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实录_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实录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实录
山东平原师范附中 王冰
让课堂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与智慧,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碳单质有关知识的同时,注重过程、方法,突出实验手段,让学生在感知、感受、感悟之中去学习新知,主动建构人本课堂。
一、教学实录 [新课导入] 看看老师手里是什么?(实物展示手上的钻石戒指),这是老师还在上小学的女儿在今年母亲节时给她妈妈买的礼物,价值二块钱,看钻石都白菜价了!是吗?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么大的钻石价值多少,(观看钻石图片),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吓一跳,价值连城的钻石是由金刚石雕琢而成。
同学们在生活之中见过金刚石吗?它是什么样的?如果没有见过,建议你平时生活中到商场钻石柜台转一转。(引导学生多留心生活,从生活中获取知识)
今天老师给真带了金刚石(拿出玻璃刀),金刚石可用作玻璃刀来切割玻璃。[新知探究] 1.探究活动1(玻璃刀刻划玻璃,体验金刚石的硬度)
(1)(实物展示,玻璃刀的刀头上镶有金刚石)两位学生上台演示分别用削铅笔的小刀和玻璃刀裁玻璃。
(2)汇报实验现象(小刀不能在玻璃上留下痕迹,玻璃刀可以轻松地在玻璃上划出痕迹)。
(3)学生通过实验,结合所观察的钻石,归纳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金刚石是自然界最硬的物质!可谓名副其实。
金刚石非常稀有,下面介绍的可就常见啦!石墨!你在生活之中见过石墨吗?有的同学见过,有的同学说没见过。石墨可是从大家上学时就一直伴随在你的左右噢!对了,有的同学已经说出了,我们使用的铅笔的铅笔芯的主要成分就是石墨,下面我们就用手中的铅笔来感受一下石墨的性质。(让学生感悟石墨原来就在我们身边)
2.探究活动2(铅笔芯开启锈锁、连接电路,体验石墨的润滑性和导电性)
(1)学生实验:①触摸铅笔芯;③先用钥匙试开生锈的铁锁,再向锁芯中加入少量铅笔芯粉末。②将铅笔芯连接到电路中(由小灯泡、干电池、导线组成),接通电源;
(2)汇报实验感受与现象:滑腻;灯泡发光;开始锈锁不容易打开,向其中加入铅笔芯粉后再次开锁;不费力即打开。(3)引导学生归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结合金刚石、石墨性质和用途,讨论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从金刚石的用途中我们推测出它很硬,从石墨具有的性质中,我们知道它具有广泛的用途,性质决定了用途,用途反映了性质。
下面这幅图,反映了石墨的哪些性质?可用做电车上的电刷说明石墨具有什么性质?导电性和润滑性。特别给大家介绍下石墨炸弹!石墨炸弹实际上是集束炸弹的变种,它在目标上空爆炸,释放出无数“易拉罐”大小的小炸弹,这些内装碳纤维的小炸弹随即在更大的区域爆炸,形成大范围的碳纤维云,这些碳纤维可使供电系统短路而瘫痪。
这反映了石墨的什么性质?
我们不希望石墨制成炸弹,破坏我们人类的生活!而是希望它为我们人类生活服务。面对坚硬的金刚石和黑色的石墨,老师想告诉大家一个秘密!一般人我不告诉他,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的单质,也就是说他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啊,都知道啊!(价值观教育,老师故弄玄虚,用幽默的方式告诉一个公开的秘密,让学生感受快乐学习)
质疑:这我可就纳了闷了,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同样是碳元素组成,为什么物理性质差别咋就这么大呢?(语言诙谐幽默引发学生的质疑)
学生讨论:(实物和课件同时展示金刚石、石墨的微观结构模型)学生总结:金刚石与石墨的结构不同的原因!
教师讲解:对,让我们来一起观察它们的结构模型,金刚石是这种交错结构,而石墨是层叠的结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那结构与性质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回答:结构决定了性质。
教师讲解:这样结构、性质、用途三者的关系我们就明晰了,结构决定了性质,性质决定了用途,而且用途反映了性质,性质反映出结构。
为了再次体会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
学生活动:交叉的双手与平行放置的双手哪一个能够轻易的拆开。(轻松愉快的游戏之中,进一步感受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走进生活:生活中,还有一些物质的主要成分也是碳单质,它们的结构与石墨类似,如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等。(课件展示)前面我们知道可以用活性炭来净化水,用活性炭来吸附水中的气味和颜色,那木炭有没有这样的性质呢?3.探究活动3(木炭吸附红墨水,体验其吸附性)
(1)学生实验:实验桌上备有一支针筒,在里面装有木炭粉,向针筒中注入滴加几滴红墨水的水。推动活塞,将液体分别推入小瓶中,观察小瓶中液体的颜色。
(2)学生汇报实验现象:通过木炭的红墨水颜色褪去。
(3)引导分析:实验后颜色颜色褪去的原因(课件展示电子显微镜下木炭的微观结构)。
多孔的结构决定了它具有吸附性,再一次证明结构决定了性质!
(4)结合课件讲述:吸附性的生活应用:活性炭的吸附性要比木炭的吸附性强。生活中常用它做吸附剂如①水的的净化;(通过本课也了解活性炭吸附原理)②冰箱去味剂;③防毒面具的滤毒罐;④蔗糖、食品添加剂、生物制药过程产品的精制、脱色等。另外,椰壳、果壳活性炭、竹炭等新一代活性炭被誉为“21世纪环保新卫士”,不仅可以净化室内空气,而且可以装饰和美化环境,可谓一举两得,看看我们的工匠是多么的智慧啊。(展示:由果壳活性炭制成的炭雕艺术品“芙蓉”花盘、“龙柱”花瓶;由竹炭制成的枕头、挂饰等)。
4.活动4(认识碳元素的其它单质)
碳单质不仅在生活用途广泛,在尖端领域也发挥重要的作用,下面让我们来认识其他新型的碳单质,比如C60。
教师讲述:(实物和课件同时展示C60微观结构模型)它又被称为“足球烯”,这种足球结构的分子很稳定,是良好的超导体材料。20世纪90年代初,C70、C740和纳米碳管等碳的单质相继被发现(课件展示其相应微观结构),它们在生产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C70在一定条件下吸收可见光后可高效杀灭癌细胞,有望成为癌症治疗药物的候选材料,石墨烯强度比钢铁要高100倍。它们具有特殊性质原因是什么?(结构决定性质的应用)
可见碳单质的前景广阔,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还会发现更多的碳单质,更加神奇的性质,来为我们人类服务!
过渡:刚才我们介绍了一些碳单质的物理性质,性质决定了它的用途,我们常用炭黑制成墨汁,用黑汁书写字画,这种用途反映了碳的什么性质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碳的化学性质。
引导思考:透过淡淡的墨香我们欣赏到了古代的字画,这些字画已历经千百年,纸或布都已破损,但墨迹却清晰如初;有这样一则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同学们从这两个事例中能感悟出碳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呢?(碳的化学性质稳定。)5.表达交流
(l)让学生交流和表达日常生活中利用碳的化学性质稳定的实例。
学生①:填写档案资料时用碳素墨水笔;学生②:用墨汁书写在红纸上的对联或标语,贴在墙上一段时间后,黑色的字颜色不变,但红色的纸已经褪色或变成白纸。
思考交流:可见,碳的化学性质是在“常温下”稳定。设问: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若升高温度,又如何呢? 回顾提问:写出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
(3)设问:我们常常在煤炉里煤层的上方看到蓝色的火焰,这是不是炭燃烧产生的现象?(不是。)原来,当氧气不足时,碳与氧气反应,生成CO,蓝色火焰就是CO在燃烧。
过渡:木炭具有可燃性,看到红热的炭火,你想到了什么?有的同学想到了那另人垂涎欲滴的羊肉串!老师想到的是如果在熊熊燃烧的炭火堆中投入孔雀石,在灰烬中会有红色的铜出现。我国古人受此偶然发现的启发,发明了炼铜的方法,铸造出闻名中外的司母戊铜鼎(课件展示),显示了我国古人的勤劳与智慧。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猜想其中的铜是由哪些物质在什么条件下反应生成的?(提示:孔雀石是一种铜矿石,灼烧后会生成黑色的CuO。)
学生猜想:可能是高温下炭和CuO反应生成的。下面就让我们来体验一下古人是如何炼铜的。6.探究活动5(木炭与氧化铜反应,体验其还原性)
(1)学生实验:需组装实验装置。你能设计一套木炭和CuO反应的实验装置吗?点拨: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等,结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有关装置考虑。
(3)学生设计实验装置:教师巡视点评,然后展示、交流学生的设计成果。
师生共同确定本实验的操作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试管中装入约2g木炭粉和CuO;③塞紧带导管的橡皮塞,固定在铁架台上;④在另一试管中倒入约2 mL澄清石灰水以检验生成物;⑤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⑥待试管稍冷却,取出粉末观察。
(4)学生完成实验(教师巡视,提醒操作注意事项,帮助和调控学生的实验操作。5 min左右整个实验结束);学生汇报实验现象:黑色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板演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讲解:此反应中,CuO失去氧变成铜,发生了还原反应。这种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木炭夺走CuO里的氧,它具有还原性。
(5)引导质疑:为什么先拿出导管,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学生讨论分析:防止石灰水倒吸入热的试管使试管炸裂。
(6)发散拓展:对这个实验,同学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认真思考后提出:木炭还原CuO的生成物中有CO2,那么是否也有CO生成呢?
教师肯定其质疑精神并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木炭与试管中的氧气发生不完全燃烧,可能生成CO;如果木炭过量,生成物CO2也可能再与木炭反应生成CO。
[巩固新知]
1.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金刚石、石墨和C60分别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2.春秋时期,我国古人用木炭和铁的氧化物反应来炼铁,试写出木炭和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感悟,归纳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总结:我们学习了碳单质和碳的化学性质,用对比和比较的方法研究了金刚石与石墨性质的异同。认识了同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对于本课你还有哪些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更深入的了解物质的组成,丰富了元素观,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性质的观点,科学的发展观念以及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同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能够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能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布置作业]
家庭小实验:用火柴梗自制木炭并试验其吸附性。(方法:用方形双层薄铝箔裹紧已去掉火药的火柴梗7~8根,用坩埚钳夹持铝箔卷,在酒精灯上加热2 min左右制得木炭。)
二、教学反思
本课题中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属于了解性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简单再现教材内容,也没有以枯燥、呆板的形式把碳的化学性质传授给学生,而是把教学内容放在联系现实世界的情境中加以呈现,引发学生的认知需要。如以触摸铅笔芯、向锁芯中加入铅笔芯粉末开启锈锁,并将铅笔芯连接到电路等活动,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由学生亲自动手向红墨水的溶液中加入木炭粉,体验木炭的吸附性;由千百年前古人的字画至今仍清晰如初和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感悟常温下碳化学性质的稳定;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在教学中教师以问题为载体创设学习契机,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兴趣。在学生已了解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后,陆续抛出几个问题:为什么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存在差异?体悟到化学的学科观念“结构决定性质”,而且从元素视角认识了化学物质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课题1 金刚石 石墨和C60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3、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① 知道不同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物质,同种元素也可以形成不同物质;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② 了解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 1.2过程与方......
课题1 金刚石、石墨 C60 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几种碳的性质和用途。⑵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的微观结构。⑶掌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2.能力目标:学生辨别解决问题的......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第1课时 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2.通过对金刚石、石墨、C60中碳原子排列......
课题1金刚石、石墨C60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几种碳的性质和用途。⑵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的微观结构。⑶掌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2.能力目标:学生辨别解决问题的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