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_循环经济的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循环经济的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是历史的选择
张方涛(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交通运输专业,工程试验班(交运)1501,1101150120)
摘要:党的十八大宣示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诸如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智慧,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等因素表明了发展循环经济对建设现代生态文明有着历史的必然性。而这也可以为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或借鉴。我们应该树立现代生态道德观、逐渐培养生态和谐观、不断增强生态责任感、努力践行生态节用观、坚定美丽中国信念。
一、古代生态哲学思想理论对现代生态文明的启示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有很深的理论渊源,在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不但在社会科学领域倍受关注,而且在自然科学领域也受到众多学者的推崇,如何借鉴和利用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为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已逐渐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 学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1 - 3]。
《庄子·知北游》认为天下万物都是由“气”组成的,“故万物一也,是其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化为臭腐,故曰: 通天下一气耳”。南宋杨万里《诚斋易传》进一步把“五行说”也纳入“元气论”的系统之中,认为“太极者,一气之太初也;一气者,二气之祖也;二气者,五行之母也”。又说“一气即太极,一气生二气,二气生五行。二气散杂,化生万物”明代刘宗周在《圣学宗要》中说:“太极之妙,生生不息而已矣,生阴生阳,而生水火木金土,而生万物,皆一气自然之变化”。总而言之,他们都把世界万物看作是统一的,互相联系和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联系观、变化观和整体观,对中国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生态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儒家传统生态伦理观是“天———地———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典型代表[4]。《荀子》提出: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 4
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汙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尤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儒家认为人是天地所生,人与天地的关系是部分与全体的关系,而不是敌对关系,人与万物是共生同处的关系,应该和谐相处,人类作为全球生态系统中一个具有高度智慧的生物种群,与其它生物和环境要素一样,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生态系统破坏了,人类又谈何生存和发展,这与生态学上生态系统的基本理论是吻合的,也与今天所说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生态学观点是一致的。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的研究让我们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从古代先贤的思想精髓中我们明白:不走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这个世界。
二、中国传统的生态伦理智慧对现代生态文明的启示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中蕴含着深厚的生态伦理智慧,是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渊源。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即强调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不是自然的征服者和主宰者,而是大自然的朋友,自然与人类应和谐共生、共处。
“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的基本观点。墨家认为,只要有利于人之行为,皆是爱,有“利”是爱的前提。“墨者义利统一和重视功利的思想,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互利互惠的传统美德。墨家的‘交相利’原则是我们今天在保护自然界,保护生物、植物、动物多样性和保护自然环境生态平衡过程中可以发扬光大的原则”;“墨子的节用节葬、非乐非攻,具有反对人类的奢侈浪费和攻杀破坏的意义,为保护自然、保护生态提供了现实的行为规则。”[5]墨家节用、非攻思想尤其对我们当今爱护生态环境、践行合理消费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佛家讲众生平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它的伦理意义就在于说明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人与自然界中的所有生命都是平等无二的。佛教一贯追求对整体、大局的把握,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条件的,都是有尊严的。所以,作为人类,伤害自然就是伤害自己,珍惜爱护自然就是珍惜爱护我们自己。“把爱的原则扩展到动物,这对伦理学是一/ 4
种革命。”[6]
中国传统的生态伦理智慧是思想家们思考并总结出来的结晶。走顺应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实践路径;坚持万物平等、仁爱万物的生态价值取向;坚持维护生态平衡,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的生态文明主旨—这对于发展循环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历史演进表明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
目前学术界较为公认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历史性演进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农业经济模式”、“线型经济模式”、“末端治理模式”。虽然我国和西方国家进入工业化社会的时间相隔较远,但是我国也经历了这些阶段的发展模式。从这些阶段来看,发展循环经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农业经济模式”是指产业革命之前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时期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能力还很低,自然几乎完全支配着人类的生活。虽然人类也在局部范围内对生态的自然结构和原有布局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但这种情况并不具有全局和普遍性。同时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决定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决定着他们对自然的狭隘关系,”[7]因此这一阶段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在总体上处于“原始协调的阶段“。
“线型经济模式”是以“资源—产品—废弃物”为基本特征的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这是一种“开环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即大量开采和消费资源—生产产品—制造大量废弃物并向自然界排放,其中并没有对自然界的环境破坏进行主动性修复的环节,而自然界自身的修复速度往往又落后于人类对其破坏的速度。这导致了一方面自然界的资源被大量消耗,另一方面自然界又承担着大量废弃物的排放。
“末端治理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资源—产品—废弃物—治理”,即“先污染、后治理”。对比线形经济模式的特征可以看出,末端治理模式较线形经济模式的环节流程多出了“治理”这一环节,即强调了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治理污染的措施,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主动性修复。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环境,但事实也证明这一发展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破坏的问题。正如有研究者所言:“末端治理模式虽然关注了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后果,但是经济运行/ 4
过程本身的环境问题却始终落在他们的研究视野之外。”[8]
四、结语
当前,我国正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可以说治理污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这不仅关系到无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这既符合我国社会现阶段的国情,又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参与环境保护。重新审视并借鉴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和生态伦理智慧,无疑对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看清经济发展模式的利弊,更是提醒我们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刻不容缓。我们深刻认识到: 中国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将是顺应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而又切合建设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与正确道路。参考文献
[1]刘湘溶,朱翔等.生态文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M].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彭世奖.中国农业传统要术集萃[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 社,1998.
[5]任俊华,刘晓华.环境伦理的文化阐释———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探考[M].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9 - 35.
[6][法]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M].上海: 上海社会 科学出版社,1975: 76.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
摘要:由于世界各国对可持续 发展 的日益重视,发展循环 经济 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一股潮流,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解决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我国应从国外吸取那......
发展循环经济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和谐,充分体......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编辑:admin 时间:2010-12-30 12:30:00日前,广西新型工业化道路与贺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研讨会在贺州市举行,来自自治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广西市场经济研究会和......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2年12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发展循环经济会议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
以人为本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安全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前提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落实县委、县府关于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