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寒假作业附答案_高三语文寒假作业
高三语文寒假作业附答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高三语文寒假作业”。
高三语文寒假作业(2)附答案
班级姓名完成时间家长签字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晋升、灰烬、觐见、进退两难、噤若寒蝉
B.闪烁、硕大、回溯、媒妁之言、数见不鲜
C.邂逅、亵渎、狡黠、不屑一顾、歌台舞榭
D.罪孽、啮齿、涅磐、劣迹昭彰、蹑手蹑脚
【答案】A
【解析】A项都读jìn;B项中“烁”“硕”“妁”“数”都读shuò,“溯”读sù;C项中“黠”读“xiá”,其余都读“xiè”;D项中“劣”读“liè”,其余读niè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从纯粹制度理性来看,公车改革不应留漏洞,不能给既得利益者钻空子。问题是,绝对完善的制度从来不是一挥而就的。
B.目前很多电视台明年的剧排都已经排满,如何‘消化’协调这些广告,寻找一种利益平衡是电视台目前的当务之急。
C、在捷克布拉格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6届大会上,2500多名科学家决定将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冥王星逐出行星行列。天文学界多年的争论至此尘埃落定,太阳系只剩下八大行星。
D.为了推销产品,商家打起了“绿色生活”、“环保电视”的注意。专家提醒,环保电视市场鱼龙混杂,购买时须认清“中国环境标志”。
答案C解析:A.应为“一蹴而就”; B “当务之急”与“目前”相重复;D“鱼龙混杂”应为“鱼目混珠”
二、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2010年世博会临近,上海市政府开展了劝阻市民穿睡衣出门的活动。有些居委会甚至还组织了劝导队,佩戴红绸带,衣着整齐地立在小区门口,看到有穿睡衣的居民出门,便上前劝阻。
材料二:对于上海市政府劝阻市民穿睡衣出门的做法,上海热线网()展开了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穿睡衣出门是“素质低,不文明的表现”的占42.03%,认为这“很正常,只是图个方便”的占33.95%,而选择“很正常,看不惯就不要看”的也有24.02%。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两则材料的内容,要求不超过25个字。
▲
(2)你对上海市政府劝阻市民穿睡衣出门的做法有何看法?请简要回答。(字数不超过100字)▲
【答案】(1)上海市政府劝阻市民穿睡衣出门,社会对此反应不一。
(2)示例①我赞成上海市政府的做法。
理由要点:穿睡衣出门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而且不符合国际礼仪,我们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世博会是我们向世界展示自我的窗口,如果让国际友人看到这些风景,必然会影响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穿睡衣出门固然是个人的行为,但这和在公共场所吃东西、大声打电话、吸烟一样,可以任性而为吗?政府有移风易俗、变革陋习、引导新的社会生活方式的责任与权力。劝阻 穿睡衣出门,是一种行政倡导,无可厚非。
示例②上海市政府应该尊重市民的生活方式。
理由要点:上海市民穿睡衣出门是几十年积淀的一种生活方式。此时出来“劝阻”,显然是怕影响世博会的形象。那么,干涉市民穿着自由,难道就不影响上海的形象了吗?穿睡衣出门是上海市民的一种生活习惯,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既然这么多年都能看惯并习以为常,为何世博会来临就看不得了?就要禁止了呢?这反映了上海在文化上的不自信。如何穿衣,是个性化、文化性的问题,而不是什么国际礼仪的问题。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劝阻市民穿睡衣出门的做法,本身就是与这一主题背道而驰的。
三、古诗文阅读(共19分)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日:“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元初四年,征入为太仆,迁太常。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显传学业,诸儒称之。
永宁元年,代刘恺为司徒。明年,邓太后崩,内宠始横。安帝乳母王圣,因保养之勤,缘恩放恣:圣子女伯荣出入宫掖,传通奸赂,尤为骄淫。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瑰交通,瑰遂以为妻,得袭护爵,位至侍中。震深疾之,诣阙上疏,书奏不省。
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宝乃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由是震益见怨。’
三年春,帝东巡岱宗,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丰等闻,惶怖,会太史言星变逆行,遂共谮震。及车驾行还,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大臣不服罪,怀恚望,有诏遣归本郡。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冢次,勿设祭祠。”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节选自《后汉书·杨震传》)
4.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答:答应
B、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瑰交通交通:私下结交,勾结
C、由是震益见怨由是:从此之后
D、樊丰等因乘舆在外因:趁着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杨震“不阿权贵”品质的一项是()(3分)
①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
②性公廉,不受私谒
③震深疾之,诣阙上疏
④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
⑤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
⑥于是柴门绝宾客
A、①②④B、②③⑤C、③⑤⑥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震早年便精通《尚书》,并且博览群书,做学问一丝不苟,因而被当时的人誉为“关西孔子”。他数十年不答州郡礼命,年纪老大了仍然志向坚定。
B、杨震上任时,路遇故人王密深夜怀金私谒,他不为所动,发出“四知”之论,令王密惭愧而出。
C、杨震任司徒时,国舅耿宝向他举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他没有听从,招致耿宝从此怀恨在心,后来伙同樊丰,诬害了他。
D、杨震一生做官清廉正直,不阿权贵,因此屡遭奸人遇谗害,被遣之后,仍不改本色,最后饮鸩而死,令人扼腕。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5分)
(2)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5分)
答案:
4.A(答:回复、回应)
5.C(①说杨震不慕名利②说杨震“性公廉,不受私谒’’④说杨震以学问选才)
6.C(杨震是在太尉任上开罪国舅耿宝的。)
7.(1)“假如朝廷想让三府征聘人才,按规矩应该有尚书的公文。”于是拒绝他没有答应,耿宝恨恨地离开了。(5分。采分点为“如’’‘‘故’’‘‘敕’’‘‘遂“各1分,大意1分)
(2)我承蒙国恩身居高位,痛恨奸臣狡猾却不能惩处他们,厌恶后宫作乱却不能禁止她们,还有什么脸面再见天地日月!(5分,采分点为“疾’’‘‘诛’’‘‘倾乱’’‘‘何’’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杨震字伯起,是弘农华阴人。少年时代就喜欢学习,曾向太常卿桓郁学习《欧阳尚书》,明习经学,博览群书,对学问没有不深究到底的。当时的儒生因此说他是“关西孔子杨伯起。”平常客居在湖城,几十年都不回复州郡的隆重礼聘,人们都说他错过大好年华,但他的志向却愈发坚定。大将军邓骘听到他有才能就举荐他,推举他为杰出人才,屡次升迁为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在他上任时,途径昌邑。先前他所举荐的荆州秀才昌邑令王密拜见他,在夜里揣着十斤金赠给他。杨震说:“作为老朋友,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深更半夜没人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王密惭愧地退出客舍。后来他转任涿郡太守。生性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人请托。
杨震的子孙经常吃素菜,出门步行,亲戚朋友和长辈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他不答应,说:“让后世称道他们是清白官吏的子孙,把清名留给他们,不也是丰厚的遗产吗?“
元初四年,朝廷征召他为太仆,升为太常。在此之前博士的选拔举荐大多不按实际才华,杨震举荐了明经的名士陈留人杨伦等,使儒学得以彰显承传,众多的儒生都称道他。
永宁元年,他代替刘恺担任司徒。第二年,邓太后驾崩,宦官宠臣们开始横行。安帝乳母王圣,借着哺育皇帝的功劳,凭恃恩宠放诞恣肆;王圣的女儿伯荣随意出入宫禁,传通消息,作奸犯科,大行贿赂,尤其骄奢淫逸。他和已故朝阳侯刘护的堂兄刘瑰私下勾结,刘瑰就娶她为妻,得以承袭护爵,官位做到侍中。杨震深深痛恨,到朝廷上书进谏,可是奏疏递进后没有回复。
延光二年,代替刘恺担任太尉。国舅大鸿胪耿宝向杨震举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杨震不听从。耿宝就亲自前往拜候杨震说:“李常侍国家是国家所倚重的人,想让您任用他的哥哥,我只是传达皇上的意思罢了。’’杨震说:“假如朝廷想让三府征聘人才,按规矩应该有尚书的公文。”于是拒绝
他没有答应,耿宝恨恨地离开了。皇后的哥哥执金吾阎显也向杨震举荐他亲近的人,杨震又不答应。司空刘授听到这两件事,随即征召了这二人,十天之内他们都被破格提拔。从此之后,杨震更加被人怨恨。
延光三年春天,皇帝向东方巡行泰山,樊丰等人趁皇帝车驾在外地,竞相修建宅第,杨震的部属高舒召来工匠拷问,得到樊丰等人假托皇命的诏书,准备以实情全部上奏。樊丰等人听到消息,极度恐慌害怕,适逢太史令说星象反常,于是他们趁机向皇上共同诋毁杨震。等到皇帝巡幸还都,便连夜派遣使者策收回杨震的太尉印绶,杨震从此紧闭柴门不接待宾客。樊丰等人又憎恶他,就请求大将军耿宝诬奏杨震不服罪,心怀愤恨,皇帝下诏遣送杨震回原籍。杨震走到城西几阳亭,就慷慨激昂地对他的儿子和门生们说:“死是读书人的本分。我承蒙国恩身居高位,痛恨奸臣狡猾却不能惩处他们,厌恶后宫作乱却不能禁止她们,还有什么脸面再见天地日月!我死的那天,用杂木做棺材,用布单薄被只盖住形体,不要埋进祖坟,不要设祠祭祀。“说罢喝毒酒而死,终年七十多岁。
四、名句名篇默写(9分)
(1)▲,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苏轼《赤壁赋》)
(4)夙兴夜寐,▲。(《诗经·氓》)
(5)人间如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歌台响暖,▲。(杜牧《阿房宫赋》)
(7)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欧阳修《醉翁亭记》)
(8)香远益清,▲,▲。(周敦颐《爱莲说》)
答案
(1)日月忽其不淹兮(2)驽马十驾(3)凌万顷之茫然(4)靡有朝矣
(5)一尊还酹江月(6)春光融融(7)云归而岩穴暝
(8)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3分)
为《亲人们》
①住在乡下,睡得早,午夜梦回,有时听得猫头鹰的唿哨,但不久,一切又都沉寂了,静的就象会听到大地自转的声音;似乎这样的寂静永无止境了,可是远远地打破沉寂者来了,不知名的鸟啼,一声两声象游丝一般,在浓雾中摇曳着。这一根丝,愈细愈有劲,细到象要中断的当儿,突然一片啾啁的声浪从四面八方一齐来了。无数的鸟儿在讴歌黎明。于是在床上等待天亮的人也松了一口气。确信那阴森寒冷的夜终于过去了。
②这样平凡的经验,可说是每个人都有过的罢?
③但这样平凡的感想也许不是每个读了这个小小的诗集的人们会都感到的罢?
④把技巧放在第一位的人们是不会感到的;神往于山崩海啸,绚烂辉煌,而对于朴素平易不感兴趣的人们,是不会感到的;不从始发的几微中间看出沛然莫之能御的气运的人们,大概也不会感到;而偏爱着猫头鹰的唿哨的人们,自然更是不会感到的了。
⑤今日的诗坛,的确不算寂寞,但这是怎样的不寂寞呢?这好比一个晴朗的秋夜,璧月高悬,繁星点点,银汉横斜。
⑥读了这本小小诗集,或者会唤起了望见银河那时的惊喜的感觉罢?
⑦这里的许多位作者,有的是已经在刊物上发表过他们的作品的了,有的恐怕还是第一回将他们的心声印在纸上。风格也各人不同,有人倾诉他对于最亲最亲者的怀念,有人在对于遥远的未来寄与
热烈的希望,有人舐着自己的创伤在低呻,有人则高举旗帜唱着雄壮的进行曲。他们都有一点相同:抒写真情,面对光明。他们更给我们同一的确信:”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诗人是对于时代的风雨有着预感的鸟,特别是不为幻影迷糊了心灵而正视现实的诗人,他们的歌声常是时代的号角。在阴沉的日子里读完这些诗,几年前一个深刻的印象又唤回来了。那是在北国,天冈破晓,我被嘹亮的军号声惊醒了。我起来一看,山岗上乳白色的雾气中一个小号兵面对东方,元气充沛地吹着进行曲,他一遍一遍吹,大地也慢慢转身,终于一片霞光罩满了高山和深谷。
1944年2月14日
1、文章第二段对全文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2、请依据第三段内容,概括《亲人们》这部诗集的特点。(6分)
3、文章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试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4、请结合全文,探究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6分)
答案:
1、承上启下
(1)承接上文,以询问的形式,启发读者思考,“平凡的经验”引起共鸣;
(2)以问路的形式,启发读者探寻诗集中“平凡的感想”,引起下文对诗集感想的叙述。
2、(1)对内容的表现胜于技巧
(2)内容朴素平易
(3)从细微处看出时代发展的趋势。
3、运用了联想,象征,以实写虚。
作用:使诗集作者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进一步突出了诗集给人们带来的光明,希望。
4、(1)介绍《亲人们》诗集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影响。
(2)借诗集的介绍,表达对时代的不满,对时代歌者与号手的赞美,对黎明的渴望,对光明必将到来的信心。
高三语文寒假作业(1)附答案班级姓名完成时间家长签字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假(jiǎ)暑假假嗓子假以辞色假模假式B.供(gòng)口......
《听松》1.①开篇点题,暗示文章主旨;②与文章的结尾形成对照;③为后文叙写童年“听松”及成年后的城市生活做铺垫。2.(1)对比(衬托);用寒冬的草木尽枯来突出青松不畏严寒的旺盛生命力,......
七年级(上)语文寒假作业(一)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3.独怆然而涕下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
语文1.“在这小立静观的当儿,即默契了‘生之力’了”。作者由这小小的嫩头,理解了生命 力的顽强,并以此歌颂了人类奋发向上的力量。2.表现了作者亲切平和、不事雕琢,追求平质淳朴......
语文(一)一、古代诗文阅读(33分)(一)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2分)(略)(二)文言文阅读(15分) 2、b(经略:治理)3、b(①是说王复的外貌和个性特点,②表现王复的军事才能,③“缓其役”之建议并非表明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