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练习1教案_文言文虚词练习
文言文虚词练习1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文言文虚词练习”。
文言文虚词练习(一)
1、指出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
① 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04 全国卷)
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04全国卷)
③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04湖南卷)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04浙江卷)
⑤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05重庆卷)
⑥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05广东卷)
1、①连词,表示承接关系(或修饰)②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③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④连词,表示递进关系
⑤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⑥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2、比较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②余知而无罪也
③提刀而立
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A ①与③相同,②与④相同
B 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C ①与③不同,②与④相同
D ①与③不同,②与④不同
2、解析:B ①连词,表修饰 ②代词,你 ③连词,表修饰 ④连词,表假设
3、分别找出“而”的正确用法
A表并列 B表承接 C表转折 D表修饰 E表因果
①吾恂恂而起()②城入赵而璧留秦()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④黑质而白章()⑤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
3、DBCAE
4、说出下列各句中“而”的词类、用法和意思。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③ 劳而无所,必有悖心
④而翁长铨,迁我京都,则汝朝夕侍母
⑤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⑥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⑦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⑧余知而无罪也
⑨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⑩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⑴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⑵人而无知,与木何异
4、①⑤⑦连词,表修饰;┅┅地,┅┅着。或不译③表转折;却,但⑧代词,同“尔”,作宾语;你,你们⑥连词,表并列;又,还⑩连词,表因果;因此⑨⑵连词,表假设;如果②⑴连词,表承接;就,便④代词,同“尔”,定语;你的。
5、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5、无(A怎么 B什么,宾语 C什么,定语 D为什么 E多么)
6、加点的何与例句中加点的何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A 何可胜道也哉
B 何其衰也
C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D 何哉?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6、D7、下面句中“何”字与“吏呼一何怒”中的“何”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B.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C.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D.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7、D8、说出下列各句中“何”的词类和意思。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而此独以钟名,何也?
③大王来何操?
④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⑤将军待若子如是,何为而泣也?
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⑦汝幸而偶成,又何不幸而生于今日之中国
⑧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⑨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⑩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⑵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8、①疑问副词
②⑧疑问代词,为什么
③⑤⑨⑵疑问代词,什么
④疑问代词,做定语
⑥⑦副词,多么
⑩奈何:怎么办
⑴奈何:为什么
9、下列各句中对“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良乃入,具告沛公。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③赢乃夷门抱关者也。④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⑤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⑥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⑦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⑧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⑨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⑩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A.①⑤⑥|②③⑦|④⑧|⑨⑩
B.①④⑤|②③⑦|⑥⑧|⑨⑩
C.①④⑤|②⑥⑧|③⑦|⑨⑩
D.①③⑤|②④⑥|⑦⑧|⑨⑩
9、解析:C 副词,才,就 | 副词,竟然,却 | 动词,是 | 代词,你的10、下列各句中的“其”各是什么词?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① 汝其勿悲。
()
② 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③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④ 其孰能讥之乎?
()⑤ 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⑥ 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⑦ 此其志不在小。
()⑧ 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
()⑨ 出则不知其所往。
()⑩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10表婉商,副词)(表婉商,副词)(表推测,副词)
(表反问,副词)(表反问,副词)(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那(第三人称代词)河内
河东
11、指出下列各句中“其”字的用法。
①其志洁,故其称物芳(04天津卷)
②樊哙侧其盾一撞(04广东卷)
③其意常在沛公(04福建)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05全国之三)
⑤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04浙江)
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05重庆)
⑦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05山东)⑧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04湖南)
11、①第三人称代词
②第三人称代词
③第三人称代词
④第三人称代词(他们)⑤指示代词,远指
⑥第三人称代词
⑦指示代词,远指
⑧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12、比较下列各句中的“其”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 ②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③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
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⑥尽其肉,乃去
⑦饥寒切身,慈母不能保其子
⑧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修,君子不近
⑨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⑩其言简而明,信而通
A ①②④⑤⑥相同,③⑨相同
B ①③⑤⑦⑨相同,④⑧不同 C ②③⑤⑥⑦相同,④⑩相同
D ④⑤⑥⑦⑩相同,⑧⑨不同
12、D ①指示代词,那 ②副词,表反问 ③代词,其中的 ④人称代词,他的 ⑤人称代词,他的 ⑥人称代词,它的 ⑦人称代词,她的 ⑧ ⑨副词,表揣测 ⑩人称代词,他的13、指出下列各句中“其”的词类和意思。
⑪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⑫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⑬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⑭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⑮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⑯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⑰于乱石间择其一二而扣焉。
⑱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
⑲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⑳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⑵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⑶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⒂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⒃其信然邪?其梦邪?
13、①②③代词,他的,它的 ⑨第一人称代词,我 ⑤第二人称代词,你的⑥⑧指示代词,那,那个,那些
⑦指示代词,其中,中间的 ④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 ⑴⑵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哪里 ⑶副词,表感叹语气,实在,确实 ⑩表示婉商语气,可译为“还是”。⒂副词,表祈使,一定,必须⒃连词,表示选择,是┅┅还是┅┅
14、解释下列“且”字的意思
(1)不出火且尽()(2)兽相食,人且恶之()(3)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4)而所杀伤匈奴亦不下万余人,且引且战
()(5)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域之中()(6)且行千里,其人不知()
14、将
尚且
暂且
一面---一面
并且
况且
15.下列文句中,“且”作连词但用法
不同于其它句的一项是()
A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B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C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 河水清且涟漪
15C 尚且
其它都表并列 而且
316、对下列各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②不出,火且尽。
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④河水清且涟漪。⑤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⑥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⑦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⑧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A.①④|②⑥|③|⑧|⑤⑦
B.①|②⑥|③|④⑧|⑤⑦
C.①④|②⑥|③|⑤|⑦⑧
D.①|②③⑥|④⑧|⑤⑦
16、解析:B 连词,并列|副词,将要|副词,将近|连词,表递进|连词,表让步
17、比较下面“且”字的用法,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②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③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⑤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⑥不出,火且尽
⑦且立石于其墓门
⑧若属且为所虏
⑨见信死,且喜且怜之
A ①③⑦相同,②④⑥不相同
B ⑤⑥⑧相同,②③④各不相同
C ①与⑦相同,⑤与⑨不同
D ⑥与⑧相同,②与③不同
17、解析:D ①连词,表递进 ②副词,③副词,尚且 ④副词,暂且 ⑤副词,将近 ⑥副词,将要 ⑦连词,并且 ⑧副词,将要 ⑨副词,一方面„„一方面„„
18、对下列各句中的“乃”字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陈胜吴广乃谋曰
②若事之济,此乃天也
③家祭无忘告乃翁
④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⑤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⑥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⑦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A ①④相同,⑥⑦不同
B ①②④相,⑥⑦不同
C ①④⑤相同,②⑦相同
D 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18、解析:A ①副词,就 ②副词,是 ③代词,你的 ④⑤连词,于是,才 ⑥副词,竟 ⑦副词,只,仅仅
19、写出下列句子中“若”的用法和意思
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
③余悲之,曰:“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④竖子不足与谋,若属皆且为所虏
⑤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⑦言之,貌若甚戚者
19、①表类比;好比,如同,好象
②表接近、相似;相当,相似
③作定语;你的、你们的 ④作主语;你,你们
⑤指示代词,作定语;那,那个
⑥表假设;假若,如果
⑦表揣测;似乎,好象
20、对下列各句中“所”字的分类,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父去里所,复还
②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安之
③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
④抚军不忘所自
⑤太祖为流矢所中
⑥皆生毛,长一寸所 ⑦夜以火指鼓所
⑧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A.①⑥|②⑦|③④⑤⑧
B.①②⑥|③④⑤⑧|⑦
C.①⑥|②③④|⑤⑦⑧
D.①②⑥⑦|③④⑤⑧
20、解析:A ①⑥表数目;②⑦表处所;③④⑤⑧助词
421、指出下面句子中“而”的意义或用法。
①蟹六跪而二螯。()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④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⑥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⑦吾尝终日而思矣。()
⑧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1.①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②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③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④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⑤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⑥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⑧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22、指出下面句子中“乃”的意义或用法。①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②良乃入,具告沛公。()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⑤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⑥今君乃亡赵走燕。()⑦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⑧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⑨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⑩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22.①表示顺承,可译为“就”“于是”。②表示顺承,可译为“就”“于是”。③表出乎意料,译为“竟(然)”。④表出乎意料,译为“竟(然)”。⑤表转折,译为“却”。⑥表转折,译为“却”。⑦表轻微的转折,译为“才”“这才”。⑧表轻微的转折,译为“才”“这才”。⑨表第二人称,译为“你的”。⑩表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23、指出下面句子中“其”的意义或用法。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④则或咎其欲出者。()⑤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⑥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⑦其皆出于此乎?()
⑧其孰能讥之乎?()⑨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⑩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3.①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他、的。②用作第三人称,他。③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④指示人、事、物,那。⑤指示人、事、物,那。⑥其中,其中的。⑦表示测度语气,可译为“大概”。⑧表示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⑨ 副词,表祈使,一定。⑩表示婉商语气,可译为“还是”。
24、下列“所以”的意义不同于其他几项的一项是()
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4.D(表手段,方式,译为“靠他来”)
(二)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缟为冠也,而越人徒跣剪发,游不用之国,欲无穷得乎?”
25、选出与“而徙于越”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缟为冠也,而越人徒跣剪发。
B、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C、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D、吾尝终日而思矣。25.B(表顺承。A:表转折。C:你。D:表修饰)
26、选出与“或谓之曰:„子必穷!‟”中的“或”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或曰:“此鹳鹤也。”
B、或师焉,或否焉。
C、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D、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26.C(表选择的连词,译为“或者”,其余译为“有的”)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文言文虚词的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指导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文言句中的翻译;三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5个:之......
知识点1 文言实词1.通假字辨析。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通假字数......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教学目标:掌握15个文言虚词教学重难点:掌握15个文言虚词教学时间:5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而一、第二人称代词,可译成“你”“你的”。某所,而母立于兹。二、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