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doc_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doc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
汉中市第八中学 李 珲
困惑一:考试的内容与课标的公然背离?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无论是在阅读教学领域还是写作教学领域,总有一个挥之不去回避不了的、为广大一线教师头痛不已的、似乎是‚无解‛的问题,即‚文体之惑‛。
阅读方面,我们教的教材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有‚小说‛、‚诗歌‛、‚剧本‛、‚散文‛,还有‚寓言‛、‚童话‛、‚书信‛、‚演讲稿‛等等;我们的教参、我们的课堂、我们的考试,也是将以上‚文体‛一锅煮。可我们的写作呢,情况似乎就有点不一样了,面对学生们的作文,老师们经常困惑的是:到底什么样的文章叫‚记叙文‛,什么样的文章是‚规范的议论文‛?如何区别‚记叙文‛和‚散文‛、‚记叙文‛和‚小说‛?每年高考、中考后为什么总有那么多对作文文体的质疑和问难? 再看一看我们的高考、中考试题。各省市高考卷,除文言文外,阅读分别为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细加比较,不难发现,这三类文本也根本无法与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这传统的三大文体一一对应。再看各地市中考卷,有的考三道大阅读题(文言文除外),有的只考两道大阅读题。考三道大阅读的,一道是说明文,一道是议论文,还有一道呢,是记叙文吗?几乎不是,要么是散文,要么是小小说。考两道大阅读的,一道要么是说明文要么是议论文,另一道呢,是记叙文吗?也不是,还是散文或者小小说。至于写作,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于是,便出现了令人费解的现象:我们教学生阅读记叙文,可是考试又不考记叙文阅读,而是考‚文学作品‛(小说、散文)阅读;我们教学生写记叙文、议论文,考试也要求学生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可是在实际考试中,又有大量的学生不写记叙文或议论文,或者不会写记叙文或议论文,而去写‚文学作品‛,写所谓的‚议论性散文‛甚至‚四不像‛。
我们的中考到高考考命题者们居然无视‚宪法‛,甚至‚知法犯法‛,还堂而皇之地要求考生把‚宪法‛废除的文体(记叙文、议论文)写得‚规范‛,写得
‚中规中矩‛,岂不荒谬? 如今,2011年版义务教育新课标似乎也在步高中新课标之后尘,以‚记叙性文章‛、‚议论性文章‛和‚说明性文章‛取代此前的‚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在‚文体‛上的不对等和种种疑问继续蔓延,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越来越严重的负而影响。
困惑二:阅读教学的指向
为读而读?为写而读?为语文素养而读?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始终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耗时最多的教学内容,阅读教学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是‚为读而读‛,还是‚为写而读‛,抑或是‚为素养而读‛,广大一线教师都心知肚明吗?
就现代语文传统而言,阅读教学的指向恐怕更多是‚为读而读‛。叶圣陶曾撰文指出:‚咱们不妨凭实际的经验想一想,关于写作固然是咱们学习语文的目的,可是阅读仅仅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吗?关于阅读不也是学习语文的目的吗?‛在此基础上.经由张志公、吕叔湘等人的继承和发展,最终导致现代语文教学中‚阅读本位‛思想的确立。于是,阅读教学被简单地等同于‚精读‛教学,其要求,一是‚讲透‛,一是‚多练‛。叶圣陶为此还说过:‚精读的指导,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最终,讲读教学一统天下,阅读课堂成为一个又一个废话垃圾场,也就造成了吕叔湘所批评的2700多课时劳而无功的状况。
在此背景下,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似乎有了‚新动作‛。2011年版课标将旧课标‚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校定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虽然是一处看似细微的修改,但这一修改一方面延续并体现了新课标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另一方面重新定义了阅读教学的手段、方式、方法、任务、目标,即:语言文字运用。新课标明确地在‚课程性质‛中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同时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从而一举确立了语文课程的核心,即‚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语文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阅读教学无疑将为‚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语文课程核心作出应有的贡献。
从新课标的这一改动,我们是不是可以敏锐地捕捉到这样的信息,即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应当由此前的‚为读而读‛的教学转变为以写作为指向的阅读教学。换句话说,就是要从重阅读转变为重写作,努力做到潘新和教授所言‚为写而读、为写择读、以写促读、由读悟写、读以致写‛。
另外,只要稍微翻阅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无处不在,作为主要教学任务的阅读教学,当然不能缺席。但令人遗憾的是,‚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的确过于笼统,其外延与内涵都过于‚丰富‛:既包括‚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包括‚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和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甚至包括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等,面对如此‚语文素养‛,广大教师显得无所适从;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语文素养‛于不知不觉间成为空中楼阁,几近虚无。
困惑三:作文文风
要华丽还是要朴实?教、考与课标为何错位?
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对学生作文文风的批评及争论从未停止过。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深深地迷失在‚华丽‛还是‚质朴‛的困惑中。
首先,考纲与课标要求产生莫名其妙的错位。义务教育语文2001年版课标对写作教学的总目标要求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2011年版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由此可见,新旧课标对写作教学始终坚持的基本要求是‚具体明确、文从字顺‛。这一点,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的要求显然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初高中语文课标才希望‚表达力求有创意‛、‚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可与课标要求相对应的‚考纲‛,情形却是另一番模样。无论中考考试说明还是高考考试说明,抑或依照考试说明制订的中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不但具有浓郁的应试味道,而且多与课标‚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的写作要求相抵牾。中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虽然大体上都采取‚基础等级‛(‚内容‛、‚表达‛)和‚发展等级‛两级评分法,却在‚内容‛与‚表达‛中附加了诸多要求:比如立意(审题)、情感、中心,比如文体、结构、字迹,等等。其结果就是,评价角度过于‚多维‛,‚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的写作核心要求往往被其他评价角度遮蔽。而‚发展等级‛对‚有文采‛的‚诱导‛更是导致作文文风趋向华丽的‚温床‛。
其次,教师教学行为不可选择地发生异化和错位。如上所述,尽管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历历在目‛,可是,由于‚考纲‛的‚有法不依‛,对一线语文教师来说,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讲美文‛(或日欣赏美文)、‚写美文‛自然成为教学常态。更加之我们现有的教材选文都‚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全曰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所以,教师的目光,自然会更多地流连于教材中随处可见的‚文美‛之上;至于那数量少得可怜的‚朴实‛且‚质美‛的文章,教师的教学重点也往往不是分析、揣摩、习得朴实的语言,而是立足‚质美‛大讲特讲情感态度价值观,或‚顾左右而言他‛。写作教学的情形似乎更糟,试问有多少写作课堂回旋着作文语言要‚质朴‛要‚平实‛的倡导之声?
质朴或是华丽,或许本身就不能‚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地机械分割,或许二者就是有机的整体。时至今日,中学生作文到底应该写什么样的作文,我们感到的除了困惑,可能还是困惑。
困惑四:语法
由于我国‚重感悟‛的传统语文教育并没有形成整严的语法体系,‚换文‛时代的语文教育思想、语文研究方法大多是‚舶来品‛,这似乎也最终注定了我国现代语文教育中的某些‚先天不足‛。体现在语法教学上,就是语法理论本身不完善,语法体系纷杂。这样的状况不仅让师生无所适从,即便叶圣陶那样的语文教育家也不由地为语法‚体系不一,术语分歧‛而苦恼,并说这实在‚大是苦事‛④。张志公也曾对语法教学有过无尽的苦恼与沉痛的反思:‚中学教师是从我们的语法著作里学到语法的,是从我们高等学校的课堂里走出去的。在我们讲语法的著作里和课堂上,语法就是这样讲的,中学教师怎么会不跟着走呢!中学的语法教学要是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我认为语法研究工作者是不能辞其咎的。‛在实际教学中,语法教学更是显得‚杂乱无章‛:‚据调查,初高中有45%的教师会进行一定程度的语法教学,而其中有95%以上的教师进行单纯的语法教学,同样有95%以上的学生对教师的语法教学不感兴趣,有65%和88%的学生认为语法教学作用不大。‛⑥
也许正是考虑到语法教学的敏感性或难以操作,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对语法教学的要求上似乎显现出高度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正文部分只字未提及语法,仅在‚附录
二、选修课程举例‛和‚语言文字专题‛课程举例中建议‚梳理有关语言文字结构和运用的规则‛,‚可以设臵文字、语法、修辞、逻辑、普通话与方言等方而的专题‛,比如‚语法专题‛等。相对高中语文课标的‚无视‛,200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只是在7~9年级的‚阅读‛阶段目标中蜻蜓点水似地提到‚语法‛:‚了解基本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轻描淡写的表述,暖昧审慎的态度,难以给实际教学与评价带来实质性的指导。这样的态度延续到刚刚颁布实施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新课标不动声色地将‚了解基本语法知识‛微调为‚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从‚了解‛到‚学习‛,新课标对语法教学的态度着实耐人揣摩。虽然新课标于‚具体建议‛中新增一条‚6.关于语法修辞知识‛,从课标表述的文字量上来看,语法修辞俨然已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相提并论、并驾齐驱,成为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可遗憾的是,‚关于语法修辞知识‛长达两大段字数(超过‚口语交际‛)的内容中,并没有对语法教学展开十分具体的阐释,语法教学的‚度‛如何把握?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合理操作?如此要紧的问题,新课标却让教师与学生‚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这不能不让人迷惑。
困惑五:细节描写
究竟什么是‚细节描写‛?是教‚生动细致地描写‛还是教‚细节描写‛?
无论阅读还是写作,细节描写都是无法回避的重要教学内容。但究竟什么是细节描写?笔者曾以此请教过一些著名特级教师,得到的答案基本上是,细节描写就是把它描写得很细。但如果真要深入地思考探究一下,恐怕不是这么简单。
‚把它描写得很细‛,这应该是获得普遍认可的观点。因为,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服饰、表情变化、心理活动及事物的细微之处进行具体而细致的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⑦,‚一般认为,文学作品中的细节,就是细小的情节,是相对于重大情节来说的‛⑧。
据说,‚描写‛一语‚是从绘画上来的‛,‚写作的人把文字作为彩色,使用着绘画的手法,记叙他所选定的事物,使它逼真,使它传神。这就是写作上的描写。‛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细节描写就应当是绘画中的‚画龙点睛‛之笔;既为‚画龙点睛‛,那么,细节描写显然不可能在一个小小的片段中具有‚这些‛、‚共用了五个‛这样的数量,而应是‚以一当十‛。正因为这样,王光祖、杨荫浒主编的《全国高等教学自学考试教材〃写作》突出的是‚细节描写‛的‚具有典型意义‛、‚最细微、最本质‛:‚细节描写是对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细枝末节的描写,它是记叙性文章的最小描写单位。无论是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故事情节的展开、典型环境的描绘,都需要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把它们最细微、最本质的情状特点,鲜明而又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细节描写的典型意义及‚最本质‛性,在福建师大赖瑞云教授那里,被更直观、形象地概括为‚有特点的细节‛:‚细节主要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情等方面的细叙,它们往往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称这些细节是有特点的细节。‛赖教授还为此举例道:‚《荷花淀》中水生女人一句‘你总是很积极的’,既有埋怨更有赞赏的话,一下子‘亮’出了一个‘外静内秀’的贤慧女子的形象。‛
一句‚你总是很积极的‛显然不是所谓的‚把它写得很细‛;这告诉我们,如果不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具有特征性的‚把它描写得很细‛,往往等于‚凑字数‛。
2014-11-19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困惑一、机械化,统一要求多。大多数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没有结合现实具体情况,而是遵循提出体育教学要求,强调的是统一、规范和有序,却忽略了学生的个......
[原创]中学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困惑与对策李洁怡2009-08-18 14:04:06.41中学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困惑与对策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探索的逐渐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什么是最恰当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而对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备受人们的关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
电子白板使用中的问题和困惑1.地理学科资源太少,各种功能的适用与所教学科联系不大。 2.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全英文方式致使教师们不能深入的学习使用。3.用惯了PPT,觉得电子白板......
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在 这个学期,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对于新疆的支教实习活动。通过这三个月的实习生活,我体会到了初为人师的乐趣,也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童真童趣。我被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