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教学辅导(六)_社会学概论第6章
社会学概论教学辅导(六)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社会学概论第6章”。
第六章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学习要求: 1.了解
社会群体的界定、社会群体的分类、规范的形成、规范对群体的重要性、改变群体规范的方法、凝聚力对群体的重要作用、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群体目标的作用、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不同性质的目标与群体的互动、社会组织的特征、社会组织的分类、组织过程、组织变迁、转型社会中的群体与组织现象。
2.一般掌握
社会群体的定义、社会群体的特征、规范的定义、群体凝聚力的含义、组织的结构。3.重点掌握
初级群体、次级群体、有关组织的理论。
一、社会群体的含义
(一)社会群体的界定
社会群体是指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人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能够满足群体成员的工具性需要和情感性需要。
(二)社会群体的特征
1.群体成员之间有明确的交往关系。2.群体成员之间有着持续的相互交往活动。3.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规范。4.群体成员有共同行动的能力。
(三)社会群体的分类
一般而言,通常分成以下五类:
1.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与业缘群体。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3.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4.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主要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来划分。
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它是指成员间有着面对面的直接的交往,具有密切的人际关系和较浓厚的感情色彩的群体。
次级群体,又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它是指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而结成具有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5.内群体与外群体。
二、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对社会学来说,比较具有研究意义的群体分类大概就是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的划分。在整个人类历史中,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也可能是最重要的社会群体就是初级群体,即一个相对较小、有多重目的的群体。在那里,互动是亲密无间的,并存在一种强烈的群体认同感。而次级群体则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普遍,次级群体是为了达到特殊目标而特别设计的群体,其成员主要以次级关系来相互联系。与初级关系相比,次级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缺乏情感深度的关系,它所包含的只是一个人人格的某些有限方面。
(一)初级群体
1.初级群体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1)初级群体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2)初级群体可以被看做是社会的雏形。
(3)初级群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有着重大影响。
2.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1)群体成员数量有限。
(2)群体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3)群体成员间的交往具有情感性。(4)群体成员的关系难以替代。
(5)群体整合程度高且多依靠非正式控制。3.初级群体形成的条件。
(1)活动空间接近。(2)互动的持续性。(3)交往的情感性。(二)次级群体的特征和作用 它还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次级群体成员间的关系多数是工具性的。(2)次级群体成员关系的转移性和可替代性比较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次级群体给个人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性。(2)次级群体有助于更大范围的社会整合。
(3)次级群体的日益占主导地位,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三、群体中的规范
规范是指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整体行为的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是成员对群体中正规和恰当的行为方式的共同期望与信念。
规范在群体中的主要功能是稳定群体和促进群体成员间的变化。
如果规范妨碍群体过程或规范的存在会导致非理想的行为,就要改变规范,群体规范的改变有助于群体成员的改变。改变规范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1.改变群体的期望。2.奖励理想的行为。3.改变奖励和惩罚机制。
四、群体凝聚力(一)凝聚力的含义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中成员希望留在群体中的程度。对群体动力学的研究表明,群体的凝聚力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对群体成员安全、自尊等需求的满足。第二,群体的资源,如成员的名声、群体目标及活动内容等的吸引力。第三,成员对群体有重要结果的期待。第四,比较此群体与其他群体的结果。
(二)凝聚力对群体的重要作用
1.保持群体成员身份。2.群体规范的遵守。3.划清群体界限。4.提高群体成员的参与。5.提高群体成员的满意程度和个人适应性。
(三)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群体的构成。
2.个人需求和相互依存的目标。3.信任的关系。4.其他因素。
五、群体目标的作用
群体目标是群体成员对事情未来状态的期望。群体目标对群体如下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引导和激励群体成员。2.发展成员责任心。3.为评估打基础。4.指导冲突的解决。
六、社会组织概述(一)社会组织的特征
社会组织就是人们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标而结成的群体。与群体相比,社会组织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的特征:
1.组织目标的特定性和明确性。2.组织成员的契约性关系。3.组织的非人格化特征。4.组织结构的复杂性。
(二)社会组织的分类
1.按照组织的功能和目标来划分。社会组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经济组织。(2)政治组织。(3)社会组织。
2.以受惠者为基础来划分。社会组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互惠组织。(2)服务组织。(3)经营性组织。(4)大众福利组织。3.以组织谋求人们顺从方式来划分。社会组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疏远型组织。(2)功利型组织。(3)道德型组织。
4.以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来划分。社会组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长链组织。(2)媒介组织。(3)集约组织。
(三)组织的结构 1.正式结构
组织的正式结构是指为了完成组织的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整套权责分工与合作协调体系,通常表现为指导组织成员活动的一系列明确陈述的规定、纪律和程序。正式结构包括规范化;专门化;标准化;权力层级;复杂化;集权化级;职业化;人员结构。
以正式结构为主的组织就是正式组织,大多数组织,包括公司、学校和政府等,都属于这类组织。2.非正式结构
非正式结构是由组织成员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一般表现为利益型和友谊型两种。非正式结构有助于组织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环境。然而,在有些情况下,非正式结构也会产生消极性后果。
几乎所有正式的组织都存在一些非正式的结构,例如,大学里的同乡会,公司里的登山队等。
(四)有关组织的理论 1.传统组织理论
传统组织理论主要是指古典科学组织理论和行为科学组织理论,代表人物分别是泰罗、韦伯、法约尔以及梅约、巴纳德等人。
古典科学组织理论主要侧重对静态组织结构的研究,重视组织经济效率的协调,认为组织是由合法的管理权威进行计划和控制的机械性系统。其中,以韦伯对科层制的研究为代表。科层制组织的主要特点是:因职设位,服从效率和管理原则;分工明确,横向按职能分工,讲求职责、权限和任务清晰,纵向按职位层层授权,每一层级的管理人员必须具有特殊的才能和经过特殊的培训;规则严密,组织管理和权力分配建立在一系列为所有组织成员共同认可和严格执行的正式规则基础之上;等等。
行为科学的组织理论主要偏重动态组织结构的研究,认为组织是一种心理及社会系统,重视组织结构中人的问题,特别是人的心理需要及反应对组织结构的影响。行为科学的组织理论以梅约等人的“霍桑实验”最具代表性。在对美国西屋电器公司的研究中,他们发现,在正式组织中,并非只有正式的规则在发生作用,非正式的规则和非正式群体同样在发挥作用。
2.权变理论
权变理论强调应该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组织结构和组织形式。权变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卡斯特、罗森茨威克、加尔布雷斯等。
权变理论有三个基本命题:①不存在所谓“最好”的、一成不变的组织形式;②任何组织方式都不具有同样的有效性;③最好的组织方式总是依据组织和环境的关系来确定的。其基本假设是,如果组织内在的特征能够最好地满足环境的要求,组织就具有最好的适应性。
七、组织过程和组织变迁(一)组织过程
组织过程像一切生物系统和社会系统一样,也有从诞生到死亡的生命发展周期。一个组织的发展过程可以被描绘为五个重要阶段:产生、成长、成熟、衰落和消亡。
(二)组织变迁 1.组织变迁的动力
(1)织变迁的内部动力。①组织目标的改变。②组织结构的改变。③组织职能的转变。④组织成员的心理变化。
(2)组织变迁的外部动力。①技术的更新。②竞争压力的加大。③社会的变迁。2.组织变迁的阻力
⑴来自组织成员个体的阻力。①习惯。②安全的需要。③对未知的恐惧。④知觉的选择性。
⑵来自组织本身的阻力。①组织的结构惯性。②组织中不同群体的惯性。
八、转型社会中的群体与组织现象
(一)家族式企业与庇护主义关系——初级群体与正式组织的交错现象 1.家族式企业——初级群体中的正式组织现象 2.庇护主义关系——正式组织中的初级群体现象(二)社会群体变迁过程中的矛盾
1.自由与亲密——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的不同社会功能
在传统社会,社会群体的主要形式是初级群体。它是人们主要情感的来源和心灵的栖息之地。
而在现代社会中,正式组织等次级群体成为替代初级群体的主要形式。人们在次级群体中获得了较大的个人自由,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做出较大的个人成就。
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初级群体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力正在逐渐被次级群体所取代,相应地,人们在获得更多自由和张扬个性的同时却发现,传统社会那种人和人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
2.自由与亲密不可兼得——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更替所产生的矛盾现象
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变迁在转型社会所产生的矛盾现象,主要来源于人们对情感性需要与工具性需要的不同要求。人们一方面希望挣脱传统社会强加给个人的约束和限制,也即初级群体所产生的对个性与自主性的压抑;另一方面,在竞争日益激烈,人和人之间关系逐渐疏远、淡薄的时候,人们又渴望能够改善现代社会各类大型社会组织或次级群体中那种例行公事、缺少温情的工具主义关系。
第八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学习要求: 1.了解改革前后中国的社会分层;中国的中产阶层问题;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结构。 2.一般掌握西方社会分层研究;封闭性分层结构与开放性分层结......
社会学概论第一章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1)社会变革的需要(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2.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古斯特.孔德、赫伯......
社会学概论01试卷总分:1001 单选题(共15题,共45分)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1.(3分) “社会”一词源于()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2.(3分) 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
1、我国GDP全球排名第三为什么世界综合影响力不大对于我国GDP总量排名全球第三的问题,我们需要十分冷静地看待,因为这个第三掩盖了太多的问题。例如两位数连续增长GDP所付出的......
期末作业考核《社会学概论》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社会运行条件答: 社会运行条件是指社会有机体运动、变化、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2.社会角色答: 社会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