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即墨二十八中(小编推荐)_山东即墨二十八中
山东青岛即墨二十八中(小编推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山东即墨二十八中”。
山东青岛即墨二十八中“五步十环节”课堂模式
一、新授课
自主学习---互助释疑---互动巩固---互助提高---共同归纳 具体内容为:
1、自主学习
(1)师友根据教师出示的复习内容和预习提纲相互检查旧知识和相互交流预习情况,教师巡查。
(2)教师展示导学提纲,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找出有疑问的知识点或提出其他问题。
2、互助释疑
(1)师友交流自学情况。(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3、互动巩固
(1)师友总结本节的知识点、知识结构、实验过程及结论、重点、方法或规律等。教师点拨规范。
(2)师友巩固本节的内容,教师巡查。
4、互助提高
(1)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课前精心设计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2)师友交流练习情况,全班交流正确答案,最后教师点拨。
5、共同归纳
(1)师友总结知识体系,互相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规范、点评。教师评价师友互助表现。
二、复习课
知识梳理---知识运用---拓展提高---总结提高---课堂巩固
1、知识梳理
(1)教师有选择地展示师傅或学友总结的知识点或知识结构,全班交流,教师补充强调。
(2)师友互助检查提问,教师巡查。
2、知识运用
(1)教师将曾经做过的典型题目进行归纳,使题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将题目及页数板书在板书在黑板上或投影在大屏幕上。师友按照老师的出示的题目结合自己的情况互讲互学。
(2)师傅或学友针对某些问题做典型发言。
3、拓展提高
(1)教师根据复习内容设计综合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2)师傅针对学友的做题情况进行强调。
4、总结归纳
(1)师友交流本节课的收获。(2)师生共同梳理该阶段所学知识体系,并强调重点、难点、解题方法和技巧,并适当评价师友表现。
5、课堂巩固
(1)教师当堂布置巩固性作业,师友互助完成。(2)教师布置预习作业,师友互助完成。
三、讲评课
互助纠错---交流评价---总结提高---互助释疑---课堂巩固
1、互助纠错
(1)学生自改。学生对试卷中存在的错误进行再认识并力争能够改正其中的错误试题。不能自己改正的,标出难以理解的地方和疑点,作为师友互改的重点。
(2)师友互改。对于在自改过程中解决不了或比较模糊的问题,就可以在师友互改中解决。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好师友合作。
2、交流评价
(1)师友代表轮流发言,指出自己的失误,分析出题目要考察的知识点,自己忽略的知识点,让全班同学对题目进一步加深和认识。
(2)教师针对学生试卷反映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剖析,围绕知识点、学生错误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促进学生能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总结提高
(1)师友两人进行互评,师傅通过讲评,了解自己和学友存在的疑惑,对知识点进一步梳理,学友在师傅的帮助下对知识归纳总结,巩固所学,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2)教师把所学内容的类型、解题规律、注意事项等组织整理,融会贯通,把所用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进行全面的总结,变“小问题串”为“大问题”
——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为例谈“大问题”教学策略
深圳市深圳小学 唐朝晖
以“大问题”为导向的数学课堂教学,从宏观上看,这是一种变革;从微观上看,这是一种策略。
以“大问题”为导向的数学课堂教学,是针对“小问题”充斥课堂、缺乏“大问题”意识的一种教学现状的变革;是一种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重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造思维能力的教学思想的变革;是一种旨在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是一种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时,以“大问题”为导向的数学课堂教学,也是一种指向明确、操作性强的教学策略,我们就是要通过提“大问题”、解决“大问题”来进行一种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那么具体到每一节课,如何变革?有何策略?下面,我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为例,谈谈我粗浅的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比例》的第一课时,教材编排的用意是要把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与认识比例结合起来教学,帮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领悟比例的意义和作用。本节课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传统”的教学设计片段:
【案例一】教师拖动电脑鼠标,把一张长方形照片放大,并出示:第一张长方形照片的长是 8厘米,宽是5厘米;第二张长方形照片的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教师提问:照片放大前长是多少?放大后长是多少?照片放大前后的长有什么关系?宽有什么关系?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得出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长方形按2:1放大。然后进一步追问:这里的2:1表示的是哪两个数量的比?接着教师提问:我们既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如果要把第一张照片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方形长和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后,教师提问: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使学生认识到: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有变。【案例分析】本案例的特点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比较两张照片长与宽的关系,从而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可以说是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循循善诱,水到渠成。但我们也看到,这样的课堂,同时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把一个“大问题”肢解成一串串的小问题,步子碎,环节多,难度变小了,坡度减少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坡度也减少了。另外,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来看:这一系列问题是教师提出来的,一问一答,看似学生在进行思考,其实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学生的思维是被动的,思维的空间是狭小的,思维的方向是被束缚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批评那种降低难度的工作:“有的教师动了很多脑筋,力求把自己所讲解的一切东西变得明白容易、变得毫无困难,使得学生往往用不着再进行思考。”“有些教师持一种错误的观点,他们认为把教材讲解得越明白易懂,儿童的疑问就会越少,学生对知识就会学得越深刻。”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怎能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怎能培养?学生要有大发展,课堂呼唤“大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大问题”教学的策略——发展为本,化繁为简,变“小问题串”为“大问题”。
“大问题”是指直指本质、涵盖教学重难点、具有高水平的、以探究为主的问题。
当然,这里的“大”是相对的,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段都有“大问题”,它不是指范围的大小,而是指一种基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适度的“大”,是“重要问题”、“核心问题”、“关键问题”意义上的“大”,是针对目前充斥课堂的小问题、碎问题、随意的追问等提出来的。教师要在研读文本、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大问题”。下面请看我的教学片断:
【案例二】揭示课题后,教师提问:关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你知道些什么?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有说我用放大镜可以把图形放大;我在手机和电脑上可以把照片放大和缩小;老师用投影仪可以把图形放大和缩小,妈妈的复印机可以把图形放大和缩小„„甚至有学生说到我知道图形放大和缩小后大小变了,但形状不变;世界之窗的缩微建筑就是按几比几缩小的,跟实际的比,样子没变,只是变小了等等。这时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善于观察日常生活,说得很精彩。老师接着问:关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问题:怎样把一个图形放大和缩小?为什么图形放大和缩小后大小变了,但形状不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有什么规律吗?教师又表扬孩子们善于思考,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这节课就来研究大家提出的问题。
接着,教师为学生呈现了大、中、小三幅国旗图和数据(见图一),提问:为什么这几面国旗大小变了,形状不变?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通过比一比、算一算,组内讨论交流后,上台向全班汇报展示。)
有的组说:中号的和小号的比,长扩大了两倍,宽也扩大了两倍。从比的角度说,中号的和小号国旗的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
有的组说:大号的和小号的比,长扩大了3倍,宽也扩大了3倍。大号的和小号国旗的长的比是3:1,宽的比也是3:1;
有的组说:大号的和中号的比,长的比是3:2,宽的比也是3:2; 有的组说:反过来看,小号和中号的比,长缩小了两倍,宽也缩小了两倍。或者说,长是原来的二分之一,宽也是原来的二分之一。从比的角度说小号的和中号国旗的长的比是1:2,宽的比也是:1:2; „„
教师适时指导:“谁能把大家发现的总结、归纳一下?”
有的说:我发现,不论是大、中、小号国旗,长和宽的比都是一样的,都是3:2,所以图形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有的说:我发现,不论是扩大还是缩小,对应的边长的比是相等的,所以图形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
【案例分析】教师围绕教学目标一共提了三个问题,虽只有寥寥数问,但每一个问题都具有开放性、思考性、生成性,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首先,师生谈话,建立联系。教师通过提第一个问题:关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你知道些什么?让学生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联系起来。其次,学生提问,明确目标。老师问:关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你有什么问题吗?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不仅明确学习目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思考的习惯。最后,创设情境,自主探究。教师顺势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比较三个大小不同国旗图的问题情境,提出一个直指本质的、覆盖重难点的大问题:为什么这几面国旗大小变了,形状不变?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一个发散性、探究性问题,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较大的思维空间,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索、自我体验的机会。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通过观察、思考、计算、小组讨论、交流、全班展示、汇报、归纳、整理、提升等活动,自己发现了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本质特征和规律。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 “亲历”了数学形成的过程,不仅使学生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有了丰富而深刻的体验,便于后面学习比例建立模型,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师生共同分享了思考、交流带来的成功的喜悦,还创建了一种开放的、灵动的、积极主动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文化。
纵观两个案例,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思维。前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个个“小问题”,一步一个台阶,为学生的思考铺路搭桥,降低思维的难度,是基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是更重视学习结果的教学。后者根据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学生的现有水平,将适度的“大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自主探究,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是基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问题解决和思维能力的教学,是更重视学习过程的教学。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郑毓信在首届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峰会上谈到:“而较为严重的问题是,作为学科气质的核心内容,思维的深刻性并未受到重视,最明显的表现是,课堂思考多为即时型,长时思考几乎为空白,而正是长时思考决定了思考的深度。”以“大问题”为导向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基于系统思维下的一种教学思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和深刻性。总之,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论如何变革,都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以“大问题”为导向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化繁为简的策略,创设问题情境时,化繁为简,变“问题串”为“大问题”,教学结构上化繁为简,变“多环节”为“大板块”,这样能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时空去自主探索、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使学生的思维更主动、更灵活、更广阔、更深刻,更有利于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正如黄爱华老师所说:知识不等于智慧。我们也说,教学不等同于发展,但“大问题”教学,蕴含着大智慧,孕育着大发展。
即墨二十八中“和谐互助”课堂教学模式 (2012-05-12 22:47:54)转载▼ 标签: 杂谈 一、师友互助的含义:“师”即师傅,即学习优秀的当师傅,“友” 一方面指学友,即学习较弱的当徒弟......
即墨二十八中“ 和谐互助”高效课堂学习体会—— 吴 玲2013年4月学校组织我们到山东省即墨二十八中进行两天的学习,怀揣着期待和疑问来到了即墨,即墨二十八中是闻名山东省乃至......
“ 和谐互助”高效课堂提倡“和谐互助”高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策略的理念。和谐互助是一种至高至善的课堂学习境界,师友在互帮互助中,很容易找到成就感、归属感。 所谓的和谐互......
山东青岛即墨二十八中“五步十环节”课堂模式还我精彩——“和谐互助”课堂铸就自信人生 二十八中的教师从开学第一天起,就着手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通......
即墨二十八中学习心得红花学校孙佳在2012年七月19日到21日,我有幸和学校四位骨干教师赴即墨二十八中进行考察学习。该校的理念、形式风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墨二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