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_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

2020-02-29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思想教育和法律教育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培养、提高思想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一门崭新的课程。

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013年修订版 本书编写组编写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1.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方面的教育为主要内容,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导、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的一门公共理论课基础学科。

2.目的:帮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做忠诚的爱国者;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人生、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人生价值观;帮助学生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切实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3.任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思想品德课程,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贯彻落实“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观,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培育各种道德素质,提高法律素养、自觉遵纪守法,促使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学基本要求

1.首先,在教学目标确立上要与中央的教育精神相一致。本着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保持高起点、高要求,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育高素质人才方面的特色和作用。这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基础上重新编写的,适应了新时期时代发展的特点和大学生成才的素质需要,教材在内容体系、重点难点等方面都作了一些调整和变动,着力体现了高起点、高目标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上确立更为高远的目标,发挥该门课程应有的人才培育作用。

其次,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力争融知识传授、能力培育、素质提高于一体。知识传授、能力培育、素质提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传授是基础,是第一个层面的要求;能力培育、素质提高是目的,是第二个层面的要求,这两个层面统一于理论联系实际之中,尤其是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来看,后两个方面的要求尤为突出。因此,在教学安排上,一方面要重视讲清、讲透一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另一方面,要着力培育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而能实现其各种素质的自我提高。在这一方面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学生首先能够产生对自身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自觉性、自律性和创造性。

2.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在教学设计上,要体现实践教学的理念。第一,在学时上对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做出合理的安排。

第二,在课内教学时,积极为课外时间和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提供基本知识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基础。

第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该体现出强烈的实践性特点,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体现实践能力的培养,深化学生对自身发展和社会问题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锻炼、培育其自我发展、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实践能力。

3.考核方法基本要求:本课程为必修课程,期中(期末)考试采取平时考查+实践报告。具体构成:考勤(10%)+作业(10%)+上课发言(10%)+三次测验成绩(30%)+实践报告(40%)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安排:

绪 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帮助大学生了解大学学习生活的新特点,树立明确的成才目标;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意义和在本课程中的主线作用;以及了解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内在联系,了解本课程的特点、内容及学习方法,激发起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热情。教学重点:

1、认识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目标,塑造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2、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3、了解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难点:

1、认识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对大学生的意义

2、本课程的特点和作用、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了解)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二、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

三、确立成才目标,塑造崭新形象 第二节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掌握)

一、思想道德与法律

二、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节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了解)

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意义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基本方法 思考题:

1、你在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你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2、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3、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什么意义?

4、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帮助大学生认识理想信念在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意义,认清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念,正确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理想与实践的关系,把握实现理想的基本条件,促进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教学重点:

1、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教学难点:

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掌握)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掌握)

一、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第三节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了解)

一、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二、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三、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思考题:

1、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

2、如何认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3、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4、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帮助大学生深入认识爱国主义这一民族优良传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大学生将远大的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继承爱国主义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新时期忠诚的爱国者。教学重点: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教学难点: 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掌握)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了解)

一、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二、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第三节 做忠诚的爱国者(掌握)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二、促进民族团结

三、维护祖国统一

四、增强国防观念

五、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思考题:

1、当代大学生应怎样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2、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为什么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3、大学生怎样培养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4、成为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较为系统地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关人生是什么、人生意义是什么等基本问题,领悟人生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投身人生实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教学重点:

1、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2、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教学难点:

1、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2、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掌握)

一、人生观的科学内涵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正确认识人生价值

五、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第二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掌握)

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了解)

一、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二、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三、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思考题:

1、思考人生问题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有什么意义?

2、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大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3、为什么正确的人生观要以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为核心?

4、为什么说人生价值在于人的创造性社会实践?

5、怎样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第四章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

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道德的基本理论知识,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人类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则

2、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了解)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了解)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第三节 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掌握)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三、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掌握)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二、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思考题:

1、大学生应当怎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2、在新时期为什么要倡导和实践为人民服务?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4、诚信品德对于大学生有什么意义?

第五章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培育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公民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认同感和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树立遵纪守法的正确观念,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教学难点:

1、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2、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第一节 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了解)

一、法律的词源

二、法律的一般含义

三、法律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掌握)

一、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二、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第三节 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掌握)

一、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原则

二、我国的国家制度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掌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思考题:

1、如何理解我国宪法的地位和作用?

2、如何理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3、什么是法律的本质?什么是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4、简要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是怎样的?

第六章 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

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理念,增强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自觉性,努力成为法律的坚定维护者。教学重点:

1、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2、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教学难点:

1、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了解)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三、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二节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掌握)

一、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二、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

三、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途径

第三节 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了解)

一、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

二、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

三、努力成为法律权威的坚定维护者 思考题:

1、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志是什么?

2、法治思维方式有哪些基本特征?

3、大学生应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第七章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学时:5

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和认识在公共生活中的相关道德规范和法律常识,了解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职业生活中,婚姻家庭生活中以及个人品德养成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在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以及个人道德品质。教学重点:

1、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2、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教学难点:

1、个人品德养成中的道德与法律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了解)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三、公共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第二节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掌握)

一、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二、职业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三、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

第三节 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了解)

一、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第四节 个人品德养成中的道德与法律(掌握)

一、个人品德及其作用

二、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

三、个人品德与法律修养 思考题:

1、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哪些特点?怎样才能维护公共生活秩序?

2、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3、大学生应如何增强公德意识?

4、个人品德与法律修养的关系是什么?

5、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应如何加强自律、遵守社会规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授课学时:54学分:3二、课程的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帮助同学们......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山西金融职业学院2010-2011学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 学 大 纲适用班级: 一年级学生总 课 时: 48学时(理论44学时,实践16学时) 授课教师: 张建平张秀英 闫青会一、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010 总学课时:48学时 学分:3 适用于: 全校大一新生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一门必修公共课,主要针对一年级学生,是以马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各专业综合教育必修课,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课程。它以马列主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 教学大纲 法律基础 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 教学大纲 法律基础 课程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