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看内地偶像剧《奋斗》的成功之道_电视剧奋斗观后感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从接受美学看内地偶像剧《奋斗》的成功之道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电视剧奋斗观后感”。

从接受美学看

内地偶像剧《奋斗》的成功之道

摘要:在现今这样一个视听媒介高度发达的新时代,青春偶像剧作为一项独立的电视剧类型,只有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才能更好地挖掘作品潜力,提升影视的文化品质与审美品格。2007年内地偶像剧《奋斗》一经播出,便在全国各地掀起了收视热潮,它的成功,必将引起内地偶像剧发展中新的尝试。本论文是从接受美学的角度,通过对接受主体,审美心理,期待视野三方面的分析,讨论偶像剧《奋斗》获得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接受美学,青春偶像剧,奋斗,期待视野世纪 60 年代末,H.R.姚斯和 W.伊泽尔提出了接受美学,即“接受理论”。接受美学以人的接受实践为依据,将读者对文本的具体化纳入到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之中,形成了一种对文学总体活动(作者——作品——读者)过程研究的新思路。接受理论在文艺事业,尤其是电影和电视剧市场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电视剧没有观众便难以存在,离开了接受,其存在毫无价值和意义。1“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艺术接受中,一部作品要借助于预示,直露和隐秘的信号,令人熟悉的特征或含蓄的意指等使人们倾向于一种非常特定的接受类型。可以说接受一个文本的心理过程在审美经验的基本视界中绝不仅仅是纯粹主观印象的任意序列,而更是一个受指引的感知过程中对各种特定指令的执行。

2007年赵宝刚导演的《奋斗》在众多青春偶像剧的包围中脱颖而出,是难得的一部讲述当下社会年青一代生活状态的佳作。与以往偶像剧不同,《奋斗》除了有着俊男美女的靓丽包装、缠绵悱恻的爱情纠葛、时尚高档的物质消费等偶像剧文本所特有的具体可感而又富有煽动性的表象符号之外,该剧在受众主体定位,满足受众心理需要和期待视野等方面显现出了不一样的特质,令观众耳目一新。这也是《奋斗》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现实生活热点问题——立足于接受主体,试图激发观看热情 1周月亮、韩俊伟著 《电视剧艺术文学化》

《奋斗》全剧烘托出“ 80 后”一代的生活历程,局限在几个年轻人创业的一段时间内,典型的“ 80 后”语言,人物独特的个性,对人生、社会不同的价值观,给电视剧的接受人群画上了“框框”,所以在电视剧还未播出之前就被冠上了“ 80 后必看”的称号。虽然看似缩小了接受者的范围,实际上更是立足于观众,激发特定观众观看热情的体现。

2(一)青春剧与现实主义的杂糅

“电视剧要适应广大观众,并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就更应该发挥它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特点”。3虽然青春偶像剧热衷于表现青年人的生存空间与心灵空间,但大多数作品构建的却是与现实生活有着相当距离的理想化了的文本,往往用梦幻般的色彩来造就一个日常生活的乌托邦,脱离现实。而《奋斗》却从一个口号式的片名开始,把目光敏锐而准确地聚焦在刚刚踏入社会的“80后”一代人身上,让这一群体首次在大众传播里集体亮相,展示他们为事业、为爱情、为生活而奋斗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具有十分浓烈的社会气息,非常贴近当代中国青年的现实生活,摆脱了某些偶像剧光有时尚感而无时代感的诟病。

该剧除了眼光独到,以这一“叙事核”为切入点外,还注重反映当下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如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房地产热、京漂一族、独生子女的婚姻、家庭离异等社会现象,从深度与广度上挖掘和扩充了该剧的思想内涵,并带有一定的批判性与思辨色彩。时代与人物相结合,梦想与现实两抉择,谱写了一曲在奋斗中唱响的青春赞歌,这就是偶像剧《奋斗》在叙述上的整体构思。它告诉我们,青春的价值在于寻觅奋斗目标,在于努力实现自我。从审美接受的角度看,青春偶像剧的“现实主义”叙述,更容易获得年轻人这一消费群体的集体认同,将他们从平庸的世俗梦幻中解救出来,从而达到作品与观众心灵的融合。

(二)以生活事件代替戏剧冲突

《奋斗》是导演赵宝刚和编剧石康在叙事上进行了一次大胆尝试,那就是削弱了该剧的戏剧痕迹,而采取了一种以描述生活事件来架构情节的策略。《奋斗》基本上是一个没有戏剧结构情节的剧作。它没有编织扑朔迷离、跌宕起伏的故事,没有人为地制造戏剧冲突,人物命运也没有复杂曲折的变幻莫测,而完全采用人物之间的交往、矛盾和一些话题来谋篇布局,靠“奋斗”这一抽象的核心来贯穿全剧,做到点面结合,有始有终。2

3张卉著 《从接受美学看“奋斗热”与“金婚热”》 王艳玲著 《电视文艺学导论》

这种平实、淡定的处理凸显了编导的意图:不在于向观众讲述一个常规的完整故事,而是向观众展示新时代下,年轻人之间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和生活观念,呈现他们的成长历程和感悟、发现和寻找自我的过程。这种新的叙事策略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的,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

二、年轻时尚气息散发——贴近审美心理,实现期待视野

接受美学认为艺术的接受过程分为不同的层次,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对于电视剧观赏过程来说,就是以最初一种视听形象直观的感知来感性地建构接受客体,然后才能对其中所蕴含的艺术情感有理性的把握。4《奋斗》一开始就对剧中人物的形象、语言风格有准确的定位和区分,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再来展开人物的个性和命运便会水到渠成,这不仅给观众带来了视听和情感的冲击,也满足了不同主体的审美心理,实现了期待视野。

(一)开篇的情感触动与视听冲击

速食面一样快速的都市生活节奏与 CS 的风靡,大学生毕业打群架,本科生毕业工作难找的当今社会现实„„《奋斗》一开始就将当今社会年青一代的激情与迷茫直接推向观众。“生命原来是这么的脆弱,死亡和我们如此的接近,我要好好想想,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如何度过我的一生,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主人公陆涛的一段话说出了很多年青观众的心声。

用细腻的感情来感染观众与以现实的问题来惊醒观众,都不失为很好的促进角色效应的策略。因为,观众对电视剧的审美,是一个能动创造的过程。观众在观赏的过程中可以既有冷眼旁观的客观视角,又有深入人物内心的主观视角。电视剧中的画面语言魅力引导观众去认识社会,细腻情感再现影响观众的一言一行,观众通过作品得到对社会的启迪,感悟和奋进。

(二)节奏明快利落情节引人入胜

该剧在段落的安排和叙事的节奏上,显现出一种“快刀斩乱麻”般的干净利落。在处理对故事进展起推动性作用的情节点时,往往只采用法国文学理论家热奈尔·热奈特所说的“概略”手法一笔带过,而把等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场景的安排与细节的描摹上,设计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情境。5 4

5周月亮、韩俊伟著 《电视剧艺术文学化》 陈菁菁著 《从看国产青春偶像剧的创新思路》

纵观全剧,可以发现一半以上的情节,被编导设置在了饭桌、台球室、保龄球馆、酒吧、公司等人物经常聚集的场合。在这些公共的话语空间里,他们唇枪舌剑、各抒己见,将年轻人的愤世嫉俗、叛逆迷茫、情感混沌融入一片思想的交流中,同时也将观众置入热烈而欢娱的气氛里,与剧中人一起思考青春,一起品味生活。以细节取胜是导演赵宝刚作品的一贯特色,在这部电视剧里也表现得较为突出。向南送给杨晓芸代表“命令”的口哨、主人公失意时迎风高唱《水手》和《单身情歌》、陆亚迅和徐志森面对陆涛的两种类型的父权教育„„屏幕上大量的最直观、最易被观众关注和记忆的情境,进入了观众的情感深处并给人以回味,极大地增强了该剧的“可视性”,实现了电视剧艺术表现力的审美效果。

三、京味语言攻势——满足观众新鲜感,超越期待视野

(一)角色凸显偶像人物的性格魅力

由于《奋斗》一剧以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来“抓”戏,所以在人物性格的塑造方面颇为成功,甚至引起了一大批观众对剧中人物形象的大讨论。有才华、有激情、却自负傲慢的理想主义者陆涛;自信、独立、有主见的现代新女性夏琳;温柔任性,有点虚荣、有点天真的小女人杨晓芸;活泼开朗、幽默大方,为爱执着的富家女米莱;安于天命、知足常乐又爱哭鼻子的好男人向南;重感情、讲义气、真性情的好哥们儿华子等六个主角性格鲜明而独特,在一定程度上非常符合“80后”某些年轻人的特质与精神面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记忆。此外,一些配角,如努力为自己寻找安定身份的露露、不谙世事的小灵仙、市侩庸俗的晓芸妈„„个个都演绎得有声有色、十分出彩。剧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活信念,不同个性的人物对此有着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观众可以认同他们,也可以对他们的人生态度提出置疑。青春偶像剧所谓的“偶像”,应该是指独立的人格,而绝不仅仅是俊美的外表。《奋斗》毫无疑问地做到了这一点,它利用演员自身的气质与角色的契合,将剧中人物的性格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二)台词凸显本土化与时代精神

语言是作品的个性所在。电视剧《奋斗》之所以吸引人,人物台词的精彩功不可没。《奋斗》的故事发生在北京,京味调侃是其非常突出的特色,幽默风趣又饱含人生哲理。作为青春偶像剧,《奋斗》正是因为融入了更多的本土化因素,形成自身的风格特征,于现实中体现出“本土性”的审美穿透力,才会在众多偶像剧中脱颖而出。

另外,剧中人物不断使用在“80后”一代中流行的用语,竭力还原当下年轻人的青春感怀和表达方式,以这种有血有肉的真实生活为基础进行创造性的艺术加工,一下子就抓住了年轻观众的心。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尤其是日、韩偶像剧的侵袭,国产同类作品只要能够坚持以我们自己的文化背景、社会的普遍状态为底色,就一定能够拍出真正具有中国韵味的青春偶像剧。

后现代电影理论家阿伯克龙比说过:“观众不是可供媒体书写信息的空白纸,观众事先已具有看法和信仰,这些看法和信仰将会决定媒体信息的效力。” 6在现今这样一个视听媒介高度发达的新时代,只有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立足于观众的接受心理,审美经验与期待视野去分析青春偶像剧的发展市场,才能更好地挖掘电视剧作品的潜力,提升影视作品的文化品质与审美品格,更全面地体现优秀的民族文化内涵。《奋斗》正是因为把青春的成长注入更为厚重的内涵与时代特色之中,结合当下中国年轻一代的审美心态和观赏水平,准确的把握住了80后一代受众的期待视野,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称得上是一部青春偶像剧的上乘之作。

参考文献:

1、周月亮、韩俊伟.《电视剧艺术文学化》〔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出版

2、张卉.《从接受美学看“奋斗热”与“金婚热”》〔J〕.《电影评介》,2009

年第12期

3、王艳玲.《电视文艺学导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112

4、陈菁菁.《从看国产青春偶像剧的创新思路》〔J〕.《中国电视》,2008

年第1期

5、曾耀农.《阿伯克龙比影视理论及在中国的传播》〔J〕.《唐山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曾耀农著 《阿伯克龙比影视理论及在中国的传播》

从阿里巴巴的发展看其成功之道

从阿里巴巴的发展看其成功之道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电子商务的楷模,马云所创造出的阿里巴巴可谓是当之无愧的。从创业初期,到现在的阿里巴巴,支付宝,淘宝网,阿里妈妈,雅虎中国,口碑网,阿......

从《弟子规》看诚信之道

从《弟子规》看诚信之道【作品简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

从企业文化看世界500强的成功之道

从企业文化看世界500强的成功之道IBM咨询公司对世界500强企业的调查表明,这些企业出类拔萃的关键是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它们令人注目的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根植于其......

从《孙子兵法》看成功

《孙子兵法》论文题目:从《孙子兵法》看成功系别工商管理系专业工商管理班级2011-3班学生姓名程宇目录摘要关键词一、孙子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

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企业简介汉英翻译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从接受美学看内地偶像剧《奋斗》的成功之道.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从接受美学看内地偶像剧《奋斗》的成功之道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电视剧奋斗观后感 偶像剧 美学 内地 电视剧奋斗观后感 偶像剧 美学 内地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