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历史演进_历史演变看党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历史演进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历史演变看党”。

论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历史演进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

[摘要]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我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脉相承的民生观,这是我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由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民生问题存在差别,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民生观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探究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历史演进轨迹,分析其内涵,把握其特色,对深刻理解党的宗旨,解决当代日益凸现的民生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民生观;历史演进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并结合时代特点,深入理解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民生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由此形成各具特色的民生观。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坚定国家独立、人民解放是解决民生的政治前提与基础的信念,把关注民生、为民谋利、为民造福视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实践中,将改善民生视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保障,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来抓。

近代中国战乱不断,社会动荡,内忧外患。人们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多重剥削、压迫。为了推翻三座大山,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奋斗。最具代表性的是革命先驱孙中山”节制资本与平均地权”为核心的民生观,由于历史和阶级局限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深刻剖析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及其主要矛盾,认为无产阶级,包括佃农、工人等,“失了生产手段”,“又受着帝国主义、军阀、资产阶级的极残酷的待遇”。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是阻碍中国人民没有基本生存保障、无法解决民生的根本原因,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和国家的主人,“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1](P390)没有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就没有人民幸福,号召“共产党、国民党、全国人民,应当共同一致为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这三大目标而奋斗。”[2](P259)”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这是我们的两大任务。”[2](P139)因此,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赢得中华民族的独立,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人民的彻底解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这也是革命的目的所在。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3]

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就必须本着为民谋利,为民造福的价值目标,高度重视民生,并始终把改善民生视为党的首要任务。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强调:“世界什么问题最大? 吃饭问题最大。”[1](P292)1953年12月,毛泽东明确指出:“从根本上说,我们国家所进行的一切建设,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福利。”注重经济利益是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他还郑重指出:我们“必须给人民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关注民生,就要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4](P222)1

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改善人民的生活,实现人民的幸福视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党的性质、宗旨的本质要求。

将改善民生视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保障,是其时代赋予的要求。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百废待兴,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如何在实践中极大的改善人民生活,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我党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出发,认识到“农业问题,市场问题,是关系五亿多农民和一亿多城市人口生活的大问题,是民生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成为重要的国策”立足于当时我国一穷二白的国情,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后,如果我们“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定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站不住脚,我们就会失败。”[6](P1428)[5](P201)[2](P136—137)毛泽东始终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并把它提高到维持党和人民的关系,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等重大问题的认识上。1953年12月,毛泽东明确指出,党在农村工作中的最根本任务,就是要“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

[7](P245)这一任务不仅明确了党在建设初期,改善民生的措施及目标,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的保障。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倡导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谋求解决民生的根本推动力,并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诠释民生,把“人民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高到民生的最高价值追求。

改革开放前,经济的发展缓慢,严重制约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邓小平站在历史唯物主义高度,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摆脱贫穷,就必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最大限度的解决民生,保障民生。他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8](P28)。“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8](P264—265)深刻揭示了中国解决民生问题、改善民生,必须依靠生产力的发展;否则,改善民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只能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生活。不发展生产,要改善生活,也是不对的,而且是不可能的。”[9](P316)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我国的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为解决民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P373)论断,实质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民生。由此可见,邓小平不是单纯就“民生”而谈民生,而是从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角度去考察民生问题。他指出:”„„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9](P128)”„„生产力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8](P63)为了在社会主义的本质论中更深入地诠释民生,进而推动民生问题的解决,他还强调:“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国生产力发展起来了,也不会两极分化。”[8](P64)可见,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鲜明的贯穿于他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历程中。

改善民生,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的本质论中深入理解民生的体现,更是其最高价值追求。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初,他指出:“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8](P166)邓小平也坚决反对两极分化,反对贫富差距悬殊,主张“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8](P255)为实现人民真正意义的共同富裕,邓小平高瞻远瞩,结合我国现实国情,首次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蕴含着”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的民生目标体系。每一步都与人民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步步落实到人民生活上。“三步走”战略,前瞻性的勾画未来我国经济发达、民生改善的社会主义美好图景。不仅是邓小平毕生改善民生的智慧结晶,更是其民生观的最直接体现。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民生全局,认为解决民生问题是巩固我党执政地位的基础,必须通过发展经济,以实现改善民生的根本目的。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党的领导集体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党的先进性结合起来。认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因此,“全党同志心中始终都要装着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千方百计地为他们谋利益,带领他们艰苦奋斗,创造幸福生活”[10](P122)。这就清楚地指出了新时期改善民生问题的迫切性,他还强调“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三个代表’要求的最终体现,是处理好改革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就会得到更加广泛的支持,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就会更加巩固”[11](P569—570)江泽民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到执政层面,由此上升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战略高度,将关注民生作为巩固我党执政地位的基石,诠释了党的执政地位与改善民生的辩证统一关系;由此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民生问题新观点、新概括、新举措;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要改善民生、怎样改善民生”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依据。充分反映了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党的领导集体对解决民生与党的执政地位的深刻认识和理性把握,丰富、发展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内容。

围绕新时期如何改善民生的重大问题,江泽民始终认为发展对于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础性作用,我们发展生产、繁荣文化、建设民主政治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幸福这一根本目的服务的。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服务的宗旨和发展最终落实到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上。并指出“经济是基础,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归根到底要靠经济的发展。”[12](P514)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

[10](P534)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由此可

见,经济的发展水平,在实践上决定民生的发展程度,脱离经济发展而谈民生,是虚幻的民生,更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目的相违背的。“使全国人民过上小康生活,并逐步向更高水平前进。努力增加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拓宽消费领域,引导合理消费。在改善物质生活同时,充实精神生活,美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13](P27—28)所以,我们必须加快经济的发展。“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10](P552)[10](P539)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秉承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提出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构建“和谐民生”为蓝图,以制度建设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保障,在实际工作中整体推进民生工程。

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既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秉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提出的重大战略思维。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14]强调“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社会建没,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因此,在抓住发展机遇的同时,“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15] 充分体现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为解决民生问题制定了系统而又具体的的举措。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之基。

构建“和谐民生”的蓝图,既是适应我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新形势,更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理解“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生动体现。胡锦涛认识到“‘后改革开放时代’更加突出地显露出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全网的重要性”。[16](P28)将民生问题与社会和谐稳定紧密联系在一起。依据构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的战略部署。指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根本之策。”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14]的党的民生“五有”走创新性的和谐型民生之路;把民生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和谐社会构建”的民生蓝图,不仅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更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决民生问题的本质意涵。

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实现“和谐民生”的蓝图;需要健全的制度、完备的法律和有效的运行机制来保障。针对当前民生问题凸显与改善民生的制度缺失有关,胡锦涛强调:“要建立健全密切联系群众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长效机制,为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温家宝指出:”解决民生问题,第一要有制度的保障,„„有了制度的话,就不会轻易改变,它不会因为政府的更替和领导人的变化而变化。”[19]党的十七大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正式写入“报告”,把构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和谐民生”蓝图写入了党章,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制度上的定格,在我国历史上尚属首次。对改善民生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意义。彰显了民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为切实解决好错综复杂的民生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整体推进民生工程。创造人民群众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提供坚实有力的制度保障。

总之,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观,以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为积淀,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核心,结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形成了富有鲜明时代气息的民生观。深入探求其演进规律,对于更好地理解民生观的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义义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 / /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陈云文选(1956-198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学习《毛泽东选集》第5卷参考资料[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76.[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P496)[17][15]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24日.[15]胡锦涛.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7年6月26日.[16]郑功成.科学发展与共享和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7]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年2月27日.[18]胡锦涛.当前政治理论教育读本[C].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3版.[19]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问[N].新华日报,2007年3月16日.

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历史演进

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历史演进余 红何 燕提要: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建党85年来,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面临的不同任务,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对国内外形势及其发展趋向进......

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演进历史图解

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演进历史图解海丰县博物馆1927年的这面党旗被作为国家一级文物珍藏。用万粒彩珠编织的党旗沂蒙红嫂4个月绣制90平方米巨幅党旗赠送国旗护卫队“全国最大......

中国共产党入党条件的历史演进

中国共产党入党条件的历史演进教学对象: 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及从事发展党员工作的党务工作者;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员对中国共产党入党条件的历史演进有初步的了解......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观的历史演进及当代启示

魔域私服一条龙 WWW.91MYSY.COMXD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观的历史演进及当代启示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对人与自然......

中国共产党历史

<中国共产党历史>读后感——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侧耳倾听,七一的脚步声近了.翘首东望,时光隧道中正姗姗走来一个晶亮晶亮的日子,让我们轻轻向它招手:2011年七一,你好!今天的灿烂......

《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历史演进.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历史演进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历史演变看党 中国共产党 民生 历史 历史演变看党 中国共产党 民生 历史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