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方圆论文_论文沈
沈方圆论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论文沈”。
小学数学课堂的和谐之美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
【内容摘要】我对现在数学课堂的理解是:重数学知识的教养性而忽视了数学应有的人文性,表现在课堂教学上是重知识传承,轻数学文化观念的教育;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学形式,轻教学价值;重认知,轻情感;重教材内容,轻课外认知,这明显违背了新课标提出的“四基”,离新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那么,数学教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应成为数学教师共同关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文化 策略
最近我因为参加了新课标的考试,所以对新课标有了更深的认识。现在的内容较以前的内容变动了很多,比如其中的“二基”变成“四基”,就标志着课堂的核心发生了改变。我国传统的数学教育一直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数学技能的训练,数学能力的培养,这种观念基于把数学定位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用工具,偏重数学的功利性价值。然而,新课标要求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教育应纳入到更广泛的文化领域中去审视,兼顾数学的人性化。不能让数学游离于文化之外而高不可攀,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文化的历史,给大家带来的正能量。也就是要把传统的数学教育提高到数学文化教育的层次。数学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数学素养,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让每个学生喜欢数学,主动地去获得数学知识。
一、现在的数学课堂普遍存在以下情况:
现在数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下列现象:重数学知识的教养性而忽视了数学应有的人文性,表现在课堂教学上是重知识传承,轻数学文化观念的教育;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学形式,轻教学价值;重认知,轻情感;重教材内容,轻课外认知。我一直在思考、分析,可能是数学教师对数学的文化价值重视不够,和学生对“数学文化”及其价值的认识不深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其价值就更为薄弱。所以现有的小学数学课堂在体现数学文化方面又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体现数学文化的意识薄弱
如果教师把数学看成是训练思维的智力体操,或把数学当作是可应用的知识,或者把数学当成达到某种目的的“敲门砖”,那么数学教学就不可能带有任何的文化色彩。只有教师认可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牢固树立了文化型的数学教育观,教学中才有可能体现数学文化。2.教师对于数学文化的知识欠缺
如果教师对数学的本质没有清晰的认识就不能达到“提倡‘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的本质”的要求;如果教师没有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就不能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如果教师没有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就不能向学生展示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揭示数学广泛的应用;如果教师不能领悟数学内容中蕴涵的探索精神、理性精神,就不能带领学生感受数学的人文价值;如果教师没有发现数学中的美的眼睛,又怎么能用数学的理性美感染学生呢? 3.教师缺乏体现数学文化的策略性知识
上面的调查结果显示,许多数学教师对在教学中体现数学文化感到无从下手,对通过哪些内容、什么方式可以体现出数学的文化价值还不了解。即使教师有体现数学文化的意识,并掌握了必要的数学文化知识,缺乏体现数学文化的策略性知识也会影响到教学中数学文化体现的效果。
4.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内容的呈现形式单一
目前教材中数学文化内容的基本上是以读一读或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还停留在“加入一点数学史知识,介绍几个数学家和数学故事”的程度。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缺少新意。这些不足都影响了数学文化体现的效果。
二、探索、实践数学文化教学的策略:
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专门组织了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认真讨论和分析研究,寻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途径,探索数学文化教学策略。
1.构建数学文化课堂教学的目标体系
数学文化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的建立要充分体现数学文化的科学价值与数学文化精神价值的融合。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文化课堂教学的目标体系应构建为:教养性目标(知识技能)—认识价值;发展性目标(过程方法)—实践价值;教育性目标(情意审美)—美学价值。
在知识与技能教学中,适时介绍知识形成的背景和过程,以及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学习数学家探求数学奥秘的精神。在方法和过程教学中,要有意提炼、感悟数学中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情意审美方法,要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和审美因素,让学生会意数学的辩证法思想,接受道德教育,浸润数学文化的雨露,品位数学文化的甘甜。数学课堂教学只有当知识升华到文化层面,才能使人铭记终身,激励终身,享用终身。2.营造数学课堂文化的教学氛围(1)倡导教学民主
在教学中,教师亲切、鼓励的眼神,细微传神的动作,热情洋溢的表扬,都能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做学生的朋友,要“用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教师学识的厚积薄发、人格魅力,以及对数学文化的感受和对教学美的追求,都会影响和感染学生,促进学生数学文化素质的提升。
(2)强化自主活动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建构具有主体性的人。强化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活动,必须应用多种形式、途径和策略,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自觉主动的行为。
(3)创设学习情境
数学作为一门艺术学科,蕴涵着许许多多有趣而美妙、独特而神奇的知识奥秘,教师要积极地开发和应用,把情趣盎然的数学文化内容生动有趣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品位、去享受,无疑是一种乐趣。教学中通过创设必要的学习情境,向学生提供喜闻乐见的数学趣闻轶事,编制脍炙人口的儿歌谜语,组织妙趣横生的数学游戏,或向学生介绍神奇的麦比乌斯带、形形色色的幻方、梦幻般的“黄金分割”现象等等,都会引发学生对数学文化的神往。
3.揭示数学文化的内涵
(1)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
比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可设计一些能让学生感受到“圆文化”的内容,以增强学生对圆的了解。
一是了解圆的历史: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墨子在他的著作中是这样描述的“圆,一中同长也”。其意是“一中指圆有一个圆心,同长指半径或直径等长”。
二是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来历:早在3500年以前,巴比伦人就知道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古埃及人使用的圆周率是3.16,古罗马使用的是3.12。我国三国时期的数学家刘徽,公元263年,他创造了“割圆术”,推算出圆周率为3.14。约公元480年我国南北朝时期伟大的科学家祖冲之算出了圆周率在 3.1415926~3.1415927之间,且用分数表示出“约率”为22/7,“密率”为355/133。直到1000多年以后德国和荷兰人才得出密率这个数值。现在月球背面的一个山谷就是用“祖冲之”命名的,表现了国际上对他科学成绩的肯定和景仰。
三是让学生了解圆与生活的联系。圆形拱桥等圆形建筑,景德镇制造的圆形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结、剪纸,交通等领域的圆形标志设计,充满神秘色彩的阴阳太极图等无不体现着圆的风采。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可以说圆装扮着我们的生活,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教学中让学生欣赏这些图片,定会激发学生对美好世界的憧憬。
四是介绍古希腊哲学家芝诺关于圆的论述:“如果用小圆代表你们学到的知识,用大圆代表我学到的知识,那么大圆的面积是多一点,但两圆之外的空白都是我们的无知面,圆越大其圆接触的无知面就越多。”
以上教学能从数学史的领域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体会到数学的博大精深和人类的智慧与文明,让数学文化滋润学生的幼小心田,成为数学学习的不竭动力和源泉。(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中比较重要的思想方法有公理化的思想、极限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归纳与演绎的思想、分析与综合的思想等等,正是这些从具体的内容中抽象出来的数学思想,才使得数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小学生应该对重要的思想方法有初步的了解,并在学习中逐步地体会这些思想的内涵和应用。教师要有意识地把相关的教学内容上升到数学思想的高度,利用这些思想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抽象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达到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的目的。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要有比较宽广的数学知识,了解和中学数学有关的扩展知识和内在的数学思想。(3)让学生欣赏、理解和创造数学的美
比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初步了解“对称”与事物的联系,再让学生经历折一折、剪一剪、涂一涂、染一染等实践活动去理解和领会图形的对称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具有对称性的事物。如:数字、字母、汉字、标志、图案、国旗、树叶、动物甚至人体等都存在对称的性质。接着可以展示建筑图片、数阵、幻方、算式、平衡等内容,让学生去欣赏数学的对称美,体会对称的稳定、协调、和谐给人带来的舒适美观的感受。“厘米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做一把6厘米长的尺子,并要求学生在上面只须标出两个刻度(在1厘米和4厘米处)就可以量出1~6之间任何整数厘米长的物体(简称完全度量)。从而使学生通过“做数学”去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另外,让学生写数学故事、数学小论文、猜数学谜语、编写数学儿歌,参加一些数学知识竞赛、数学智力游戏,做一些数学小剪报,都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实践创作也能达到以美衍趣、以美激情、以美启智的目的。
(4)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闻、轶事
相传古印度人西塔发明了国际象棋,而使当政国王十分开心,便决定重赏他。但西塔不要重赏,只需赏一些麦子即可。要求第一格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以后每格放的麦子数是前一格的2倍,直到放满64格。“区区小事,几粒麦子,这有何难,来人„„”国王命令道。然而一动起手来,国王就傻了眼。原来这些麦子能砌成宽40米,高30米,长1千万千米的城墙,可以围绕地球赤道25周,大约是全球两千年所产小麦的总和。
还有一些和上面故事相关的小故事都是数学文化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已成为数学文化生活中一道美丽的大餐,只要我们用好,肯定能让每个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并主动地去学习数学。在今后的课堂里,我会继续思考,用新课标的理念去生成课堂知识,普及数学文化知识。【参考文献】
1.薛世东.构建数学文化教学观,2008年11月5日.2.郑毓信.数学文化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3.张维忠.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一生活教育[m]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633-634。
法矩方圆,德行大道——谈依法治校工作的点滴体会依法治校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法制社会在学校教育中的体现。多年从事学校管理工作让我对依法治校工作有了一些思考,下面结合......
方圆舍得:中国式的人生智慧 人生最多不过活百岁,不过几万天的时间,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更精彩,这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工作、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文明社会中,我们常常......
方 圆 堂“方圆堂”茗壶制作中心坐落在江苏宜兴紫砂工艺厂,是由沈建强先生创办的,她并非一个家庭作坊式的紫砂制作工作室,因为这样对紫砂艺术的发扬光大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方圆诗歌,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方圆造句,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