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竞赛参考资料_少数民族知识竞赛试题
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竞赛参考资料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少数民族知识竞赛试题”。
附件5:
福建农林大学
中华民族文化知识竞赛参考资料
(一)汉族
1、汉民族传统中信仰儒家思想、道教、佛教
2、汉族的语言为汉语,使用汉字书写。汉语属汉藏语系,按学术界较常见的划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七大方言
3、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腊八,小年等
4、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5、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6、汉族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二)畲族
1、分布区在福建,浙江,广东博罗,惠东,江西安徽省部分山区
2、有四大姓‘雷’‘蓝’‘钟’‘盘’
3、自称‘山哈’,“山哈话”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语支未定,无本族文字 历来通用汉字,4、节日:主要有农历的三月
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
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5、婚丧:婚礼的特色:有 “拾田螺”,“落脚酒”;请“大酒”,借锅,丧葬,形式是土葬,保留有拾骨重葬习俗。
6、服饰特点:畲族服装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而闽东、浙南的部分畲族妇女,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少女:红色绒线与头发缠在一起,编成一条长辫子盘在头上。已婚;一般都头戴凤冠,老、中、青不同年龄的妇女,发间还分别环束黑色、蓝色或红色绒线。
7、饮食习惯:以米为主,除米饭外,还有以稻米制作成的各种糕点,畲家常食的米饭有籼、粳、糯三种。
8、文化艺术:畲族小说歌、畲族民歌、屏南四平戏、寿宁北路戏、霍童线狮
(三)藏族
1、主要分布在藏族自治区,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卫藏方言、康方言、安多方言3种主要方言。
2、节日:转山会是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采花节,萨噶达瓦节,萨噶达瓦节“望果节”,雪顿节,“吉祥天母节”。
2、信仰禁忌:藏族信仰大乘佛教。故藏传佛教又被称为喇嘛教。藏族禁忌分为生活禁忌、言语禁忌和宗教禁忌等三大类。
3、婚丧:婚礼包括求婚,抢婚,闹婚三步骤,圆寂的*喇嘛用塔葬,小孩或因病疾死亡的人水葬,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土葬,火葬,天葬
4、音乐特色;藏族音乐大体上可以分为佛教音乐,宫廷音乐和民间歌舞音乐以及藏族的戏剧组成。
5、服饰:藏装 特点都是长袖、宽腰、大襟、肥大。男式藏袍多为黑、白两色,领围、袖口、衣襟和底边,镶上色布或绸子底边,古朴浑厚。女式藏袍,分有袖和无袖的两种,夏秋两季的藏袍无袖。里面多衬有红、绿等色彩鲜艳的衬衣,6、饮食习惯:藏族地区主产青稞、马铃薯,一般以青稞为主粮,炒熟后磨成的面粉叫“糌粑”。奶制品有酥油、酸奶、奶渣等,一日三餐都有糌粑。
(四)回族
1、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青海、河南、新疆、云南、河北、安徽、辽宁、吉林、山东等省及北京、天津等城市。回族的通用语为华语,第二语言为阿拉伯语,2、节日:回族有三大节日:开斋节(大尔迪)、宰牲节(小尔迪)、圣纪节。阿舒拉节、姑太节、云人节等
3、信仰禁忌:信仰伊斯兰教,禁食猪、马骡、驴、狗、猛兽肉和自死之物及宿食,以及各类生物之血,禁止喝酒和抽烟(特别是草烟);行为方面,禁止赌博、斗殴、奸淫盗窃、损人利已,遭受侵犯可反攻,开杀戮。
4、婚丧:回族婚礼很隆重,且有许多宗教和民族的特点。包括提亲,定茶,插花,娶亲、念“尼卡哈”及其他。
5、音乐特色:主要属东亚乐系,部分属波斯阿拉伯乐系。分为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两类。民歌是其民间音乐的主要部分。按其体裁分类为:山歌(花儿)、小调、劳动号子、宴席曲、叙事歌、儿歌等。宗教音乐 有招祷音调、咏经音调、礼拜音调和赞 主音调4类.6、服饰:回族特点的穆斯林服饰——男子多带小白帽,女子带各种花色的头巾。未婚女子戴绿色的,已婚妇女平时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带沿圆帽。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
7、饮食习惯:以牛、羊为主,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8、文化艺术:医学,文学、哲学、音乐、书画
(五)苗族
1、分布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
2、苗族名人宋祖英 阿幼朵 刘媛媛
3、苗族的禁忌
产忌:产妇生育,忌外人入室。不慎误入者,出门时须洗脚,并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将产妇的奶水“踩干”。
农事禁忌:苗族人每年第一次往田里送粪归来时忌见外人,若遇之,忌打招呼。
丧葬禁忌: 有些苗族地区,忌男性死于白天,女性死于夜晚,认为时辰不对,死者须再要一异性死者相伴。故死时不适,丧家常请巫师念咒“改”,同时做一手掌大小的木棺同葬,示已有伴。
生活习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
(六)侗族
1、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所使用侗语,属壮侗语系,分南、北部两个方言。原无文字,沿用汉文,2、节日: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
3、宗教信仰及其禁忌:户内供奉祖先的神龛,为最神圣之处。一切凶器,刀、松、剑、戟、戈、矛、弓、弩,甚至棕索,都不准放置其上。寨内举行祭礼活动期间,禁忌外人入寨。禁忌标志为用斑茅草打4个结,结成十字,悬于寨子口处。
4、音乐特色:一领众和、多声合唱的“大歌”声音宏亮,气势磅礴,节奏自由。
5、饮食习惯:大多日食四餐,两饭两茶。饭以米饭为主体。平坝多吃粳米,山区多吃糯米。
6、文化及文学艺术:主要是三江县侗族刺绣、侗族织锦。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以《珠郎娘姆》、《莽岁》、《三郎五妹》、《蝉之歌》 等流传最广
(七)蒙古族
1、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
2、节日: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戏:打鬃节等。鲁班节,白月,燃灯节。
3、宗教信仰及其禁忌:其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以后普遍信仰喇嘛教。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火忌,水忌。
婚丧:婚礼上都要举行拜火仪式,娶亲一般是在结婚喜日的前一天,葬礼简单,全家举哀和请喇嘛念经,一般分深葬、野葬、火葬、土葬----几种,其中石葬、深葬、风葬属于宫廷葬法。
4、音乐特色:音乐形式分为长调,短调,呼麦,潮尔,民歌,说唱形式的乌力格尔、叙事歌、好来宝等等。音乐内容分为猎歌、牧歌、赞歌、思乡曲、礼俗歌等等。
5、饮食习惯: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
(八)布依族
1、布依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贵州、云南、四川省的部分地区。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过去没有本民族文字,一直使用汉文,1956年人民政府为布依族创制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
2、节日: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3、音乐特色:布依族的民间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器乐与戏曲音乐3类。有大歌、小歌 大歌 大调 小调 笔管歌等
4、饮食习惯:闲时食二餐,农忙时食三餐的习惯。每日主食多以大米为主。
5、文化艺术: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谚语和诗歌等。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
(九)壮族
1、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壮族有自己的语言,中国学者将之归类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有自己的文字,2、节日:有春节、蚂拐节、三月三月歌节、牛魂节、莫一大王节、中元节和霜降节。达努节等
3、信仰禁忌:壮族的宗教多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壮族本民族宗教则以摩教(MOZ)(壮族巫教)主要的信仰,正月初一这天杀牲;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
4、服饰: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女装为无领右襟,老一辈人,仍普遍以穿蓝、黑两色为主。男女都穿布鞋。
5、饮食习惯: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7、文化艺术:骆越方国创造的稻作文化、大石铲文化、龙母文化、青铜文化、青铜文化中的铜鼓文化、花山文化等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十)维吾尔族
1、新疆的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南的和田、喀什、阿克苏三地区。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2、节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
3、信仰禁忌: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禁食猪肉、动物血和已死的畜禽。吃饭时不能随便拨弄盘中食,不能随便到锅灶前面,不能剩饭,不慎落地的饭屑,要拾起放在餐布上,不能将拾起的饭粒再放进共用的盘中;吃饭或与人交谈时,禁忌擤鼻涕、吐痰等不文明的习惯。
4、音乐特色:内容可分为传统民歌和新民歌两大部分。传统民歌包括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等类别。
5、服饰:维吾尔族妇女喜用对比色彩,使红的更亮,绿的更翠。维吾尔族男性讲究黑白效果
饮食习惯:在饮食方面,禁吃猪肉、驴肉、狗肉、骡肉,自死的牲畜一律不食;
6、文化艺术:“刀郎文化” 木卡姆,它包括英雄史诗、民间叙事诗、民歌、民间故事、寓言、谚语、民间弹唱等多种体裁和形式如《乌古斯传》《阿凡提的故事》
(十一)土家族
1、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使用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2、节日:以过四月八、六月六和土家年为主要节日。最隆重的是过土家年,俗称过“赶年”,即赶在汉族过年的前一天进行,大年为腊月二十九,小年为腊月二十八。
3、信仰禁忌: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平日忌讳将野死的雀鸟带回家中,不可端着碗在他人背后吃饭,使之“背时”。禁食狗肉,未婚青年忌食猪的蹄叉叉,儿童忌食鸡爪和猪鼻,成年后忌食猪尾巴。
4、婚丧: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风俗。丧葬基本是土葬,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
5、音乐特色: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乐器有唢呐、木叶、“咚咚喹”、“打家伙”等。
6、服饰:女装为短衣大袖,右衽开襟,滚镶2~3层花边,原着8幅罗裙,后改为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头缠2~3米长的青丝帕
7、饮食习惯:主食包谷、稻米,土家族地区最普及的风味食品是糯米粑粑、米炕腊肉和唐馓。
8、文化艺术: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十二)彝族
1、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文,史称“爨文”、“韪书”、“罗文”、“倮倮文”、“夷文”。
2、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
3、音乐特色:彝族的传统音乐丰富多彩,可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两大类别。
4、服饰特点: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为“天菩萨”,彝语称为“子尔”。
5、饮食习惯:大部分地区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
(十三)满族
1、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满族来源于古代女真语属阿尔泰语系一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典型的黏着语。
2、节日: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颁金节,上元节,添仓节,中元节等
3、信仰禁忌:信仰多神教的萨满教,满族禁杀狗、吃狗肉、服狗皮,禁坐西炕,满族家祭中的禁忌有:不许怀孕者、衣狗皮者、疯癫者、僧丐、衣孝者入祭,祭祀吃剩的骨头和肉必须送到高岗上,或撒到江河中。
4、婚丧:婚姻,是一夫一妻制满族,满族人死后的幡纸,不挂在门上,而是放在死者的棺木头上死者出灵后,儿子 儿媳要穿一百天重孝,称之大孝
5、音乐特色:满族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
6、服饰:满族妇女穿的旗袍,样式美观大方,讲究装饰,领口、袖头、衣襟都绣有不同颜色的花边,男女老幼皆戴布兜兜,紧系腰腹,贴在胸前。
7、饮食习惯:吃大米、小米、面食等等。另一方面仍有自己的特点,如喜吃甜食、过节时吃“艾吉格饽”(即饺子)等
8、文化艺术: 满族秧歌(俗称鞑子秧歌),剪纸,满戏等
(十四)乌孜别克族
1.乌孜别克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
2.民间乐器有“都塔尔”、“斜格乃”、“热瓦甫”等
3.乌孜别克族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4.民间体育:击木赛马摔跤叼羊 5.乌孜别克人都会唱歌,民歌、劳动歌、习俗歌、情歌等形式多样。6.乌孜别克族男女都喜欢戴小花帽,花帽为紫红、墨绿、黑色、枣红色的金丝绒和灯心绒。
(十五)高山族
1.高山族的民间文学包括歌谣、神话、传说以及故事等,丰富多彩,古拙质朴。2.高山族在古代以裸为美。仅以幅布遮阴,毛皮围腰。3.高山族的重要节日有:
播种祭(泰雅人,三月下旬春播结束之日)、平安祭(布农人,四月初四)、“阿立”祖祭(平埔人,九月十六日)、丰年祭(邹人、鲁凯人、达悟人等,八月十五日)、竹竿祭(排湾人,十月二十五日、)、猴祭与大猎祭(卑南人,十一月)、矮灵祭(赛夏人,十月十一日至十八日)以及达悟人的飞鱼祭,等等。
4.崇拜精灵,各地信仰的神不一,有天神、创造宇宙之神、自然神、司理神和其他精灵妖怪。
5.现在,高山族宗教生活中形成原始宗教信仰、佛教和西方宗教等交错并立的局面。
(十六)仡佬族
1、研究领域:科学、采砂、冶炼、锻造、织染。
2、男女都穿筒裙,裙料由染色羊毛和麻编织而成3、民族饮食: 主食玉米水稻
4、主要节日 :大年、三月
三、清明节、端阳节。
5、禁忌: 所居不着地,忌关大门
(十七)瑶族
1、工艺:蜡染、挑花
2、瑶族舞蹈:长鼓舞、铜鼓舞是
3、抛花包是瑶族男女青年的一种娱乐形式
4、圣水豆腐酿是瑶家十八酿第一酿
5、“盘王节”是瑶族最为盛大的节日著名的历史文献是《过山榜》
(十八)朝鲜族
1、喜欢穿素白色的服装的是朝鲜族
2、朝鲜族舞蹈是长鼓舞
3、《桔梗谣》、《阿里郎》是朝鲜族歌曲
4、《年轻的大力士》、《红松与人参》和《母子情深》是民谭主要的作品
5、顶瓮竞走是鲜族传统体育活动
6、打糕、明酒、伏与狗肉酱汤是朝鲜族食品
(十九)白族
1、唐代建筑的大理崇圣寺三塔,剑川石宝山石窟,鸡足山寺院建筑群是白族艺术代表
2、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的是白族装束
3、建房的总体色调是白色的是白族建筑 4.火把节、三月街是白族传统的节日.(二十)黎族
1、黎族文学作品《人龚的起源》、《五指山大仙》、《洪水的传说》、《甘工鸟》、《鹿回头》
2、黎族男子上身穿无领对胸无纽扣麻衣,腰间前后各挂一块麻织长条布,头上缠红布或黑布的男子装束
妇女穿对襟或偏襟,直领或圆领上衣,上衣边沿绣花的是黎族
3、牛日是黎族节日
(二十一)哈尼族
1、信仰以万物有灵为核心的原始宗教的是哈尼族
2、喜欢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
3、乐器有“巴乌”和“响蔑”
4、主要舞蹈是大鼓舞、棕扇舞、木雀舞、罗作舞
5、客人到家就请一碗“焖锅酒”的是哈尼族
(二十二)哈萨克族
1、信仰主要是原始信仰和伊斯兰教的是哈萨克族
2、民间音乐按照传统可分为“奎衣”和“安”两大类的是哈萨克族
3、风俗:未出嫁的姑娘戴夏天扎一条漂亮的三角形或方形头巾的是哈萨克族; 客人辞行,主人要立即去马厩抚摩马的肚子的是哈萨克族
4、《英雄塔尔根》、《 阿勒帕米斯 》是哈萨克族的长诗;《萨里海与萨曼》、《阿尔卡勒克英雄》是哈萨克族的史诗作品
(二十三)傣族
1、服饰:男子穿无领 对襟 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 包头的是傣族男子;束发、穿筒裙 和短衫的是傣族妇女
2、节日:泼水节、入夏安居节(关门节)、出夏安居节(开门节)
3、舞蹈:孔雀舞、象脚鼓舞、大鹏鸟舞、鹭鸶舞、花环舞、戛朵、蝴蝶舞、斗笠舞、腊条舞、十二马舞、戛喃燕是傣族
(二十四)水族
1、主要分布:主要居住在贵州省黔东南等地区,少数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及滇黔交界处。
2、语言:水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语支,日常生活中通用汉文。
3、水族地区广泛流行“活路头”生产习俗。“活路头”是当地汉语方言土语,“译”为普通话是“干农活的领头人”
4、水族在农业生产中有明确的性别分工。“女不犁田,男不插秧”是传统,谁若违反,会遭到非议。
5、主要乐器:铜鼓和芦笙
6、手工艺术:马尾绣,“水家布”,水族剪纸
7、服饰:当地汉族服饰无明显差异。妇女服饰至今仍保留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8、主要节日: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主要有端节、卯节、苏宁喜节、荐节、敬霞节等,最隆重的当推“端节”。端节,又叫瓜节,水族人称之为“借端”,“借”就是水语“吃”的意思,与汉族的春节相似。
(二十五)佤族
1、主要分布: 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2、语言: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有布饶克、阿佤、佤三种方言,每种方言又有土语的差异。
3、生产:种稻,养牲禽,养蜂
4、文学:佤族历法——独特的“星月历”。
5、音乐:敲木鼓
6、主要乐器:木鼓
7、手工艺术:木鼓
8、主要节日:“拉木鼓”成为佤族极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动。佤族的婚姻,大都是通过自由恋爱缔结的。
(二十六)拉祜族
1、主要分布:以澜沧江为界的东、西这样两部分。
2、语言:哈尼话,傣话。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3、生产:至今大多数旱地仍然是刀耕火种,“种一山坡,收一箩箩”,不少人家经常流徙不定。
4、文学:主要是口头文学,包括神话、叙事诗、传说、故事、情歌、风俗歌以及谚语、谜语等。
5、主要乐器:常见的乐器有芦笙、巴乌和口弦.6、手工艺术:擅长藤、竹编织,编织篾席、篾垫、背箩、盒、箱子、桌子、椅子等,7、服饰:大都以黑布为底,用彩线或彩布条、布块镶绣各种花纹图案。
8、饮食习惯:主食玉米,无种植蔬菜的习惯,山野之中的植物,只要无毒无怪味,则随手采来佐餐。
9、主要节日:拉祜族的节日有春节、扩塔节、端午节、尝新节,火把节、新米节、祭祖节、卡腊节、搭桥节、葫芦节等
(二十七)纳西族
1、主要分布:云南省是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地,除云南外,四川和西藏均有纳西族聚居地
2、语言:纳西语,一般归入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争议;有学者认为纳西语界于羌语支与彝语支之间)。纳西语分为西部、东部两大方言。
3、文学:东巴文学
东巴文学,是祭司东巴用象形文字书写在经书中的文学作品。东巴文学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
4、主要乐器:常用的伴奏乐器有塞萧(直笛)、横笛、葫芦笙。
5、建筑: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
(二十八)柯尔克孜族
1、主要分布:主要分布于新疆西部地区,绝大部分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克苏和喀什等地区。另外,在黑龙江省富裕县也有零星分布。
2、主要乐器:民间乐器亦很丰富,有考姆兹(三弦琴)、奥孜考姆兹(吹奏乐器)、克雅可(二弦拉琴)、帕米尔考姆兹(铁三弦)、却奥尔(牧笛)等。
3、手工艺术:其中尤以刺绣、编织最为著名。服饰:大都以黑布为底,用彩线或彩布条、布块镶绣各种花纹图案。
4、主要节日: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掉罗勃左节等节日。
(二十九)锡伯族
1、主要分布: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
2、语言:锡伯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锡伯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3、文学:《萨满舞春》、《亚奇纳》、《猎歌》等,是流传至今的古老民歌,反映锡伯人祖先早期的渔猎生活
4、音乐;锡伯族的音乐分戏剧音乐和说唱音乐两部分。戏剧音乐(锡伯族称秧嘎尔牧丹)又分为平调和越调两种
5、主要乐器:冬布尔,口弦
6、手工艺术:刺绣(刺荷包等)
7、服饰:清朝末期,服饰逐渐与汉族相同,只有伊犁地区的锡伯族妇女至今仍保持着穿袍的习惯
(三十)塔塔尔族
1.塔塔尔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属于白色人种。
2.塔塔尔族的婚俗别具一格,即先把新郎“嫁”出去,然后再“娶”回来。3.塔塔尔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中午为正餐,早晚为茶点 4.塔塔尔族最忌讳猪,不吃猪肉。5.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
6.塔塔尔族的主要节日是肉孜节和古尔邦节。“撒班”节(也称犁头节、犁铧节)是塔塔尔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撒班节”(犁头节)是一年一度的盛会,多选择风景优美的地方举行,有歌舞、拔河、赛马、摔跤等群众性活动。
(三十一)保安族
1.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同一语族的蒙古语、达翰尔语等有同属关系,与东乡语比较接近。
2.保安族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豆类、洋芋、荞麦、胡麦、大黄芥和小辣芦等。
3.肉食只吃羊、牛肉,忌食血和猪、马、驴等非反刍动物的肉和血以及凶禽猛兽
5.男子喜戴号帽(白布圆小帽),穿白衫,套青布坎肩。妇女多喜穿紫红、绿色等色彩鲜艳的灯芯绒衣裤。
6.保安族人民长期以来信仰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内部也有老教、新教之分。7.保安族的节日活动,除春节等几个传统节日外,几乎全部节日都属于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
(三十二)俄罗斯族
1.俄罗斯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使用俄语俄文,使用斯拉夫基里尔字母,共有33个字母,有印刷体和手写体的区别。2.俄罗斯族语言的特点是:分为元音和辅音两种 3.俄罗斯族多信仰东正教,与国外的俄罗斯人的一样 4.主食是自己烤制的面包,副食多为列巴俄式煎菜。
5.俄罗斯族实行婚姻自由、恋爱自由,但结婚须征得父母同意
6.主要有“复活节”、“圣诞节”、“旧历年”、“清明节”、“主领洗节”等。(三十三)裕固族
1.裕固族现在使用三种语言:西部裕固语(也称尧呼尔语),东部裕固语(也称恩格尔语),汉语。2.信奉喇嘛教。
3.裕固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同姓同族间严禁通婚。4.丧葬有火葬、土葬、天葬三种形式。5.分为东裕固语和西裕固语。
6.禁吃大雁、鱼,忌食尖嘴圆蹄的动物,如马、驴、骡、狗和鸡等。
(三十四)门巴族
1、门巴族的节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宗教节日,一类是岁时年节。
2、门巴族的丧葬表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就葬式看,有土葬、水葬、火葬、天葬和崖葬,还有屋顶葬和屋底葬;有一次葬,也有二次或三次葬型的复合葬
3、禁忌: 墨脱门巴族认为一个月的五、十、十五、二十五、三十日为“丧葬日”,这些日子里不能介绍婚姻,禁止人们下地劳动,禁止上山打柴和下河抓鱼,亦不准杀牲,只能在家干家务劳动。
4、原始宗教、原初本教和藏传佛教,是在门巴族社会中并存的、为门巴族共同信仰的三种宗教。
(三十五)鄂伦春族
1.鄂伦春族的文学主要是口头创作,通过口耳相传,一代代地流传下来。主要有神话、歌谣、谚语、故事等。
2.鄂伦春族的服装以袍式为主,主要有皮袍、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皮袜、皮手套、皮坎肩、狍头皮帽等,最具特色的是狍头皮帽。
3.鄂伦春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严禁氏族内通婚,辈分不同也不能结婚。子女的婚事由父母包办.鄂伦春族的婚事要经过四个程序:a.求婚,b.认亲,c.送彩礼d.迎亲.在传统的鄂伦春婚姻中,一度盛行指腹为婚的婚姻习俗。
4.还有土葬、火葬和水葬三种。风葬又叫树葬或天葬,是一种古老的葬法。鄂伦春族的传统葬法是风葬,5.鄂伦春族信奉萨满教。
(三十六)独龙族
1、独龙族的主食多以玉米、小米、稗、荞、青稞、马铃薯、芋头和黄豆为主,辅以少量稻米及野生动植物。
2、现有四分之一独龙族信仰天主教
3、独龙族唯一的节日是过年,时在农历腊月,没有固定的日期,节日的长短视食物的多少而定,该节日名称为“开昌哇”节。
4、独龙族有自己独特的历算法。独龙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斗争中,根据自然的变迁,从当年大雪封山至次年大雪封山时称为一年,称之为“极友”。
(三十七)赫哲族
1.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
2.赫哲人在饮第一口酒前,要用筷头蘸少许酒甩向空中和洒向大地,以示敬祖先和诸神,但不喜欢喝茶.3.赫哲族原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其萨满有河神、独角龙、江神3派.4.捕鱼期间忌说怪话、谎话,否则触犯神灵,空网而归。
(三十八)珞巴族
1.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珞巴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保留着刻木结绳记数记事的原始方法。
2.珞巴族群众的婚姻基本是一夫一妻制,有些部落的富户盛行多妻。严格实行氏族外婚和等级内婚制,盛行买卖婚姻。有遗妻要在亡夫兄弟中转房的习俗。3.在珞巴有的观念中鬼和神的概念没有明显的区分。他们把“鬼怪”、“精灵”、“神灵”、“鬼魂”统称为“乌佑”,即“精灵”或“鬼”
4.珞巴族内部部落众多,主要有“博嘎尔”、“宁波”、“邦波”、“德根”、“阿迪”、“塔金”等。“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
(三十九)毛南族
1、主要分布:以茅难山为中心的环江县上南、中南、下南一带
2、语言:毛南语,一般认为属汉藏语系
3、生产:耕种水稻和饲养的菜牛,被称为“牛粮之乡”,4、文学:是口头文学,有民歌、神话、传说、故事、童话等
5、音乐:以不系统的形式分为“比”,“罗海”,“欢”,“排见”,“毛南戏”,6、主要乐器:蜂鼓。
7、手工艺术:编织和雕刻。
8、服饰:男女都喜欢穿着蓝色和青色的大襟和对襟衫。妇女穿镶有两道花边的右开襟上衣及滚边裤子,留辫梳髻。戴手镯、银牌等饰品
(四十)撒拉族
1、主要分布: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黄河谷地,以及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乡一带
2、语言:撒拉语言
3、生产:主要从事农业,园艺业也很发达。
4、文学:以民间说唱文学为主。说包括故事、神话、传说、寓言、谚语和笑话等。唱包括撒拉曲、宴席曲和花儿等民歌。
5、宗教信仰: 伊斯兰教
6、主要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四十一)阿昌族
1、主要分布: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和梁河县
2、语言: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
3、主要乐器:竹琴、洞箫、葫芦箫、三月箫、铜口弦、三弦、象脚鼓、铓锣等
4、手工艺术:刺绣、编织品
(四十二)塔吉克族
1、主要分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2、语言:使用塔吉克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
3、宗教信仰: 伊斯兰教伊斯玛仪派
4、主要乐器:纳依(鹰翅骨制的短笛)、巴朗孜阔木(弹拨的七弦琴)和热瓦甫(弹拨的六弦琴)。
5、文学:民间文学为主,包括神话、传说、诗歌、故事、寓言、谚语,6、音乐:弹唱曲、歌舞曲、叼羊曲、哀悼曲、情歌和宗教歌曲等
(四十三)京族
1、主要分布: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下属的东兴市
2、语言:使用京语,京语与越南语基本相同
3、音乐:山歌、情歌、结婚歌、渔歌、诉苦歌、叙事歌、风俗歌、劳动生产歌等等
4、主要乐器:独弦琴
5、服饰:妇女穿窄袖紧身对襟无领的短上衣,裤子长而宽大;男子上衣长及膝盖,窄袖袒胸,族腰间束带。
6、主要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哈节”。
(四十四)怒族
1、主要分布: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和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等地。
2、语言: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3、主要节日: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传统节日──鲜花节
4、怒族发明;高山峡谷滑动的桥──溜索
(四十五)布朗族
1、主要分布:云南省、保山
2、语言: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龙语支
3、生产: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早稻为主,善种茶。
4、文学:口头文学,流传着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诗和抒情叙事诗
5、音乐:拽”、“宰”、“素”三种
6、主要乐器:象脚鼓、钹和小三弦等乐器
(四十六)东乡族
1、特色饮食 “麦索” “罗波粥”
2、重要节日: 开斋节、粮食节
3、民族服饰: 男士一般戴黑色或白色的无檐小帽,女士一般戴盖头
(四十七)傈僳族
1、主要节日: 澡塘会、尝新节、阔时节
2、傈僳族经济以农业为主,主食玉米、荞麦
3、男子多穿麻布长衫、及膝黑裤
4、妇女多上穿右襟衣,下穿百褶裙
5、典型食品有漆油酒、清水煮小猪、猪蹄珍珠粥
(四十八)达翰尔族
1、音乐:民间歌舞“鲁日格勒”(亦称“哈库麦”),“扎恩达勒”。“雅德根”调是民间祭祀类歌曲。
2、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传统的曲棍球运动,近年来获得很大发展,该族曲棍球队员成为国家队主力之一,该族所在地区享有“曲棍球之乡”的声誉。
3、建筑:一幢幢坐北朝南的高大的“介”字形草房,内壁和大棚装饰着各种图案,大方雅观。家家户户的院墙围绕着红柳条编织的带有各种花纹的篱笆。
4、主要节日是春节。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正月十六为“黑灰日”; 达斡尔族也过中秋节。
(四十九)景颇族
1、主要分布:主要聚居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的陇川、盈江、潞西、瑞丽、梁河等五县市山区。云南景颇族包括4个主要支系:景颇、载瓦、勒期和浪俄.2、主要乐器:乐器有木鼓、牛角号、箫笛、三比(管乐器)、象脚鼓、口弦、鋩锣、钹、小三弦。擅长集体舞,男女老幼都喜欢参加。
3、手工艺术:景颇男子擅长刀术,妇女善编织,能织出多彩的图案花纹数百种,其中大多是动植物,精美艳丽。棉织品图案精美,富有民族特色。各种银饰都达到较高的工艺水平。
4、饮食习惯:景颇人闲时每日两餐,忙时三餐,主食为大米,副食有豆类、薯类、蔬菜和野菜野果。
5、主要节日:目脑节, 撤种节和尝新节, 新米节, 采花节,能仙节.(五十)土族
1、主要分布:主要聚居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以北、黄河两岸及其毗连地区,其中大多住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县、大通县、乐都县、同仁县等地
2、语言:土族有自己的语言。土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基本词汇和蒙古语相同或相近。各方言间语音的微小差异。在蒙古语内,土语与东乡语、保安语更为接近。
3、饮食习惯:日常的主食以青稞为主,小麦次之。蔬菜较少
(五十一)羌族
1、主要分布:自称尔玛,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部、绵阳市的北川县、平武县等地。
2、语言:12种现行语言和一种文献语言。
3、主要乐器:首数羌笛
4、手工艺术:挑花和刺绣
5、服饰:近代羌族服饰基本上承袭了袍服之制,服饰面料仍以皮裘、毛、麻织品为主
6、缠头:即以布帕缠绕头顶,妇女缠头本为羌族古俗,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羌族男子也改为缠头
7、建筑: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
(五十二)普米族
1、主要分布: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丽江市以及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2、语言:普米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羌语支
3、文学:普米诗歌,主要是民间歌谣《古利歌》,《赶马歌》
4、音乐:分为时政歌、风俗歌(仪式歌)、生活歌和情歌等四大类。
5、主要乐器:弹拨乐、吹奏乐、丝弦乐和打击乐四类
6、宗教信仰:既有祖先崇拜,也有信仰藏传佛教。
7、主要节日:赶年,哭嫁节
(五十三)鄂温克族
1、主要分布: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县和内蒙古自治区
2、语言: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分海拉尔、陈巴尔虎、敖鲁古雅三种方言。
3、主要节日:祭敖包、阴历年和米阔勒节。
4、宗教信仰:鄂温克族信奉萨满教和喇嘛教
5、禁忌:敬火如神,不许用带尖的铁器捅火,不许用水泼火,不许向火里扔脏东西,不许女人从火上跨过,不能用脚踩火。
(五十四)基诺族
1、主要分布: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其余散居于基诺乡四邻山区。
2、语言: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3、生产: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有著名的普洱茶。
4、文学:神话《玛黑和玛妞》、《女始祖尧白》 ;民间故事:《两个小伙子》.《宝刀和竹笛》、《猴子和人》、《大姐和四妹》。
5、手工艺术:精湛的刺绣艺术和竹编工艺艺术。
6、饮食习惯:喜吃野菜、喜吃酸、辣味,制作多以煮、包烧、舂为主,喜欢用竹筒和芭蕉叶当锅烧饭菜。
(五十五)德昂族
1、主要分布:云南独有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潞西县与镇康县,少数散居于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耿马等地,与傣族、景颇族、佤族等民族杂居在一起。
2、语言: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
3、民族姓名文化:习惯于按属相和排行给孩子取名,也使用汉族的十二生肖:查(鼠)、包(牛)、衣(虎)、卯(兔)、光(龙)、沙(蛇)、牙(马)、麻(羊)、新(猴)、收(鸡)、灭(狗)、交(猪)。
4、主要节日:泼水节是德昂族人民欢度新年的典礼、关门节、开门节。
5、舞蹈:象鼓舞、水鼓舞、佛鼓舞。
6、歌曲:山野间唱的歌、情歌、婚嫁歌等。
7、乐器:“格楞当”、赛鼓.(五十六)仫佬族
1、节日:四月八是“牛生日”,当天要让牛休息,并备鸡、鸭、酒、肉,蒸糯米饭祭拜“牛栏神”,并给牛吃一团糯米饭。
2、么佬族以信奉道教为主
3、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 部山区。“么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
三~五年级棋文化知识竞赛资料棋类基本知识1、棋是思维的游戏,它是以棋盘和棋子为工具的。2、“下棋”作为一种趣味性强、竞争性也强的娱乐活动,最早起源于中国。3、三棋是指中......
题目第一轮 第1组: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下列几项不是《诗经》分类方法的是哪一项? C(风雅颂) A.风 B.雅 C.赋2.“寸草春晖”是比喻父母的恩情难以报答的一句成语,请问......
力拼杀,终获全胜。从此改变了两国力量对比,后燕日渐衰落,北魏势力进入中原。 6.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家,古人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事,下列节气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B )......
民俗知识竞赛活动活动背景:民俗知识竞赛是民间手工艺传承协会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传承民俗知识,促使参与者主动积极的去了解民俗知识,也是大学生增长课外知识......
汽车文化知识竞赛总结为了防止学生对理论教学感到枯燥乏味,提高大家对汽车的兴趣,扩大学生的汽车文化知识面,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理论知识的动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组织高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