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_最后一课新
最后一课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最后一课新”。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记重点字词。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4、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教学中,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细读文章,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思想内涵;学生领会文章思想内涵后,谈学习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课时安排 三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作者情况和写作背景资料。
2、熟读文章,处理字词。
3、试划分情节结构,找出人物描写的语句。教学用具
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是一篇仅三千字左右,但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们的喜爱,原因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最后一课》,来消除心中的疑问。
二、检查预习
(一)题材特点:小说
小说要素
(二)简介作者(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
(三)简介背景(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
(四)字词(课件展示)
哽 赚 踱 捂 惩罚 祈祷 诧异 宛转 郝叟 懊悔 钥匙
生齐读后,合作听记,并用“诧异”“懊悔”“惩罚”三个词连词成段。
三、整体感知(课件出示问题)
(一)最后一课上的是什么课?“最后一课” 的特殊含义是什么?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哪些情感?
最后的教书生涯;最后的学习自己母语的机会
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之情;对祖国语言的无比珍视之情;对侵略者的无限痛恨之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二)指生说课文结构,师生达成共识。
故事情节
问题一: 你能理清课文的情节吗?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哪四部分? 上学路上
上课之前
上课之中
宣布散学(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问题二:今天和平时有什么不同?
生读文后详细回答,师生达成共识:气氛不同、学生不同、老师不同。
(三)生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只要情节概括准确,语言简洁无误,教师就给予鼓励。)
(四)生用“这是„„的最后一课”句式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适当给予鼓励和表扬。)
师:德国侵略者强行剥夺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韩麦尔老师、小弗郎士、全体学生和村里老人们的悲愤及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语,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析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归纳本文的中心和写作技巧。
一、分析人物形象(课件出示问题)
(一)分析小弗郎士
问题一:本文着重塑造了哪两个人物形象? 问题二:谈一谈你对小弗郎士的认识.(在脑海中再现,可以借助想象)
生思考后回答,师生达成共识: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师:在“最后一课”这特殊的氛围中,小弗郎士开始醒悟了,他感到“万分难过”。他动情了,他心中爱国的火种被点燃了,他觉得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从怕老师到爱老师,从贪玩无知到恨敌人,从没有民族意识到心中植下爱国的根,小说正是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人物描写从侧面细致地表现小弗郎士的觉醒过程,表现了悲壮的爱国的主题。
问题三: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小弗郎士?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吗?
1、几次感到老师是“可怜的人”
2、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评价:深受老师感染有了爱国热情理解尊重老师 问题研讨
1、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先生的形象“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中,感受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正是理解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小弗朗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
2、怎样理解“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表达出我对被迫学德语的怨恨心情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鸽子是自由的,也暗示了“我”对自由和平的向往。同时在句子中还暗含有对敌人的讽刺和对敌人暴行的愤慨。
小结:啊,那些坏家伙……
对敌人的憎恨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对祖国语言的热爱、眷念
我多么懊悔!
正在觉醒
可怜的人!
对老师的理解和尊敬
他讲的似乎挺容易
热爱祖国语言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对敌人的憎恨和讽刺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热爱祖国 问题四: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
小弗郎士本质不坏,受到老师的影响,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师:回顾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变化过程 讨论:小弗朗士形象及意义
小弗朗士在小说中是一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他的爱国情感由潜在到成熟的升华过程。
本文以小弗朗士,即“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他又是小说的主人公,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第三课时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
问题一: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 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 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问题二: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问题研讨
1、在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也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象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心中充满爱国之情(细节描写)
3、如何理解课文十八十九两节
4、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他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了什么?
韩麦尔先高度赞美祖国的语言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并以此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
5、“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 的钥匙。”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全句的含义是什么?
比喻
把祖国的语言比作钥匙。把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比作监狱。
牢记民族的语言就有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就有了信心和力量,就能团结人民,最终打败敌人。
6、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神态、语言、动作
7、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
脸色惨白是他内心悲痛的表现。因为,教堂的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将要代替法语,这两点是对韩麦尔先生的沉重打击,所以他脸色惨白。
8、“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这一系列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它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9、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既不转身也不回头,为什么?
没有勇气宣布“散学了”因为这就意味着跟祖国语言的永别,他也没有勇气再看一下孩子们和听课的镇上的人,眼前的这个刺激和打击太他大了,他悲痛已极,只能无力地做了一个手势,示意这最后一课的结束。先生的心都碎了。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问题三: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如果换成极其慷慨激昂的 言语不是更激动人心吗?
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比慷慨激昂的言语更为真实,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回顾小结:研读10-29段,勾画描写韩麦尔的语句,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作用,分析人物形象。
服装
表情
语言
动作 小结:写人的几种方法
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
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把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叫细节。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注意场景描写。
小结1:
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
1、在课文交代出“最后一课”之前有没有暗示?能找出来吗?
2、划出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烘托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小结2:
3、写作特点: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现心理活动。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思想转变,暗示时代背景。以小见大
4、小说主题:
通过描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等人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拓展训练
1、以“下课以后”为题,以第一人称为小弗郎士写一则150字左右的短文。提示:利用环境描写或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2、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以上两题,任选其一,课下完成。
总结:
师: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同样的,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美妙的语言之一。它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负载着辉煌灿烂、浩如烟海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学好祖国的语言,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同学们,努力吧,让我们的母语走向世界,让我们的祖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课后反思
《最后一课》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杰作,不仅由于它在内容上表现了爱国主义思想,还在于它具有卓越的艺术特色。这里凝结着作者的艺术劳动的可贵经验,对我们仍有启发和借鉴作用。在对本文的学习中,第一课时学生在熟读文章的基础上分析情节结构,谈读后感受,教师不做过多的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深入细致地品味和体会小说的语言、人物心理。对初读印象进行深化和具体化。初读是基础,品读是关键。学生谈对母语的认识培养学生了他们的爱国情感。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析,理解人物形象。2、感悟文中的爱国主义情感。3、合理、具体地表达自己的爱国情。 教学活动: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入题:日本......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2篇最后一课,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最后一课>电影观后感星期六妈妈带我和妹妹去看电影<最后一课>,刚进入影院门口,我和妹妹就被那比雷电还要轰鸣的声响吓坏了.原来那就是地震的声音.画面上谭千秋老师整个身子趴在书......
【重点难点点拨】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捂(wǔ) 戒(jiâ) 凳(dâng) 郝(hǎo) 叟(sǒu) 膝(xī) 诧(chà) 惩(chãng) 赚(zhuàn) 钥(yào)匙(shi) 藤(tãng) 祈(qí) 祷(dǎo) 哽(gěng) 挟(xiã) 懊(ào) 皱(zh......
《最后一课》教学案例沙城实验中学沈长亮一、引言与背景 《最后一课》是一篇经典作品。文中表现的爱国之情和亡国之痛,是同类小说中最有深度和厚度的。以往教学,每次总有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