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制约因素增加农民收入_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破除制约因素增加农民收入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破除制约因素 增加农民收入
如何促进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甚至快速增长;如何适应新形势,解决好农民“钱往哪里来、人往何处去”的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对永兴县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主要特征和制约因素进行粗浅分析,以期从中探索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一、永兴县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征
199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172元,其中劳动者报酬收入84元,占7.2%。来自一产的收入809元,占69.0%;来自二三产的收入363元,占31.0%。200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314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04元),其中劳动者报酬收入1413元,占42.6%。来自一产的收入1118元,占33.7%;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2196元,占66.3%。通过上述数字不难看出,经过十年的发展,永兴县农民收入的“主体财源”和“中坚力量”已由一产转移到二三产。目前,永兴县广大农民基本形成了“吃饭靠农业(种植业)、用钱靠工业(打工和二三产业)”的收入格局。
(一)二三产业正在取代农业在农民收入中的原有支柱地位。农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逐渐降低。而且由于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生产成本不断增加,这种趋势仍在延续,以致农民宁肯抛荒而不愿耕田种地。在农业逐步淡出农民收入主舞台的同时,二三产业渐次走向前台,充当了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角,从而保持了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尤其是近年来永兴县连年遭受旱涝灾害的侵袭,农业生产受到较大影响,却未波及影响到农民收入,关键是因为永兴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突出民营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发展壮大了一大批二三产业项目,为农民增加二三产业收入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农民增收的幅度和效果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成果存在一定差距。毫无疑问,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民的增收,但带动的效应与农业的基础地位不相称,与农民的愿望还有相当差距。从增速角度看,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3年的1172元增加到2003年的3314元,年均增长10.9%;GDP从1993年的6.3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33.6亿元,年均增长13.4%(GDP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剔除物价因素影响,农民增收幅度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从GDP角度看,2003年,永兴县48.71万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04元,14.59万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20元,那么,全县人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14元,而全县人均GDP为5720元,差距达1606元,这表明永兴县农村居民尚不能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三)“打工经济”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最具活力的因素。据笔者走访,所到之处的农村,基本看不到青壮年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已经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本地务农转移到外地务工。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永兴县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打工收入增长较快;另一方面,永兴县加快城镇化建设,扩大劳动就业,为农民到城市就业、“打工”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四)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对农民增收产生了较大的刺激作用。家庭经营是农村的传统经营方式,1993年,农民从家庭经营中取得的收入为1008元,占86%;从社会化生产中取得的收入为164元,占14%。到2003年,从家庭经营中取得的收入为1793元,占54%;从社会化生产中取得的收入却增加到1521元。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刺激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家庭经营模式正逐步融入社会化生产中。
二、制约永兴县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当前,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众所周知的体制因素外,还有下面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
(一)缺乏正确的信息引导,增收渠道比较单一。目前,永兴县农民对市场信息掌握不足、了解不够,难以培育对接市场需求的特色农业,难以创造农业规模化经营所产生的经营效益,依然徘徊在粗放农业经营的水平线上。由于缺乏正确的信息引导和市场观念,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只能以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生活来源,以致不是生产成本太高,就是农产品没有销路,结果是费时费力收入又低。
(二)非农产业化程度较低,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农民增收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2003年,永兴县外出务工人员8.2人,占29.9万农村劳动力的27.4%。这说明,留守农民仍是主流。如果这部分农民在农闲时间不能得到充分就业,不能在农闲时间创造农业生产以外的收入,实现农民收入增加的目标就会落空。
(三)资金积累不足,缺乏生产后劲。就农民而言,农民增收乏力的同时,又要承担建房、婚丧嫁聚、子女上学等大笔支出,根本无力扩大农业生产投入。就政府而言,财力相当有限,支农贷款也是杯水车薪,对农业的投入往往心有余而资不足。由于缺乏足够的生产资金来源,发展农业生产难免捉襟见肘、难有成效。(四)农民素质较低,农业技术匮乏。全县农村人口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0.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9.3%,〖JP〗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0.1%。科学文化素质低的农民占大多数,具有一定技术的农民少之又少。总体来看,全县农民所受的基础教育相对较差,对农业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和应用能力普遍较低,对市场经济还停留在肤浅、模糊的认识水平上,对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缺乏必要的思想和物质准备,由此直接影响了自身增收能力。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对策
当前我国政策理论界对解决“三农”问题大致有以下七种观点,即加快城市化、加强教育、推行民主、政府增加财政投入、政府搞工程让农民就业、搞合作组织和依靠科技。显然,仅靠以上单一的理论观点是不足以解决“三农”问题的。因此,我们必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坚持多管齐下,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一)突出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走规模化经营之路。要解决永兴县的农业产业化问题,首先要做的是形成农业产业,其次是实施标准化生产,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道路,而后致力于发展食品加工业,开拓农产品市场,培育壮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结合全县实际情况,永兴县必须努力打造五条产业带,强力发展特色农业,确保农业在农民增收中的基础地位。一是要建立S212沿线和便江两岸冰糖橙种植产业带,努力做大强做响“冰糖橙之乡”的品牌;二是充分挖掘水域潜力,建立便江、大布江、永乐江等水域的网箱养鱼产业带;三是充分利用鲤鱼塘、大布江、千冲、龙形市、七甲、柏林、樟树、太和等乡镇的山丘资源和草山草坡资源,建立草食动物养殖产业带,大量引进产肉量、产奶量高的牛羊品种和优质草种,逐步实行自行繁殖、自行种养;四是在交通便利的乡镇大力培育四黄鸡、牲猪养殖产业带;五是打造以马田、高亭、油市、湘阴渡、碧塘、城关、城郊、黄泥等乡镇为中心的特色蔬菜种植产业带,积极开拓东南沿海城市的蔬菜市场,力争成为粤港澳地区的“菜园子”。此
外,永兴县的茶油、山苍籽、花卉、木材等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应努力加以培育,使其逐渐步入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轨道。在形成特色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上,还要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加快农产品加工转化,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现代农业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都是食品工业,而且牛肉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次于牛奶,居第二位。可以说没有畜牧业尤其是没有草食动物,就没有食品加工业;没有加工业,就没有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我们要发展农业,在扩大草食动物养殖规模的同时,必须坚定不移地引进食品加工项目,实施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走种、养、加一体化的农业发展路子。只有畜牧业和食品工业真正发展起来了,我们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才会有希望。
(二)加大扶持力度,改革农业投入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全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特别是计划、财政、金融等职能部门更应发挥自身作用,广泛招商引资,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和信贷计划,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确保农业投入逐年增加。一是要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增加财政支出中农业生产性支出的比例,抓好年度农业预算安排,确保支农资金均衡支出,保证农时需要,避免因年终突击支出而导致支农资金未适时、不到位、难见效的情况。二是要完善农业投入体制,切实做到财政支农专款专户核拨制度,减少资金流转环节,防止资金滞留,提高资金到位率。三是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彻底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同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农村集体经济对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资。四是要深化税费改革,加大农业补贴支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从发达国家经验看,通过国家转移支付,进行农业补贴,是维护农民利益、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大农业投入的一种间接方式。在这方面,永兴县虽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仍要进一步完善“费改税”和“收支两条线”制度,统一收费标准和方法,消除个别乡镇之间税费不一致的现象。
(三)以经营城镇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扩大农村劳动就业。在当前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对农民增收的关注,必须从过去主要看重农产品的供给,转向更为重视农民的就业问题。解决农业问题,要靠非农产业化;解决农村问题,要靠城镇化;解决农民问题,根本出路就是减少农民,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为此,我们要加快城市化步伐,使农民尽可能从农业和农村中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一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尤其要发展能更多更好地吸纳农民充分就业的劳动密集型非农产业,加快二三产业集聚步伐,发挥集聚效应,实现从事非农产业农民向城镇聚集,为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打好基础。二是要发展劳务经济,建立城乡统一而规范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取消就业中的歧视性政策,使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真正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完完全全走向农民市民化的道路。同时要认真抓好劳务输出,使劳动力向县外转移,争取更大的增收空间。三要出台鼓励性和奖励性政策,激励本县外出打工的优秀人才回乡创业,大力发展二、三产业,通过“打工能人”的带动促进农民增收。
(四)依靠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收入的差距,实质是知识的差距、信息的差距、技术的差距和能力的差距,归根到底是素质的差距。目前,永兴县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年,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下直接影响了农民农业技术的提升、就业渠道的拓展、经营观念的转变等等。因此,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和农民素质问题。广泛开展读书活动、“五下乡”活动等,培育新一代学习型农民,引导农民彻底摆脱“小农”思想观念的束缚、抛弃狭隘的职业观念、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广大农民从思想观念上、生产方式上全面对接现代化农业的需要。采取培训、上门指导等方式,加紧建设一支有一定的生产技能、文化水平、科技水准的农民队伍,努力使农
村人口资源逐步转化为人才资源,增强农民的自我增收能力。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的引进、发明和推广。加强对农业实用技术人才的宣传和表彰力度,形成重视技术、尊重创造的导向,激发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热情。加强与科研院校的联系,畅通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的渠道,用较短的时间推动农业生产技术含量的大幅提升。完善农村科技推广、咨询和信息网络,及时传递和推广应用先进实用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出率,使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访谈提纲1、家庭基本情况:家庭人口数,人口结构(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婚姻状况2、家庭劳动力基本情况:劳动力数量,外出务工人口数,外出务工人口结构(性别构成、年龄......
浅论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内容摘要:全面奔小康,重点在农村,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
关于农民增收工作情况的汇报印台区农业局 (2010年7月2日)一、基本情况近三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都保持24.1%的增速,2009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4.05亿元,同比增长5.14%。全区农民......
招商引资的制约因素1.区位优势不明显。 与发达地区相比较,红星区招商引资“硬件”先天不足,地处偏僻,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10 小时内直达全国大中城市的客运能力极为有限......
对增加农民收入的调研与思考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指标解释,农民人均纯收入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纯收入主要用于再生产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