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社会教案_农业经济管理教案

2020-02-27 教案模板 下载本文

农村经济社会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农业经济管理教案”。

第一单元

认识“三农”和农村社会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有着九亿多农民,“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重大,不仅是农民兄弟的企盼,也是党和政府的大事。我们作为农村社会的一员,生活在农村,工作在农村,有必要了解当前农村社会的基本情况。

 了解:什么是三农?

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

“三农问题”则是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总称。

 “三农”作为一个概念,最早由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于1996年正式提出;2000年,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给国务院总理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以后,“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2001年,“三农问题”正式成为我国理论和官方决策引用的术语;2003年,中共中央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

一、(一)认识农业 农业的特点:

农业最基本的的特点是自然再生产过程与经济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什么是再生产?就是生产过程的不断反复和经常更新。

农业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等方面与其他产业不同。

1、农业生产必须遵循生物学规律。

农业的劳动对象是农业生物,农业生产是利用其生命活动进行的。必须遵循生物学规律。

(举例:作物的地域性,还有生长周期性,如拔苗助长)

2、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土地是任何其他生产资料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在土地利用中,应遵循“统筹兼顾,认识农业、农村、农民 农用优先”原则。

(土地多少历来是财富象征)

3、农业在生产空间上具有分散性。

农业生产需要一定量的光、热、水、气、土等生产要素才能生长、发育和繁殖,因而必须保持一定的分散性。

4、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大。

农业生产的收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候的状况、自然灾害的大小等因素,所以农业生产的不可控因素多又大,导致农业产量不稳定。

应对措施:①加强农业小气候调节与控制,如人工降雨。做到抗灾保产,夺取丰收 ②建立农业储备基金和保险基金。

农业政策性保险是国家和省、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继取消农业税、实施粮食直补后又一项重要的支农惠农政策。保险的农作物品种为:玉米、水稻、大豆、花生、葵花籽。保险期限从被保险作物出苗或移栽成活时起,至作物收获期开始时终止。必须是第二轮承包土地或享受粮食直补的土地,保险的自然灾害都包括暴雨、洪水、内涝、风灾、雹灾、旱灾、冰冻(霜冻及障碍性低温冷害)。

今年的农业保险政策有以下几个特点:

1、调整了农业保险运作方式。根据省政府要求,今年农业保险的运作方式,从政府委托人保财险公司代办,改为由政府和人保财险公司“联办共保”。发生灾损理赔,由政府承担灾害风险60%,人保财险公司承担灾害风险40%。“联办共保”旨在将农业保险逐步推向市场,同时也为了使人保财险公司从单纯的代办机构,逐步成为农业保险的主体之一,把财保公司的责任和利益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2、扩大了试点险种覆盖范围。今年农业保险试点品种除去年已实施的水稻、小麦、油菜、能繁母猪保险外,种植业参保品种增加了棉花、玉米、设施高效农业;养殖业参保品种增加了奶牛;其他项目有农机具保险试点(兼用型拖拉机交强险和联合收割机第三者责任险)及渔船、渔民保险试点等。

3、提高了财政补贴标准。中央和省财政今年对种植业保费补贴从50%增加到60%,县级财政补贴不少于10%,同时统一了种植业的保费和理赔标准:种植业每亩保费分10元、15元、20元、25元四档,保险金额对应为200元、300元、400元、500元,保障水平明显高于去年。今年我市仍然采取低标准全覆盖的方式,按最低档投保,即种植业(水稻、棉花、小麦、油菜)每亩10元,农民自交保费每亩调整为3元。养殖业中能繁母猪每头保费为60元,保险金额为1000元,省级财政补贴30%(18元)、县级财政补贴50%(30元)、饲养者负担保费的20%(12元);奶牛保费为240元,保险金额为4000元,省级财政补贴30%(72元)、县级财政补贴30%(72元)、饲养者负担保费的40%(96元);大棚蔬菜保费省财政补贴30%,县级财政补贴20%,其余部分由投保人承担。

4、建立了政府巨灾风险准备金。为逐步建立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增强我省农业保险抗风险能力,从08年起,我省建立巨灾风险准备金。市、县巨灾准备金来源主要包括:各县(市、区)按实际投保保费总额上缴10%;省辖市按县(市、区)上缴额的50%进行配套;在市县资金筹集到位的前提下,省级财政按省辖市配套部分进行等额补贴。

作用:有效保护了受灾农民的再生产能力。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5、农业的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

生产时间:是指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投入农业生产开始,到农产品收获为止所需要的时间。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利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由于农业生产作物有不需要人类参与的自然生长发育的时间过程,所以农业中的生产时间长于劳动时间,导致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利用的季节性和间歇性以及流动资金支出的不均衡性等。

6、农业生产在时间上具有季节性。

在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的成果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在适合的农时完成农事活动。时间因素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农时不可违。农时谚语:清明秫秫谷雨花。注:秫秫指高粱,花指棉花。

六月六,看谷秀。注:农历六月初六前后谷子就要秀穗

听说立了秋,快把花心揪。注:花心指棉花棵的顶心,俗称打花心。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麦子正适宜。注:指种麦子的季节,7、农业生产的综合性。

为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维护农业生态系统平衡,农业必须进行综合生产。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二)认识农村

农村,相对于城镇的称谓,指农业区,有集镇、村落,以农业产业(自然经济和第一产业)为主,包括各种农场(包括畜牧和水产养殖场)、林场(林业生产区)、园艺和蔬菜生产等。

简单而言,农村是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以农业为主要职业的的居民聚集地。

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社会经济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可分为四个阶段:

1、1949~1952年,土地改革时期。

农村进行土地改革,由封建地主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经济是主要经济成分。

2、1953~1957年,农业合作化时期。

农民进入合作社以后,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按劳分配制度,供销合作社也有了很大发展。

3、1958~1979年,人民公社时期。

实行人民公社后,破坏了农村已存在的集体所有制。由于“四清”和“文化大革命”推行左倾政策,农业生产和生产力都受到破坏,农村经济出现停滞。

4、1979年~至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二)农村的生活方式

1、农村劳动生活方式:有如下特点

(1)以农业为主监管他业的职业模式趋于多样化。

在农村,广大农民敕以生存的主要手段是从事农业生产,奉行以农业为主监管他业的职业模式。他们利用农闲时候外出务工、经商,从事副业生产。现在,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大量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分工,各种类型的专业户大量拥现,使农村的劳动方式日趋多样化。

(2)劳动时间分布的不均衡。

与城市居民日复一日的八小时工作制相比较,农民的劳动时间分布不均,受农时季节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还受植物生长期、生物特性的制约。(3)农业机械化程度在提高。

以前,以手工劳动为主进行农业生产是传统农村社会的基本特征。如今,农业机械越来越多地进入劳动领域。发达地区,耕地、灌溉、收割、运输、粮油加工等各方面都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但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广大山区,手工工具还被广泛使用。

2、农村消费生活方式:

人从出现在地球上起,每天都要消费。这种消费方式受时代和地域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农村消费方式有如下特点:

(1)生活的自给性强,生活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自给消费是我国农民消费生活的传统特点。在农村人们的许多生活用品(特别是食物)都是农民自己生产自我满足,不同于城里基本上依赖于他人。

随着农村改革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这种自给半自给的消费生活正在发生变化。农户的商品性消费迅速增加。

(2)消费水平低于城市,但正在迅速提高。(3)农村的消费方式向“富裕型”转变。

3、农村的婚姻生活方式: 主要有三种:

即包办婚姻。自由恋爱婚姻。介绍性婚姻。其他婚姻方式。

4、农村的丧葬方式。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丧葬方式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和变迁不断改变。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同时也受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宗教意识的不同。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丧葬方式的差异很大。

在我国历史上,有天葬、野葬、树葬、水葬、火葬、悬棺葬、土葬等多种形式。

天葬:藏族较为普遍的一种葬俗,亦称“鸟葬”。用于一般的农牧民和普通人。藏族佛教信徒们认为,天葬寄托着一种升上“天堂”的愿望。每一地区都有天葬场地,即天葬场,有专人(天葬师)从事此业。人死后把尸体卷曲起来,把头屈于膝部,合成坐的姿势,用白色藏被包裹,放置于门后右侧的土台上,请喇嘛诵超度经。择吉日由背尸人将尸体背到天葬台,先点“桑”烟引起来秃鹫,喇嘛诵经完毕,由天葬师处理尸体。然后,群鹫应声飞至,争相啄食,以食尽最为吉祥,说明死者没有罪孽,灵魂已安然升天。如未被食净,要将剩余部分拣起焚化,同时念经超度。藏族人认为,天葬台周围山上的秃鹫,除吃人尸体外,不伤害任何小动物,是“神鸟”。天葬仪式一般在清晨举行。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未经允许,最好不要去观看。

蒙古族传统的天葬仪式,是将“死者的尸体面孔朝天,盖上一块写有经咒的布,放在荒郊野外,任狐狸、狼、食肉性禽吞食。三天后,亲属前来探视,如果尸体被鸟兽吃得干干净净,或所剩无几,意味着死者生前行善,灵魂归天。如果动得很少或原封未动,就被认为生前作恶,连鸟兽都不愿啄噬。这时,就请喇嘛诵经超度,直到骨肉进入鹰狼之腹,才认为算是尽到了对死者的心意。

从古至今,人类在殡葬方式上除个别少数民族、佛教等是实行的单一的丧葬方式外,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普遍实行的是火葬和土葬方式相结合的墓葬方式。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大家之所以选择这种方式,而且恒古不变,主要是受“入土为安”思想和传统习俗的影响。

树葬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葬法,它的主要形式是把死者置于深山或野外的大树上,任其风化;后来,有的稍作改进的方式是将死者陈放于专门制做的棚架上。由于置放尸体后任其风化,故树葬也称“风葬”、“天葬”。

树葬没有墓穴,没有或者使用可降解的特制骨灰坛。它只作标记,如:仅在树下放一块石头,石头上钉一块铜板,写上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即可,或者在树上悬挂死者的纪念牌。不留坟头,不立墓碑,只占很少的土地。树葬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殡葬理念和行为之一。

而现代树葬是殡葬的一种新形式,就是人们以认养绿地的办法,植一些树木,将亲人的骨灰撒在树下。现代树葬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地面是没有任何殡葬设施的,而是以纪念树或自然石为标记。

(三)认识农民

农村经济社会调查报告

农村经济社会调查报告今年暑假,村里又有好几户农民建立起了新瓦房,这对世代“土房子,石桌子,篱笆墙”的山村来说可是件新鲜事,于是,今年暑假对村里经济进行了一番实践调研。安家庄......

农村经济社会调查报告

农村经济社会调查报告一、前言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当今时代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在中国总人口的所占比例巨大。将农村的经济发展起来,以提高全国的总......

农村经济社会调查报告(实用20篇)

报告的语言要力求简练明了、通俗易懂,能够让听众一目了然地理解我们的意思。报告的撰写需要反复修改和审校,确保语言通顺、表达准确。报告是一种对某一事件或情况进行详细描述......

农村经济社会调查报告(精选17篇)

报告还可以用图表、图片等辅助材料来增加信息的可视化效果,提高读者的理解度。在写报告之前,我们要通过充分的调研和资料搜集来收集必要的信息。对于不同类型的报告,可以根据具......

农村经济社会调查报告大全(22篇)

通过报告,我们可以向别人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思考过程。报告的开头部分应该简明扼要地介绍报告的主题和目的,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注意。在读取他人的报告范文时,我们应该保持批判......

《农村经济社会教案.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农村经济社会教案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农业经济管理教案 经济社会 教案 农村 农业经济管理教案 经济社会 教案 农村
[教案模板]相关推荐
[教案模板]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