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_中国孝道与和谐社会
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孝道与和谐社会”。
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华夏儿女孝亲敬老,代代相传。华夏大地特殊的土壤和气候孕育、诞生和发展了中华孝道文化。孝文化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深深渗透于中国人的心灵,并积淀和内化成最具民族特点和凝聚力的文化基因,成为一种普遍的伦理道德和恒久的人文精神。
一、中华孝道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历揽古今,无论是孝感动天的禹舜,还是亲尝汤药的刘恒;无论是百里负米的仲由,还是芦衣顺母的子骞,无不体现着敬亲养老的高尚品质,无不流传着感人至深的孝道佳话。孝从亲子关系出发,由家而族,由族而国,不断丰富其内涵,又从君而臣,由臣而民,不断扩充其外延。具体地讲,传统孝道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1、养亲尊亲
《孝经·纪孝行章》云:“予日:‘孝子之事亲也,居则事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桓宽《盐铁论·孝养》提出:“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可见,孝要求对父母要做到养与敬两个方面。
2、传宗接代
传统孝道视传宗接代为其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父母生之,续莫大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予育孙能使家庭以至整个宗族得以稳固和延续,使先祖得以祭祀。所以儒家十分重视男子宗系的接续,完不成这一重任,便是最大的不孝。为了防止无后,男子便可休妻纳妾,而女子只能从一而终。因此,传统孝道又于父权之外衍生了夫权,加深了对女子的压迫,也加重了传宗接代在孝道中的份量与不可替代性。
3、善继善述
儒家认为,为人予讲孝道就必须“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孔子主张,对父母正确合理的意愿与事业,应支持和继承:“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要求子女除了物质上使父母生活有保障,精神上也要与父母保持一致,特别是父母过世后,继承父业并发扬广大,这是对父母在世时尊敬的延续。使家道衰落,家学失传,家风败坏的人是谈不上孝的,所以常有古人因有不肖之子而哀叹愧对列祖列宗,自认不孝的。
4、祭祖耀祖 中国古人特别重视丧礼和祭礼,讲究“慎终追远”,认为丧礼和祭礼不仅能表达生者对已故的先人的追忆,也能体现人子的孝心,表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古代社会中,家庭门第高低决定着祖宗祭祀、予女庇护、宗族衍续的荣辱,所以子女都担负着升扬、光大门庭的崇高而艰难的责任。
5、移孝作忠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在中国家国同构的特殊文化、政治体制中,国是家之合,君是民之父,推家庭之小孝及万民之主的君主,孝扩大于君便是忠,忠是孝的放大。移孝作忠有其内在合理的逻辑推演和现实的不朽功用。移孝作忠,使孝超出一家一族的界限,以立国为本,以天下为怀,是封建社会最高层次的孝,也是封建士人力求达到的一种最高目标。
二、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引起了广泛关注。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局面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格局,发展到包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格局。和谐社会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它涉及到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和日常生活。孝道文化对促进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孝道文化在现实社会中最典型的意义体现是,它是维系和谐家庭的纽带,是建设和谐家庭的重要精神资源。但孝的作用又不仅仅限于家庭,以孝作为出发点,扩大开来,其对于社会和谐的建设作用同样是不可或缺。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经把孝的范围延伸扩大了,从爱父母到爱人、爱众,以至爱国、忠君。他在《论语》中讲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把人作为爱的对象,并强调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人立”,“己达”、“人达”,意思是说,自己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也要帮助他人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自己要想达到的,也要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够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爱的中心思想,是强调人己关系的重要原则,在现代的人际关系中,仍然是人们应该遵循的原则。在论述孝与忠的关系时,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意思是说,孝是忠的前提,一个人如果是一个孝子,他就不会不忠于他的国家。总之,一个能孝敬父母的人,一般不会成为社会上的害群之马。更不会对国家不忠,对社会作乱。儒家特别讲究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孝就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重要途径。讲求孝道的结果,能够使家庭内部和谐,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为每一个家庭成员和家庭,甚至家族的发展提供保障。一个家庭如果四分五裂,内部不和,怎么会产生凝聚力和前进的动力呢?我们可以发现,那些社会上的成功之士,他们大多有一个和谐的、凝聚力强的家庭,这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关键。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稳定和平,来自每一个家庭的和睦融洽。我们俗话说,“家和万事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和睦,是国家兴旺繁荣的前提。而孝在促进家庭的和睦幸福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每一个家庭做到幸福美满,社会才能实现稳定和谐。如果小家庭动荡不安,那么整个社会也无法安定团结。可见家庭对社会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提倡孝,是建设和谐家庭、健康家庭所必不可少的。儒家把“父慈子孝”这种和谐的家庭关系推及到整个社会,比如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是十分可贵的。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社会一度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许多不良事件也层出不穷,造成的悲剧也很多,特别是农村中广泛存在的子女不孝顺父母的现象,都值得我们深思。所以在家庭中重新弘扬、提倡孝道正是当务之急。孝敬父母,慈爱子女,那么,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就是一种轻松、和谐、融洽的局面。如果这样的话,不仅家庭中的矛盾和暴力不复存在,整个社会上也不会有弱肉强食的暴虐。可见,父慈子孝不仅是一个理想的家庭格局,如果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整个社会国家中去,那将是一种理想的文明社会。也就是说,孝道文化具有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这一点,古人也已经认识到了。比如,孔子论述孝与忠的关系时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就是这个意思。古代许多王朝都号称以孝治国,也是从孔子这一思想发展而来的。
和这个字,那是个禾苗的“禾”字,那边是个“口”字,也就是说要想“和”人人得有饭吃,人人得有地种,你看那像不像一颗庄稼,那面像不像个粮食屯?按现在农业现代化来说,一看像个收割机样,那边就是接粮食的布袋,接粮食的筐子。再看这面,这个和谐的“谐”字,一个言字搭个“皆”字,上面像两个人一样,底下还是个“白”字,叫我理解这就是说要和谐人人都得说话,人人都能够畅所欲言,要叫你说你就说,有一个“白”字,你要是不说白不说,你说了不白说。但说话一定要存好心、说好话,再落实在我们生活中,行好事、做好人。
英国有个大哲学家,世界有75个诺贝尔奖金的得主,说21世纪的问题很多,要解决21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靠孔孟学说,一个靠大乘佛法,孔孟学说就是讲仁爱的,孝行天下,大爱无疆;大乘佛法那是讲慈悲的,慈悲为怀。通过学习中华传统孝文化,看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公益纪录片以及拜读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之后,看了里面很多的感人的事迹,觉得非常惭愧,发现自己很多不足和缺点,今后一定要落实在自己的生活里,孝顺父母,处事待人接物依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导,为构建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新孝道的构建途径
1、教育普及
传统孝道历经数千年不衰,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与人们自小即接受孝道教育有密切联系。现代人们孝意识淡薄,当代思想品德教育中孝道教育薄弱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们提倡孝道应从儿时教育做起,做到幼时灌输,长大躬行。进行孝道内容教育,应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经典理论的宣扬,阐扬传统经典理论中的孝教思想;第二,结合时代特色的孝道内容教育。
2、法律约束
传统孝道历久不衰是多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法律保障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古代,“不孝”不仅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而且是法律中的一种罪且有相应的刑名,处罚也是相当严重的。相比之下,古代对不孝的惩罚严而泛;现代则疏而窄了。当代的不孝行为几乎不受法律惩诫,而仅仅依靠道德约束来维持。所以,不孝子孙在法律面前无所忌惮,在老人面前狂妄无德。现代要树立新孝道,倡行尽孝的社会公德,必须加强法律对不孝的惩罚力度,成立专门法律,明确对不孝行为的管理机构,将孝行与个人信誉结合,与遵法守纪结合,形成有效的惩治不孝的法律约束机制,保障老人合法权益,让老人晚年幸福。
3、政府保障
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建立破除了传统孝道存在的基础,为树立新孝道创立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决定新孝道不能政治化,但也不能完全地民间化,自由化。政府及其政治经济制度要发挥主导作用,保障孝道倡行,使孝道成为人们自觉行动的社会准则之一。没有政府、经济、法律、利益诱导等社会机制的强有力的支持,孝道践行只能是一句空话,而这些支持必须由政府保障。借鉴传统孝道依托政治遍行社会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综合利用多种途径,确保孝道盛行,孝德重兴,是我们民族文化重放光彩的必由之途。
4、道德提倡
传统孝道由孝的观念发展至国家统治意识,影响着中华民族各个文化领域。但随着政治经济基础丧失,文化背景转换,孝道又回到其原始的出发点,归位于家庭伦理范畴,返回道德意识领域。我们现在谈论孝道,更习惯于把它作为一种道德行为。道德问题的解决,必须用归属于道德的途径。现在树立新孝道,我们需要进行道德提倡,加强舆论的监督和精神鼓励。我们不可能使全社会成员都具有共产主义的道德情操和理想,但我们可以使全社会成员具有起码的扶老爱幼,关心他人的道德感情。道德具有层次性,道德建设也是由低层次上升到高层次的。把孝道作为当代道德的底线,大力提倡,遵循着古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德培养模式,关爱老人,敬重长者,总是为孝道践行,形成良好社会公德采取的最易行、最质朴、最低层次的道德行为吧!凡是时代需要的东西必然会壮大。我们正在全力构造和谐社会。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等这些和谐社会公德的建立,需要孝道的介入和发挥积极的作用。新孝道将作为新时代道德的旗帜,引导着人们注重自身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境界,进入人人道德完善、世风日淳、公德完满的大同世界。具有无限生命力的孝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必将与人类共始终!
参考文献:
[1]徐元君.孝道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9, 35(1): 87-89.[2]谢子元.论孝道创新与新孝道建设[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7,21(1):38-43.[3]张明义,钟伟.弘扬孝道构建社会和谐[J].社科纵横, 2007,22(3):37.[4]杨俐.孝道在构建传统中国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13(6):184-189.[5]贺桂欣.和谐社会与高校现代孝道教育初探[J].教育探索,2007,(1):84-86.
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谐”这两个字,成为......
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起源于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朝,兴盛于三千年前的西周,自春秋末年的孔子、曾子对其做过系统地理论上的阐述后,遂成为中国儒家......
弘扬中华孝道 构建和谐社会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华夏儿女孝亲敬老,代代相传。华夏大地特殊的土壤和气候孕育、诞生和发展了中华孝道文化。孝文化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深......
弘扬中华孝道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在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 尤其是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形......
和谐社会孝道先行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既是过去历史的总结,又是现实实践的先导。涵盖了古今一切有关“孝”的思想观念、法律制度、行为规范、民风民俗以及各类文艺作品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