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反思

2022-12-13 08:11:03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反思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反思1

碳的单质主要介绍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用途及它们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初步让学生了解结构解决性质,性质解决用途,培养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一节课下来,我的引导、学生的活动、师生的互动、教学的各环节都比较顺利,突出重点,较好的突破了难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其中做的较好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以视频方式引入课题

本节课一开始先用一段优美的广告视频引入新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2、明确教学目标

PPT呈现教学目标,并让学生齐读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本节课要学的内容。

3、利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开展教学

教师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本并完成学案,并让小组汇报,教师最后点拨,增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生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堂课较好的贯彻了“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充分发挥了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让学生感受到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

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在细节的引导方面不够细致,应该把更多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究,另外知识的拓展不够多,在讲解c60时较少介绍一些新的碳材料以及他们在科学中的用途,可以在此呈现一些精彩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在生活的用途。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反思2

碳的化学性质这节课,由于内容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联系密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作平台,进行拓展学习。总的来讲,我的这节课有如下特点:

1.本节课以PPT介绍几幅古画引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借此说明碳单质常温时具有稳定性,以碳单质绘制的古画可长久保存。

同时也要适时指出,碳单质常温时的稳定性有许多应用:碳素墨水可用于重要文件的书写,埋木桩时要把埋入地下的那部分烤焦成木炭。

2.学习碳的可燃性时,以对比的方法将碳的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板书,着重指出,平时生活中的燃烧,要尽量实现完全燃烧,这样既保证燃烧的放热量,又避免不完全燃烧时产生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

人类利用碳的可燃性,用于取暧、烧饭做菜,工业上发电炼铁等。

3.学习碳的还原性时,一定要做好实验。我是用新制的氧化铜(用加热分解硝酸铜的方法制得)与木炭粉混合,质量比约为10:1,实验效果非常好,可看到激烈反应,很有震撼性,且生成的铜有金属光泽。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碳单质在高温条件下有还原性,可作还原剂,广泛用于冶金工业。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结构、性质、用途三者间的辨证关系。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温度对物质化学性质的影响。

4.课堂练习围绕本节课重点难点进行,使学生及时巩固掌握相应知识。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反思3

这是一节关于金刚石、石墨和c60课,通过这次活动我收获颇多,为了探究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使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思路,现对这一节课进行一下反思:

一、成功之处:

这节课我准备的比较充分。我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及准备了一定的实验,使课堂初知识性外,多了些趣味性。在备课过程中,从上一节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自然而然的引出元素的概念,使得较为抽象的概念变得较为浅显易懂。课堂的逻辑性教好,重点突出,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通过这一节课,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使我自己提高了许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二、不足之处:

1、在这节课中,上课的内容教多,整堂课较紧绷。

2、上课语速比以前慢些,但仍需再缓慢些,控制好语速,留给学生更多些时间思考。

3、应多精选习题,充分运用时间。

4、多储备些知识,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多研究教材。

总之,自己在各个方面还有很多不足,自己也会加倍努力,多从其他老师那学习,更好更快的提高自己。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反思4

教学心得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学生一生的命运!

一个化学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化学课中,如何体现化学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怎么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老师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这个课题时,我找来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新颖的科学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发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以前的化学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学生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在课堂里,做石墨导电性实验的时候,有的小组灯泡亮了,有的没亮。让学生分析原因,此时学生充分发挥了团队的智慧,大家在一块找原因、想办法。原因很快找到了。令我没想到的是,同学们竟然还使用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看着学生在汇报成果时兴奋的小脸。不禁对学生有了新的认识。为什么老师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为什么老师的苦口婆心学生并不买账?我想,是不是因为我们太小看了我们的学生。就像小孩刚学走路,不会走时一定要扶着,但如果一直都扶着,孩子还能学会走路吗?何时放手?如何放手?考验父母的不仅是胆量,更是智慧。做老师不是一样吗?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中。如:以触摸铅笔芯、向锁芯中加入铅笔芯粉末开启锈锁,并将铅笔芯连接到电路等活动,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由学生亲自动手向红墨水的溶液中加入木炭粉,体验木炭的吸附性;由千百年前古人的字画至今仍清晰如初和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感悟常温下碳化学性质的稳定;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让化学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化学”。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化学,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化学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我力求每一节化学课都能陪伴学生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第2篇:金刚石石墨c60教学反思

金刚石石墨c60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金刚石石墨c60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金刚石石墨c60教学反思1

教学心得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学生一生的命运!

一个化学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化学课中,如何体现化学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怎么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老师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这个课题时,我找来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新颖的科学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发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以前的化学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学生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在课堂里,做石墨导电性实验的时候,有的小组灯泡亮了,有的没亮。让学生分析原因,此时学生充分发挥了团队的智慧,大家在一块找原因、想办法。原因很快找到了。令我没想到的是,同学们竟然还使用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看着学生在汇报成果时兴奋的小脸。不禁对学生有了新的认识。为什么老师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为什么老师的苦口婆心学生并不买账?我想,是不是因为我们太小看了我们的学生。就像小孩刚学走路,不会走时一定要扶着,但如果一直都扶着,孩子还能学会走路吗?何时放手?如何放手?考验父母的不仅是胆量,更是智慧。做老师不是一样吗?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中。如:以触摸铅笔芯、向锁芯中加入铅笔芯粉末开启锈锁,并将铅笔芯连接到电路等活动,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由学生亲自动手向红墨水的溶液中加入木炭粉,体验木炭的吸附性;由千百年前古人的字画至今仍清晰如初和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感悟常温下碳化学性质的稳定;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让化学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化学”。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化学,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化学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我力求每一节化学课都能陪伴学生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金刚石石墨c60教学反思2

碳的单质主要介绍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用途及它们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初步让学生了解结构解决性质,性质解决用途,培养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一节课下来,我的引导、学生的活动、师生的互动、教学的各环节都比较顺利,突出重点,较好的突破了难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其中做的较好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以视频方式引入课题

本节课一开始先用一段优美的广告视频引入新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2、明确教学目标

PPT呈现教学目标,并让学生齐读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本节课要学的内容。

3、利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开展教学

教师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本并完成学案,并让小组汇报,教师最后点拨,增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生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堂课较好的贯彻了“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充分发挥了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让学生感受到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

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在细节的引导方面不够细致,应该把更多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究,另外知识的拓展不够多,在讲解c60时较少介绍一些新的碳材料以及他们在科学中的用途,可以在此呈现一些精彩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在生活的用途。

金刚石石墨c60教学反思3

在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化学技能之后,从第六单元开始深入、细致地研究碳和碳的氧化物。碳和碳的氧化物是重点学习的内容之一,是对非金属元素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在初中化学中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本课的教学内容是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了金刚石、石墨的重要物理性质和c60分子的结构特点。在介绍石墨的同时又穿插介绍了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及用途,使学生树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结构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利用课件展示“海洋之心”的图片,并简单介绍这颗举世罕见的钻石“希望”。从而引入本课内容。本环节主要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介绍学生所熟悉的玻璃刀、铅笔、电极等,同时配合视频资料,让同学们更直观地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和用途。从而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样都是单质碳物理性质却截然不同?从而过渡到本课的难点:即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并通过课件展示它们不同的结构模型,从而得出结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决定了它们物理性质的不同。让同学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在学习了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和用途之后,又通过课件展示了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性。并且简单介绍了焦炭和灰黑的用途。拓展了同学们的视野。同时还利用课件展示了c60、c70、c240、c540的不同结构,以及神奇的纳米碳管。为了让学生更深的感受科技的氛围,在教学中安排一段关于单质碳的视频资料。通过本环节使学生知道国家的强大与繁荣是离不开科技的,向学生渗透“科技兴国”的思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基本上完成了本节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较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之处在于:由于问题相对比较简单,所以多数问题是集体回答,个别提问相对较少。

金刚石石墨c60教学反思4

碳的化学性质这节课,由于内容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联系密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作平台,进行拓展学习。总的来讲,我的这节课有如下特点:

1.本节课以PPT介绍几幅古画引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借此说明碳单质常温时具有稳定性,以碳单质绘制的古画可长久保存。

同时也要适时指出,碳单质常温时的稳定性有许多应用:碳素墨水可用于重要文件的`书写,埋木桩时要把埋入地下的那部分烤焦成木炭。

2.学习碳的可燃性时,以对比的方法将碳的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板书,着重指出,平时生活中的燃烧,要尽量实现完全燃烧,这样既保证燃烧的放热量,又避免不完全燃烧时产生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

人类利用碳的可燃性,用于取暧、烧饭做菜,工业上发电炼铁等。

3.学习碳的还原性时,一定要做好实验。我是用新制的氧化铜(用加热分解硝酸铜的方法制得)与木炭粉混合,质量比约为10:1,实验效果非常好,可看到激烈反应,很有震撼性,且生成的铜有金属光泽。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碳单质在高温条件下有还原性,可作还原剂,广泛用于冶金工业。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结构、性质、用途三者间的辨证关系。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温度对物质化学性质的影响。

4.课堂练习围绕本节课重点难点进行,使学生及时巩固掌握相应知识。

金刚石石墨c60教学反思5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金刚石、石墨、c60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是学习它们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用途,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物质的结构和用途间有怎样的关系,更深刻地理解了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都是单质这句话,在学生展示过程中,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来认识金刚石和石墨。

现将本节课感觉比较成功之处总结如下:

1本节课的学习氛围明显比“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学习氛围好,同学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较高。

2在课上的学习过程中,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结合c60、管碳的发现和研究,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对任何事物的探索都是不断研究、不断总结的,同样,我们学习也要有不断研究探索的精神,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会表面上的表层的东西,遇到“难题”时要能坚持思索,不必轻言放弃,同时,针对学生能将化学与生活实际自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感受“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习化学,也认识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本节课感觉不足之处是:本节采用边预习边展写的模式,大家在预习时预设15分钟的时间在三个班都稍显不足,补充展写时也超出了预设时间,因此最后检测题的处理有些仓促。

金刚石石墨c60教学反思6

本节课是第六单元课题1的第一部分。上课前本意是想通过多种方式,有效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查找选出学生感兴趣的,与科技发展同步的音像,文字信息,在课堂上呈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通过石墨可以转化为金刚石的例子,从而对学生进行激劢教学。并达到以下目的:初步认识金刚石、石墨、c60等碳单质的微观构成、性质和用途,初步认识物质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知道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通过观察活性炭吸附实验、对比分析石墨、石墨烯、碳纳米管的微观结构的活动,学习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但在上课前搞错了下课的时间,并且是第一次用导学稿上课,异地教学,无法判断学生对问题掌握的速度,以致在上课的过程中控制时间不好,造成了虎头蛇尾现象。就好像大家所说的,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可能视频太多,有些练习可以直接给出答案。不需再讲。课件里有些内容也需进行精减。

第3篇:金刚石石墨c60教学反思

金刚石石墨c60教学反思

时间:2014-03-17 分类:反思 来源:书通网 10 金刚石石墨c60教学反思一:

本节课是第六单元课题1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碳的几种单质的性质和用途,并适当介绍了一些结构知识。这节课将与c有关的物质以商店商品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小组预习后,以导购员的身份向教师扮演的顾客介绍这些商品的性质、用途,立意非常好,情境创设比较新颖。这种学习的方法的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互帮互助的方式来回答问题,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在实验展示区这个环节,颗粒状的活性炭吸附效果不是很明显,考虑可以改用粉末状的,增强接触面积,颜色变化会更显著。如果考虑粉末状的活性炭会对颜色有干扰,可以在吸附后增加一步过滤的操作。在石墨导电的实验中,教师可以介绍金属能导电,同时非金属也能导电。

最后的练习当中可以以提问的方式为下节课做铺垫,例如:如何证明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所组成?从而引出下节课的内容碳的化学性质。

整堂课是一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需要课堂气氛活跃,才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反思范文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反思范文

碳的单质主要介绍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用途及它们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初步让学生了解结构解决性质,性质解决用途,培养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一节课下来,我的引导、学生的活动、师生的互动、教学的各环节都比较顺利,突出重点,较好的突破了难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其中做的较好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以视频方式引入课题

本节课一开始先用一段优美的广告视频引入新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2、明确教学目标

PPT呈现教学目标,并让学生齐读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本节课要学的内容。

3、利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开展教学

教师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本并完成学案,并让小组汇报,教师最后点拨,增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生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堂课较好的贯彻了“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充分发挥了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让学生感受到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

本节课还存在着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教材内容分析: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一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这是继前面学习氧气之后学习的第二种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虽然都是由碳元素所组成的单质,它们的物理性质却具有明显的差异,这是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教学设计思路: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所组成的单质,但是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明显,金刚石无色透明,呈正八面体,是自然界最坚硬的物质,是热的良导体,不导电;而石墨是一种深灰色细鳞片状固体,很软,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由同种元素组成物理性质却有明显差异,就是由于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虽然有明显的差异,但是由于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因素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所以化学性质极为相似。课题一中就涉及既要讲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又要讲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这对于教师教材处理会有不少难度,所幸我们学校与联通公司开展了校企帮扶,引进了班班通教学辅助系统,特别是优教通不仅提供优质课件,还可以进行仿真实验,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反思后)

海口市龙泉中学 王诗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2)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及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主要用途。(3)了解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的分析,懂得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2)通过木炭、活性炭对红墨水的吸附实验,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人类对碳单质的认识为例,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是发展”的观点。

(2)通过对人造金刚石、C50等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碳单质的结构、物理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教学方法] 讲授法、比较法、实验探究法。[教学准备] 小品所用道具: 玻璃刀、小刀、直尺、一块玻璃;

石墨导电性实验器材:学生电源、导线、开关、灯泡、碳棒、6B铅笔芯; [实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案例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案例

【目标剖析】

知识与能力: 能说出金刚石、石墨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知道金刚石与石墨物理性差别的原因是由于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知道碳单质有金刚石、石墨和C60分子等,无定形碳实际上是由细小的石墨晶体组成的,了解木炭具有吸附性及原因。并能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几个简单可行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热爱实验、利用实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对展示或演示的资料及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了解碳的单质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2.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会将理论联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践。[教学目标]

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同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4以人类对碳单质的认识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是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 金刚石、石墨、木炭的重要物理性质和用途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 对金刚石和石墨物性差异很大的原因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教学方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金刚石、石墨、C60教案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

覃怀中学荆晓同

教学媒体 多媒体、实验器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知道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过程方法 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及空间结构的分析,知道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木炭(或活性炭)吸附作用演示实验的探究,让学生知道对比实验是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

情感态度 通过对碳单质新的形态的发现及其简单介绍,学生能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认识科学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 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难点 理解碳单质的微观结构与它们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直入主题】碳元素在自然界里形成物质的种类是很多的。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提出问题】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由元素组成,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什么?

【追问】由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同一种元素可以组

未完,继续阅读 >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反思.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反思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