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巴中经济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的思考_巴中恩阳未来发展规划

2020-02-29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对巴中经济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的思考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巴中恩阳未来发展规划”。

经济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是经济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指南,它包括战略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战略性措施两部分。研究经济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首先要弄清现实基础。

一、巴中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巴中建地设市以来,通过全市人民的艰苦努力,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其主要表现在:

一是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2002年,全

市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达到95.63亿元,比建区设市前的1993年增长1.1倍,年均递增8.4。

二是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二、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1993年的61.7:16.6:21.7演变为44.8:18.5:36.7,第一产业下降了1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15个百分点;且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大提高,由1993年的19.1上升到50,增加了30.9个百分点。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快。建区设市10年来,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4.75亿元,重点用于农业生态建设(含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交通通信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含人畜饮水工程)、能源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投入,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993年的32上升到46;交通基本上做到了四通八达,现有公路总里程13072公里,比1993年增加5821公里,其中,水泥路、油路1354公里,比1993年28公里增长47.4倍;现已开通客运班线479条,日发班次2160个,其中,长途92条,超长途26条,市内可直发北京、上海、新疆、广东、陕西、重庆等21个省市区;通信由全省倒数第一跃入前三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得到加强;用电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城市不断拓展,1993年四县区城区面积只有19平方公里,现已扩展到35平方公里,其中:巴州城区由原来的6平方公里扩大到1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由1993年的21万人发展到40万人,其中:巴州城区由原来的8万人发展到20万人,增长了1.5倍;城镇化水平由9提高到20.8;城乡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920元,比1993年增加3477元,增长2.41倍,年均增长14.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4元,比1993年增加908元,增长1.91倍,年均增长12.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7.73亿元,比1993年增长7.73倍,年均增长27.2;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社会保障不断加强,恩格尔系数明显降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五是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整个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回顾和总结建区设市以来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在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当前摆在我们面前最突出的困难和问题有五个方面:

一是交通仍是制约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巴中距周围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均在400公里以上,距中等城市均在200公里左右,境内只有1.24公里铁路,没有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人流和物流进出仍然很不方便。

二是经济结构极不合理。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比全国高30.3个百分点,比全省高21.1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比全国低33.3个百分点,比全省低22.2个百分点,仍是我市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三是由于经济不发达,就业门路窄,城镇居民就业和再就业十分困难,进而影响到社会稳定。

四是农民增收缓慢。2002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为3.55:1,比1993年3.03:1差距又有所拉大。

五是经济实力弱。2002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730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

3、全省水平的1/2;地方财政收入2.44亿元,人均69.5元,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20.7,居全省末位,吃饭钱都要靠国家转移支付解决,地方财政根本无力拿钱搞建设。

回顾工作,总结成绩,寻找问题,目的在于认清市情,理清思路,明确重点,挖掘潜力,更好地研究巴中经济发展战略,更好地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更好地加快巴中经济发展。

二、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

为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提出的“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步走”实施战略:

第一步:用三年时间巩固越温成果(2003—2005年),全市稳定脱贫,实现“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奋斗目标,即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6亿元,在2002年基础上增长42.2,年均增长12.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734元(折452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元,接近全省2000年平均水平。

第二步

:后五年基本实现小康水平(2006—2010年),全面实现“绿色经济强市、民营经济富市、旅游经济新市”的“三市”目标。到201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0亿元,在2005年基础上增长83.8,年均增长12.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695元(折810美元),达到了小平同志最早提出的小康水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农村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元。

第三步:再十年建设小康社会。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70亿元,在2010年基础上增长2.88倍,年均增长14.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4810元(折3000美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6600元(折2007美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600元(折800美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由2002年的3.55:1降到2.5:1。

三、实现宏伟目标的战略性措施

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十分光荣而艰巨的。说光荣,实现了上述目标,巴中经济不仅是一个量的飞跃,更重要的是一个质的大提高,人民将会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说艰巨,也就是说从今年起,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要达到13.7的发展速度,高出建地设市以来最高增长13的发展速度(1996年在1995年增长11.9的基础上增长13),但事在人为,只要我们思路清、观念新、方法对、措施力,紧紧抓住大发展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寻求发展的最佳途径和突破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宏伟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一)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当前和今后经济发展的主线,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根本措施。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的组织制度结构、生产关系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空间布局结构等,我这里着重讲的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大力发展工业,不断提高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无工不富”是一句千真万确的真理。工业发展了,就会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就会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就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怎样发展工业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极其丰富。科技含量高,就是要加快科技进步以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特别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并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经济效益好,就是要注重产品质量和适应市场变化,提高资金投入产出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资源消耗低,就是要大力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占用与消耗;环境污染少,就是要广泛推行清洁生产、文明生产方式,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人才资源丰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条件,提高经济竞争力,并妥善处理好工业化过程中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关系,不断增加就业。

衡量是否完成工业化,国际上有三个最重要的结构性指标: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降到15以下,农业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城镇人口上升到60以上。目前,全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4.5,农业就业人数的比重为50,城镇人口为39.1;巴中市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4.8,农业就业人数的比重为59.5,城镇人口为20.8,离工业化还相距甚远。怎样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来发展巴中工业,实现工业化,发展经济学研究表明,工业发展是一个工业结构渐次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着不同的主导部门,主导部门通过一定的前向或后向联系,影响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不仅需要准确判断不同地区所处的工业发展阶段,而且必须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等特征确定工业的主导部门。

我们巴中应该根据不平衡的倾斜发展工业化战略和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首先重点发展占有比较优势的初级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从高梯度地区淘汰或外溢出来的产业,也就是说要按照发展新型工业的要求,围绕农副土特产品加工业、食品加工业、建材业及服务业等,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其次,就是要对现有工业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断提高它们的技术装备和科学技术水平,进而成为支柱产业和技术领先产业;三是有计划、有重点,科学的开发矿产业,如冶金、煤矿、花岗石、石灰石、天然气等,只要有一个举足轻重的工业企业在巴中兴起(如天然气系列产品开发),我市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会迅速上升,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就会得到改善。2020年,力争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由现在的18.5提高到45左右。

鉴于我市特殊情况,在工业发展中要处理好四种关系:一要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既要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不能忽视发展传统产业。但传统产业的发展一定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提高发展起点,发挥后发优势;高新技术产业要为传统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发展。二要正确处理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合理组合劳动力、资金和技术,充分发挥我市人力资源优势。三要处理好改革与发展关系,继续实施国有企业改革,“公退民进”,大力发展民营工业,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经济中的比重。四要处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坚持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促进,共同推进。

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我市系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80以上,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怎样加快我市农村经济发展?

第一,突出比较优势,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调整的重点:一是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名优特专用农产品生产,如优质稻谷、双低油菜、优质果蔬及中药材等,加快农作物良种更新换代,提高农产品的分级、包装、储运、保鲜和加工水平。下大力气控制农业生产的外源污染和农业自身污染,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即绿色食品,提高其质量和安全水平。二是调整种养业结构,加快发展畜牧业和渔业,扩大农民的增收领域。特别要把优质生猪、南江黄羊、平昌肉牛等优质安全的畜禽产品发展作为一个大的支柱产业来抓,使之尽快形成规模;三是合理布局,集约经营,规模化生产,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四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带动结构调整的重大措施。“产业化”一词,其核心意思是用工业生产方式组织生产,通过规模化、企业化的农业生产,就能获得较好的规模效益,增强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就能利用现代化的要素对传统的农业技术进行改造,对经营方式进行改革,实现土地、劳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山、水、田等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达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率、高效益的目的,从而实现农田标准化、操作机械化、服务社会化、农艺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管理科学化,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首先,要用MBA(工商管理)的思维和方法,把发展农业的思想调整到增强农产品的竞争上来;其次,要用现代化经营思想和方法,象培育和管理工业品牌那样,培育和管理农业品牌;再就是要用现代产业组织形式,加快农业的组织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要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形成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

第二,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不断减少农业人口。经济发展是工业化的同时城市化的过程,发展小城镇就是培育经济发展的极点,即发展极,并由此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这是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小城镇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载体,是实现农村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为农业、农村人口向非农转移提供就业空间和发展空间,使农民最终变成居民,绝对地减少农业人口,减少农村面积,减少农业占GDP的比重,这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大战略。建一个集镇,活一方经济,兴一批产业,富一方百姓。在实施城镇化战略中,一是尽快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农村人口到城镇落户,经商办企业;二是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有序建设。当前重点要加强对县区所在地和沿公路一带现有城镇的改造和建设,使之更好的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以产业为支撑,着力培育特色鲜明的支柱产业;四是要更新观念,用经营理念经营城镇,妥善解决城镇建设所需资金问题,超前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配套服务建设,努力为城镇居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第三,继续深化农村各项体制和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内容比较多,概括起来讲,有十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一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让土地真正成为农民的财富。土地是财富之母,是农民生存的基础,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是农村改革的核心。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土地产权制度,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以专业合作替代村社合作,形成“行业协会 龙头企业 专业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经营新体制。三是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变征用为购买,把土地资源转变为土地资本。四是户籍制度改革——让城市成为农民创业的新领域。五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让农民和农村也能顺利地贷到款。六是劳动力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让农民也能到城里来工作,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社会保障。七是财政与税收体制改革——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八是教育体制改革——让义务教育成为政府的义务。九是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减职、减人、扩范围。十是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让农业部门成为贸工农一体化的管理机构。通过农村各种体制和制度的改革,进一步理顺各种关系,减少束缚、减少“婆婆”、减少负担,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加快服务业发展,不断巩固和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我市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一是商品流通和交通邮政运输业,尤其是交通建设要进一步加强,要尽快修通广巴高速公路和乐巴铁路,进而建设南充—巴中—汉中高速或高等级公路、巴中至达州高速公路和铁路,努力改变我市的区位劣势;二是大力发展旅游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主要是抓好光雾山、诺水河两大旅游景区的配套建设,并与汉中、广元等市形成旅游圈,共建川陕旅游“金三角”,打造西部旅游新亮点;三是发展房地产业,壮大社区服务业。尤其是社区服务业要加快发展,要围绕方便居民、提高生活质量、创办养老、托幼、医疗、文化、健身、家务服务、餐饮服务、商贸服务等各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企业,扩大就业渠道,促进社区服务产业化。四是加强教育事业发展,努力提高全民素质。当前主要是巩固和完善现有教育培训基地,积极新建巴中市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五是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产业。六是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做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不断提高疾病防控能力,切实解决就医难的问题。七是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和社会保障业。八是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九是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十是不断改进政府的服务职能,真正做到“小政府,大服务”。在服务业发展中,一要推进市场化;二要推进产业化;三要推进社会化;四要多渠道增加投入;五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六要以改革创新的办法促进发展。

(二)大力实施大开放战略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这是巴中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巴中一是个贫困地区,完全靠自身的力量来加快发展是不行的,必须大开山门,“走出去”、“请进来”,广泛吸引外商来巴中建设。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第一,思想要解放、要开明,要敢于“走出去”,善于“引进来”;第二,环境要优越,除了加强硬环境建设外,更重要的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通过环境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吸引力,把外来客商引进来、留下来,心甘情愿地在巴中投资建设。

(三)大力实施人才兴区战略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因此,开发人才是巴中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首先是要选好用好现有人才,把已有人才留住。如现有人才都没有开发利用、没有留住,就无法谈引进人才问题,即使引进来了也会流出。第二是开发人才。通过各种职业技术学校,强化教育和培训,造就一大批扎根巴中,服务巴中,建设巴中的技术骨干和致富能人。第三是营造良好环境,引进各种实用人才。第四是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姻,把他们的科研成果运用到巴中来实施,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四)坚持全面、调协、可持续发展战略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党中央在新时期确定的发展观。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在今后经济工作中一定要遵循这个原则。

“全面”,就是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加强物质文明建设,还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考核指标16项,具体要求要达到6个“更加”,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协调”,就是在建设小康社会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地区与地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互促共进,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这是新的发展观的核心。

“可持续发展”,就是当代人不以消耗甚至破坏下一代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生态和环境为代价谋发展,也就是说,我们当今的一切工作,不仅要考虑当代,更要考虑子孙后代,要加强生态和环境保护力度,节约、保护和合理使用资源,控制人口增长,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新的发展观必须贯穿的一条红线。

对巴中经济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的思考

经济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是经济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指南,它包括战略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战略性措施两部分。研究经济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首先要弄清现实基础。一、巴中经济发展现状改......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如何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委副书记邬弘辉2005年 第八期【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县域经济是一个蕴藏希望、充满活力的经济。......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随着城市的发展。为此,××县将紧紧抓住这一大好机遇,主动对接,借势布局,进一步加快由景区(点)建设向旅游城市跨越,进而以城建杠杆撬动县域经济发展。坚持规划引领,对接××主城区。......

关于西藏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关于西藏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发布时间: 2009-07-21来源: 中国藏学 作者: 岳颂东[打印本稿][发表评论][关闭窗口][摘要]本文从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五类成功实......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县(市)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其改革与发展进程如何,对全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如何推动县域经济与国际经济接......

《对巴中经济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的思考.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对巴中经济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的思考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巴中恩阳未来发展规划 巴中 长远规划 经济发展战略 巴中恩阳未来发展规划 巴中 长远规划 经济发展战略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