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探究教学法”浅谈_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2020-02-29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初中语文“探究教学法”浅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初中语文“探究教学法”浅谈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化,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 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主渠道。本文就特征、目标、策略等三个方面来论述“探究教学法”的情况。

[关键词]:探究教学法、特征、目标、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规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不特别注重创造和谐的环境,与发展和完善师生间的共同合作。更不能不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热情满怀地鼓励他们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以期盼达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本文试从特征、目标、策略等三个方面来论述“探究教学法”的情况。

一、特征

﹙一﹚紧扣文本确定教学目标; ﹙二﹚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 ﹙三﹚重视整体把握文本; ﹙四﹚重视品味 文本语言; ﹙五﹚紧扣文本作拓展研究; ﹙六﹚扣紧文本教字词。

二、策略

首先,应重视“智力背景”。语文教师应重视班级“智力背景”的建设。诸如:教室内外环境文化性布置,语文课外活动的社会化统筹安排,将社会性问题有选择、有计划地带入课堂;培养学生合宜地进行某种“社会角色”的锻炼;多方面地沟通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广泛联系„„

其次,告知学习课题。语文教学中的导言也象白居易《琵琶行》中所描写的那样,虽然仅仅三言两语,“转轴拨弦三两声”,但却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时的导言:

同学们,你们听到过大自然的讲话吗?你可知道大自然每时每刻都在含情脉脉地向你倾吐着内心的秘密吗?你可知道这些会给你带来多大的好处吗?那么,怎样才能听到听到大自然的讲话呢?这好象斯芬克斯的谜,只有辛勤劳动的人,才能找到谜底。现在就请大家认真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吧。

这位老师的语言 具有探索性、情感性、思辨性,是设计得多么的精巧啊!

再次,创设问题情景。教学工作极为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求,组织他们进行积极的认识活动。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好奇心是对不确定性和摸棱两可的情况的一种反应。”相比之下,学生更乐意讨论自己的问题,这是好奇心驱使的缘故。

在上述基础之上,我们再来精心设计教学策略,以体现探究学习的特征。

﹙一﹚紧扣文本确定教学目标

1、明确教与学的基本内容,做到师生皆心中有底。

如教学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诗时,可确定以下层次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余光中的文学常识;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着重理解诗人的乡愁是怎样升华为家国之思的。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诗中蕴含的诗人思念家乡故园之情,使我们更加热爱祖国,更加热爱家乡。

2、突出文本特点,有利于抓住教学重点,使教学环节能围绕文本集中展开。

如《乡愁》一诗中,“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着重思考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3、教与学的思路清晰,有利于提高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务必将自己教学的思路、学生的思路与作者的思路三者有机地贯穿在一起,力争达到“三路合一”的最佳境界。

4、利用学习任务驱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力,提高学习效力。

例如江苏省洋思中学的老师们,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设置几组问题,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展开几组抢答赛,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力,这一种做法,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二﹚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

1、在课堂上要保证学生阅读的时间,引导学生专注地、潜心地阅读文本,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并让学生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的初始阅读体验。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问题去思考。

2、要强化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问题,并根据学生的阅读体验来调整教学思路。

例如,指导学生学习《杨修之死》后,对杨修为什么会被杀?学生可能有三种认识:一是由于杨修 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留他在身边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罪名将他杀掉;二是杨修为人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行收拾行装,扬言曹操要退兵,扰乱军心,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继承权的政治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得情况下,他只能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的接班人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对于以上三种认识,尽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这是就解读小说而言。如果从历史上说,那就恐怕只有第三种是正确的。不过,在教学过程中,不管学生说出以上三种中的任何一种,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给予鼓励。

3、要把握好文本理解的“度”。

根据语文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情感性较强的特点及学生认识水平和思维特征,处理好感性和理性的关系,纠正过去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过度阐释倾向,重视感性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注重让学生感性地揣摩课文—体验情感,触摸语言,以感悟作为理解和探究的基础。

例如:我们在教学黄蓓佳的小说《心声》时,要引导学生分析程老师这一人物形象:程老师和许多好老师一样,工作认真,爱荣誉,因此为了公开课而精心准备。但他又和许多老师一样,有着代代相因的缺点,搞一种虚假的公开教学,重视优秀学生,而忽略一般学生。他的公开教学不应该那样做,因为公开教学与演戏毕竟不一样。不过,小说还表现了她难得的优点,随机应变,勇于改正错误。这也是许多老师难以做到的。我们设想,假如公开课上没有发生意外,从严格的教学意义上来说,那是一次失败的公开教学;而惟其出现了意外,公开课才取得了预想不到的成功。小说给我们展示的,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公开课。她在公开课上的果断处事,证明她基本上是一个好老师。

(三)重视整体把握文本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如教学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时,要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对长妈妈怀有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的。

2、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意思。如《论读书》一文,论述了读书的态度、方法和作用。《谈骨气》一文,论述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3、对课文标题进行研讨、评论,如《心声》、《孤独之旅》等。

4、创造性地复述课文。此法可针对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如《杨修之死》、《我的叔叔于勒》、《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等。

5、编写提纲或画结构图(示意图),如为《我的叔叔于勒》编写提纲,为《故宫博物院》画结构示意图等。

6、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故乡》等课文。

7、联系全文理解关键语句。如杨绛的《老王》一课:“这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此外,对课文主旨句的理解,也必须用此法。

(四)注重品味文本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篇文章,学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繁琐,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郑愁予的《雨说》一诗中“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等语句老师应引导学生做深入的领会。

(五)紧扣文本作拓展研究

1、要抓住文本的“空白点”向内拓展文本的内涵。如教学《背影》一课时,针对课文表达情感深沉内敛初中生难于深刻体会的特点,可利用老师、同龄人及学生自己的故事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理解课文故事中父亲复杂的内心世界。

2、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可重点举行参考阅读、比较阅读或专题阅读。如指导学生学习了《智取生辰纲》及《香菱学诗》之后,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一下与课文相关的一些情节。

3、拓展研究的设计要以向语文本身(听说读写)的拓展为核心,跨学科、搞活动等类拓展要适量,不可喧宾夺主。

(六)扣紧文本教学字词

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说:“以文释词,词不离句。”“从课文来,到课文去。”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课堂凭借文质兼美的课文加速理解、积累一定数量的典雅的书面词语。

例1: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填写汉字。

(1)“富贵不能yí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了大丈夫的英雄气gài()《谈骨气》

(2)白杨树是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仍然保持着jué()jiàng()tǐng()立的一种树。《白杨礼赞》

例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括号内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区域优势,长江三角洲地区迅速融入世界大市场. 青少年要学会以适当的方式()心中的烦恼。霞光里的故园,在蓝天碧水的()下更加妩媚动人。

依法()个人所得税,是国家从宏观上调控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A、依托 排遣 映衬 征收 B、依赖 排放 陪衬 征收 C、依托 排放 陪衬 征集 D、依赖 排遣 映衬 征集

探究教学法已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主渠道,研究探究教学法的策略也不止以上几种,作为当代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牢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潜心研究,大胆创新,让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发挥它巨大的潜能。从而再铸我们 语文教育教学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冯善亮《以读为本,回归文本》 李杏保、陈钟梁《纵论语文教育观》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五步教学法”探究 1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五步教学法”探究【摘要】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新课程的实施,时代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了。然而,语文课堂也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以教师为主角的语文课......

探究教学法in English

According to the educational ideology of “teaching as the leading role, learning as the main subject, with the English Practice and game thinking as the main p......

探究式教学法

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的问题和策略广东省清远市第一中学 叶天才新教材从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到课堂教学的实施均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新课标强调在活动中让学生掌握......

初中语文戏剧教学法

 浅谈初中语文戏剧教学的突破方法【内容提要】戏剧文学体裁的文章,对初中学生来说是很陌生、很新奇的。因为它本身的特殊性也就给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挑战。怎样让学生......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如何让学生乐于朗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那么如何“培养语感”呢?就是利用“用普通话正确、流利、......

《初中语文“探究教学法”浅谈.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初中语文“探究教学法”浅谈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教学法 浅谈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教学法 浅谈 初中语文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