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第九章 辅导_中国民俗文化选修课
《中国民俗文化》第九章 辅导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民俗文化选修课”。
《中国民俗文化》第九章 辅导
第九章民间饮食与民间服饰
第一节 民间饮食
世界上与人类生活最贴近的民俗事项就是饮食。饮食不仅可以维持人类的生命,解决人们的温饱,同时它还是一种文化符号,反映着人们的性格特征、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饮食是许多文化现象的母体,饮食行为的规范化、程序化和秩序化的特点促使其他文化现象的出现和发展。
一、什么是民间饮食(了解)
1、民间饮食概念
民间饮食指的是人们传统的饮食行为和习惯,主要包括食物本身,以及食物的属性、范围、制作过程和仪式,餐桌上的礼仪,节日和仪式食品,以及食品的名称、保存、竞技等。
2、饮食文化的内涵
饮食文化是饮食生活与饮食表达的总和。总而言之,它包括以下三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层面:
⑴物质层面:主要指饮食原料,饮食成品,饮食器具,饮食场所等。⑵社会层面:主要是指饮食场合下的饮食行为。
⑶精神层面:主要是指建筑在饮食的物质与社会层面上的饮食观念、饮食想象等。从民俗与文化的角度解读饮食,就是要将饮食视为一种文化符号,视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并努力破译蕴含其中的文化信息。
二、饮食的起源(了解)
饮食文化的产生应该依赖于下面几种条件:
首先,饮食活动的产生必须是人类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而不是一种偶尔或巧合。
其次,饮食活动必须与人类的周期性活动有关,只有这样,饮食行为才有发展、进步和系统化并形成文化的机会和可能性。
因此,我们认为人类开始吃熟食的行为与宗教或巫术仪式活动有密切关系。
三、中国饮食习俗的特点(掌握 运用)
以往的学者在谈及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时,往往看中其区域性和层次性。其实,中国饮食文化还有一些更传统、更本质的特点,如:仪式性、时令性、礼节性、娱乐性等。
(一)仪式性
中国饮食文化具有十分明显的仪式性特点,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饮食在仪式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各类仪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从某些饮食行为中可以依稀窥见古代仪式的影子。
(二)时令性
传统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对于农业生产而言,岁时、月令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然而建筑在岁时、月令之上的民俗时间观不仅在农事方面起作用,而且还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饮食文化也具有鲜明的时令性特点,这主要体现在饮食行为与节日、节气、季节的紧密配合上。
(三)礼节性
1、中国历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社会对礼节的规定是十分严苛的,民众对礼节的践行也是极其认真的。在众多礼节之中,食礼构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又一特点。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
2、中国传统食礼要求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都遵照礼的规定有秩序地从事饮食活动,从而达到“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的目的,在亲族认同与社会整合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娱乐性
在很多时候,饮食不光是吃饱、吃好、好吃这么简单,它还是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饭桌上,人们联络感情,商洽事物,不亦乐乎。在此种情况下,饮食本身的重要性已经降至最低限度,人们更看中的是那种其乐融融的气氛。所以,饮食尤其是宴饮的娱乐性是相当突出的。
四、饮食与文化(掌握运用)
中国饮食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同样传递着深广的文化意蕴,择其要者,有阴阳观念、中和思想、巫术思想等。
(一)阴阳观念
阴阳观念是中国传统宇宙观和世界观的基础和核心。基于此种观念,古人将他们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都分为阴阳两性,使之成为表现阴阳思想的象征符号。可以说,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渗透着阴阳观念。具体到饮食问题上,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中国饮食被严格地区分为阴性和阳性两大类。
2、很多饮食行为也是根据阴阳思想来设定并规范的。
总之,阴阳观念既影响了古人对食物的分类,又指导了古人的饮食行为。以此为基础还衍生出中国饮食对“和”的理想追求。可以说阴阳观念使得中国饮食文化自觉向着整齐、和谐、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中和思想
中国饮食文化暗含的中和思想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1、阴阳调和。在古人看来,机体的正常运行有赖于阴阳调和,疾病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由阴阳失调、偏胜偏衰导致的。
2、五味调和。“五味”是指食物中的酸、甘、辛、苦、咸五种味道。
总之,中国文化自始至终都在追求“和”的境界,并以此作为达到最高均衡与和谐的阶梯。
(三)巫术思维
巫术思维是一种普遍的思维模式,其在中国饮食中最显著的体现就是“食补”观念,即“吃什么,补什么”、“吃什么,像什么”、“吃什么,有什么”。
1、饮食能够对食者身体的相应部位直接发生作用,即“吃什么,补什么”。中国饮食与中国传统医学紧密结合,使得“以形补形”的观念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根深蒂固。
2、饮食能够影响食者的品行和性情,即“吃什么,像什么”。如:“吃了熊心豹子胆”、“吃了秤砣,铁了心”等。
3、饮食在某些特定的节日、时间或其他条件下,和生育有关,即“吃什么,有什么”。如:很多地方保留着吃瓜求子之习(瓜多籽,“籽”与“子”谐音);传统婚礼仪式上常用枣、栗子、花生、桂圆、松子等果子撒帐,以此祈求早生贵子等。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流传到今天,食物与性和生殖之间还一直保持着隐秘、神奇的象征性关联。
上述饮食观念,究其根源,都来自人们的巫术思维。
五、饮食研究(了解)
研究中国饮食文化,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饮食的范畴。
2、应当关注与饮食行为息息相关的观念、信仰、禁忌、仪式等要素。
3、饮食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交流工具。
4、研究饮食,还应重视饮食观念在其它民俗事项中的体现。
第二节 民间服饰
无论从人类社会,还是从心理的角度看,服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服饰是文化之间差异的最直接的体现。其次,即使在同一文化传统内部,服饰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某些特定的时期,服饰又是社会状况的试金石。
一、什么是民间服饰(了解)
1、民间服饰概念
所谓民间服饰指的就是传统的服装,包括服装的款式、材料、样式、色彩、搭配、装饰以及服装穿着时所佩戴的各种饰物。民间服饰具有一定的仪式性、场合性和目的性。
2、民间服饰与时装的区别
民间服饰是与时装相对应的,因为民间服饰强调的是共性,是被大多数人接受和传承的,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服饰;而时装强调的是个性,突出的是个人的思想和观念,体现了个人对文化传统、道德观念的礼节和认识。
二、服饰的起源(了解)
对于此问题,学术界有很多说法。
(一)羞耻说
早期的一些学者认为穿衣是出于人们的羞耻感,这就是说,古人一旦认识到男女有别,就会本能的把自己身体的某些部分遮盖起来。
(二)保护说
有一些学者认为,古人穿衣服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身体,或者是出于气候的缘故;或者是出于抵御外来的袭击,实际在很多情况下,人类只用很少的衣服适用环境,至今,仍有许多居住在寒冷地区的原始人只穿很少的衣服。由此可见,服饰的起源应该与传统的宗教和文化观念密切相关,而不是单纯与生活环境相关。
(三)装饰说
这种学说认为,古人穿衣服是为了装扮自己,炫耀自己与众不同的特征和能 力。
(四)标记说
从与服饰相关的许多习俗和特征来看,服饰应该源于“标记”的目的,也就 是说,“人们遮掩或装饰自己的身体有多种理由,其中首要的是为了作为身份的证明和社会地位象征性的展示。”服饰一方面能从社会的意义上区别男性和女性;另一方面,又突出的标记出人们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等。对于某些民族来说,人的装饰艺术也许是服饰的最早形式,但这与我们所说的服饰起源于“标记”的说法并不矛盾。
三、服饰的功能(理解 掌握)
服饰的一般功能可以概括为几点:⑴作为阶级的符号;⑵作为财富的炫耀; ⑶标记不同的种族或民族;⑷标记不同的性别;⑸吸引异性或者是出于“美”的目的;⑹恐吓敌对一方;⑺表达信仰、指示身份等目的。
下面重点介绍服饰的两种功能。
(一)服饰的指示功能
一般来说,最早的服饰应该是出于“标记”的目的。服饰可用于区别不同年龄、不同的生活阶段、不同的等级、不同的部落或有无血缘关系等需要。从服饰的发展历史来看,年代越古老,服饰的标记功能越明显,服饰的等级性越强。
1、服饰的图案具有强烈的指示意义(见教材150—152页12章纹)。
2、服饰的颜色是一种辨别地位、身份、职业的标志。例如,中国人以黄色、紫色为贵色。黄色为帝王之色,除非皇上御赐,一般人是不能用的。紫色是吉祥之色,富贵之色。“紫气”、“紫云”等都是祥瑞之兆。民间,紫色还象征多子。绿色、清色多为卑贱的颜色,这两种颜色是优伶、娼妓们常选的颜色。白色和黑色为凶色。当然,在不同的地区和民族,衣服颜色的尊卑贵贱是千差万别的,在此不一一详论。
另外,发型也是一种标记。
(二)服饰的表现功能
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每种文化都发展了自己相对稳定的信息和意义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一种习惯都与整个生活方式建立着特殊的关系。因此每个社会对于服饰都有自己接受的标准。同时,又本能地排斥或者拒绝其他标准的渗透。不同的服饰样式,不仅可以作为鉴别不同文化背景的标志,而且还是传统思想观念的载体,行使着监督、批判、惩罚、维护的权利。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的服饰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变化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服饰系统。
服饰,尤其是服饰中的装饰品类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同时有时文化的物化形态,这种物化形态是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的一部分,与人类文化系统相关联。
服饰中的装饰是文化的符号,传达和表述着一定的文化信息和社会功能。如,蛙或娃踩莲,表示女性的生殖与生育,新娘子嫁到婆家,要带蛙形图案布兜,展示蛙形裹肚,实际上就是在告诉婆家自己具有生殖的能力。
服饰具有展示社会关系、群体关系,以及显示人们的身份、地位、权势、信仰、职业、种族等功能。
例如,陕西、山西各地,女子出嫁时,娘家要送圆柱形的,约丈高的“高馍盘”,男方家里要把女方娘家的高馍盘及亲友送来的其他“面花”向公众展示。高馍盘的顶部为娃娃坐莲的“面花”,柱体用造型为阴阳鱼、龙凤、花鸟等形状的“面花”进行装饰。在这里,高馍盘不仅仅是一种礼物和食物,而主要是一种特殊的符号,传递着许多重要的信息。
第一,高馍盘象征着女方的家庭,其大小与重量反映了家庭的势力。公众会以此来判断女方的家庭背景,并决定着男方家庭极其亲友、邻居等对待媳妇的态度;
第二,高馍盘又标志着 一种“过渡”,即女孩向女人的过渡;
第三,高馍盘又表现了中国人对婚礼的认识和理解,即阴阳相合,繁衍生命。高馍盘上所以的小面花都是成双成对地组合在一起的,无论是阴阳鱼、龙凤还是花鸟的造型,都象征着阴阳相合。顶部的娃娃坐莲象征着生命的繁衍,既有“连生贵子”的意思,又有“蛙踩莲”,阴阳相合,生殖和繁衍后代的意思。高馍盘又标志着女方家庭希望女儿出嫁以后能尽早完成传宗接代、繁衍生命的使命。
在山西晋南地区,为老人过寿要蒸“寿桃”。寿桃的大小和多少一般按祝寿者与寿星老关系的亲疏远近的不同而不同。
服饰还具有明显的展示家庭和社会关系的作用。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丧葬礼
服。丧葬礼服的色彩一般为白色,接近于原始和自然本色,象征着回归到自然和原始状态。选择白色作为丧服的颜色,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古人对死亡的认识和理解;丧礼的服饰,以血缘关系的亲蔬、社会关系、依名分排列、女子出嫁与否、未成年人丧礼、具有间接关系的人的丧礼而设立的。
丧葬服饰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抽象)用实物表现出来,使它具体化、公众化,成为一种看得见的事实。着主要是由丧礼的目的所决定的(见教材154页)。
四、服饰的种类(掌握)
总体来讲,服饰可分为五种类型:
1、裹着型。中国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多喜欢裹着式服装。
2、套头型。套头型服装是在一块方形的服装材料的中间剪一个洞,穿着的时候将头从洞中套进去的服装样式。
3、披挂型。古希腊人的服装样式便属于披挂型。
4、缝制型。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大都采用缝制型。
5、斗篷型。北美印第安人常穿着这种样式的服装。
另外,根据服饰的功能,我们可以将服饰的功能分为“礼服”(包括祭服、丧服、婚礼服饰等)、“官服”、“居家服”等。
五、中国服饰及其特点(掌握)
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决定了中国服饰偏重于含蓄、保守。中国人在穿着上倾向于蓝、灰、绿、黑等保守性颜色,色彩艳丽的服装则给人一种轻浮、下贱、不守本分和不稳重的感觉。一般认为,服饰颜色和样式必须符合人的年龄、品性、地位和身份。
忌裸露也反映了中国服饰保守、含蓄的特点。
总的来说,中国服饰及其装饰图案可概括为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以人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第二,完整调和的宇宙观。
第三,线条刚柔相易、曲直相济。
中国民俗文化之浅谈服装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我国古代对于“衣食住行”是有着深入的研究的。在古代,“衣食住行”是人们最常用的字......
一、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2、地域性3、变异性4、传承性5、规范性1、自然环境决定着民俗的地域特征2、社会环境也决定着民俗的地域性二、试论岁时节日民俗的由......
学习《中国民俗文化艺术大全》的总结这个学期我们进行了“中国民俗文化”的园本培训,现在我就在此对中国服饰做一总结。自古到今,汉族上衣右衽(大襟)的特点始终保留。从河南安......
2019年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第九章企业所得税法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对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应缴纳的所得税,由......
略谈中国民俗文化——重阳节姓名:刘蛟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班级:1108班 学号:110107806 摘要:重阳节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我国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重阳节在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