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论文_关于农业经济学论文

2020-02-29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农业经济学论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关于农业经济学论文”。

经济与管理学院 农管111班 王梦 2011021432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摘要: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实施,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果,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其中最迫切且最具有挑战性的还是“三农”问题。我们所说的“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如何通过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进程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消除城乡二元对立的问题,该问题的重点是户籍制度的改革。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的必然之路。因此,我们如果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最关键的还是需要大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的转移; 问题; 对策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必然面对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像中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数量众多的国家,是否可以非常顺利地解决这一挑战性的难题,是关系到我国进行城市化、工业化战略成败的关键所在。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的中国,所面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是十分巨大,有关人士依据当前流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测算方法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出我国2000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已经达到了3.17亿。并又进一步对全国农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万多农户进行全面调查得出,从1998到2004年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80多万人,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4%;到2005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总计可达10824万人,与2004年相比增加了将近564万人,同比增长率为5.5%。2006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已经达到了53100万人,其中男劳动力所占比重为50.8%;而农村从业人员有47852万人,约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0.1%左右;局调查显示农村外出从业劳动人员也有13181万人,其中男劳动力居多数,所占份额约64%。

有关学者对农村劳动力流向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农村劳动力一般呈现两种走向:第一类主要是向与自己省份临近的省份进行转移;第二类主要是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向一些发达的沿海省份进行大规模的转移。还有一些统计指出,四川、河南、甘肃、安徽、湖南、广西、河北是我国最主要的几个农村劳动力流出省份,这些省份主要是经济不发达,并且比较落后,农村富余劳动力过多并且而就业机会相对比较少。其中据统计得出四川、河南、甘肃、湖南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量分别达到了180万、200万、120万和90万。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在2005年根据对有关材料的调查指出,针对进入第二、三产业的农民工中,大多数都相对集中在建筑业、纺织业、服装、制鞋等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服务行业,并且这些行业的工作技术含量都很低,人力资本投入也相对较少,因此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绝大多数农民思想观念比较保守,不能很快的从传统观念向现代新观念迈进,不能够接受新时代潮流;法律意识缺乏,很少关注法律方面的知识,从而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最主要的是小农意识却比较强烈,喜欢长久居住在生我养我的土地家园上,对搬迁制度不能理解,也无法接受,对于一点小小的财富就很容易满足,不思进取,传统形式的守财奴,最主要的是缺乏风险意识和财富投资创业精神。许多农民都持着这样一种观念,普遍把土地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所以无论如何他们都不愿意离开他们的那一片土地,然而他们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他们都忽视或者没有意识到土地不仅是一种可以增值的资源,还是一种可以流转的商品资源。农民的这种落后的传统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对土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进行了严重的制约。但是实践可以证明,农民思想观念是否改变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程度构成了直接制约和深远的影响。

2、农民的文化素质都普遍比较低。2008年通过对我乡农村劳动力素质抽查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居然占到了90.50%,然而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才区区仅占到6.96%左右。农民主体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民工的转移的程度和步伐,具体表现为一下两点:

(1)农村剩余劳动力对非农产业的要求不适应。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在最近几年里,企业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呈递减趋势,而质量要求却呈现递增趋势,并且越来越高,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非农产业的门槛也变得越来越高,要劳动力要转移出去变得也越来越困难。

(2)农村劳动力素质非常低,对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有很大的影响,也对农业内部吸收和容纳更多农村劳动力有一定的妨碍作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实现的只能是低层次、不稳定的转移。近一些年来,农村劳动力数量在外出流动就业中所占比重在增加,但对于那些已转入非农产业部门的劳动力,并不敢完全摆脱农业,和放弃他们的土地承包权,仍然利用空余时间来经营他们的农业。对于那些已转移劳动力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都属于亦工亦农型,他们对于自己的就业岗位不稳定。针对这种不稳定的转移,很容易受国家大的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并且,一旦受其影响就很容易出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回流的现象。

3、扩大农业内部就业的空间范围很窄。随着农业向现代化发展迈进,劳动力的投入对增产的产生大为减弱的影响,农艺、机械和化工产品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变得越来越突出。随着这种替代作用的累积,一旦到一定量时,对劳动力就会产生不可避免的排斥作用,这将导致劳动内部的就业机会非但不能增加,反而有减少的现象出现,是很不容乐观的。

4、非农产业在农村的发展受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有限。最近一些年来,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变得很缓慢,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劳动密集型逐渐转变为资金密集型,从而劳动就业成本也开始大幅度的增加,又由于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管理水平、技术力量都相对薄弱,经济效益又不佳,也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5、没有建立土地流转制度,并且土地权益也不明晰。又加上土地所有者主体及土地预期收益和风险的不确定因素,使得一些权利义务之间的不明确关系,这也引发土地使用权在流转过程中不断的产生纠纷,从而大大地降低了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速度及数量。由于农民土地不愿退出,使得农村土地的细碎分割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这也就说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转移问题。

6、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不能保障转移后的农村劳动力的进本生活问题。自从1978年我国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来的数年间,农民也开始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但是这些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却并没有享受到城市的种种保障制度,又加上他们自身渐渐远离土地,正日益处在一种尴尬境地:农民工虽然生活在城市,并且干着和城市工人相同的工作,然而却不被城市所承认,同时又加上没有工人身份,他们没有组织,也就不享有参加工会的权利,他们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没有享有最基本的劳动福利保障。

7、劳动力市场开启缓慢,中介组织发展迟缓。在目前来看,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大几乎绝大多数都是自发的,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缺乏调节,对农村劳动力就业也缺乏组织与指导。

三、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措施

1、农村教育思想从保守化要转变为现实化。很多农民的价值观念仍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弱,仅仅靠宣传先进教育理念是很难转变的,强制转变又是不可取的,因此最重要的途径是通过对农民正确的引导、典型示范,让农民看到好处。最近两年来,我们镇上各村的信息公告栏也已经开始使用,并且信息丰富多彩,受到农民热切的关注。这也更能让广大农民看到教育所带来的“效益”的是一批知识分子乐观的收入和较好的生活水平待遇,及有一技之长的技工等人才的生活的大大的改善等,通过这些鲜活的例子,更能对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起到鼓励作用。

2、对农民素质进行逐步提高。制约农民工转移数量的重要因素是农村劳动力素质的较低。针对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我们有以下两点建议:(1)给农民提供素质教育的保障。大力推广国家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能够保证适龄少年儿童正常进入学校进行学习,为自己以后的就业道路做好铺垫。(2)对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培训。通过对农民进行点技术培训和试验示范,从而来不断地提高他们关于科学种田方面的技术水平,因此我们可以领悟到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必要性。

3、对户籍制度加快改革力度,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保证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改革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并使农民就业政策公平化、合理化,进一步保证进城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基本权利和公共服务。除此之外,必须加快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步伐,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和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加大改革,让那些离开土地转移入城市的农民也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社会保障体系所带来的好处。

4、农村土地政策要按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方向实施。在农村,对于农民来说,他们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也就是土地资源了,要想增加农民收入关键要看如何发挥土地这种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这也是衡量土地产权制度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科学、是不是有效的基本标准。对于土地股份改革要积极发展,土地流转程序进行切实的规划,对土地也要进行适度规模化经营。

5、有关政府职能要大力发挥,对组织、宣传、服务的力度也要增加。因此政府部门应当做到以下几点:(1)对有关市场用工方面的信息进行全面搜集,这样可以为外出务工农民有一定的帮助;

(2)对农民进行劳务输出进行大力的宣传,高效的组织与领导;

(3)对外出打工农民,政府应该提供权益方面的保护和跟踪方面的服务;(4)也要对农民对开展知识培训讲座;

(5)市场中介组织要鼓励开展,这也是疏通劳动力有序流动的一种有效的平台;(6)对中介组织行为要依法规范,并且对劳动力市场也要进行依法整顿。

我国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作为一项世纪工程,并且对这一问题有待解决,这一问题解决的如何,不仅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问题,而且还关系到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问题。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的转移不仅仅只依靠政策的支持,一定程度上它还需要政府、社会、农民共同努力辅助。由于受我国的当前这一国情的影响,对于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探索和进一步完善,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相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一定会得到彻底完善的解决的。

参考文献

[1]刘传岩.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J].价格月刊, 2007(2)[2]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课题组.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研究[J].管理世界双月刊,1993(2)[3]郑家喜.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07(12)[4]崔传义.进入新阶段的农村劳动力转移[J].中国农村经济,2007(6)[5]赵武,蔡宏波.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6]程名望,史清华,赵永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现状[J].国民经济管理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7]刘小容,王海涛.我国农村劳动力剩余转移就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7)[8]胡枫.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7(1)

农业经济学论文

家庭经营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课程名称 农村农业经济学姓名刘金泽学号21080212主修经济学摘要: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处于微观基础主导地位,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家庭经营制度......

农业经济学论文

农业产业化特征1·生产的专业化2·经营的一体化3·服务社会化4·布局区域化5·管理企业化二·我国农业产业化产生发展的背景(一) 农村经营体制改革1978年后,我国农村进行了经营......

农业经济学论文

农业经济学论文学院:经济与法律学院专业:金融学班级:金融112班姓名:张娜 学号:120113902033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班级:金融112班,姓名:张娜) 摘要: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

农业经济学论文

农村经济中的问题与对策2篇(一)一、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的问题1.农民收入持续高幅增长难度加大。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很大比重,农业经济生产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为辅,粮......

农业经济学论文

小农户与大商业资本的不平等交易2011年夏天,北京、天津、上海等地超市的大蒜、生姜和绿豆价格都达到历史新高,在民间出现了“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的顺口溜。媒体广泛议论......

《农业经济学论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农业经济学论文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关于农业经济学论文 农业 经济学论文 关于农业经济学论文 农业 经济学论文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