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_名词解释中国现代史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名词解释中国现代史”。

第一章

1.黄埔军校在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孙中山于1924年5月在广州黄埔创办的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1927年改为中央军官学校。1927年前,这是一所国共合作的学校。得到了苏联的大力帮助,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政治干部,为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奠定了基础。它既为蒋介石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也为共产党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2.广州农讲所

3.五卅运动1925年5月,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工人领袖顾正红。5月30日上海工人、学生在英租界举行示威,抗议帝国主义暴行。在南京路上,英国巡捕悍然开枪,打死打伤群众数十人,制造了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惨案发生后,党中央决定组织以无产阶级为中心的各阶层人民的反帝统一战线,实行罢工、罢课、罢市。5月31日上海总工会成立,次日实现了全市“三罢”斗争;6月7日工商学联合会成立提出了“惩凶、赔偿、撤军上海、取消领事裁判权”等要求,形成了广泛的反帝统一战线;随后各大中城市纷纷游行示威和“三罢”。革命浪潮迅速推向全国,形成了空前规模的反帝运动。五卅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揭开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

4.西山会议派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部加剧分化,其右派在北京西山碧云寺集会,自称为“国民党第一届四中全会”。这次会议公开反动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破坏革命统一战线,反对国共合作。随后在伤害成立所谓“国民党中央党部”,还在各地建立地方党部,形成了一个反革命集团,从事反共活动。因其集会地而得名“西山会议派”。1926年1月在中共和国民党左派支持下中国国民党决议弹劾“西山会议派”,开除了最主要分子邹鲁等。

5.戴季陶主义1925年6、7月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等职的戴季陶发表《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本小册子,以阐述三民主义为名,提出一套比较系统的反对容共政策的理论。戴季陶主义的出现,是革命高潮到来之际资产阶级力图分裂统一战线的征兆。它不仅促使国民党新右派形成,为其反共夺权作了理论与舆论上的准备,而且助长了国民党老右派的反革命活动,并从思想上把国民党的新老右派联合起来,对革命统一战线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戴季陶的反动观点受到共产党人的猛烈抨击。

6.中山舰事件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以“共产党阴谋暴动”的谣言为借口,扣押中山舰,逮捕了海军局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并拘捕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的全体共产党员。对这次阴谋事变,共产党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主张依靠工农、联合国民党左派坚决反击,打击蒋介石反动气焰以巩固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但陈独秀却采取了妥协退让政策,使蒋介石篡夺了第一军的军权,这是他篡夺国民党军权的开始。这次反革命政变史称“中山舰事件”。

7.汉浔惨案

8.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1927年3月21日,为配合北伐军的胜利进军,推翻军阀统治,上海工人在共产党人周恩来等人的领导下举行了第三次武装起义。在总结1926年10月和1927年2月因缺乏经验和准备不足而导致失败的前两次起义的教训基础上,经过周密准备和严格训练,英勇的上海工人血战30小时解放了上海,起义取得了成功。这次起义是中国工人阶级武装斗争史上的光辉一页。

9.四一二政变蒋介石背叛新三民主义和北伐大革命的政治事变。1927年3月蒋到上海后与帝国主义者、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代表及青洪帮头目等直接勾结,密谋用暴力手段清除共产党。但共产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者却未作应付突然事变的准备。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4月12日蒋借口工人“内讧”派军队解散工人武装纠察队。后又下令禁止罢工和游行,并解散了上海总工会和一切革命团体,大肆逮捕、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同时又指使党徒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进行反革命大屠杀。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了反动的国民政府。至此,大革命遭到局部失败。

10.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的反革命政变。四一二政变后,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日趋反动。7月15日,武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正式决定“分共”,公开背叛了孙中山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汪精卫集团提出“宁可枉杀一千,不可是一人漏网”的反革命口号,大批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这就是“七 一五”反革命政变。从此以后,内战代替了团结,独裁代替了民主,国共第一次合作完全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

11八一南昌起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为了挽救革命,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率领受中共领导和影响的北伐军在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经过英勇斗争,占领了南昌。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1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党中央在瞿秋白同志主持下于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撤消了他在党内的职务,选出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毛泽东出席了这次会议,并提出了著名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会议在革命紧急关头及时地向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斗争方向,反对政治上的“右”倾机会主义,使党进了一大步。但是会议在反“右”倾时没有注意到“左”倾情绪的滋生,以至后来瞿秋白发展了“左”倾盲动主义。

13.九一八事变日本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事件。1931年9月18日,日军关东部队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便诬陷中国军队破坏铁路,以此为借口,日驻中国东北的关东军突然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袭击沈阳.进军入东三省。中国守军执行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日军迅速占领了东北三省,并开始向热河省进攻。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开始,也是中国各阶层人民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掀起空前规模的抗日救国高潮的开始,对中日两国历史均具重大影响。

14.一二八事变日军武装侵占上海的事件。“九 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东北,又加紧准备侵占上海,作为进攻中国内地的基地。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突袭驻上海闸北的十九路军。十九路军在蔡廷锴、蒋光鼐等率领下奋起抵抗,十九路军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由于蒋介石政府坚持不抵抗政策,破坏凇沪抗战,最后弹尽粮绝,被迫撤退。蒋介石同日本签订卖国的《凇沪停战协定》允许日军驻留上海,中国军队撤出。

15.伪满洲国日帝侵占中国东北后,于1932年制造的傀儡政权。3月在长春成立,扶清朝废帝溥仪为“执政”,年号大同。1934年改为满洲帝国,立溥仪为皇帝,年号康德。1945年日本投降,满洲国也被消灭。

16.遵义会议中共在长征途中召开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地批判了中央领导人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推举张闻天为总书记,由毛泽东、周恩来负责指挥军事。会议结束了第三次(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7.华北事变日帝为实现其吞并全中国的野心,1935年向华北地区发动了新的侵略。5月日本向国民党政府提出了“华北特殊化”的无理要求,并以武力相威胁;6至7月强迫签订《秦土协定》和《何梅协定》;接着策动所谓的“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妄图使河北、山东、山西、绥远和察哈尔5省脱离中国而“自治”。国民党政府为了满足日本“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指派宋哲元为委员长,汉奸王揖唐等为副委员。这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事件,统称“华北事变”。

18.七君子事件1936年5月沈钧儒、邹韬奋等响应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在上海发起“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释放政治犯,并与中共谈判建立统一的抗日政权。11月22日,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李公朴、沙千里、王造时、史良七位救国会领导人在上海被捕。随后被押解于江苏高等法院看守所。时称“七君子事件”。后来江苏高等法院欲判刑七君子激起全国人民抗议,宋庆龄发动“救国入狱行动”陪坐牢,在全国人民压力下七君子获释。

19.两广事变1936年6月1日,广东军阀陈济棠与新桂东联合举兵反对蒋介石。2日,两广成立军事委员会和抗日救国军,进兵湖南。蒋一面调集军队入湖南防御,一方面收买陈济棠的部属,令到陈济棠不战自败。随后,蒋介石摆出决斗架势。后来在调停下,双方妥协,南京答应白崇禧、李宗仁提出的“确定抗日计划”等条件,言归于好。广西问题遂和平解决,从而结束了两广与南京蒋氏政权对峙的状态,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20.一二九运动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民族危机严重关头,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旗帜下,以极大的民族义愤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继续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对日作战,挽救民族危机。中共的抗日救国主张,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而1935年12月在北平爆发的“一二九”爱国运动,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标志着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21.南京惨案1927年初,国民革命军向长江中下游前进时,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英、美、法等国增兵上海,准备直接干涉中国革命,并调集军舰开到南京江面进行威胁。3月24日,共产党员李富春、林伯渠领导的北伐军第二军、第六军打败了直鲁联军,占领了南京。直鲁联军和一些流氓在逃跑时抢掠了外国领事馆、外人机关和住宅,打死打伤外国人6人。英美帝国主义以此为借口,命令停靠在南京江面上的英美军舰向进驻南京的北伐军和居民进行炮轰,打死打伤军民二千多人,毁坏房屋无数。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南京惨案”。这是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的严重步骤。“南京惨案”发生以后,蒋介石赶到下关,首先派人与日本领事馆联系,一面表示道歉,一面诬称南京抢掠是“共产党蓄意制造”的。

22.洛川会议为贯彻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战胜日本侵略者的纲领、方针和政策,1937年8月22—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举行扩大会议,史称洛川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国共两党关系问题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基本任务的报告。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会议指出新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如何争取胜利的问题,而争取胜利的关键是实行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反对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

洛川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指出必须坚持抗战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战略任务和基本政策,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抗战的正确方向,对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建设一个新中国,具有重大的意义。

23.台儿庄战役1938年3月24日,日本侵略军濑谷支队向台儿庄发起进攻,与中国守军第2集团军第31师展开激战。日军一部突入东北角,被守军击退。31日,中国军队将进入台儿庄之敌完全包围。4月3日,中国军队向日本侵略军发起攻击。日军拚力争夺,占领了市街大部。中国军队一次又一次反击,展开街垒战,夺回被日军占领的市街。双方陷于苦战。6日晚,中国军队全线攻击濑谷支队。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在中国军队的英勇抗击下,取得了歼灭日军1万余人的巨大胜利。此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斗志。

24.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战场后首战大捷,同时也是全国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八路军出师华北挺进山西之际,日军第5师团在察哈尔派遣军的配合下,正沿平绥路进攻长城沿线,企图南下进攻太原,夺取山西腹地,并从右翼配合华北方面军在平汉路的作战。中国第2战区制定了沿长城各隘阻击日军的作战计划,在平型关方面,决心集合重兵歼灭来犯之敌,并请求八路军配合侧击日军。为了配合友军作战,保卫山西,振奋八路军军威,八路军115师成功进行了平型关伏击战,取得首战大捷。

25《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体现。主要内容是:①打倒日本;②实施全国军事总动员;③实施全国人民的总动员;④改革政治机构;⑤执行抗日的外交政策;⑥执行战时财政经济政策;⑦改良人民生活;⑧执行抗日的教育政策;⑨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⑩促成抗日的民族团结。这个纲领的基本精神就是发动群众,实行全国抗战,争取抗战的胜利。这个纲领是代表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利益的,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纲领,是党领导人民反对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的强大思想武器。

26.国民参政会国民参政会是在抗战时期各党派参政议政的国家机关,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成立的一个咨询性质的机关。1938年7月正式成立。1938年3~4月间,国民党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4月12日,国民政府公布了《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规定国民参政会为咨询机关,有听取国民政府施政报告、询问、建议之权,但所通过的决议案对国民政府并无强制执行的权力。国民参政会共历四届,举行大会十三次。初期,国民参政会对于团结全国人民,发扬抗日民主,推动全面抗战,起了积极作用;后来由于国民党推行消极抗战政策,逐步丧失其进步作用,于1948年3月宣告结束。

27.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

28.“三三制”政权: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政权,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权,即“三三制”政权。“三三制”政权在组织形式上,即共产党员占1/3,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1/3,中间派占1/3。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政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阶段的具体形式,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

29.囚笼政策为了达到消灭抗日根据地的目的,日本华北方面军提出了“囚笼政策”,即以铁路为柱,以公路为链,碉堡为锁,辅以封锁沟、封锁墙,从敌占区向根据地构成网状的“囚笼”,进行压缩包围,企图束缚抗日武装的机动性,便于消灭之。但由于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使日军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抗日武装和根据地还在不断壮大。

30.百团大战是1940年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场旨在破袭日军交通线、粉碎其“囚笼政策”的著名战役,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独立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战果最辉煌的一次进攻性战役,由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指挥。历史背景,①1940年春夏之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出现了妥协的危机。②瓦解日军的“囚笼政策”是百团大战最直接的原因。历史意义,第一、在军事上,百团大战在华北给予日军重大打击。第二、在政治上,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也极大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31.民主政团同盟 32治安强化运动

33.大生产运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军民开展的大规模生产运动。1941年,由于日本侵略军的进攻和国民党的军事包围、经济封锁以及自然灾害的侵袭,各解放区遇到了严重的物质困难。解放区军民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展开了生产运动。克服了经济困难,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密切了党群关系和军民关系,巩固了革命根据地,从物质上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了准备。

34.皖南事变是抗战期间,国民党顽固派对华中的新四军军部所发动的一次突然袭击,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顶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制造反共磨擦活动。国民党当局要求在大江南北坚持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于一个月内全部开赴黄河以北。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皖南部队突遭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袭击,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军长叶挺在和国民党谈判时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在突围中被叛徒杀害。蒋介石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声称将把叶挺交付“军法审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皖南事变发生的主要原因,①是国民党无法容忍中共力量无限扩大的必然结果;②也与中共方面出于对国民党的高度戒备心理,拖延北移时间,而且必欲选择一条出乎国民党人意料的北移路线有关。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1.黄埔军校 在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孙中山于1924年5月在广州黄埔创办的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1927年改为中央军官学校。19......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1.科玄论战1923年2月,张君劢对清华学子做了题为《人生观》的讲演,引起了地质学家丁文江的异议,拉开了以张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学派”同以丁文江、胡适、吴稚晖为代表的“......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整理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整理1.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发生于中国北京的一场爱国运动。起因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来后,北......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草稿

名词解释1.府院之争: 1916年至1917年总统府与国务院之间的权力斗争。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双方在对德国宣战问题上,双方斗争更趋激烈。为了达到主战的......

中国现代史复习题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史复习题名词解释汇编杨帆编辑整理1.好人政府:20世纪20年代,以胡适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提出的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1922年5月,胡适、蔡元培、梁漱溟等人在《努力周报》上......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名词解释中国现代史 现代史 名词解释 中国 名词解释中国现代史 现代史 名词解释 中国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