准请求终身实践这一教诲。”赵先生惭愧地向她道歉。
与淮祖先曾经从异人那里获得筮书,与淮空闲的时候拿来研究占卜的方法,为别人占卜,没有不神奇地卜中。远近人们纷纷前来,县令也派人来邀请他去占卜。后来更加迫切,有时每天会有两三回。与淮对此厌烦痛苦,取出筮书当使者面焚毁了它说:“王与准不能当术士,终日在官府奔走,谈论祸福。”县令对此深深怀恨在心。与淮于是逃入四明山石室中,一年多不敢回家。当时朝廷督查有司访求朝廷遗漏的英才十分紧迫。部使者到县衙想起用与淮。县令趁此进言说:“王与准因为他的祖先世曾经为尽忠而死,朝廷待他们凉薄,于是父子立誓不出山做官,有.怨恨;心怀不满之心。”使者发怒拘捕与淮三个儿子,派人督促押解,进山寻找与淮。与淮听说后逃跑更加远的深山,坠下山崖摔伤了脚。寻找的人抓住了他带出了大山。部使见与淮受伤很严重,且看他的言谈举止坦荡率直没有其它意图。与淮也详尽地谈了他焚毁筮书逃遁的原因。使者明白了这些,才释放了与淮。部使看到余淮的次子世杰很贤良,于是对与淮说:“您不入仕途,最终恐怕要涉及犯罪,是不是能用儿子代你前行呢?”不得已,于是补录世杰为县学的弟子员。而王与淮最终凭脚病能免去出仕。王与淮对别人说:“我不是厌恶富贵而喜欢贫贱;只是我的命运很浅薄,况且祖宗的志向,也不忍心改变啊。”又说:“我要不是被石头碰伤,将不能实现避世隐居的想法,石头对我有恩德,(我)不敢忘记它。”于是自号通石翁。
王与淮体貌魁伟长髯潇洒,精心研究《礼》《易》,著有数千言的《易微》。曾经居住在秘图湖南,遇“大有”之“震”,对他的儿子说:“我们祖先兴盛到了极点就衰败了,现在衰败到了极点就应该复兴了。然而一定要我日后再世才兴盛吗?复兴必定旺盛且持久。”在与淮去世将近十年的时候,王世杰凭名儒宿学的身份荣膺贡生,来南雍游学。大司成陈公一看见他,以朋友的礼节接待他,没有将他放在学生的行列里;命国子监的贡生把他当老师对待。我恭敬地能有幸与世杰同处一个房间,受世杰教益是最多的,而相知是最深的,于是能详尽地了解老先生的谦虚的品德,于是我写下这篇文章。9.①父亲的影响;②赵先生的教诲;③应酬之苦;④信奉《易经》之说。
四、6.C(覆:翻转)7.C(乡曲,即乡里)
8.(1)郭仲翔很有才干能力,(李蒙)就任命他担任判官,把军中的事务交付给他。(“干用”“为”“委之军事”句式各1分,文句通顺1分。)评分建议:“干用”译为“有才干”亦可;首先看翻译的文句是否通顺,其次看实词和句式的翻译准确程度。(2)郭仲翔在吴保安的坟墓旁亲自修了一座庐舍,穿孝服守丧三年,对吴保安一直感激不尽。(“庐”“行服”“德”各1分,“亲庐其侧”句式1分)评分建议:“庐”译为“建造了一座庐舍”亦可;“行服”译为“守孝”亦可;“德保安不已”译为“感激吴保安从未停止”也算对。
【参考译文】 吴保安字永固,是河北人,任遂州方义县尉。他的同乡郭仲翔,是郭元振的侄子。郭仲翔很有才学,郭元振想帮他扬名并当官。
适逢南方的少数民族作乱,朝廷派李蒙为姚州都督,率领军队讨伐。李蒙出发前向郭元振辞行。郭元振于是引荐郭仲翔,对李蒙说:“(这是)我过世弟弟的孩子,还没有功名。你姑且带着他前往,如能杀敌立功,我在朝中担任官职,会引进推荐他,使他获得微薄的俸禄。”李蒙答应了。郭仲翔很有才干,(李蒙)就任命他担任判官,把军中的事务交付给他。(郭仲翔)到达蜀地以后,吴保安寄信给他说:“有幸跟您同乡,却从来没有见过面,不过我心中一直很钦慕敬仰您。听说您是一个为别人的忧愁着急的人,如果不忘同乡的情分,突然给我特殊的眷顾,让我能够拿着马鞭和弓箭,在部队建功立业。这是您对我像大山一样的恩情,也是我永志不忘的时刻。”
郭仲翔接到吴保安的信后,深有感触,就向李蒙将军进言,征召任用他作管记。(吴保安)还没报到敌人就反扑逼近,李蒙将军赶到姚州,与敌兵交战,打败了他们。(又)乘胜深入追击,不料敌人翻转回来打败了他。李蒙将军战死,军队被消灭,郭仲翔也成了俘虏。蛮夷贪图汉人的财物,那些被俘虏的士兵,都让他们跟家里通信,让家人用财物赎回。吴保安赶到姚州,正好遇到军队战败,便滞留没能回去。郭仲翔被蛮夷关押期间,给吴保安写信说:“永固你近来还好吧。不久前承蒙接到你的来信还没来得及回复,恰逢军队已经出发。我们长驱直入敌阵,结果遭逢溃败。我现在身处困境,力气用尽毫无办法。蛮地的习惯是羁押拘留(俘虏),允许亲友来赎买,必须拿一千匹绢。请你早一点报告给我伯父。最好按时过来,能够赎我回去。能使我流亡的魂魄得到复归,死里逃生,唯有指望你了。当时郭元振已经去世,吴保安就回复他,答应赎买郭仲翔,于是他变卖了全部家产,凑足一千匹绢,赎回了郭仲翔。
接近二百天后,郭仲翔才回到姚州。他形体面容憔悴,几乎没有人样了。(这时)才与吴保安相互认识,两人边说边哭。郭仲翔回到家里,离开亲人已有十五年了。后来因为有功回到京城,被任命为蔚州录事参军,就将母亲接到蔚州。郭仲翔到蜀地寻访吴保安,可是吴保安与他的妻子都已经去世了。于是郭仲翔花尽家产二十万钱,厚葬了吴保安,还立了一块石碑刻字颂扬他的美德。郭仲翔在吴保安的坟旁亲自修了一座庐舍,穿孝服守丧三年,对吴保安一直感激不尽。
五、6.选D(违:离开,离别)
7.选C(“唯独自己能不受玷污,找到快乐之所”的说法与原文不符)
8.①舍弃他们进入京城,不可以,带着他们一起去,也不行,您将怎样来替我谋划呢?(关键点:舍、挈、安以)② 我本身没有什么资质,外部也没有什么靠山,究竟能做什么呢?(关键点:所资、所从、反问语气)③ 我之所以逗留于此而不离去,是因为那人确有爱我之心。(关键点:第一个“其”、诚、判断句式)
9.①李翱希望韩愈能离开幕府,回京城谋求官职。②高兴是因为在自己沉沦下僚时还有这样一位朋友关爱自己;惭愧是因为韩愈认为自己能力不够,形势不方便,羞于重回伤心地。(每问1.5分)【参考译文】
信使到了(我处),您不嫌弃我给我写信,高兴和惭愧同时涌上来,心里都容不下了。啊!您的话都很对。我虽然善于辩解,怎么能够逃避责任呢?这都是你赏识我,关心我,我不考虑现在人们对待我的态度,只凭你对我的情义,就使我寄希望于入世(为官)。
我家里本来很贫穷,又遭遇了劫难,衣服也得不到,生活用品也没有,家里仅三十口人,带着他们把他们安置在哪儿呢?舍弃他们进入京城,不可以,带着他们一起去,也不行,您将如何替我谋划呢?这是一件事,您认为我进入京城,有什么好处吗?我有儿子,其中还有不认识我的,现在的人能了解我吗?保持着我的信仰操守,让我辅佐公卿,在大臣之间之间奔走,提供建议,能有跟我看法一致的吗?我在京城八九年,没有挣钱的地方,每天求人来生活,当时没有注意到,今天想起来,就像痛刚好了的人回想当初疼痛的时候,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如今年龄又长了,再让我去老地方干这些事,也很让我为难。京师被人看重的,不是上有贤明的天子,下有贤明的大臣,光是谈论道义的普通读书人就有多少吗?我在其中匆匆忙忙,能够使社会上层下层的人知道我吗?了解我的人本来就少,了解我并赏识我却不嫉妒我的人更少。我本身没有什么资质,外部也没有什么靠山,究竟能做什么呢? 唉!您责怪我的话很对,很关爱我,如今天下的人,有像您这样的吗?从尧舜以来,读书人有怀才不遇的吗?没有吗?您偏偏就能使我的品德保持清洁不被玷污,并生活在快乐中吗?并不是我不愿意做你说的那些事,是因为我的力量不够,形势不方便。我在这里难道是因为有人(指韩愈现在投靠的人)是我的知己吗?其实他是跟在别人后面做事,盲目的追求潮流,饿了就吃饭,饱了就游戏。我之所以留在这里没有离开,是因为他诚心诚意的关爱我。但是关心我的少,不了解我的地方更多,我难道在这个地方很高兴吗?也是有所担心才暂时安定在这里。
唉!您是很关心我,您责备我的话确实很对,但是恐怕您有时候没空责备我却为我悲伤,没空为我悲哀却自责、自悲。靠近它就能够理解,但是实际去做就很难了。孔子称赞颜回说:“吃一碗干饭、喝一瓢白水,别人忍受不了这种贫苦生活的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心中的快乐。”人,如果能依靠圣贤的人,并能有一碗饭吃一瓢水喝足以活下去,他不感到忧愁却很快乐,岂不是很容易!如果我没有依靠,没有饭吃,没有水喝,没有挣钱的地方,就会饿死,这也不难呀?您听了我的话也感到悲伤。
啊,你也要小心谨慎这些道理!我们分别得太久,如果还能回到您的身边侍奉您,我会非常高兴,所以专门派人骑马到这里,等候您的回信,并通过这些自我开导。韩愈再拜(书信用语,表谦虚)。
六、6.B 7.D 8.①盖勋身上三(多)处受伤,坚立不动,指着旁边的木标(牌)说:“一定要将我的尸首放在这里。”(着眼“创、表、尸”,并注意句子通顺)
②当时人民遭受饥荒,互相掠夺食物,盖勋开仓放粮救济百姓,使一千多人得以活命。(着眼“渔、调、禀”,并注意句子通顺)
9.①救济百姓;②秉公执法;③唯贤是举(举贤任能)④为帝谋划。
2018年江苏高考全真模拟试卷(一)语文一、语言文字应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B) 理念的契合成了曹文轩得奖的原因之一,与丹麦文学大师......
2018年江苏高考模拟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①在义工联盟中,他不仅是发起人、带头者,更是义工精神的实践者、坚守者,时时处......
数学答卷出现了四大典型错误评卷专家:数学阅卷专家组组长、南师大涂荣豹教授涂荣豹教授分析,今年考生的答题情况总体比较令人满意,得分预计要高于去年。目前来看,考生出现了四个......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刺绣画艺术,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舟楫/编辑 道观/冠名权 濒临/彬彬有礼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