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_登高教案免费
《登高》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登高教案免费”。
杜甫《登高》教案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杜甫的诗《登高》,在学新诗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讲到知识。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
少陵野老,世称
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
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 杜工部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 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诗史,因其胸怀天下、忧国忧民,明清文人推崇他为 “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二、写作背景
受安史之乱的影响,杜甫一生坎坷,先后经历了读书与漫游、困局长安、陷贼为官、西南漂泊四个时期,而《登高》是写于哪个时期呢?我们来看一下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趁机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杜甫在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中抱病登台。
三、解题
说到登高,我们就会想起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登高是一种民间风俗,重阳节这一天,大家都会回到家乡与兄弟登高辟邪,王维表现的是对家乡的思念,而杜甫表现的是什么情怀呢?我们来融情入境的朗诵一下。四.朗诵
1.全班读
2.男生读,女生读
3.自己读,疏通大意 五.品味鉴赏
1.我们读完这首诗,有什么感受? ——悲凉
阴森
萧瑟 冷清 2.这种氛围是通过什么营造的呢?——意象 3.下面我们来找意象,看首联。
⑴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2)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3)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
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 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4)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1.语言精炼,对仗工整。
2.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既雄浑高远,肃杀凄凉的意境; 4.首联是写景,那颔联呢?——也是写景
(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怎样的图景?(请同学描述)(2)给人什么感觉————广阔深远
(3)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落叶归根,也许会加重乡愁,更加思乡。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3)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5.作者为何感慨生命短暂,在颈联他给出了答案(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2)什么叫登台呢?——登高
(3)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4)课后题:宋代罗大经指出《登高》的颈联,含有八层含义,找一找,本联共写了诗人多少层愁苦?
离乡万里、时值悲秋、漂泊他乡、常年在外、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思念家乡
(5)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自己的身世倍感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6.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2)国家连年战乱,作者心急如焚,只能通过什么来疏解?——酒(3)结果呢?为什么
——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 7.展示诗歌思路,思考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作者孤独凄凉,贫病交加,忧国伤时,消愁无门的思想感情。
登高 杜甫一、登高登高为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风俗,古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有亲人团聚、登高饮酒的习俗。登高诗一、登高望远,思乡怀亲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
登高 教案备课人:刘建霞 教学目标: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教学重点: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教学难......
一、导入1.考查格律诗文学常识。2.检查《使至塞上》的背诵情况。二、作者与背景简介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检校工部员外郎,而又被称做杜工部。祖籍襄阳(......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
《登高》教案杜甫 登高 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 2.诵读诗歌,以声传情。3.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4.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