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诗歌五首_下册古代诗歌五首
小学诗歌五首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下册古代诗歌五首”。
鸟 鸣 涧
(唐)王 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词注释
【注释】
鸟鸣涧:地名,在王维朋友的别墅附近。涧:夹在两山间的小溪。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空:空寂、空空荡荡。月出:月亮出来。时鸣:时,不时。不时地啼叫。【译文】
在这个寂无人声的地方,芬芳的桂花轻轻飘落在地上。静静的夜晚,使这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月亮升起,惊动了正在树丛栖息的山鸟,它们清脆的叫声在空旷的山涧中传响。【浅析】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亮升起,使山鸟惊觉起来,时不时地在春天的山涧中鸣叫。鸟惊,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鸟虽惊,却并不像曹操笔下的乌鹊“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不时地发出一两声啼鸣,在春夜的涧谷中回响。在静极的山林间,这啼鸣之声显得特别清脆而悠远。而这一两声清脆而悠远的鸟鸣,看似打破了夜的宁静,实则更加衬托出了深山的静谧与空幽。待到鸟鸣结束后,山中的宁静显得更加无边无际。这好比将一粒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等到涟漪消失之后,水面会显得格外平静与深沉。以动衬静,动静相生,是王维诗歌中常见的手法。诗中的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又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静”。
芙 蓉 楼 送 辛 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词注释
王昌龄(?-756)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
【注释】 1 芙蓉楼:在今江苏镇江西北。2 辛渐:人名,诗人的朋友。3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4 吴:这里指江苏省镇江一带。5 平明:天刚刚亮的时候。6 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镇江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故吴、楚可以通称。7 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里化用了南朝宋诗人鲍照的诗句:“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比喻为人高尚正直,里里外外都像冰和玉一样地晶莹、洁白、透明。【解读】
送别,是我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题材,这首送别诗却显得十分别致。第一句写送别前,夜间突起一场大雨,仿佛是连着长江而来。“入”字,表现出雨的突起,是随风而至;“寒”字一方面交代了当时的节令气候,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与朋友分别时心境的凄凉。第二句写送别,具体时间是天刚麻麻亮(平明),环境是孤独的楚山旁(楚山孤)。一个“孤”字,暗示出朋友走后自己的孤独处境,含蓄而有深味。第三、四句转写送别时对朋友的叮咛嘱托,意思是:你回到洛阳,如果有亲人问到我的情况,请你告诉他:我仍然保持着高尚的操守,我这颗晶莹皎洁的心,像装在透明的玉壶里一样,表里如一。诗里没有明说依依惜别的话语,然而字里行间无不充溢着与朋友难分难舍的深情。送别而基本未写对方,多写己意,是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古人评价它:情极深,味极永,调极高,悠然不尽,使人无限留连。
石 灰 吟(明)于 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词注释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汉族。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注释】
石灰吟:石灰赞歌。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击:撞击,雕琢。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是夸张手法。若等闲:好像平常事一样。若:好像;等闲:平常,轻松。清白:指高尚情操。千锤万击:无数次的锤击开凿。人间:人世间。锤:敲打。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全诗通过赞颂了石灰的坚强不屈,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采出来的石灰,对熊熊烈火的焚烧看得跟平常事一样。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清白长保存在人间。【浅释】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粉骨碎身”及其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此句中的青白是拿石头的颜色作比,也就是现在的“清白”的意思。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竹 石
(清)郑 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诗词注释
郑燮(燮:音xiè谢)(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注释】
1.《竹石》是一首题画诗。2.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3.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4.尔:那。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解读】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以及文人的刚韧不屈,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决心。同时,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五首诗歌(一)白坡村山连绵绵无限远方一眼望去是天边我从未到过山头小时候在心头的眺望仅仅以这样的方式望见的`是明天的景象这些年人去做了些改变石头和黄土翻来覆去草黄了树......
诗歌五首诗歌一: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
诗歌五首欣赏《一个人的烟火》文/落絮嫣然徘徊在心海的岸边聆听海底最深的呼唤潜藏的悸动化做涟漪轻吻沙滩一个人的足迹深深浅浅注满孤单只有搁浅的船愿意装下我的思念同我......
古代诗歌五首二、教学目的:1.学习这五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五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现代生活诗歌五首(一)捉虱子山洞里有位乞丐,坐着捉虱子。一天,二天,三天……越捉越是多。他终于光了身子,擦燃了火柴。虱子,虱蛋,连同破衣,一火而焚之。(二)毛衣广告不是羊毛,不是兔毛,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