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总结归纳_休闲农业总结
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总结归纳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休闲农业总结”。
2015年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总结归纳
【导语】国内现有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可谓是种类繁多,主要包括连片开发模式、“农家乐”模式、农民与市民合作模式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回归自然、体验民俗风情和感受农耕文化的需求迅猛增长,农业的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功能日益彰显,农民增收愿望强烈,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1)连片开发模式
以政府投入为主建设基础设施,带动农民集中连片开发现代观光农业。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基础设施,通过水、电、气、路、卫生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当地优势开发各种农业休闲观光项目,供城市居民到农业观光园区参观、休闲与娱乐。该模式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主要类型包括体闲度假村、体闲农庄、乡村酒店。该模式在全国各地尤为常见。如上海市郊区、北京市郊区、南京市郊区基本上都在采用该开发模式。
(2)“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模式是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观,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体闲娱乐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如成都近郊郫县友爱镇农科村就是该经营模式的典型代表。该村原有农户310户,总人口650人,总耕地面积45hm2,在农业观光旅游发展鼎盛时期,村旅游接待点共128个,年均接待游客量达50万次以上,旅游年经营收入达2000余万元。
目前“农家乐”模式主要提供餐饮服务,在浙江绍兴县,以娱乐(如垂钓)、农家特色餐为主的休闲农庄,占调查总数的41.3%。
(3)农民与市民合作模式
在农民承包地合理流转集中后,建立休闲农园,以“认种”方式让城市居民委托农民代种或亲自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使消费者共同参与农业投资、生产、管理和营销等各环节,与农民结成紧密联结关系,体验和参与农业经营和农事活动。该模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当时称为“市民农园”,将土地分割为50m2一块,向城市居民招租;后来在不同地区演变成多种类型的经营方式,如市民种植纪念树、纪念林、市民租赁农舍经营农家乐等。根据2006年最新调查,在苏州旺山休闲农庄,农户将自家住宅的一楼租给城市人来经营餐饮农家乐,租金年收入能达到5万元。
(4)产业带动模式
休闲农园首先生产特色农产品,形成自己的品牌。然后通过休闲农业这个平台,吸引城市消费者来购买,从而拉动产业的发展。在这类园区,游客除了餐饮旅游,还带回土特产品。如浙江稽东镇的山娃子农庄,100元门票,除50元中餐费,游客在离开农庄时还可带回价值50元的一只土鸡和特色高山蔬菜。园区经营者在该基础上,注册自己的品牌,在自己的种养基地自种蔬菜,自养家禽,并在城里设定销点,或与一些企事业单位挂钩,直销时鲜产品。该模式深受城市民的欢迎。在浙江绍兴县的调查中,采用该模式的园区占总数的37%。
(5)村镇旅游模式
许多地区在建设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将休闲农业开发与小城镇建设结合在一起。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主要类型有占民居和占宅院型、民族村寨型、占镇建筑型、新村风貌型。如济南市先后重点建设了l3处中心镇和30个重点镇,充分利用小城镇周围的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其中历城区仲宫镇、柳埠镇等一批近郊小城镇,已成为城市居民观光、娱乐、度假的休闲农业基地。又如南京市金桂园农庄开发公司,也正在南京郊区桥林镇结合新农村建设而发展休闲农业。他们试图先将农村居民迁移到集中居住点,以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和卫生条件,然后利用空出的宅基地开发休闲农庄和庭园经济,发展休闲农业。
(6)休闲农场或观光农园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已不满足于简单的逛公园休闲方式,而是寻求一些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生活方式。利用节假日到郊区去体验现代农业的风貌、参与农业劳作和进行垂钓、休闲娱乐等现实需求,对农业观光和休闲的社会需求日益上升,使我国众多农业科技园区由单一的生产示范功能,逐渐转变为兼有休闲和观光等多项功能的农业园区。主要类型有田园农业型、园林观光型、农业科技型、务农体验型。如北戴河“集发农业观光园”、北京“朝来农艺园”、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苏州“未来园林大世界”、珠海农科中心示范基地等,也都吸收了国外休闲农场或观光农园的很多经验和设计理念。
(7)科普教育模式
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教育活动。农业园主要类型有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体闲教育、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农业博览园。如农业科技园区作为联结科教单位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的重要纽带,为农业科技成果的展示和产业孵化提供了实现的舞台。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学或科教单位建立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与国外的农业科技园区模式极为相似,园区的建立为科教单位和入园企业科技产业的“孵化”和“后熟”,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平台,大大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辐射推广。
(8)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休闲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型、民俗文化型、乡土文化型、民族文化型。
(9)休闲度假模式
随着乡村休闲农业的发展,旅游化步伐的加快,乡村旅游产品也整经历着有“观光”到“休闲”的发展,由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变。可选择的类型有:山水田园型、生态养生型、务农参与型(牧场/农场)、农业观光型(现代农业园区)、节目主导型等。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分析及经验启示
摘要:休闲农业在国外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程。本文在对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政府扶持、协会推动、市场导向和协调发展等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做法与成功经验,并据此就我国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思考,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及其研究。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1、2、3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休闲农业在国外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程,1865年,意大利专门介绍城镇居民到乡村去感受农业野趣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宣布成立,这标志着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乡村旅游类型诞生。20世纪30~40年代,欧洲休闲农业取得较大发展,并逐渐向美洲、亚洲所在地区拓展.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高涨,各国的休闲农业也蓬勃发展起来。近年来,休闲农业成为我国旅游开发的重点,同时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也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笔者通过对国外休闲农业的典型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其基本做法与成功经验,并据此就我国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思考,以期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及研究。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
从国外不同国家休闲农业发展的具体实践来看,由于思想理念、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等的不同,因此各国休闲农业在发展形式、组织机制和效益等方面各有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总结如下:
1.1 以日本为代表的绿色观光旅游发展模式
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岛国,气候高温多雨,国内资源贫乏、人均土地资源紧缺,农业规模小,因此政府希望通过政策和制度来引导休闲农业的发展,希望通过当地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内涵和风土人情来吸引游客。因而,日本休闲农业奉行“回归自然”的理念,强调市民实践体验,通过农园吸引市民租地经营,农民在公园里生产、生活、休闲,实现了农业、农村和农民一体化经营管理。为了有效推动绿色观光旅游体制、景点和设施建设,政府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农业土地法律体系,在硬件配套设施、税收、补贴等方面给予许多优惠政策。目前日本国内有很多富有诗情画意的观光农园,内设动物广场、牧场馆、花圃、跑马场、射击场等各具特色的设施,同时配有完善周到的服务,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为观光农园赢得了不菲的经济收入。
1.2 以法国为代表的专业农场发展模式
法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多个非政府组织机构的联合,具体是指各行业协会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制定相关的行业规范和质量标准,推动以农场经营为主的休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这些农场基本上都是专业化经营,主要以农场客栈、点心农场、农产品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以及露营农场等形式存在。早在1954年,联邦国营旅舍联合会主办“法国农家旅舍网”,此后各类农业旅游社团组织和法国农业与渔业协会等中介机构陆续成立,有力促进了休闲农业的经验交流、信息传递和业务培训。随着行业协会的不断发展,行业自律作用逐渐凸显,法国政府也逐渐由管理职能转向监管职能,行业协会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显现主导作用。截至2005年,法国已有1.77万农民经营休闲农业,超过5800户农民加入全国性的联合经营组织;2007年有2.92亿人次前往乡村进行休闲,占全国旅游总人数的33.4%;农业旅游收入约244.6亿欧元,相当于全国旅游收入的1/5.1.3 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葡萄酒旅游发展模式
澳大利亚作为开展休闲农业最早的国家之一,其休闲农业特别重视葡萄酒旅游产业的“产、学、研”紧密结合,主要依托葡萄庄园的田园风光、酿造工艺生产设备、特色美食、葡萄酒历史文化吸引游客,同时开发观光、休闲和体验等农业旅游产品,带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产业延伸,促使休闲农业向第2产业和第3产业延伸,实现了特色农业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为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澳大利亚葡萄种植始于1788年,从1810年开始,葡萄酒酿造和销售开始走向商业化,目前已经形成了60多个葡萄酒产区,2008年澳大利亚葡萄酒产量为125714百万升,出口量为71417百万升,成为世界第6大葡萄酒生产国和第4大葡萄酒出口国,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据澳大利亚资源、能源和旅游部统计报道,2009年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就吸引410万国内游客和66万国外游客,创汇达48.9亿澳元。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
国外休闲农业依托区域特色资源、民俗文化、科技水平等优势,形成多样化的项目开发经营模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其成功经验总结如下:
2.1 政府适度扶持
国外政府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或规划,加强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如日本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20多部,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法规体系;国外政府对休闲农业的精品景区实行以奖代补,并设立专项扶持发展资金。如在1992年,美国专门设立了“农村旅游发展基金”,推行“旅游政策会议”制度,确保国家的重大决策充分考虑旅游收益.2.2 协会积极推动
国外休闲农业通常通过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来提高休闲农业质量,从而引导休闲农业经营者、管理者不断提升发展和管理水平,在会员与政府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最终来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如法国农会、罗马尼亚乡村生态和文化旅游协会以及爱尔兰的农舍度假协会等行业协会均有力推动了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2.3 坚持市场导向
国外休闲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内外贸、产供销、农科教于一体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如澳大利亚依托本地龙头产业葡萄酒,通过拓展休闲农业旅游、休闲、度假和体验等新型职能,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组合,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2.4 协调均衡发展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注重在发展经济效益的同时,鼓励当地农民积极参与,重视控制休闲农业活动对资源所造成的浪费和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强调休闲农业在促进工农协调和城乡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注重提升传统文化内涵、提高公民素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从而创造社会文化效益。国外休闲农业对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启示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我国实际来看,加强休闲农业发展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3.1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加强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与资金扶持
政策完善是根本,市场运行是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应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强化政府在政策扶持、规范管理、公共服务、营造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建立休闲农业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和制订我国关于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部署重大活动和工作措施。设立休闲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采取多种经营模式,充分调动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鼓励支持个人和各类经济实体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建设,发挥社会资金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组织制订并完善我国休闲农业服务标准体系,强化对各类休闲农业行业协会等合作组织的管理与支持力度,增强行业自律性。
3.2 坚持以农为本、彰显文化,深入挖掘休闲农业发展的文化内涵
发展休闲农业不能脱离农业、农村和农民,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单元,要坚持以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和增收为目标,融合1、2、3产业的要求,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深入挖掘乡村深厚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深入发掘休闲农业的历史文化内涵,弘扬传统休闲农业文化,突出文化底蕴厚实、景点丰富多彩的特色,拓展多元功能、功能齐全、环境友好、文化浓郁的休闲农园,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产品化,变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为经济优势,大力培育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在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城乡消费者创造良好的休闲环境。
3.3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营销与品牌建设
发展休闲农业应以突出自然生态为重点,加强休闲农业与农业产业化、旅游业的结合,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发展思路,充分整合农、林、牧、渔和旅游文化等资源,依托区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循环农业示范区,加快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精品点、精品休闲农庄和精品农家乐,组织开展展示推介活动,形成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品牌,重点培育乡村旅游著名、驰名商标和品牌,实现差异对接、优势互补、合理组合,构建功能完善、形式多样的产业布局,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及其他旅游业态融合发展。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统一,加快培育大中城市和名胜景区周边、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特色农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变资源文化优势为产业经济优势。
3.4 坚持创新服务,规范培养,提升休闲农业发展的水平与经营机制
发展休闲农业应以创新的理念盘活我国传统资源,将农业资源与创意相结合,开发丰富多样的创意农业产品,打造特色鲜明、富有魅力的农村农庄,形成创意农业产业带。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生产安全、产品服务、环境保护等公共利益,要通过制定标准、加强管理、培育品牌、引导行业自律等多种方式,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
总之,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和建设任重道远,无法因循已有的模式,在实践中将会遇到各种复杂的难题,需要我们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注重吸取国外成熟和有益的经验,不断探索和创新。在农业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新时期,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和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宏观调控,紧紧依靠广大农民,充分调动各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就能够实现突破,道路会越来越宽广,我国休闲农业的前景最终也会一片光明。
休闲农业可以有哪些发展模式?时间:2011-09-30来源:问:休闲农业可以有哪些发展模式?答:(1)休闲农场:休闲农场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指利用乡村的森林、小溪、草原等乡土自然风光,......
山区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探讨论文摘要:休闲农业既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又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享受。近几年,休闲农业已逐步成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经济增长点。我国武陵山区......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山区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探讨论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山区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探讨论文(合集14篇)由网友“百利甜小酷狗”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山区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探讨论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篇1:山区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探......
【导语】刀豆文库的会员“新创景假期”为你整理了“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及对策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