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海花儿的创新与发展_精选青海花儿一百首

2020-02-26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论青海花儿的创新与发展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精选青海花儿一百首”。

论青海花儿的创新与发展------以歌舞剧《雪白的鸽子》为例

摘要:青海花儿以其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魅力,深得听众喜爱。青海花儿展现的地域特色,民俗活动,民族文化,传承了优秀的名族文化,带来了新的艺术洗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内容展现的历史,民族,文化等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丽珍宝。花儿文化不仅融入人们的生活,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积极追求,歌颂劳动人民的辛勤善良,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本文通过分析青海花儿的现状,通过以其著名的歌舞剧《雪白的鸽子》为例,探讨青海花儿的创新与发展,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青海花儿的创新与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青海花儿;雪白的鸽子;创新;发展 1

Abstract

Qinghai flower, with its beautiful melody and unique charm, is deep the audience favorite.Qinghai flower show regional features, folk custom activity, national culture, inheriting the excellent ethnic culture, brought new art baptism, has a unique artistic charm.Its content show history, nationality, culture, etc.Are our magnificent treas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Flower culture into people's lives, not only expre people yearning for a better life and the pursuit of positive, sing praises to the hard kind of the working people, is also the carrier of cultural inheritanc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qinghai flower, by the famous musical “white dove” as an example, discu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qinghai province flowers, analy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on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qinghai province flowers.Keywords: Qinghai flowers;White dove;Innovation;development

一、前言

歌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中国歌剧主要是在原创性的声乐的基础上表现戏剧情节,以歌唱为主进行叙述,在内容和形式上赋予中国特色。《白毛女》在我国歌剧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美学品格。作为西北民歌之魂的花儿是生活在广袤无垠的西北大地上汉、藏、土、回、东乡、保安、裕固、撒拉等九个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是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的西北人民奉献给人类的艺术瑰宝。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西北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把花儿这朵闪耀着无尽艺术光芒的奇葩打造成西北地区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和魅力的文化品牌,向世界展示她应有的民族、人文特性是历史的呼唤和人们的期盼。

青海作为河湟花儿的主要传唱地区,历史悠久,曲令众多,歌手辈出。据青海是已故花儿王朱仲禄先生的故乡,朱仲禄先生出生在闻名遐迩的“热贡艺术”之乡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由他编创、传唱的《上去高山望平川》、《花儿与少年》、《下四川》、《雪白的鸽子》等花儿已成为经典名曲,享誉国内外。据不完全统计,流传于青海地区的花儿曲令有200余种之多。每年从农历“四月八”至“六月六”期间,全省各地的花儿演唱活动此起彼伏,如火如荼,是当地重大的民俗活动,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如今,省内已成定式的大小花儿会近百处。大通县老爷山花儿会、乐都县瞿坛寺花儿会、民和县七里寺花儿会、互助县丹麻土族花儿会已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青海花儿演唱活动已成为当地各族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大事、盛事,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本文通过分析青海花儿的现状,通过以其著名的歌舞剧《雪白的鸽子》为例,探讨青海花儿的创新与发展,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青海花儿的创新与发展提出建议,对青海花儿的发展有现实意义。

青海是花儿的故乡,青海是花儿的海洋,花儿更是青海的一大品牌,青海花儿曾让诸多海内外人士对西部产生了美好的遐想和期盼。赵宗福在《西北花儿的文化形态与文化传承——以青海花儿为例》中指出花儿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有其独特的地理生态、民族历史和民俗文化等传承语境,正是在如此传承语境下,形成了花儿的文化形态,如独特的基本类型、歌词格律、曲式结构和思想内容。杨生顺的《试论青海“花儿”的内容及情感》中提到青海东部河湟流域是青海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最为活跃的地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产生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青海“花儿”曲令风格的形成,是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产物。王坤在《论青海花儿的审美特征》中认为别具一格的青海花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烈的艺术风格震撼着无数听众的心。它是“大美青海”的重要文化因子,也是青海民间诗艺的大观园。笔者从青海花儿的题材、结构、旋律、歌词艺术几大方面,对青海花儿的艺术审美特征进行研究,展示花儿带给我们美轮美奂、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

二、歌剧概述

(一)歌剧简介

1、歌剧的诞生

歌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戏剧)。歌剧在16世纪末,即1600年前后才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源自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歌剧的演出和戏剧的所需一样,都要凭借剧场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戏服以及表演等。

2、歌剧的特点

以音乐为主要表现手段,其中,以声乐演唱为主。歌剧演员必须具备歌唱与表演的艺术才能,根据剧本与作曲家所谱写的唱段来塑造特定的人物形象。器乐除担负声乐伴奏外,还起着刻画人物性格,揭示剧情和发展戏剧矛盾冲突,烘托环境气氛的重要作用。器乐部分由管弦乐队演奏。歌剧中的音乐布局因不同的时代、民族、体裁样式、作曲家创作个性和创作方法而异。声乐部分一般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等演唱形式。器乐部分,在全剧开幕时有序曲,幕间有幕间曲。歌剧的音乐结构方法多样,可以由相对独立的音乐片断连接而成,也可以是连续不断、统一发展的整体结构。

(二)中国歌剧简介

中国歌剧诞生于二十世纪上半期,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型歌剧。中国歌剧主要是在原创性的声乐的基础上表现戏剧情节,以歌唱为主进行叙述,在内容和形式上赋予中国特色。《夫妻识字》(马可作曲)这种载歌载舞、新颖活泼的广场歌舞剧形式,改变了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方向并且直接孕育着大型歌剧《白毛女》(马可等作曲)的诞生。《白毛女》在我国歌剧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美学品格。

三、青海花儿歌剧概述

(一)青海花儿简介

青海花儿是青海地方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口传民歌,千百年来,各兄弟民族在雪域高原这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和睦相处,世代进取,拼搏开发,各种文化和习俗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流行在高原九个兄弟民族中的花儿逐步形成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十分鲜明的青海特色。新世纪以来,花儿的传承得到空前重视和活跃。花儿已由过去的河湟地区传向除了玉树、果洛两个纯牧业区以外的所有民族自治州境内和农业区与半农半牧区。花儿已经由农村进入了城市,由田野登上了高雅舞台,由“野曲儿”变为了公认的民间艺术。通过现代新闻媒体的传播,走进了人们的生活。2006年,老爷山花儿会、丹麻土族花儿会、七里寺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儿的传唱曲令不断发展、创新,音乐语言不断丰富、完善,演唱风格日益成熟,流行地区日益广泛,影响力不断彰显。这些成就的取得,既包含着各民族群众的聪明才智,也包含着来青海工作的无数外省籍人们的心血。几十年来,他们把自己的才华无私地奉献给了青海花儿的繁荣和发展。

(二)歌舞剧《雪白的鸽子》简介

1、美丽传说

《雪白的鸽子》该剧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青海湖畔的美丽传说:一对恩爱青年男女结婚的当天,新郎赵海青突然落入青海湖,原来是湖中爱听他唱花儿的美人鱼看上了他。新婚丧夫使尕冬妹痛苦万分,为了爱情,她最终选择了投湖殉情。他们惊天动地的爱感动了美人鱼,让他们化作了一对雪白的鸽子永远飞翔在一起,像极了“梁祝化蝶”的动人故事。

2、创作背景

2009年,一部以青海民间广为流传的经典花儿为题材创作的音乐诗剧《雪白的鸽子》在北京上演。为打造这台花儿剧,青海省文化厅特邀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和著名“花儿皇后”苏平出任艺术总监;西安电影制片厂电影导演杨凤良出任总导演;出身于音乐世家、中国最年轻的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获得者赵麟出任作曲;著名歌唱家雷佳、王宏伟分别饰演主角尕冬妹和赵海青。全剧由序曲、第一章《婚变》、第二章《托梦》、第三章《花儿会》、第四章《殉情》及尾声组成,以阿妈哼唱的摇篮曲为引线,给广大观众展现了一幅既瑰丽多姿又热情奔放;既缠绵悱恻又回味悠长的民族风情诗画。

(三)青海花儿的特征

青海花儿以其丰富的题材结构,优美的歌词旋律,独特的艺术魅力,别具一格的风格吸引着无数观众。青海花儿带给我们一场美轮美奂的听觉盛宴的同时,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音乐的质朴纯正的艺术魅力。

1、题材广泛

青海花儿的歌曲内容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其题材有男女纯美的爱情,真善美的人性,淳朴的民风,神奇的传说等。其取材丰富广泛,包括历史、地理、民俗、宗教、文化、社会生产等各个方面,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青海花儿主要以情歌为主,表达善良淳朴的劳动人民的情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生命的的挚爱和尊重,展现各个民族的地域文化和特色风情,展示生活的真谛。

2、形式丰富

青海花儿的曲调丰富,其歌词结构抑扬顿挫,节奏灵动,韵律独特别致。其歌词结构主要大量使用交韵、复韵,单、双字尾交叉使用,单音节和双音节交错使用,奇偶句式交叉出现,形式上主要是四句式和六句式,也有五句式。青海花儿的句式形式多变,内容抒情或叙事,音顿为三音顿或二音顿,错落有致的句式形式和节奏明快的音顿,加上自由灵活的唱法,造就了花儿的韵律节拍活泼生动,曲调悠长嘹亮,旋律优美流畅。

3、艺术魅力

青海花儿展现的地域特色,民俗活动,民族文化,传承了优秀的名族文化,带来了新的艺术洗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内容展现的历史,民族,文化等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丽珍宝。花儿文化不仅融入人们的生活,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积极追求,歌颂劳动人民的辛勤善良,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记录了各个民族的特色民俗,民族、地域特色文化充分展示,比如青海玉树的舞蹈,青海循化沙拉族的羊皮筏子等。花儿带有西北青海地区地方的浓郁色彩,风格十分独特,其精神和艺术魅力感动着无数的听众。

(四)青海花儿的社会功能

青海花儿演唱活动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将丰富多彩,缤彩纷呈的艺术魅力展现在人们面前。花儿作为一种青海的民间艺术,用花儿表达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理想与憧憬。其抒情和民俗两大社会功能让青海花儿文化也成为新的文化业态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花儿的表达男女的爱情歌,反应生活内容的生活歌;以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为内容的本子歌都推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民俗功能来看,青海花儿不仅体现民俗,同时它还传承民俗。

四、青海花儿发展总体现状

(一)青海花儿的歌舞剧发展历程

1、花儿的来源

花儿最早见于文字记载是在清代,在青海,随时随处都有花儿的歌声。花儿是青海回族地区的一种民歌体裁,广泛流传青海。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曲调优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高原风格,深受当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在我国民间歌谣的百花园中,别具一格,占有独特的地位,堪称为珍贵的口头文学遗产。口头文学就是口传心授的文学。花儿是由民间的口头文学形式的,是群众在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它和其他地区的山歌、民歌、情歌一样,有其约定俗成的规矩。花儿起源于男女青年的情歌,属于民歌中最纯真、最优美的部分,表达率直自由。演唱花儿最有民俗特点的是著名的花儿会。每年农历五、六月间,民间自发地组织花儿会。与会者少则几千人,多则十几万人。每年高原的夏天是最美的季节,这时草儿青青,麦苗肥壮,花儿开了,树叶儿绿了。各族男女老少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满怀欢乐、幸福、喜悦的心情前来参加花儿会。花儿会上对歌赛歌,人山人海,从各地赶来的“唱家”、“歌把式”即兴编唱,歌声此起彼伏,动人心弦,昼夜不息。歌声、笑声、掌声、喝彩声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在青海民歌里流传最广的就是脍炙人口的《花儿与少年》。

2、从低谷到发展时期

青海花儿的发展历程比较艰难,从最开始被误以为是低俗黄色歌曲,不能在公共场所公开演唱,以及唱花儿的地区大都是偏僻落后、经济不发达地区,到后来的改革开放,一些花儿爱好者以及更多的民俗文化学者、专家倾力研究,以及公开演出,通过歌手大赛、巡回演出、花儿音乐素材的创作等方式将花儿文化传递给大众,这些也让花儿成了青海文化界关注的焦点,使青海花儿走向了世界的舞台,在世界非遗的舞台上有了一席之地。青海花儿从他的低谷期,不公开演唱,青海方言,大白嗓演唱也,无伴奏在山间田头演唱等状态到现在的交响乐伴奏、名家用科学的方法的演唱、赵季平先生亲自配器专业指导、舞美灯光、舞台布置,无不说明青海花儿的“春天”会枝繁叶茂。花儿的歌舞剧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赢得了较高的赞誉,其音乐诗剧《雪白的鸽子》在首都保利剧院成功上演,享誉京城。青海花儿参加各种展演活动,尽显花儿艺术的独具魅力,向人们展现了青海独具魅力的民间民族文化。

3、青海花儿的艺术成果

近年来青海花儿努力用舞台艺术展现花儿的艺术魅力,传唱美丽传说,传播民俗文化打造艺术精品。经过不懈努力,青海在打造花儿品牌方面取得了以下几点艺术成果:

(1)学术研究活动求真务实日趋活跃,理论研究与时俱进不断深入;队伍建设得到强化,新人不断涌现;学术研究、传唱活动、队伍建设并举;学术研究有专著,传唱活动有平台,队伍建设有章法,传播方式多样化的发展格局初步建立。(2)花儿艺术的社会影响力得到充分彰显,深入人心。打造花儿品牌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也成为花儿传唱地党委、政府的文化自觉。

(3)整合资源、多级联动、文化活动社会办的机制初步形成。国有大型企业开始关注、支持花儿艺术事业,为办好花儿演唱活动注入了强大动力。近几年,先后由中国农业银行青海分行、中国移动青海分公司、西部矿业集团等国有企业先后加盟支持演唱活动。

(4)花儿艺术的社会效能得到充分的张扬。近几年,我们利用花儿演唱会这个平台,在国台办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的支持下,先后争取到价值200万元的图书四批。省文化馆按捐赠方的要求将这些图书配发到了循化、互助、都兰等县文化部门和全省56个基层馆(站),并先后两批组织全省基层文化干部近百人赴台湾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整合社会资源,利用社会力量向基层捐赠演出设备、乐器、服装等文化用品价值200余万元。为基层办了一些实事、好事,也为馆里赢得了荣誉和地位。这是演唱会举办以来的最大收获,也是我馆利用社会力量为基层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实践。

(5)国家部委开始关注花儿传唱活动。2012年7月,省文化馆成功承办了由国家计生委、省委宣传部等部门在千里花海青海门源举办的“‘花儿’唱响人口文化艺术节暨2012年‘同心·西藏和四省藏区幸福家庭工程——新农村新家庭计划’走进青海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贴近计生国策,精心编创的演唱活动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和主办单位的高度评价。

(二)青海花儿创新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创新不足青海花儿无论从音乐旋律、演唱风格、歌词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和魅力,但是歌手演出中配器单

一、歌词过于方言化,使得许多观众只能欣赏花儿的曲调,而却不能深入到花儿所表达的文化底蕴中去。青海花儿已有几十年的传唱历史,但由于缺乏一定的市场开发、艺术包装和加工及文企结合,其文化市场前景也在不断地“缩水”。青海花儿目前最缺乏的是“创新”。目前新曲调(歌词)的缺乏,使得一些旧歌曲又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迅速发展的文化市场不接轨等因素,导致花儿与听众的观念和意识不同步,迫使花儿在乐坛的处境显得越来越尴尬。

2、精品不够

青海花儿有些作品都是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表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花儿是一项群众性极强的文化。要想让这一文化走向市场,最主要的是将具有一定价值的“民俗文化、人文文化和民歌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经过精包装后将精品文化推向市场。青海花儿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但是要想成为市场经济中的赢家,首先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打造出精品花儿。其次,还要借助电视艺术和荧屏文化来助推花儿。

3、语言约束

花儿是青海的一大品牌,但由于受到语言的约束,花儿的发展步伐较为缓慢。要想让花儿走出家门,就必须要对现行的花儿版本进行语言创作和输入大量的„文化艺术‟血液。

青海花儿旋律非常优美,很多外地人也很喜欢听花儿,但由于大多是用方言演唱,使得外地人听不懂花儿所表达的意思。语言,已成了约束花儿发展的最大障碍。诸如新疆名歌,很多都是用当地的方言演唱的。

方言虽在当地很受欢迎,但这对一项商业价值极高的文化产业来说,毕竟不是所追求的。青海花儿若要走向大市场,必须打磨其演唱中的“语言”,攻破“语言”的瓶颈,锐化局限性和地域性,使青海花儿更具魅力,走出家门,唱响国内外,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文化精品”。

4、文化保护力度和传承不够

青海花儿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其主体应该是人民大众。因为青海花儿文化的创造者是民间大众,其保护者与传承者也应该是老百姓。一代又一代老百姓川流 11 不息的参与,是其得到保护与传承的根本。如果老百姓不珍惜,年轻群体不参与,这种保护,既无力度,也不会持久,最终难免消亡。千千万万老百姓的真心参与,关键是转变观念。在一些地方,青海花儿不被看作文化,对它的非遗文化价值也所知甚少,因而一直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把它看作是粗俗文化和底层文化而被盲目排斥,不被重视。人们往往认识不到,其实它是养育我们的一种生活文化,我们绝大多数人正是在这种文化中成长的。要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举措,千方百计改变少数群众对花儿文化的陈旧认识,切实把它作为青海省的非遗文化和特色文化来对待,它才会在民间扎根开花,得以真正传承,发出活力。

五、青海花儿的创新与发展前景探析

应当坚持包容而不是盲目排斥,应当坚持百花齐放而不是唯我独尊,应当突出文化品位而不是低级趣味。要改变老观念老眼光老做法,只有敢于创新、敢于发展,各民族的创新活力,溶入时代精神,弘扬非遗文化,青海花儿的保护与传承才有实际意义。

花儿保持传统是前提,创新与发展是活力,传承与创新,就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只要结合得当,青海花儿势必会在世界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一)保持传统,大胆创新

在演唱的内容和形式上,保持花儿演唱的基本惯有形式上努力丰富表演形式,充实歌唱内容。可以根据歌手性格特点和演唱风格,确定曲令和演唱形式,最大限度的发挥歌手的特长,尽显地域特色,突出多样性,并通过加大联唱、齐唱、对唱力度,有助于歌手熟悉舞台和不同曲目的演唱风格,有助于了解不同形式的唱法,同时可以推动歌手之间学习、交流,提高舞台魅力和演唱会的艺术品位。在演唱活动的安排上,我们把编排好的歌唱活动的开始和结束作为一个起点,根据演出需要,精心筛选曲令并进行编排,采取增加五省(区)歌手联唱曲目,为五省(区)重点歌手伴舞等办法,提高艺术质量。具体要求舞台设计,服装,道具等符合规范,明确歌手的演出台风、着装、唱词等符号艺术的表达,举办高质量的演唱会,选取优秀水平的歌手。

(二)扶持歌手,培养队伍

青海花儿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中,花儿传承文化,发扬精神的灵魂,提高花儿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质极其重要。要注重选拔优秀的人才,把具有社会影响力,深受群众喜爱的歌手的示范带动作用作为活动的关键,把推出新手作为推进花儿演唱活动的重点坚持不懈,保证演唱活动的生机和活力。演唱会已成为推出新人、发现新秀的有效途径,呈现出以老带新,新手不断涌现的良好态势。花儿歌手来自民间,大多数歌手文化水平低,不识谱,个别歌手演唱中存在低俗情况。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把提高花儿歌手的素质、演唱水平和关心他们的生活作为办好活动、推动发展的重点,常抓不懈。邀请业内专家和专业老师先后举办花儿歌手培训班十期,对来自全省各地、省垣各演出场所、茶园的歌手进行演唱技能、音乐常识、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系统培训,提高花儿歌手的整体水平和修养,为办好演唱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为花儿歌手建立艺术档案,并和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歌手签约,为花儿歌手的管理发展做了必要的储备。同时,坚持每年和主要花儿歌手进行联谊活动,加强与他们的互动,增进友情,并为他们安排演出活动,鼓励他们花儿兴业,开办花儿茶园和成立艺术团队,从艺术和生活上关心他们,做他们知心人,保证了花儿歌手演出队伍的相对稳定。与此同时,积极推荐歌手参加全国各类赛事展演活动,向世人展示青海花儿独具的魅力。

(三)注重传承,打造品牌

在办好演唱活动的同时,把打造品牌的重点放在四个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传承基地,采取活动期间选派优秀歌手加盟当地演唱活动,发挥优秀歌手的带动示范作用,加大五省(区)歌手的互动,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联办等形式开展活动,有力地推动全省花儿演唱活动的兴盛。在花儿传承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可以先后在循化、民和、格尔木、都兰、同仁成功举办了三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同时这样也有助于推动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和该镇文化事业的发展,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四)加大文化保护力度

花儿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其手段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其一,这是花儿文化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花儿文化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是活态的、多变的、多样的,活态的发展就决定了活态的生存。我们的保护与传承,也应该采取活态的举措,顺其发展的规律。其二,是花儿文化延续的特征所决定的。花儿几百年来的传承,主要靠口传心授,是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连接了花儿文化延续的生命线,他们是非遗文化的活宝库。因此当务之急就是高度重视活态保护,加快建立民间传人的文化档案,搜集散落在民间的花儿音乐,采取他们习惯采用的方法,有目标有计划而活态化地培养年轻人,做到后继有人。

花儿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其内涵应注重民族个性化。青海花儿与其它民歌的显著区别,其歌唱主体是汉、藏、回、土、撒拉、蒙古、东乡、保安、裕固等九个兄弟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兄弟民族共同用心血培育和浇灌了这朵奇葩。花儿文化正是直接表达着兄弟民族的文化个性,有着极高的多民族认同性,极广阔的民间基础,闪耀着多元文化的光彩。兄弟民族通过花儿这个载体,自由地述说着各自的认同感,自然地表达着民族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花儿文化是青海地区加强民族团结的粘合剂。在今天,政府尤其要着重认识花儿文化对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特殊作用,在保护与传承中,充分注意到各民族的文化个性。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五)加快交流,扩大影响

在做好省内花儿演唱活动的同时,积极加大对外宣传活动,政府可以将这一文化内涵融入到青海旅游中,提供相应的旅游项目与旅游体验活动。让花儿的参演活动结合青海旅游项目,扩大花儿艺术的社会影响力。同时使用互联网,纸媒,电视广告等方式大力宣传当地民俗文化。同时政府重视民俗文化的宣传。可以参加民间艺术展,歌舞展演之类的活动,让大家更深刻,近距离的接触认识青海花儿。定期举行花儿会,青海作为一个文化大省,通过自己的优势、特色,可以让花儿为青海的旅游产业带来转型机遇以及经济效益。

结束语

青海花儿展现的地域特色,民俗活动,民族文化,传承了优秀的名族文化,带来了新的艺术洗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打造花儿品牌是一个艰辛、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和支持。青海花儿品牌的打造工作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和态势,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力。首先是得益于青海经济社会的发展,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新闻出版厅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其次是得益于具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和热爱公益事业的企业家们的鼎力相助;再次是得益于社会各界的支持、人民群众的呵护和致力于这项事业的专家、学者和广大群文干部的辛勤努力。青海花儿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敢于创新、敢于发展,把各民族的创新活力,溶入时代精神,弘扬非遗文化。

参考文献

[1] 赵宗福.西北花儿的文化形态与文化传承——以青海花儿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11,(1):117-127.[2] 叱培虹.青海花儿曲令风格与多民族文化关系浅议[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3,14(2):52-54.[3] 王坤.论青海花儿的审美特征[J].青年文学家,2014,(15):149-149,151.[4] 贾瑜琳,李积兰.试论青海“花儿”风格之“野”[J].青海社会科学,2008,(3):92-95.[5] 黄学梅.论青海花儿中的女性叙事[J].青年时代,2014,(17):37-37,39.[6] 张新梅.试析青海“花儿”的族际差异与文化交融[J].青海社会科学,2010,(6):166-168.[7] 黄静涛.青海“花儿”渊源[J].青海社会科学,2007,(1):72-75.[8] 杨生顺.试论青海“花儿”的内容及情感[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47-50.[9] 李国顺.保护和发展青海“花儿”问题研究[J].攀登,2007,26(4):221-222.

青海花儿散文

青海花儿散文唱歌和写作是我的最爱,我写过一些文章,也唱过许多歌曲。当我第一次听到一个青海的小伙子,唱原创《青海花儿》的时候,我被他的歌声震撼了。虽然他是用手机语音唱的,虽......

青海花儿散文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青海花儿散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青海花儿歌词

青海花儿精选2 整理者,赵宽业,青海省大通县下鲍学校的一名老师,平时喜欢民族音乐,对青海花儿有一定的研究,业余时间收集整理了很多优秀的青海花儿歌词。愿意和喜爱花儿的朋友一同......

青海花儿歌词

青海花儿歌词精选1.花椒树上你甭上,你上时树枝杈儿挂哩;庄子里去了你甭唱,你唱时老汉们骂哩。2.“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时由不得个家;钢刀拿来头割下,不死时就这个唱法。3.大河......

论企业文化内容的创新与发展

论企业文化内容的创新与发展内容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时期, 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主要是企业文化的竞争。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论青海花儿的创新与发展.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论青海花儿的创新与发展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选青海花儿一百首 青海 花儿 精选青海花儿一百首 青海 花儿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