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结构设计总结_钢结构设计总结
抗震结构设计总结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钢结构设计总结”。
1.地震按成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
2.地震序列:在一定时间内相继发生在相邻地区的一系列大小地震。
3.地震序列可分为主震型、震群型和孤立型。
4.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体波中包括纵波和横波。面波分为R波和L波。
5.震级: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和大小的尺寸。
6.地震烈度:指地震时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7.世界地震带:a环太平洋地震带;b欧亚地震带;c沿北冰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中主要山脉的狭窄浅震活动带;d地震相当活跃的断裂谷。
8.我国地震带:a南北地震带;b东西地震带。
9.地震灾害:a地表破坏;b工程结构的破坏;c次生灾害造成的破坏。
10.抗震设防: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并采取一定的抗震构造措施。抗震设防的依据是抗震设防烈度。
11.抗震设防目标:a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要修理可继续使用;b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性修理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c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12.场地:指工程群体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反应谱特征,其范围相当于厂区、居民小区和自然村或不小于1.0km2的平面面积。
13.场地选择:首选有利、一般地段,避让不利地段,严紧危险地段。
14.场地土:场地范围内的地基土。
15.场地土对建筑物震害的影响,主要与场地土的坚硬程度和土层的组成有关。
16.覆盖层厚度的定义方法:a(绝对的)从地面至基岩顶面的距离;b(相对的)两相邻土层波速比(Vs下/Vs上)大于某一定值的埋深为覆盖层厚度。
17.场地类别划分依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
18.场地土的液化:饱和的粉土或砂土,在地震时由于颗粒之间的孔隙水不可压缩而无法排出,使得空隙压力增大,颗粒局部或全部处于悬浮状态,土的抗剪强度接近于零,呈现出液化的现象。
19.液化的宏观标志:地表出现水喷冒砂现象。
20.影响土液化的因素:a土层的地质年代和组成;b土层的相对密度;c土层的埋深和地下水位的深度;d地震烈度和地震持续时间。
21.场地土发生液化的条件:a土质为疏松或稍密的粉砂、细砂或粉土;b土层属于地下水以下,呈饱和状态;c遇大、中震。
22.饱和土液化的判别: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23.土层的相应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Ncr越小,越不宜液化。
24.液化指数Ile来划分场地的液化等级。
24.哪些建筑可不进行地基抗震承载力验算:建造在天然地基上的砌体房屋、多层为框架房屋、底部框架砖房,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黏性土层的一般单层厂房、单层空旷房屋和不超过8层且高度小于25m的民用框架及其基础荷载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和公共建筑。
25.建筑结构抗震设计:a首先计算结构的地震作用;b再求出结构和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c将地震作用效应与其他荷载效应进行组合,并验算结构和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及变形。
26.加速度反应谱:质点最大加速度反应Sa与体系自振周期T的一条关系曲线。
27.标准反应谱:由于地震的随机性,即使在同一地点同一烈度,每次地震的地面加速度记录也很不一致,因此需要大量的强震记录算出对应于每一条强震记录的反应谱曲线,然后统计出最具代表性的平均曲线。
28.反应谱的影响因素:a场地类型;b震中距远近。
29.设计反应谱:Sa/g与体系自振周期T之间的关系作为设计反应谱,并将Sa/g用α表示,称α为地震影响系数。
30.Tg-特征周期:是对应于反应谱峰值区拐点处的周期,可根据场地类别、地震震级和震中距确定。
31.主振型(振型):在结构振动过程中的任意时刻,这两个质点的位移比值始终保持不变。这种振动形式通常称为主振型,或简称振型。
32.底部剪力法适用条件:对于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
33.规范规定,对于烈度为8度和9度的大跨度长悬臂结构、烟囱和类似的高耸结果以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等,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34.结构抗震承载力验算:a水平地震作用;b竖向地震作用;c水平地震引起的扭转影响。
35.重力荷载代表值Ge,是永久荷载和有关可变荷载的组合值之和。
36.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作用:用以反映不同材料和受力状态的结构构件具有不同的抗震可靠指标。
37.结构的抗震变形验算:包括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变形验算(第一阶段)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变形验算(第二阶段)。
38.结构的薄弱层判别:楼层屈服强度系数ζy相对愈小,弹塑性位移则相对愈大,这一塑性变形集中的楼层为结构的薄弱层。
39.楼层屈服强度系数ζy:反映结构中楼层的承载力与该楼层所受弹性的地震剪力的相对关系。
40.建筑的平立面布置要求:《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质量和刚度均匀变化,避免楼层错层;《竖向》:宜规则均匀,避免有过大的外挑和内收,结构的侧向刚度宜下大上小,柱间均匀变化,不应采用竖向布置严重不规则的结构。:平面对称,竖向均匀。41.结构选型的确定:应从建筑的重要性、设防烈度、房屋高度、场地、地基、基础、材料和施工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条件比较综合确定。42.好的结构型式具有的性能:a岩性系数高;b“强度/重力”比值大;c匀质性好;d正交各项同性;e构件的连接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较好的延性。43.多道抗震防线的必要性:当第一道抗震防线被破坏后,第二道乃至第三道防线能立即接替,抵挡后续的冲击,减轻地震的破坏作用。44.第一道抗震防线的选择:优先选择不负担或少负担重力荷载的竖向支撑或填充墙,或者选用轴压比较小的抗震墙、实墙筒体之类构件。45.结构的抗震等级划分依据:根据设防烈度与结构类型和高度确定。46.框架柱设计遵循的原则:a强柱弱梁;b强剪弱弯;c控制柱轴压比;d柱内纵向钢筋布置;e加强柱端约束。47.楼层地震剪力在墙体中的分配:a首先要把剪力分配到同一楼层的各道墙上去,b进而再把每道墙上的地震剪力分配到同一道墙的某一墙段上。48.多层砖房构造措施:构造柱和圈梁。49.厂房主体结构的震害::a柱头及其与屋架连接的破坏,b柱肩竖向拉裂,c上柱柱身变截面处开裂或折断,d下柱震害,e天窗架与屋架连接节点的破坏,f围护墙开裂外闪、倒塌。:a屋面板错动坠落,b天窗架倾倒,c屋架破坏,d支撑震害,e围护墙山墙、山尖外闪或局部塌落。50.厂房结构布置原则:平面布置宜简单、规则,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均匀对称,尽量避免体型曲折复杂、凹凸变化;竖向避免局部突出和设置高低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是6-9度的地区某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则其多遇地震烈度为6.45度,罕遇地震烈度为9度场地类别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 和场地覆盖层厚......
设计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从我的年度工作总结中节选。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是相互依存的。从事工程项目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工作都需要对其他环节有所了解。对于设计环节的人员而......
十年结构设计经验的总结1.关于箱、筏基础底板挑板的阳角问题:(1).阳角面积在整个基础底面积中所占比例极小,干脆砍了。可砍成直角或斜角。(2).如果底板钢筋双向双排,且在悬挑部......
关于抗震钢筋的使用问题一、裙房的抗震等级1、裙房与主楼相连,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外,相关范围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板对应的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
武山二中防震演练总结为了培养学生逃生自救技能,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我校制订了“校园防震安全疏散演练方案”,并进行了实际演练。一、领导重视,演练活动组织到位。为了确保演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