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的教案_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的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初中阶段学生文言文阅读十分有限,仅限于初中所学的几篇,对古文学习兴趣一般。多数觉得文言文枯噪无味,晦涩难懂。对文言文语法和常用词知识,大多是死记硬背。基于这样的情况,高一文言文教学宜“低起点、稳起步,先入门,再提高”,避免学生对古文产生厌学兴趣。——参选自教参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内容。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了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刻苦自励,报仇雪恨的故事。
4、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教学重点:
掌握特殊语法现象。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旨,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语言艺术。
课时安排:3课时
预习阶段:通读课文
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
一、导入(由蒲松龄的对联引入,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兴趣)
出示ppt: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清】蒲松龄(查证)在这幅对联中,有两个我们熟知的成语典故“破釜沉舟、卧薪尝胆”,讲述的是哪两个故事? 明确:
破釜沉舟讲的是楚霸王项羽,当时他作为上将军,率领其军队与秦军交战,要越过漳河到对岸抢占对方的阵地,为了表示有进无退,有战必胜的决心,他与军队渡河之后,要把军队中的“釜”——古代一种煮饭的锅,全部砸碎,把渡船也砸烂沉到江底。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板书:勾践灭吴
二、题解(1)常识
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下《国语》(学生标识课文注释①)。掌握:《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的作者)所作。共二十一卷,全书按周、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分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公元前990年--公元前453年)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反映了这一漫长历史时期诸侯各国的交往、争战等情况。
辨析(ppt出示):国别体——以不同的国家为编写序列。《国语》
编年体——以年代为编写序列。《左传》
纪传体—— 《勾践灭吴》被称为《国语》的压卷之作。(2)背景:
出示ppt:“春秋时期诸侯形势图”,介绍时代背景:
当时原本统一着中国的周王朝衰落,诸侯势力兴起,相互讨伐,争夺土地和资源,黄河流域一带就有齐、宋、晋、秦、楚等多个大诸侯国争霸,中原大地可谓狼烟四起。而在长江下游东南沿海地区也有两个国家不甘示弱,争得不可开交,他们是吴国和越国,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来看看吴越两国的争霸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形。交代吴越战争的由来:
吴王阖闾曾经打败过吴国西面强大的楚国,一心想向中原地区扩展自己的势力,当诸侯的首领,可是其南面的越国也一天天强盛起来,不断第派兵骚扰吴国的边境威胁到吴国的后方,使它北上争霸受到严重的牵制,吴越两国的仇怨摩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其子勾践继位,阖闾就趁着越国的国丧带领其子夫差攻打越国。然而,阖闾在这一仗中被砍掉了一个脚指头,这一伤说轻一轻,说重又不重,可阖闾老了,受不住伤痛折磨很快就死去了。夫差发誓报仇,在前494年又与越军在夫椒这个地方打了一仗,杀得勾践只剩兵五千,退居会稽山上。
此时越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情况危急,我们的课文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三、课文研读
(一)整体感知课文
对照注解,学生通读。
(二)讲读文章第一段
1、学生齐读
2、在残兵只有5000,强敌步步逼近的情况下,勾践有否因惨败而一蹶不振,坐以待毙呢? 他是如何应对的?
串讲“乃号令三军曰:„„”:退、知 招揽人才,出谋划策——共知国政
2、这对于想要建功立业、实现政治抱负的人来说,可谓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良机。这时,谁站出来了?(文种)文种对勾践“求谋臣”所持的观点是什么? 串讲文种的话: 资、然后、无乃„„乎
3、找出能够概括这段话中心意思的句子——中心句。文种为我们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4、文种在论述这个道理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比喻、排比。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5、除了阐述道理,文种还表达出了哪层意思?
“无乃后乎?”——婉转地责备勾践未能早些任用贤才——这里颇有埋怨、发牢骚的意味,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郁闷。
6、文种主动进见就只是为了讲道理、发牢骚吗?当然不是。还要有退吴的方法。
7、国难当头,情势危急,但文种并不是一开口谈如何退吴,而是慢条斯理地讲讲道理、发发牢骚,又顺便挖苦责备了越王。他不怕越王一怒之下杀了他吗?这说明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临危不惧,有胆有谋,胸怀大志,希望得到重用„„
8、勾践看出文种的心思了吗?他是怎么回答的?
串讲:苟、子、何后之有(倒装句)
9、勾践怎么做的?
“执其手而与之谋”——而
10、作为一个君王,面对臣子的责备,不但没生气,还能如此亲近,并给予充分的信任。说明了勾践是个怎样的君主? 处变不惊、知人善任
11、明君贤臣执手相谋的决定是?“遂使之行成于吴”(成)为什么要议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缓兵之计)
(三)讲读第二段
1、勾践派文种到吴国去议和。吴国君臣对此是什么态度?
最高统治者:夫差欲与之成。(分析吴王的心理:自负、轻敌)臣子们分为两派:灭越派——伍子胥
存越派——太宰嚭
2、两派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先看伍子胥的理由(齐读伍子胥的话),并评价。
3、夫差采纳了谁的建议?太宰嚭。太宰嚭是怎么说的?
串讲:服(使动)、又何求焉(倒装)
4、伯嚭为什么反而替吴说话?——中了美人计)
5、比较两派的出发点?——国家、个人
6、夫差为什么听信伯嚭的话?——不辨忠奸,自负,目光短浅
7、所以“与之成而去之”:去(使动),从越国这方看“议和”就意味着可以暂时生存下来,保住国家,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一系列的过程叫做“勾践存国”。在保住了国家的情况下,如果你是勾践,会怎么做?
第二课时 复国大业
(四)串讲第四段,1、串讲中注意:执仇、以(连词)、暴露、更、吊、宦。
2、勾践主动承担战败的责任,“请更”。“更”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对内: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安抚民心
对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麻痹吴王
3、这一系列“更”的目的是什么?——卧薪尝胆,准备复国
4、为了复国大业,勾践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五)串讲第五段
串讲时注意:至于(古今异义)、致、誓、饩、通假——帅、蕃、取、免、政、摩厉、餔、歠 使动——洁、美、饱
1、勾践“誓之”的内容是什么?——“将帅二三子以蕃”
2、“蕃”的意思“繁殖、生息”。为什么要“蕃”?(增加人口数量)
3、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对民——颁布新婚姻法、制定计划生育政策、减少赋税徭役、提高人口素质、招纳贤才、修养生息。对己——自给自足。
4、这一系列的治国措施的效果如何?——民俱有三年之食。国力强盛。
5、这也就是《左传》所说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我们可以把这一系列措施叫作“勾践复国”。
(六)串讲第六、七段
1、注意:耻(使动)、其、有(通假)、旅、劝(古今异义)
2、国家强盛后,越国的人民忘记国耻了吗?(没有)百姓们有何请求?(报仇)
3、百姓第一次请战的理由是什么?听到百姓的第一次请战,勾践为什么他不答应?百姓的第二次请战的理由又是什么?勾践为什么答应了?
这些反映了勾践的胆识才略。百姓第一次请战,理由是为君雪耻,士气还不足,因此,作战时机不成熟,勾践欲擒故纵,再次把以前战败的责任归咎到自己身上,显得非常仁厚,使国人更加爱戴他,从而把他们的同仇敌忾的情绪推到一个新的高峰。他再三强调“昔者之战,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这种自责不仅消解了战败后国内的民怨情绪,而且还树立了勾践在越国的百姓心目中明君圣君的形象,为复国雪耻赢得了民心,可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但勾践并不急于复仇,也不是因为他没有实力复仇或不想复仇,而是他想先点燃民众复仇的火焰,因为他知道兵民才是胜利之本。下文中“寡人闻古之圣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可谓一语中的,点明了作战的最佳时机。在民众的一而再、再而三的请求下,全国同仇敌忾,因此他答应了民众的请战。
4、答应民众请战后,勾践又怎么做了?为何要这样做?
5、勾践的“誓之”有几层意思?每层各有何意图?勾践为什么要"助天灭之"?
第一层:鼓舞士气
第二层:寻找战由
中国古代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天与人之间能够相互感应,人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上天就会惩罚他,现在夫差如此昏庸,天也要灭他。勾践这样讲,就为自己挑起复仇的战争找到更合理的借口,国人就会更加卖力。
第三层:明确军纪
6、越国伐吴,国人为什么皆劝?
勾践在复国时,采取了有效的治国方略和亲民措施,使国家强大,人民富足,于是百姓觉得“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勾践是值得他们为之效死的国君,所以他们同仇敌忾,互相勉励,一心伐吴,为越国报仇。
在国富民强、民心所向良好局势下,勾践攻伐吴国势如破竹,一战再战,一胜再胜,终于灭掉吴国。——第三部分:勾践灭吴
四、探讨课文主旨
1、本课的课题是什么? ——勾践灭吴。
2、从课题看,本课的重点应写“灭吴”这件事,课文真正写到灭吴是在哪些地方呢? 明确:写到灭吴这件事只有后两段,而正面写直接灭吴的只有最后一句。
3、作者的大量笔墨,都花在了什么地方? 明确:存国、复国。
4、课文写了许多勾践在灭吴国之前的准备工作。请同学们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的详略处理呢?他写这样一篇历史散文的目的是不是仅仅为了客观地记录下勾践灭吴这个事实? 明确:其实一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往往在客观史实中寄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这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的优良传统。《左传》《国语》等史书,是这一传统的最早体现者。
5、《勾》一文就是这样。请问本文真正能为我们提供经验教训的究竟是后两段还是前四段段?
明确:前四段。作者之所以花了更多的笔墨去写灭吴前勾践的准备,就是为了寄寓这件事的经验教训。“前人之鉴,后世之师 ”。
6、首先我们来总结一下越国最终能灭掉吴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勾践深得民心。勾践由于励精图治,忍辱图强,所以深得民心,在民众的倾力支持下一举灭掉了吴国。
由于揭示了这样深刻的经验教训,勾践灭吴这件事在中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非常大,而勾践灭吴后,称霸中原,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
6、公元前494年——前473年,短短二十余年,其间,吴、越两国的兴衰消长,“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竟如斗转星移,天翻地覆,其历史教训,令人深思。这段历史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五、写作特色
1、叙事主次清楚,层次分明;
2、写人形象生动,个性鲜明;
六、梳理归纳字词知识点:
(一)词义解释
1、实词:知越国之政、贾人夏则资皮、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寡人请更之、吊.....有忧、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公与之饩、将以蕃、旅进旅退 ........
2、虚词:无乃后乎、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连词)、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
(二)通假字——帅二三子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将免者以告、三年释其政、摩厉之于义、......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
(三)词类活用
使动:退吴、服之而已、夫差与之成而去之、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宦士三百人于吴、昔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
(四)古今异义:爪牙之士,然后乃求谋臣,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国行,国人皆劝 .
(五)倒装句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今已服已,又何求焉?
作业 :课后作业和背诵全文
明人陶望龄以“妙理玮辞”评价《国语》,这“妙理”中即蕴涵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确实有“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之境界。
一.回顾上节课所学
1.学生齐读课文,能背诵者背诵
2.指名回顾重点字词、难句翻译
3.回顾课文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存国------勾践求贤,文种定计
⑴.勾践招贤------助己谋而退吴者,与之共执越过之政 ⑵.文种进言------今栖于会稽,乃求谋臣,无乃后乎------文种自荐
⑶.勾践纳贤------执其首而谋,使之行成于吴------定计求和
第二部分:复国------卧薪尝胆,准备复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⑴.请更
对内------安抚民心:葬---问----养----吊----贺----送----迎----去----补
对外------麻痹吴王: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亲为夫差前马。⑵.以蕃:
鼓励生育------壮大兵力
减免徭役------壮大民力
广招贤才------壮大才力
休养生息------壮大国力
⑶.收获------民俱有三年之食
《勾践灭吴》一、相关背景资料1、有关《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
勾践灭吴的教案......
勾践灭吴的教案勾践灭吴的教案教学目标:掌握基本的文言字、词、句;学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的精神。教学设想:一、词汇。要掌握文言文,首先必须解决词汇问题。王力先生说......
《勾践灭吴》教案2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
教学目标: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2.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3.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其说话艺术。4.引导学生用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