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考元曲四首复习_上海中考文言文复习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上海中考元曲四首复习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上海中考文言文复习”。

四块玉①·别情 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②。溪又斜③,山又遮,人去也!【注释】

①四块玉:曲牌名

②凭阑袖拂杨花雪:写主人公靠着阑干,用袖拂去如雪的飞絮,以免妨碍视线。杨花雪,如雪花般飞舞的杨花。语出苏轼《少年游》:“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③斜:此处指溪流拐弯

关汉卿,号己斋叟,大都(今北京)人,约生于金末,卒于元。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原曲四大家”。代表剧作《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等。【知识卡片】散曲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文学体裁。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进入戏剧的唱词,是戏曲,亦称剧曲;另一种是散曲,是属于广义的诗歌。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只供清唱吟咏之用,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如《一枝花·不伏老》,含四支曲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元,如《四块玉·别情》。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元,叫做带过曲。【概括】:这首小令描写了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多情女主人公送别爱人时依依不舍的相思之情。

【参考诗意】

自从那天送你远去,我心里总是对你难舍难分。记得送别时我斜倚着栏杆目送你远行。我用衣袖拂去如雪的杨花,以免妨碍视线。然而你的身影已看不见了,只见弯弯曲曲的小溪向东流去,重重的山峦遮住了你远行的道路,我才意识到心上的人,真的走远了。【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离别情绪的小令。作品表达了女子送别情人后,凭栏望远相思企盼时的深情表露。文句虽短,但语言生动形象,巧妙地表现出了带有思念之情的楚楚少女。女主人公送别自己的情人后,情人在心中仍驻留难忘,令人痛苦欲绝。想登高眺望他离去的背影,但终被关山阻隔,这更使她肝肠寸断,在此处,外在自然景物并非主人公心情的寄托,它只是更加强化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这首小令,用准确、凝练的文字写已别、刚别的相思之情,入木三分地写出一位深情女子送别心上人时的情态和意绪,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感受。

“一点相思几时绝”是全篇的中心,它强调了别情的缠绵,使之成为全篇描写和抒情的基调,也使前三句显得十分形象。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自从送别以后,心中万分难舍,一点相思之情,绵绵不断,不知何时能停止?作者以主人公——一名与爱人分离的女子口吻写来,直抒其缠绵的相思、真挚的爱情。

杨花迷眼,山水阻隔,这几句曲词在艺术手法上通过层层设障委婉细腻的抒写了女子心中哀婉凄绝、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后四句,景中含情,再加一声叹息,表达了多情的女主人公真切、深切的离愁。

天净沙·秋①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②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注释】

①选自《天籁集》。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更名朴,字太素,号兰谷,隩州(今山西河曲)人。元代杂剧家、散曲家。代表剧作有《墙头马上》、《梧桐雨》等。②飞鸿:天空中的鸿雁。【参考诗意】

太阳渐渐西下,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了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孤寂的村庄,拖出那长长的影子。雾淡淡飘起,几只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花朵,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十分鲜艳。【主题】

《天净沙·秋》是一首写景散曲,作者通过撷取六种自然景物,给读者描绘出一幅景色从萧瑟、寂寥到明朗、清丽的秋景图,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诗词鉴赏】

白朴这首小令《天净沙·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无论写法还是构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处。此曲题目虽为“秋”,并且写尽秋意,却找不着一个“秋”字。此曲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至此,读者眼前的秋景也由先前的萧瑟、寂寥变为明朗、清丽了。此曲仅二十八字,但语言简练优美,意义深刻。以秋日萧瑟迟暮之景与明艳清新之景做对比,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真是所谓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沉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于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么高明了。

此曲描绘的秋景图由两部分构成:前面部分是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而后面部分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前后画面同样都是秋天之景,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如果联系白朴不愿在元朝做官的态度,读者就不难理解同样的秋景会有如此巨大反差的原因。画面中的“一点飞鸿”,与李白的《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一:“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原”中的“飞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暗喻作者本人。白朴不愿在朝廷中谋职,却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冷清、没有生气的地方,寻找到自己感到满意,有生机的乐土,还表示了作者的人生得到了美好的转折。因此“影下”的这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地,读者可以理解为是作者的归隐之地,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应属于虚写。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心中之景”与当时真实的环境放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爱恨之情。

此曲虽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天净沙·秋思①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②,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③在天涯。【注释】

①选自《东篱乐府》。马致远(约1251-1321至1324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代表剧作有《汉宫秋》、《青衫泪》等。天净沙,曲牌名。②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③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参考诗意】

天色昏黄,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路口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凉的夜色里,唯有孤独伤心的游子漂泊在远方的路上。【主题及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题为秋思,全曲却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表达了游子思乡的凄苦心情。

以景衬情,寓情于景,在情景交融中构成一致凄凉悲苦的意境。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以动衬静,更显其静,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今天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

水仙子·咏江南①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①选自《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散曲家。水仙子,曲牌名。

②晴岚:晴天空中仿佛有烟雾笼罩。③芰荷:菱叶与荷叶。

④卷香风十里珠帘:化用杜牧《赠别》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入”。⑤飐(zhǎn):风吹物使之颤动。⑥杀: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参考诗意】

阳光照耀江水,腾起了薄薄的烟雾,两岸人家彩绘的屋檐相连,画梁相接。江面上荷花丛生秋光恬淡,看沙鸥正在江面上一次次飞舞盘旋,家家珠帘里飘出香风。美丽的船只好像从天边驶来,酒家的旗帜迎风招展。真让人喜爱啊,江南!

【主题】这首小令着重描写了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象,表达了对江南真切的喜爱。【诗歌鉴赏】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两句采用对偶的写法,从大处落笔,先描写江上之景,雾霭弥漫,烟云缭绕,再写两岸人家,鳞次栉比,画梁相接,正合乎水仙子的曲牌作法。首句画出一幅天然美景,江面经晴日照射,氤氲荡漾,更显出烟水迷茫之致。次句“两岸人家接画檐”写出了江南地区人口稠密和繁华富庶的特点。

接着作者又把注意力放到自然景物,“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的“淡”用得好,把温柔水乡的浓郁春光冲淡了,彷佛有抿去嚣扰的意味,更增添了几许诗意盎然的摇曳之姿。“看沙鸥舞再三”写得是作者张养浩本人闲洒自适得怡然之味。

“卷香风十里珠帘”暗示了其所在的温柔乡之香艳、富丽,和前面的画檐人家相呼应。“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相对,也是水仙子的惯例。而这两句不仅是字面相对,所描述的情景也恰成对应,一方频频召唤,一方倦旅来投。最后一句由客观观察转回主观感受,“爱杀江南”总结心得,既突显主旨,又充分表达了情感。

这首小令在艺术的处理上,能够把远近的景物交错来写,富有变化,江南各种富有特色的景观足以激发起令人心想神往的印象。

这首《水仙子》中最繁华富丽的句子是“两岸人家接画檐”。

该曲中运用了“一”“两”“再三”“十”等数词,集中表现了江南风物明丽隽美的特点。由于选择的数词不同,富于变化,增强了生动活泼的情韵。五句写景由远而近,从大到小,写家人、荷塘、水禽,第六句写远方的船,第七句写村落酒店酒旗,极富条理性和层次感,表达了欢快的心情。

中心:体现了江南人家的富裕,闲适恬淡的心情和秀丽的自然风景。

【文学常识】附录·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他们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

作为中国古代伟大戏剧家的关汉卿,其生平记载不多,通常以元人钟嗣成《录鬼簿》为据。《录鬼簿》说他是大都人,号已斋叟,曾任太医院尹(或作“太医院户”)。又有材料说他入元后“不屑仕进”。

关汉卿约出生于金代末年,他的家庭在金代当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入元后很可能仅是以一个剧作家兼艺人的身份活跃于大都的戏剧界。

关汉卿是元代最早从事剧本创作的作家之一,他长期生活于勾栏瓦肆,与一些著名艺人相当熟悉。元人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本人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毫无惭色地自称“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不伏老》既反映了关汉卿经常流连于市井和青楼的生活面貌,同时又以“风流浪子”的自夸,成为他背叛封建社会价值系统的大胆宣言。当然,在他的戏剧作品里更表现出他对社会的强烈关怀,对于社会中弱小的受压迫者的同情和赞颂。

关汉卿的杂剧现存18种,著名的有《窦娥冤》、《单刀会》、《调风月》、《救风尘》等。《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作为关汉卿的代表作,它确实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王国维曾说过,将它放在世界伟大的悲剧中,也毫不逊色(《宋元戏曲史》)。同爱情、婚姻有关的题材在关汉卿剧作中占了较大的比重。其中像《救风尘》、《望江亭》同时也反映了弱者对社会中邪恶势力的反抗,带有“社会剧”的意味。

关汉卿杂剧涉及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人物,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同时集中反映了社会中受压迫的弱者的生活遭遇和生活理想,热情赞美他们的美好品格;并且始终表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于美好人生的执著追求。他笔下的人物具有生活中真实人物的多面性,而作者对人性,特别是对社会下层人物在其特殊处境中的所作所为,绝不从传统道德的立场出发加以丑化和诋毁。

关汉卿被认为是元杂剧“本色派”的代表,作品语言较少文饰,既切合剧中人物的身份与个性,也贴近当时社会活生生的口头语言,更能把观众感情引入到剧情和戏剧人物的命运中。王国维赞为“一空倚傍,自铸伟词”(《宋元戏曲史》)。关汉卿作为元杂剧的奠基人和典范作家,他的贡献是值得歌颂的。

白朴,原名恒,后改名朴,字仁甫、太素,号兰谷先生。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过从甚密。白朴幼年时遭逢兵荒马乱的岁月,战争中母子相失,得元好问收留,幸免于难。多年后才与父亲团聚。白朴聪明颖悟,元好问曾对他悉心培养,使他幼年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元蒙古统治者的残暴掠夺,使白朴心灵上的伤痕难以平复,他对元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一部《天籁集》,可以说处处倾诉着他对苍凉人生的感慨。除此之外,他写下了不少杂剧,为元代杂剧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才华。

据《录鬼簿》著录,白朴写过1 5种剧本。白朴的剧作,题材多出历史传说,剧情多为才人韵事。现存的《梧桐雨》、《墙头马上》,前者是悲剧,写得悲哀恻怛,凄清悲壮;后者是喜剧,写得起伏跌宕,热情奔放。这两部作品,历来被认为是爱情剧中的成功之作。与关汉卿相比,白朴的生活圈子比较局限,因此,他不可能写出像关汉卿那感天动地的《窦娥冤》,然而,他善于利用历史题材,敷演故事,因旧题创新意,情意深切绵长。他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的剧作的艺术成就,早已成为文艺学上的重要研究课题。

马致远,一说字千里,名不详,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大都人。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元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却长期毫无结果。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求解脱。

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贾仲明所作吊词)。他的作品今存《汉宫秋》、《青衫泪》等六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几位艺人合作的。马致远的创作最集中地表现了当时文人的内心矛盾和思想苦闷,并由此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前人对他的杂剧评价很高,主要原因是:剧中所抒发的人生情绪容易引起旧时代文人的共鸣,再就是语言艺术的高超。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人,生卒年不详。从《录鬼簿》中知道他早年习儒为业,后来补授杭州路吏,因而南居。他“为人方直”,不善与官场人物相交往,因此,官场诸公很瞧不起他。可以想见,他的官场生活是很艰难的。杭州的美丽风景和那里的伶人歌女,不断地触发着他的感情,加上他本来颇具文学才情,于是开始了杂剧创作。

他的剧目主要有两个主题,一个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另一个是历史题材故事。郑光祖在《倩女离魂》一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感情真挚热烈的少女形象,堪与《西厢记》相媲美。也正因此,郑光祖“名香天下,声振闺阁”。郑光祖一生从事于杂剧的创作,把他的全部天才贡献于这一民间艺术,在当时的文艺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伶人都尊称他为“郑老先生”,他的作品通过众多伶人的传播,在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与苏杭一带的伶人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死后,就是由伶人火葬于杭州的灵隐寺中的。

上海中考数学复习指导1

2012年上海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上海龙文教育宛平南路校区 徐春阳2012年上海中考数学复习指导2011年上海中考数学时间6月19日(周日)14:00——15:40 2012年二模时间徐汇4月17—19......

上海中考文言复习123教案

一、为学《白鹤堂集》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明确主旨。一、导入: 有一句俗语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彭端淑是......

上海中考数学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

2014年上海中考数学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知识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1.一元二次方程3x2+5x-2=0的常数项是-2.2.一元二次方程3x2+4x-2=0的一次项系数为4,常数项是-2.3.一元二......

上海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资料

上海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资料一、为学 清 彭端淑 《白鹤堂集》目的是教育他的子侄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第一部分:通过两组问答,对比鲜明的阐发了无论做事;第二部分;①记叙......

上海中考

上海:2014中考志愿填报要领 吃透变化今年中招因新增 “中本”和“国际课程班”而变得有些热闹。5月起,初三学生就将面临填报志愿工作,他们应该做哪些准备呢?■变化解析今年中考......

《上海中考元曲四首复习.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上海中考元曲四首复习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上海中考文言文复习 元曲 上海 中考 上海中考文言文复习 元曲 上海 中考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