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论军事思想_讲稿论军事思想
讲稿:论军事思想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讲稿论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大纲
前言
一、军事思想的意义 所谓“军事”,系战争形式一切军事行动的总称,而“思想”则为经验和思考所发生的意识现象。军事思想,是应乎战争的需要而产生,其亦是支配战争行为的原动力。故军事思想的内涵,首须对战争有所认识,了解预想战争的特质、目的、型态及决胜因素,而后产生指导战争的构想──亦即如何准备战争、如何遂行战争。准备战争是建立战力,遂行战争是运用战力。就军事思想而言,前者属于建军思想,后者属于用兵思想。
二、军事思想的重要性
人类自有史以来,即有战争的记载,历代民族国家的盛衰兴亡,多取决于战争的胜败,而战争的胜败,则植因于军事思想的有无与臧否。第二次世界大战直前,德法两国军事思想,均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在法国方面,强调守势作战,忽视运动战功能,否定了福煦的攻势主义,构建马奇诺防线。其次是建设大量的陆军步兵部队,以阵地防御为主,甚至认为如果擅离筑城地带而出击的,应受法律制裁。在德国方面,以攻势速决为军事思想主流,在建军方面致力装甲部队的扩展与创新,采用杜黑的空权论,大量建设空军,其目的在增强打击力及机动力,企图以压倒力量,一举击灭敌人,即所谓“闪电战术”。结果战端既开,法国以当时世界第一流的陆军强国,仅六个星期时间,就被德国彻底击败而投降。其主要原因,完全取决于德法两国军事思想的正确与否,足见军事思想对战争胜负有决定性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军在中南半岛之反共作战,因未能掌握思想战争的本质,仍图藉单纯的武力战与优越的物质力以取胜,导致造成战争思想之错误而失败,给予我们的教训更为深切。
军事思想发生的方式与背景因素
一、军事思想发生的方式
军事思想有个人的来源,也有集体的来源。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社会结构等,都能产生不同的军事思想,譬如:十九世纪的欧洲军事思想、大英帝国的军事思想、苏俄共产党的军事思想等。个人思想往往开风气之先,对集体思想产生领导作用;反之,集体思想又经常构成个人思想的基础,并再由个人集其大成或产生结晶作用。这种交相为用的循环不断地刺激思想的演变,产生了适合时代的新思想;构成了战争指导的意识形态,或演化为战争原则,或采用为建军政策,或创造成典型战法,以支配一个国家或一个武力集团的战争行为。例如,所谓德普学派(Pruian-GermanSchool)的军事思想,是奉克劳塞维茨为其祖师,而老毛奇(HelmuthVonMolthe1800~1891)和史里芬(AlfredVonSchlieffen)集其大成。李德哈(B.H.LiddellsHartl885~1973)的“间接路线”观念,则发源于英国传统军事思想。
二、军事思想发生的背景因素
不管那一种思想,不论是个人的或集体的,它的发生或兴起,都由许多不同的因素交相为用,一般统称之为背景因素。
(一)时代背景
法国战略大师亚洪(RaymonpAron)曾有一句名言:“军事思想是在每个世纪中,或在历史的每一时刻,从事件本身所提出的问题吸取其灵感。”因此,在研究军事思想时,首先必须彻底明了此种思想是属于那一时代,其所代表的是何种时代精神。如马基维利(NiccoloMachiavelli)代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时代精神,而十九世纪的约米尼和克劳塞维茨,虽国籍不同,出身经历也不同,却同时受拿破仑和腓特烈大帝的影响。
(二)地理背景
国际关系学者史特劳兹胡比(RobrtStrauszHupe)说:“地理大致决定在何处制造历史,1 但制造历史的还是人。”就长期观点来看,人固然可以改变环境,但就某一时代而言,人类的思想又还是深受环境的影响和限制。如英国是一岛国,故重海权;法国位居欧陆边缘,故陆海并重;苏俄是大陆国家,即使有强大海军,但其军事思想仍不脱陆主海从的窠臼。
(三)社会背景
国际关系与战争型态都常随着社会型态而改变,并进一步带来军事思想的改变。例如十八世纪欧洲的社会型态还相当安定,军事思想的发展也属温和,但到这个世纪最后十年,社会组织扩大,并与战争结合成一体,战争的暴力随之升高,而军事思想亦发展出新的面貌。
(四)文化背景
文化是以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因素为根源,其最明显的表现即所谓民族性。军事思想会由于民族性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风格,例如我国的文化自成一格,所以中国人的军事思想是内御型的;至于美国文化则是一种工业社会的产品,其军事思想重技术不重思想,重管理不重战略。
(五)技术因素
二十世纪后,技术不仅改变战争的型态,甚至于还能够改变社会组织与经济结构。当面对这些改变时,军事思想也自然会呈现出适当的反应,如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的发明,而导致近代陆权、海权、空权思想的产生。
中国军事思想
在我国的典籍中虽无“军事思想”这个名词,但我国早有兵家和兵法,其中所述的即包括战争哲学、建军思想、军事制度与野战用兵的方法。军事思想在我国的演进可分三大阶段,即在古代有其非常辉煌的发展,中古以后逐渐颓衰,而到现代则有再兴之势。
一、中国军事思想的起源 公元前二七九八年,黄帝立国于有熊,因苗族蚩尤为乱,起而号召诸夏各氏族对南方黎、苗等八十一族进行抗战,最后,在涿鹿一战,擒斩了蚩尤,收降黎、苗各族,进而征讨四方,开创中国。黄帝虽以武力平服了黎、苗侵略的战祸,却用以德报怨的度量,化之为中国人民的一部分,开创了战争虽是“以暴制暴”,但最后目的则是和平的追求,孕育了中国军事思想的雏形。
尔后王朝更迭,至夏桀,暴虐无道,成汤起兵革命取而代之;及至商纣,亦暴虐无道,周武王乃起兵革命而诛灭,史称汤武革命。上述均是顺乎天应乎人的正常使用军力,中国传统上认为战争是“行仁”的军事思想于乎建立。
二、中国军事思想的演进与发展
(一)上古时代:秦统一中国以前(221B.C.以前)
周代的开国元勋太公姜尚可算是我国最早的军事战略家;太公留有《六韬》、《三略》,强调兵法的灵活运用,一方面要使敌人疏忽,再将敌人孤立;另一方面要争取盟友,等待时机的来临,使用谋略将其颠覆,乃兵法的鼻祖;周公的井田制,奠定中国数千年兵农合一制度。及至春秋战国时代儒、墨、道、法及诸子百家并起,他们的哲学思想和主张虽各有不同,但对军备却都极为重视。如儒家的“子之所慎、齐、战、疾”、“足食、足兵,民之信矣”、“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以不教而战,是谓弃之”;墨家虽倡“非战寝攻”,但重视武备,主张抵抗侵略;道家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法家以富国强兵为其基本思想,均可以说明在春秋战国时代任何思想家的著作中都可以找到有关军事问题的认知和分析。
1.孙子
《孙子兵法》为孙武所著,计十三篇,约六千余字。其十三篇的军事思想就在“先知”、“先算”、“先胜”的三个“先”字,与“全胜”、“全民”的两个“全”字。”先知“即知己知彼、知天知地。”“先算”是在国家庙堂精打细算中的“校索其情”,仔细的把敌我条件加以比较。”“先胜”是“胜兵而后求战”。“全胜”就是要求“不战而屈人之兵”。“全民”是“全 2 民战争”的缩语,孙子书中未提到“全民”,但其“令民与上同意也”一语中却充分表露出全民作战的军事思想。因之我们称《孙子》一书为中国最完美的军事思想,亦为兵家之圣。
2.吴子
《吴子兵法》全书六篇,约五千字;就理论而言,《吴子》是远不如《孙子》那样高深,但在这本书中有两点似乎是超越了《孙子》的境界。《孙子》从未讨论战争的性质,也很少触及政治与军事的关系,但《吴子》在这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因为他的书颇有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意味。吴子曰:“凡兵之所以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其名又有五: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禁暴救乱曰义,恃众以伐曰强,因怒兴师曰刚,弃礼贪利曰暴,国乱人疲举事动众曰逆。五者之数各有其道:义必以礼服,强必以谦服,刚必以辞服,暴必以诈服,逆必以权服。”这一段话可以算是一篇简明扼要的“战争论”。首先分析战争的起因,其次为战争定名,将其分为五类,并对每类战争的性质作简明的界定,最后再概述对于每类的战争应该用何种方法来加以克服。此种对战争性质的探讨,在其它兵书中很少见,其次,吴起重视政治与军事的关系,并认为必须作总体性的考虑而不可偏重某一方面,当他第一次与魏文侯见面时,即提出“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总体战略观念。
3.尉缭子
《尉缭子》全书二十四篇,约九千字,自始至终都是尉缭子答复梁惠王“黄帝刑德,可以百胜,有之乎?”一个问题。作书人的基本思想,认为战争是罪恶的,不是人类所爱好的。由于没有人愿意舍弃性命,因此要将人民召集使之不惜牺牲从事战争,必须先要使其知道为何而战?唯有政治上以民生为目标时,人民才会为保障自己的生活舍命战斗,所以军政上必须赏罚严明与确立指挥系统。
4.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全书三十篇,约一万一千字,其主要特点为: a.必攻勿守,战则必胜
孙膑以宇宙循环,消长盈亏,及相生相克之哲理用之于军事,孙膑不计较敌我兵力之多寡强弱,但要随时设法造成胜之形,故说:“兵无不可胜,智者斯胜也。”
b.制胜之道,在于诱敌进入我预设之陷阱而击灭 孙膑主张用一部兵力作佯攻,假以败退诱敌主力则预伏于既设阵地,待敌进入而侧击之。孙膑自己指导的桂陵及马陵道两战役,皆用此法以歼灭魏军。
c.慎战思想
孙膑在“篡卒篇”说:“其强在于休民,其伤在于数战”,在“月战篇”说:“十战而十胜,将善而生祸者也。”孙膑之意,是说要使国家强盛,必须让人民休息以养精蓄锐,若频频征战,纵使十战而十胜,也是贻国家无尽无穷之祸。
5.司马法
《司马法》司马穰苴所著,全书只有五篇,约三千二百字;书中用博爱的仁心立国,用公益的义行治国,是中国历来遵行的政治原则,还有“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深入中国每个人心中的战争认识。该书所列周代之五五军制,也是现存的我国古代记述军事制度最完整的古文献。
宋神宗元丰三年以六韬、三略、孙子、吴子、尉缭子、司马法、李卫公问对,颁行武学,号称武经七书,迄今九百余年,历代军人莫不熟读,其影响中国军事思想之深远可想而知,故自周武王克商(111B.C.)迄秦始皇统一中国(221B.C.)约九百年的先秦时代,是中国军事思想的开创期,亦为思想发展的黄金时代。
(二)中古时代
1.秦汉时代(221B.C.~220A.D.)秦之统一,其成功是“农战”思想和“远交近攻” 3 战略运用的成功。惟对思想言论自由严加限制,许多先秦遗产均遭破坏,军事思想也不例外,而军事理论也自无进步可言。秦帝国崩溃之后,经过一段混乱,中国才又统一;这个中间阶段就是楚汉相争的时代。刘邦之所以能胜项羽,是他强调“吾宁斗智不斗力”。汉初三杰:张良的运筹帷幄、韩信的决胜疆场、萧何的后方支持,均是刘邦一统天下的关键辅佐人物。相传张良思想系得自黄石公之”三略”;而韩信之用兵乃是将孙子的理论付诸实行,尤其他所指挥的垓下之战,几与西方著名之坎尼会战同一模式。汉朝最大的敌人乃是匈奴外患,为抵抗侵略,汉文帝即讲求移民实边,建立国防经济政策,使民养马一匹免除兵役三人,这是中国军事史上“车战”、“步兵”转为“骑战”的转折点,也是为了对付匈奴控御数十万骑所逼出来的进步思想。及至汉武帝,除派遣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并采行碉堡政策,修复秦长城诸塞,迫使匈奴进不得展,退不得安。汉末三国时代,杰出的军事家首推曹操,曹操的特长是在“用兵”(作战)方面,其所批注的孙子兵法,尤为后世推崇;至于在军事方面,屯田以足食,精练以足兵,挟天子以民信,作为亦卓越。但诸葛亮后来居上,联吴抗曹,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的局面。从功业的观点来看,从秦统一六国到汉分裂成为三国,这个阶段中人才辈出,代不绝贤,他们具体实践了古代军事思想。故就军事思想的演进言,秦汉时代算是我国军事思想的阐扬期。
2.魏晋南北朝至宋(220A.D.~1280A.D.)秦汉的大一统体系到东汉末开始解体,从此中国分崩离析,走上衰颓的途径,史家称此时为魏晋南北朝。此期中,政府无能,民生疾苦,乃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黑暗时期,期间除西晋人司马彪着《战略》一书,乃我国“战略”一词首见的历史文献,可以说没有值得推崇的军事家,军事思想形成停滞现象。迄唐太宗即位并用“国内安定、繁荣”和“攻势扩张、防止外来侵略”两大政治与军事路线,创造了举世闻名的贞观之治。唐代留下来的兵书有《李卫公问对》及《太白阴经》,《李卫公问对》其内容主要是解说孙、吴、太公、尉缭兵法;《太白阴经》为李筌所著,虽是书生谈兵,却是唐代留存至今唯一的兵书。宋朝建国后,重文轻武,抑制军权,以致国势积弱不振,但政府提倡武学却不遗余力,首先设立武学堂,制度化培养军事人才,神宗元丰三年时(1081A.D.)又校定武经七书,对我国军事思想虽非创新,但系统化整理古代军事思想仍不失为重大贡献。惟两宋三百年中,在军事思想著作方面虽有成就,但大都仅限于空言而无补时艰。
3.元至清末(1280A.D.~1842A.D.)元代以异族入主中国,其武功之盛可谓空前。尽管朝代很短,但在军事战略的领域中却有优异的成就。成吉思汗以骑兵及简化的后勤为主,创建优势的武力,在军政府制度和驿站制度支持下,强调大规模的运动战,善用大迂回、大包围和大规模袋形阵地等战法,均具现代机动作战思想。可惜在扩展武功后,却忽视了文治;有明一代,兵学著作颇多,从军事思想“史”的观点来看,要算是一个相当辉煌的时代,有很多伟大思想家和著作出现。如茅元仪的《武备志》,直到今天,研究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学者仍视其为重要资料来源;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是第一部军事地理巨著;魏禧的《兵迹》、《兵谋》、《兵法》,系有系统的对《左传》的研究;唐甄的《潜书》,倡兵与仁、义三结合的“全学”。而明代在军事思想上更重要的是海权思想的萌芽,除了郑和的大舰队外,郑若曾(1503A.D.~1570A.D.)所著《筹海图编》列举海防战略三大原则“御海洋、固海岸、严城守”,其制海观念实较马汉思想早了三百年。可惜明代自公元一四二三年行海禁,使中国从此丧失海权优势。清代似乎是元代的再版,其文治固然优于元代,但武功却较为逊色,满人于天下已定后,对汉族的读书人采高压手段极尽迫害之能事,因之除明代遗老王余佑的”乾坤大略”叙述战争的一般原则外,经世之学乏人问津,军事思想领域一片空白,满清帝国的飞黄时代也正是中国军事思想史的另一个黑暗期。直到公元一八四二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对外关系发生根本的改变,对冬眠的中国军事思想产生空前巨大的冲击,从军事思想的发展来看,元、明、清三代也因汉族思想与外族思想融合而各有特色,与以前的各时期比较,更是有明显的差异存在,故可称中国军事思想的蜕变期。
(三)近代(1842A.D.~1945A.D.)鸦片战争的失败导发了中国现代化运动,军事思想和作为也不例外,开始在西方和日本的后面追赶。但不幸的是,自强与洋务运动仅限于练兵制器,在物质上模仿西洋皮毛,以图提早赶上洋人的坚甲利兵,洗雪国耻,而排除任何政治、教育与军制的根本改革,虽经三十年的努力,却在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之役中毁于一旦。在满清专制的束缚下,军事思想之发展,鲜能突破传统创造改变环境之新理论。辛亥革命后,由于军阀割据,长期混乱,使民初的军事思想亦无显著的改善,但有两个例外,即蔡锷(1882~1938)与蒋百里(1882~1938)。他们不仅介绍了不少当代的外国军事思想,也提出了若干新的见解。蔡锷倡征兵制及普及军训,期经由军事化的全国国民教育,唤起尚武精神与国魂。蒋百里则倡生活条件与战斗条件一致,行总动员制度,首倡国防经济学,将中国之人力与资源组织起来,增加国防力量。综观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到蒋百里逝世,中国历经军阀混战、北伐及抗战,在此长期的战乱中,虽延迟了军事现代化的努力,但由于外国留学返国的青年精英与国内革命运动培养出来的干练之士的大力倡导,中国军事思想适时吸取西方思想,而加以开创,奠定当前的现代化基础。
(四)现代(1945年以后)鸦片战争之后近百年,中国军事家对西方军事理论始有融会贯通,发展出新的军事思想,它是富有时代及环境特色的一个新思想。那就是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和蒋介石的军事思想。
1.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
所谓“人民战争”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将广大的人民群众动员组织起来,直接的结合军队,建立一个可使其党、政、军赖以依托的基地,对敌作战。美国海军少将韦理(AamiralJ.C.Wylie)于一九六六年出版的军事战略《权力控制概论(Militarystrategy:Ageneraltheoryofpowercontrol)》一书,将其与陆权论、海权论、空权论并列为当代世界四大军事理论之一。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主要是强调人在战争中的地位,他认为精神因素胜过物质;要建立人民军队,即正规军、地方军与民兵的之结合,来遂行人民战争;在用兵的战略战术方面,则充分掌握“诡道”的原则,也就是奇、正、虚、实之运用。
2.蒋介石的军事思想 蒋介石的军事思想,源于中国的一贯道统暨国父孙中山革命思想,并撷取外国兵家名著精华及凝和革命战争实战经验融汇而成。特别是针对与中共作战的构想,而创造出的独特革命战争艺术。
a.在战争观方面战争的目的是“行仁”与“以战止战”,战争的本质是仁爱,而方法是残忍的,故须忍以济仁,杀以止杀。战争是为了消灭战争、达成和平的不得已最后手段。所谓“以战止战”,战争的目的为“保民”,出发点还是为了“行仁”。
b.建军思想方面建立以三民主义为中心思想的革命武力,强化以“三分军事、七分政治”为指导原则的总体战力,并讲求精兵主义,俾建立以寡击众的先决条件。
c.用兵思想方面强调“全程战略”,用兵自始至终要有总体构想,充分发挥统合战力与优势作为之运用,创立“以武力战为中心的思想总体战”的反共复国战争之战略指导。
三、中国军事思想之特质
一个国家的军事思想,特别是军事战争思想,通常都要受其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当然也不例外。由于我国传统文化悠久高明、博大精深,军事思想自姜太公作《六韬》以开其宗,孙子著以《十三篇》集其大成,至***融合古今中外贯通之,成为中国军事思想的精华,所以我国军事思想自有其优越、丰硕而独特的一面。
(一)在“史的发展”方面 1.先秦时代思想影响至今 研究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的人,多数集中于先秦的作品,很少花费精力于秦汉以后的著作。5 但此一厚古薄今的现象并未造成基本理论上的遗漏与偏见,其原因正如陆达节所说的:“孙子与吴起乃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兵学家。孙吴以前之人所有的思想已为孙吴所继承,而孙吴之后的人所建立的理论,又都受孙吴之影响。虽然在过去几千年来,中国兵法已有重大发展,但这些变化并未偏离孙吴所创立之轨道。因此可说孙吴以后出版之兵书,和孙吴之书并无二致。”
2.内涵范围兼顾军政
中国古代军事理论既不限于兵法书籍,也不限于兵学家的作品;像儒家、道家、法家及其它有关学派之著作,均或多或少地含有军事哲学。反之,所有的兵法著作,也并非单纯的讨论军事,而是以人为中心。提到政治问题,如孙子“五事七计”的说明,吴子“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则守已固矣”,尉缭子“兵胜于朝廷”,都含有中国传统的政治哲学兼论政道。
(二)在“内涵”方面 1.对战争的认识方面 a.战争的本质──行仁
中华民族的成长,历经艰苦奋斗;黄帝开国,有阪泉、涿鹿之战,乃民族求生存的战争;尧、舜治国,有窜三苗、殛伯鲧的戡乱战争;有汤放桀、武王伐纣以仁易暴的革命战争。这些战争,性质虽不同,而其目的皆为“保民”,其出发点是“行仁”,是民族道德的积极表现,是中国基本战争理念“王师义战”的典型战争。周代以后,战争迭继,起因与目的,多为遭受异族侵凌起而抵御外侮。即便是汉、唐的对外用兵,其真正目的,仍在彻底消灭外患,而非开疆拓土,乃以攻势手段达成守势防卫的战略指导,然用兵上仍以仁爱为本,崇尚“不战而屈人之兵”“全国全军为上”的王道精神,这是都是自卫而不是侵略。
b.战争的目的──以战止战
我国传统思想是反对“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残暴行为。孟子痛恨战争但不反对战争,主张予打击者以打击,才是制止战争的有效办法,所以他说:“筑斯城也,凿斯池也,与民守之效死而弗去,是乃可为也。”司马法也说:“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为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因之,在正常的德化礼治而仍然无效的情况之下,只有从权出于一战。
c.战争的态度──慎战备战 孙子兵法始计篇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一方面强调重视战争,另一方面则须极为谨慎处理战争。汉武帝勤远略,开疆域,功业彪炳,但晚年颁历史上有名的轮台之诏,对连年征战,国力大耗,民生疾苦,深表痛悔;明太祖遗诏诫子孙,非夷狄来侵,不得用兵,均为慎战思想的诠释。但为求得长治久安,建设武力的最高原则是备而不用,纵然要用也必须十分审慎。故司马法云:“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d.战争的立场──拥护义战
古代所谓义战,约可分为三类:一种是中央讨伐叛逆的地方诸侯;其次是革命战争,当统治者极度暴虐无道,造成严重灾害和人民疾苦时,如汤放桀、武王伐纣;第三种义战,乃是在中央政权衰微,地方诸侯互为求正义伸张,除暴求良之战。孙子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非危不战”,尉缭子亦说:“故王者伐*,本仁义焉。”强调须“顺天应人”、“师出有名”的义行,非此不足以言战。上述这些措施,着眼于政治经济方面之仁政,经由国富民治,以致近悦远来,并去乱源。除此之外,国家仍须注意武备,所以孔子说“足食足兵”才算是个善政,而法家的政治和军事家则采取耕战并举政策。注意农耕则国富,教民习战则兵强,国富兵强,进可攻,退可守,自可消弭战争危机。
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述(北京工业大学) 1、夏、商、西周时期(形成期)(插5) (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以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 以车战为主体的作战思想 以天命观为核心的......
论大学生学习军事思想的重要性摘要:探讨了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现实意义,提出国防教育应当以爱国义教育为主线,以军事理论、国家安全形势、国防政策法规、军事科学技术和军事技......
军事思想复习题1.军事思想,是一种观念形态,是对军事实践的理性认识,是军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战争基本理论的科学。2.军事思想研究的基本对象是战争,战争实践是军事思想产生的......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以避免战争为主,认为战争是解决冲突的最后手段。这在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中有集中阐述。孙武也是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乃至现代军事思想影响最大的军事......
军事思想与信息化战争知识重点1、军事思想的含义?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通常表现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军事斗争准备与实施的指导理论和基本原则。2、军事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