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渗透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
高中地理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渗透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
高中地理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渗透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本文从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实践出发,着重探讨了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主动、有效地融入高中地理课堂。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效渗透
教育的影响不在当代,却深远地影响国家民族的未来。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高中地理教学尽管不是思想政治课,但也有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内容,承担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大使命,更有着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渗透的沃土。如何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深入挖掘教材资源,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地理课堂渗透的有效途径,既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时代对广大地理教师提出的严峻挑战。
一、在新的地理课标中正确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施有效渗透的基础。
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高中阶段地理教学目标包括“掌握人类发展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学会科学的地理研究方法”、“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1]三个方面的内容。在这个三维目标中,知识是基础,过程和方法是能力,而最高层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身上的内化。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应局限于爱家乡、爱祖国的简单认知,而应该是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因此,在地理课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将正确的“人地关系”、“全球意识”、“国际理解”等思想内化到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中。
以“人口迁移”一课为例,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出的要求是:“通过对我国国情的学习,理解提高人口素质,科教兴国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劳务迁移、智力迁移的利弊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能力;通过对我国农民工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 [2]。显而易见,这些育人目标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文明”、“和谐”、“平等”、“友善”等观念的具体体现,科学的人口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统一的。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材是实施有效渗透的关键。
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在人本、和谐、幸福、持续等很多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高度吻合,有效渗透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认真分析、深刻领会地理素材背后的德育内涵,把地理课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资源充分开发出来,把地理课已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爱国主义素材
“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高中地理教材以系统地理为主要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地球环境及人地关系,尽管它不像初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一样有大量直接而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但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其暗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同样可以广泛应用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例如在第一篇“地球与宇宙”的教学中,可以挖掘的素材就包括“农历历法”、“二十四节气”、“探月工程”、“神舟飞船”等众多我国从古至今巨大的天文成就。在第二篇“岩石与地貌”的教学中,我国丰富多样的地貌类型、徐霞客对喀斯特地貌的深入研究、中国人民对各种地貌类型的利用与改造等等,也都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的最佳素材。
(二)国情教育
了解我国国情,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起点,地理学科在这一领域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对我国的气候资源、水资源、人口现状、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国情都有明确而清晰的论述,是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素材。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例如在“水资源”与“人口”的教学中,既要为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而感到自豪,也要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有限而担忧,从而树立学生的节约意识;在“产业区位与分布”的教学中,既要学习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又要培养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的忧患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
(三)国际合作与法制意识
当今世界正在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中国只有不断增强开放精神,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才能在合作中增强竞争能力,最终实现“中国梦”。高中地理教学可以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经济发展规律,了解体会国际合作重要性与我国积极参与世界合作必要性的同时,积极宣传“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例如,在专题15“海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联系“领海”、“专属经济区”、“公海”等概念的学习,介绍“国际海洋法公约”,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与“法制”的观念;在专题24“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帮助学生树立“平等”、“公正”的观念,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而有效的渗透。
(四)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正确的人地观既是地理课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既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出发点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归宿,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理学科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把“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内化为生活目标和行为准则。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它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理想信念,特别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因此,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从环境、资源、人口等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入手,突出反映人地关系的基本规律。例如在进行专题25“城市化”的教学中,可以从学生体会较深的交通、住房、就业、环境等方面入手,分析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解决措施,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创新教育手段是实施有效渗透的保障
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德育的要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时可以看到教师以讲述知识点为主的授课方式,在知识点讲解完后,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某一内容总结一下,就算完成了渗透任务。如果认为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地里课堂上的有效渗透,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样的德育教育是表面化,形式化的,学生并没有真正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更谈不上情感的体验了。
要有效地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首先离不开具有生动的学习情境,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说起,选择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实际的内容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前文中提到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学习,可以联系中日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三沙建市等热点问题;“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可以联系日本和欧盟制定苛刻的绿色壁垒和安全壁垒限制我国大葱和玩具进口等时事内容;“城市化”的教学可以联系学校附近正在进行的居民动迁和旧区改造等等。其次,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强调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在深入挖掘课程资源的同时还要精心设计学生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培养良好的态度和情感,最终内化为行为的指南。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运用小组讨论、辩论、演讲、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手段,都可以取得不错的教育效果。
总之,高中地理课堂承载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任,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中有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材,如何在地理教学中主动地深挖其内涵,融合其精髓,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P43 [2] 《地理教学参考资料》,中华地图学社,2008年2月,P2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11-03 15:24:58)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
身体力行 示范引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段存伟内容提要:核心价值观融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良好素养。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语文教学 国民教育 十......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东街小学 杨丽萍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意见》第二部分“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案例识字2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2.仔细观察图画,能凭借图画联系生活积累,认识**广场的事物。理解......
在英语课堂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