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节选)教案_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节选)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3.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其说话艺术。
4.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勾践等人物。教学重点:
1.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教学难点:
1.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等。2.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勾践的人物形象。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国语》及历史背景,讲析前三段。
一、导入新课:
老师摘录了蒲松龄是一幅有名的对联,希望与大家共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卧薪尝胆”这个成语与春秋时期哪位著名人物有关?对,越王勾践。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勾践灭吴》的主人公。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89页。
二、介绍《国语》: 师:《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请同学们看一下注释①:《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前990)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约八国的史实,“国”就是指周王朝和七个诸侯国,“语”就是语言。这部书记载各国人物语言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所以称之为《国语》。《国语》的作者没有定论,相传与《左传》都是左丘明所作。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称《春秋外传》。
三、介绍历史背景:
在进入课文的学习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
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磨擦。公元前496年,越王允长去世,吴王阖闾趁着越王允常之子勾践刚刚继位,进攻越国,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5000人。本文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到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恨,灭掉吴国的故事。那么勾践是如何“十年磨一剑”雪洗前耻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进入课文的学习。
四、讲析课文前三段。
1、正音
2.讲析第一段:求谋臣、文种定计、与吴求和。
首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第一自然段。我们一起来翻译一下这一段。重点字词:
栖:本指鸟类歇宿,引申为退守。为何用一“栖”字,而不用“退”“守”“军”等字? 明确:形象地写出了勾践兵败退守会稽山的窘迫、凄惶。乃:于是、就。三军:古时军队大多分为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指全军。退:使动用法,使„„撤退。知:管理。资:积蓄,储备。以:目的连词,用来。夫(fú):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然:转折连词,不过、但是。爪牙:古今异义字,古:勇猛的将士。今:走狗、党羽。不可不养而择也:而,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然后:这样之后;然,指示代词,这样。无乃后乎?:特殊句式“无乃„„乎?”,恐怕„„吧? 何后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何后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其:指代文种。行成:离去前往吴国,并与吴国达成协议。子大夫:即大夫,子是加在人名或官名之前的尊敬之词。何后之有?: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句,有何后。遂:终于。行成:求和。大夫种是怎样论述为政必须“求谋臣”的道理的? 明确: “臣闻之„„无乃后乎?”
文种以比喻说理的手法,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语言阐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道理。第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本段主要写了(为了保存奄奄一息的越国)勾践退守会稽山后求谋臣定计、与吴求和。
3、讲析第二段:(勾践责己请更:对内体恤民情、对外卑事夫差、宦士于吴。)
国家保住了,倘若你是勾践,下一步你会怎么做呢?勾践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接下来学习第二段。同学们对照注释看一下文段,然后用自己的话简要的回答第二自然段中勾践做了哪些事?
同学们注意一下这些重点字词:(幻灯片显示):
其:指代说话人自己。而:连词,表转折,却。以:连词,表因果,以致 中原:古(原野)今(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请更:请①:请你允许我做某事,此例较常见。请②:请你做某事。(治国策略)【省略句】
然后:然,代词,这样,这样之后。卑事:卑下地侍奉。宦:做帝王的仆隶。
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简要概括一下这一段勾践主要做了哪些事?有哪位同学自告奋勇?没有的话老师就点将了哦!××同学你来说一下。
点评明确:回答得非常全面。勾践首先是把战败的责任归于自己向国民请罪并表希望改变治国策略,对内关心百姓,安抚国民,对外则卑事夫差、宦士于吴。思考:勾践这一系列的“更”,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从卑事夫差、宦士于吴这些举措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付吴国勾践在这里运用“苦肉计——暗渡陈仓”越王勾践卑事夫差,骗取了夫差的信任。即要表明无东山再起之意,而他的真正目的是?争取时间休养生息,富国强兵,这是缓兵之计。
4、讲析第三段
为了复国,勾践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我们接下来看,同学们几分钟的时间对照注释阅读第三自然段。我们来点一下这一段的重点字词:
至:到达。乃:于是,就。誓:告诫。之:代词,指代后面说的话。归:归附。二三子:春秋时表复数的习惯用语,相当于“你们”。丈夫:古(男子的通称)今(女子的配偶)与:提供。释:减免。洁、美、饱:使动用法,使之洁、美、饱。其:第三人称代词,那些。庙礼: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上;礼,礼待。
通假字:
1、南至于句无(勾)
2、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率)
3、令壮者无取老妇(娶)
4、将免者以告(娩)
5、三年释其政(征)
6、而摩厉之于义(磨砺)
7、无不餔出(哺)
8、无不歠之(啜)
为了复国,勾践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请同学们来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明确:鼓励生育、优生优育、减免赋税、爱民如子、关心弱势群体、广纳贤才、身体力行。勾践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达到了休养生息、民富国强的效果,也就是所谓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出处: 《左传•哀公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五、结课
面对越国国力的日益强大,国人有怎样的反应?这个问题我们留到下节课,听同学们回去做好预习,把课后练习做一下。下课!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勾践灭吴》的前面三段,了解了勾践为存国、复国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是越国日渐民富国强。面对越国国力的日益强大,国人有怎样的反应?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
二、讲析第四段:国之父兄请战,勾践严明军纪,赏罚分明。首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最后两段。
面对越国国力的日益强大,国人有怎么样的反应? 明确: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重点字词:耻: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节:克制。请报之:请②:请你做某事。国之父兄请战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 勾践答应了吗?(明确:没有。)安与知耻?:哪里还知道什么是羞耻呢? 国之父兄是否就放弃了?(没有)这一次国之父兄请战的原因是什么?
“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亲:敬爱。其: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请复战:请①:请你允许我做某事,此例较常见。(请允许我们再打一战)勾践这次答应了吗?(答应了,勾践既许之。)既:副词,„„之后。
既然勾践已经答应与吴国一战了,那么他在战前做了什么准备呢?
其众之不足: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衣:名词作动词,穿。有yòu: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欲:赞成。
(明确:召集民众,对吴国作分析,表明这是助天灭吴是正义之战。同时还严明军纪,赏罚分明)
三、讲析第五段。果行(果断地这样做),国人皆劝(劝勉、鼓励)。越国伐吴时,国人为什么“皆劝”?(明确:勾践在复国时,采取了有效的治国方略和亲民措施,使国家强大,人民富足,勾践与民休息、体恤百姓的措施深得民心;越国国力大增,百姓忠君爱国;越国上下精诚团结,雪耻心切。)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能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难道不应该为他效死吗?)是故:因此。
在国富民强、民心所向、万众一心的局势下,勾践攻伐吴国势如破竹,屡战屡胜,终于灭掉吴国。
本文的题目是《勾践灭吴》。可是我们发现作者把笔墨放在描写战争场面的有多少呢?(明确、很少,只用了一句话概括灭吴的战果)正面写直接灭吴的只有最后一句。那么作者的大量笔墨,都花在了什么地方?
明确:重点写了勾践战前的准备工作。第一段:存国——求贤定计,与吴求和。
第2、3段:复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第4、5段——灭吴: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四、拓展延伸
作者写这样一篇历史散文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客观地记录下勾践灭吴这个事实,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我们首先来思考一个问题:勾践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
我们来分析一下勾践的人物形象,同学们认为勾践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明确:败而不馁,能屈能伸,城府很深,知人善任,性格坚忍,善于团结人民富国强兵的政治家形象。
从勾践身上,同学们得到了那哪些启示?(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蛮对挫折和困难,要生不见败不馁,不轻言放弃,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士兵突击》“不抛弃,不放弃”。
五、讲解课后练习,结课。
在勾践身上同学们都收获了很多,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胜不骄败不馁,取得更高的成就。下面我们来看课后练习。„„下课 知: 复:
1、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1、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
2、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感觉
2、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又
3、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主持、管理
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反复
4、孰为汝多知乎?通“智”,知识 既: 劝:
1、既而儿醒,大啼。不久
1、果行,国人皆劝。劝勉
2、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已经
2、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说
3、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遂: 当:
1、自杀未遂。成功
1、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掌管
2、登轼而望之„遂逐其师。于是、就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正值、正当
3、遂使之行成于吴。终于
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
4、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应当
5、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将
勾 践 之 困,会 嵇 也 喟 然 叹 曰:“ 吾 终 于 此 乎 ?”吴既 赦 越,越 王 勾 践 反 国。乃 苦 身 焦 思,置 胆 于 坐。坐 卧 即 仰 胆,饮 食 亦 尝 胆 也。曰:“女 忘 会 嵇 之 耻 邪 ?”身 自 耕 作,夫 人 自 织,食 不 加 肉,衣 不 重 采,折 节 下 贤 人,厚遇 宾 客,振 贫 吊 死,与 百 姓 同 其 劳。
《勾践灭吴》一、相关背景资料1、有关《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
勾践灭吴的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初中阶段学生文言文阅读十分有限,仅限于初中所学的几篇,对古文学习兴趣一般。多数觉得文言文枯噪无味,晦涩难懂。对文言文语法和常用词知识,大多是死记硬背。基......
勾践灭吴的教案勾践灭吴的教案教学目标:掌握基本的文言字、词、句;学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的精神。教学设想:一、词汇。要掌握文言文,首先必须解决词汇问题。王力先生说......
《勾践灭吴》教案2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