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六市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联考(二模)试题(含解析)_高三历史二模试卷分析
河南省六市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联考(二模)试题(含解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高三历史二模试卷分析”。
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联考(二模)试题(含解析)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 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1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共140分)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顶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经济全球化进入一个新阶段,标志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据此可知 A.经济全球化开始于两极格局瓦解 B.两极格局终结实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C.两极格局存在制约全球经济发展 D.两极格局瓦解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 【答案】D 【解析】冷战时期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全球化实质上属于半全球化,苏联解体之后,意识形态的限制被打破,才开始真正的经济全球化,所以说两极格局瓦解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故D项正确;经济全球化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故A项错误;世界经济一体化在两极格局瓦解之前已经实现,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两极格局对于全球化的制约作用,故D项错误。
2.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而周公所分封的诸侯中,周王称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性的为伯舅、叔舅。这表明西周分封制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B.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C.强化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推动家天下局面形成【答案】B 【解析】分封制一般分封的是周王的同性家族,同性和异性的称呼体现出血缘关系的远近,实质上是宗法观念的体现,故B项正确;分封制度下中央很难实现对地方控制,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是秦朝时期出现,故C项错误;家天下局面形成是夏朝启的时代,故D项错误。点睛: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注意两个“角度”、理解三个“特点”。
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
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
3.汉高祖刘邦时期,规定女子到15岁还没有结婚,每年必须缴纳120钱“单身税”。其子刘盈即位后,“单身税”由120钱变为600钱。汉初这一做法旨在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贯彻夫为妻纲的儒家思想 C.实现人口的快速增殖 D.鼓励增加劳动力发展生产 【答案】C 【解析】汉初由于秦末农民战争的破坏,人口大减,为了快速增值人口,实行征收“单身税”的政策,故C项正确;此时汉朝经济比较凋敝,对农民实行免税措施,显然不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材料中收税的目的和三纲五常思想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措施是鼓励女子出嫁,不是增加劳动力,故D项错误。
4.唐代节度使掌握着士兵的生杀、赏罚、升降等权利。宋初节度使名号用来礼遇罢政后功臣故老和宰相,让其出守外地。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 A.中央集权逐步加强 B.地方行政区划趋于合理 C.官吏选拔制度成熟 D.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答案】A 【解析】唐朝节度使权力较大,而宋代节度使只是名义上接待作用,显然节度使的权力在宋
C.外国资本优势地位丧失 D.中国政府大力发展实业 【答案】B 【解析】1913-1920属于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一定发展,外国资本所占比重的下降,正说明民族资本得到发展,故B项正确;列强此时并没有放弃对中国的侵略,一战期间日本侵华就是明例,故A项错误;外国资本的比例下降,并不是丧失,故C项错误;此时属于民族资本发展较快,政府并不是大力发展实业,故D项错误。点睛:八字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背景是中国自1959年开始,由于“左”倾错误影响下,大放“卫星”夸大产量导致的巨额粮食征收,人民公社公共食堂“大锅饭”造成的农村粮食短缺,致使国民生计发生严重困难。同时,由于左倾思维和民族本位的思想,导致当时的领导人拒绝苏联和美国的粮食援助。各地出现严重饥荒,进而导致工业发展也严重滞后。8.1937年底,日本设立“满洲重工业公司”,垄断东北煤炭、钢铁等工业的经营权。1938年,成立“华北开发公司”和“华中振兴公司”。日本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适应长期战争的需要 B.扰乱国统区的工业秩序 C.打击抗日根据地经济 D.把中国沦为其原料产地 【答案】A 【解析】日本侵华期间,为了保持足够的战争资源,适应长期战争需要,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故A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地区属于解放区,不是国民党统治区域,故B项错误;材料中提及措施主要是满足战争需要,不是打击根据地经济,故C项错误;把中国沦为其原料产地不是材料中的目的,故D项错误。
9.表是我国1960-1965年工业总产值变化表。这反映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遭到了抵制 B.大跃进运动的影响难以消除 C.国家经济政策出现重大调整
5们,而官吏则无权剥夺人民的决定权。
——摘编自沈炼之《法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维新变法时期的维新派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即“抑君权,伸民权”,谭嗣同(1864-1898)在《仁学》中提出“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日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君末也,民本也。……夫日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这种类似法国革命先导卢梭“民约论”的思想,在谭嗣同的论著中不止一处谈到。梁启超说:“彼辈当时,并卢梭民约论之名亦未梦见而理论多与暗合”。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卢梭、谭嗣同社会契约思想形成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与卢梭社会契约思想主张的异同。【答案】答案要点:
(1)卢梭: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自信心;启蒙运动在英法两国兴起;法国君主专制制度日趋强化;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
谭嗣同: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西方资产阶级政治说在中国的传播,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2)相同:人民有权选举和罢免最高统治者;反对君主专制,认为最高统治者和各级官吏是人民的公仆;强调主权在民的原则。
差异:卢梭: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重视法治建设。谭嗣同:没有完全突破君主立宪制的范畴。
【解析】(1)卢梭的背景结合生活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以及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角度思考回答;谭嗣同的思想背景从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以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等角度思考回答。
(2)相同点依据材料一“主权在民”“人民随时可以委托和撤换他们,而官吏则无权剥夺人民的决定权”以及材料二“于是共举一民为君”等信息归纳回答;不同点卢梭思想从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以及重视法治建设回答;谭嗣同思想从没有完全突破君主立宪制的范畴角度思考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谈者好以专制政体为中国政治诟病,不知中国自秦以来,立国规模,广土众民,乃非一姓一家之力所能专制。故秦始皇始一海内,而李斯、蒙恬之属,皆以游士擅政,秦之子
8一个军从这座城市的北面进攻,另一个军从这座城市的南面进攻。德军围攻部队渐渐处于被包围的危险之中。苏军以巨大的钳形运动包围了德军。1943年2月2日,苏军发起总攻,保卢斯元帅率部12万人投降,德国第6集团军全军覆没。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消灭德军的同时,又在这条战线上的其他地方发动了一系列攻势。到3月底时,他们已收复1942年丢失的全部领土。
——摘编自【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时世界反法西战争的战略态势。(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
【答案】(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苏联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德军闪电战破产;美军取得中途岛海战的胜利,太平洋战争出现转折;北非德意军队近逼阿拉曼,北非战场形势恶化。
(2)消灭了德军的有生力量,打击了其侵略气焰;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增强了苏军战胜德国法西斯的信心,迅速收复了大片沦陷的国土。【解析】(1)依据材料中“1942年7月初”的时间并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从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以及德国、苏联以及美国等角度思考回答。
(2)依据材料中“德国第6集团军全军覆没。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消灭德军的同时,又在这条战线上的其他地方发动了一系列攻势。到3月底时,他们已收复1942年丢失的全部领土”的信息从消灭德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转折点以及收复国土等角度思考回答。点睛:意义影响型非选择题解题方法:
1.要注意题目的设问要求,进行知识定位,明确此题考查的知识范围。
2.要紧紧结合所学知识点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把握好意义内容的层次和角度(影响型设问还要分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3.确定答题关键词,回答意义类试题要选择好恰当的关键词说明。关键词主要依据教材语言。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880年郑观应对比西方政制与中国政制的优劣后,提出“君民共主”的主张,他认为“欧洲诸国土地、人民均不及中国却能横行天下”,“其治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而中国之所“欺藐于强邻悍敌”是因为“一人秉权于上,而百姓不得参议于下”。“泰西政事举国成知,所以通上下之情,期措施之善也。”他认为西方这种政制“颇与三代法度相符”。所以他期盼中国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
011-
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联考(一模)试题(含解析)第Ⅰ卷(共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o满分140分o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顶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占卜在商朝占......
2018年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二次联考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政治试题)12.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由6.6399震荡上调至6.4574。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则①进口美国汽......
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一、选择题1、已知集合A={x|x2-2x-3≥0},B={y|y=x2-x-1,x∈R},则A∩(CRB)等于()A、{x|x<-5/4}B、{x|-5/4≤x<-1} C、{x|x≤-1}D、{x|x≥3}2、已知θ∈(π/2,π),sinθ=1/4,则sin(θ......
2017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 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每小题3分)1.D(说法绝对。原文中“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
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强”起来某高中进行国家学生体质测试,在引体向上测试中,能做十个达到优秀的寥寥无几,能做七个达到及格的不到三分之一,竞有一半学生连一个也做不了。由此,我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