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 获奖_登高一等奖教案

2020-02-27 教案模板 下载本文

登高教案 获奖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登高一等奖教案”。

《登高》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李抒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培养: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3、赏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吟咏,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2、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将诗人登高所见描绘成一幅画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教学重点】

1.把握意象,感受意境,体会情感。2.感悟诗人深处乱世却心忧天下的伟大情怀。【教学难点】学习诗人以天下兴旺为己任的使命感。【教学时数】1 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诗从字面上看比较容易理解,主旨也不难把握,但却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所以我打算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导入,通过对诗句中重点字词的讲解,以及多次地诵读诗歌,让学生在联系作者生平的同时,能够更加深入地领悟到诗人的伟大情操。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在小学时我们学过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和重阳有关的诗——《登高》。

二、鉴赏诗歌的方法

1、悉背景

2、抓意象

3、善联想

三、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一个有着“奉儒守官”文学传统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其诗不仅记录了唐朝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多年的社会情况,也生动的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达到了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这首诗是公元767年作者写于夔州。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般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郁闷,在重阳节这天抱病登台。

四、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配乐朗读,强调诗歌的诵读节奏。

2、学生初读诗歌,感受诗歌韵律美,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及停顿。

五、品读诗歌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问题1: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这六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六种:风、天、猿、渚、沙、鸟。描述词:急、高、啸哀、清、白、飞回。

“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

“猿啸哀”: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是欢歌笑语,不见半点伤心,是因为李白的好运与老杜的潦倒天差地别之故。由此可知,猿声无所谓哀与不哀,只是诗人的内心哀伤,所以猿声听起来才哀伤。“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鸟飞回”:鸟儿在秋天的疾风中盘旋。此诗中的鸟是一只还是一群?

都可以:一只鸟正好是诗人的化身;一群,鸟的一群正好反衬诗人的孤单。诗人后来在《旅夜书怀》中有一句诗:“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方法点拨:抓住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情感。

问题2:请同学运用想象的方式,将首联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成一幅画。点拨:一位年过半百而又疾病缠身老人,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在一个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茫茫苍穹,禁不住慨然长叹。这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

总结:十四字写六种景,形、声、色、态兼备,语言凝炼,对仗工整,可谓七律第一。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题:由颔联中的落木和江水,能联想到什么?先分组讨论,再派代表分析。明确:“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写这首诗时作者是已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意,传达出年华易逝的感慨。

“长江”:传递的信息是时间的无穷,给人一种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在无穷、永恒的时间前,更显得诗人的渺小!

总结:寓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情基调。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抒情。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问题: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讨论并分组回答)

明确:“万里”:写出了自己距离故乡之远,相隔千山万水,思乡之情,溢于 3 言表。

“悲秋”: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

秋: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天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悲秋,是我国文人墨客的一种传统文学题材。

悲秋: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

“作客”:诗中的作客,不是“做客”,意思是寄居他乡。漂泊他乡的人,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

“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杜甫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

“百年”:不是说一百年,也不是像书上注释那样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当时作者已经55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

“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更加沉重。

“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走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晚年的杜甫抱负未展,疾病缠身,家乡难回,知音渐少(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怎能不感慨万千?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

总结:短短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此诗千百年来为世人年称道不无来由。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叠加在一起的。这其中任意一种意思就足以让人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为了使这种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达,诗人在接下来的两个诗句中,对自己当前的处境又进一步做了具体揭示。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1: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环境,如何理解“艰难”二字。明确:“艰难”指国家艰难,更多的是指个人艰难。

杜甫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人,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的思想的核心。年轻的时候,杜甫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他的忠君爱国是真心实意的,骨子里的!儒士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是无论如何穷困潦倒都要心系天下,为国家担心!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己连住的房子都没有了,却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接着又叹道“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就像葵花向日一样忠于国家,心忧天下!

问题2:用自己的话说说如何理解“苦恨”和“停酒”? 明确:“苦恨”:欲为国出力,却无能为力。

“停酒”:因穷困和多病戒酒。

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该喝酒赏菊花。酒是中国人的最爱,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悲的感情。“浊酒”是不好的酒,酒味很薄。但是连这样的酒也不能够喝了,原因有二:一是潦倒,二是多病。杜甫本人喜爱喝酒,并在诗中多次提及,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长期的漂泊生活使诗人身染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总结: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本是为了祈求长寿,可是杜甫到了人生的秋天,得到的不是天伦之乐,功成之勋,不是荣华富贵,飞皇腾达,而是穷愁老病,百业无成,而是颠沛流离,形影相吊,此刻登高有何乐可言,只留满纸悲凉,满腹悲凉。

(学生再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美,在已经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注意读出情感基调。)

六、拓展练习

讨论:阅读《春望》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中诗人所表达感情。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明确: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情感: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八、结束语

今天,我们做了一次穿越,和大诗人杜甫一起完成了一次重阳登高。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请同学们铭记这位一生坎坷,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的杜甫,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的杜甫,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还挂念祖国兴衰的伟大诗人杜甫。

(学生诵读诗歌,品悟诗歌音乐美,完成背诵。)

登高获奖课件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登高获奖课件,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登高获奖课件

登高获奖课件1教学目标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2学情分析杜甫的《登高》感情浓烈深沉,适于朗诵,而......

《登高》教案

登高 杜甫一、登高登高为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风俗,古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有亲人团聚、登高饮酒的习俗。登高诗一、登高望远,思乡怀亲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

登高 教案

登高 教案备课人:刘建霞 教学目标: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教学重点: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教学难......

《登高》教案

一、导入1.考查格律诗文学常识。2.检查《使至塞上》的背诵情况。二、作者与背景简介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检校工部员外郎,而又被称做杜工部。祖籍襄阳(......

《登高教案 获奖.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登高教案 获奖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登高一等奖教案 教案 登高一等奖教案 教案
[教案模板]相关推荐
[教案模板]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