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审题训练”教案_作文审题训练教案
“作文审题训练”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作文审题训练教案”。
“作文审题训练”教案
武汉市光谷第二高级中学
陈学富
【教学要点】
1、依据教学大纲,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查的要求。
2、了解高考作文审题原则。
3、掌握高考作文审题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掌握高考作文审题的技巧。【教学方法】讲练议结合 【教学过程】
一、审题方略
考场作文的审题一般从题目(或话题)、材料、提示和要求四个方面人手,重点在于把描写作范围、写作重点,掌握作文限制,找出写作意图和写作的切人点。
方略一:从题目或话题中把握写作的着力点。
高考作文中的题目或话题是对考场作文内容的严格限制。因此,审清题目或话题,就可轻而易举地把握住写作的着力点。
1、如果题目或话题是一个字或一个词语,就要搞清这个字或这个词语的含义以及它所涉及的范围。
如2005年北京卷作文题:以
又如:2005年重庆高考作文·自嘲”,其含义是自己嘲笑自己,写作范围只能是自己,而不是他人,是对自身缺点和自身不利处境的富有智慧和幽默感的认识,这就是文章的着力点。
2、如果话题或题目是一个偏正词组,除搞清中心词的含义外,还要注意其限制成分所限制的内容,而且限制词就是写作的着力点。
如2005年山东试题
3、如果话题或题目是一个或几个并列概念,那么辨明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写作的着力点。
如2005年全国卷Ⅱ以《位置与价值》为题写一篇作文,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关系:找准自己的位置有利于实现自己的价值,如对自己缺乏认识,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就很难实现自己的价值。明白了这种关系,也就知道了写作的着力点。
4、如果话题或题目是一个动宾(动补)词组或一个句子,着力点在动词(或谓语)上。
如2005年天津卷作文题:(留给明天),“留”就是文章的着力点,到底留什么给明天呢?放飞的理想,可以写许多内容。又如2005年辽宁卷作文题:《今年花胜去年红)着力点在“胜”上,可以运用对比方法写出生活的今胜昔,事物的新胜旧,人物的坏转好。
5、如果话题或题目是一个问句,着力点在疑问词上。
如”历史岂容篡改”着力点就在“岂”上,从这一“岂”字上,我们就可知道,对“篡改历史”的行径应持坚决反对和彻底批判态度。
6、如果试题是一个不完整结构,着力点就在省略部分上。
如“假如给我„„„”究竟给我什么,这是考虑的重点。从“假如”来看,应是现实生活中还未实现,只是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至于这个东西是什么,我们就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去填补。比如给我“一双慧眼”,就可写用它来辨别真伪优劣、区分好坏敌友,以整治不法之徒;维护人民和国家利益等。
方略二:从材料上把握试题隐含的信息点。
作文的材料不仅具有引出话题(或题目)、阐释话题(或题目)的作用,而且它还具有提示写作的功效。因此在写作前,一定要搞清材料写的是什么,隐含着什么信息,这样才能摘清内容上的限制。
1、故事性材料。不管是历史故事、现实新闻、寓言故事、童话故事,写作的隐含信息就在故事的寓意中。因此写作前必须读懂故事,理解其寓意,然后根据其寓意,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
2005年山东卷作文题:
皇帝要建宫殿,召集百匠。木匠和石匠暗中竞争,木匠责备小徒弟,小徒弟心中不平,将木匠的尺于弄短了一截,用短的尺子量过的木拄就做短了,可木拄等材料都是进贡的木材,非常珍贵,木匠和徒弟都面临杀头的局面。在焦急中,石匠想了办法,在石柱上加了一块东西,石柱凸起一决,将局面挽救。木匠和徒弟不但得以保存性命,并且石匠的这种方法形成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沿袭下来。
这则材料说的是石匠在木匠面临杀头的时候,果断地采取措施,给木匠以帮助,不仅救了木匠,也使自己的建筑形成了新的风格,得以流传。其寓意就是:给别人以帮助,自己也受益,双方都可得到好处。
2、话语性材料。即所给材料是一句或一段话,让考生根据话语进行写作。一般来说,其隐含点就在这句话或这段话的指向上。
2005年湖北卷作文题的材料是: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平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改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平其外,故有高致。以上是王国堆(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
根据材料谈谈对人生、事物的看法。体裁不限。不少于800字。
这个命题是一个具有一定隐蔽性的关系型话题作文,要搞清写作的指向,必须理解这则材料写的大致意思:诗人要写好诗歌,对宇宙、人生必须深入其中,又要跳出其外。很明显,命题者的用意是让学生用王国维的创作态度“入内出外”来看人生、看事物。即对人生、事物既要深入其中实践、体验、研究,又要跳出其外客观观察、分析、评价;既认清现实,同时又不屈从命运;既继承传统,同时又有所创新;既给以自由,同时又正确引导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的方向。
3、多则材料。如果所给的是几则材料,则需要将几则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概括出其中隐含的信息点。
2005年上海卷作文题:
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之外,以下现象也大量进入我们的视野,请看一组社会广角—— 镜头一:武侠小说风靡了几代读者,其实以侠为人格理想,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精神传统;言情小说则往往将花样年华与感伤情感交织在一起,这都是作品吸引众多青少年读者的原因。
镜头二:中学时代《同桌的你》流行歌曲,唱出了莘莘学干的生活,幼稚与成熟、青春与成长、追求与迷茫,都是一种难解的情结,在校园的绿草地上总有它的一席之地。
镜头三:时至今日,广告已成铺天盖地之势,连世界名曲也进入了某些品牌的广告。于是,高雅的古典音乐在一些青少年的耳中成了商品而非音乐旋律。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卡通、音像制品、韩剧、休闲报刊及时装表演等等,因此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
这是—个十分贴近中学生生活的话题。看武侠小说,唱流行歌曲,钟爱卡通、音像制品、韩剧,把古典音乐当非音乐旋律,喜欢休闲报刊及时装表演等,这是每个中学生都曾有过的经历。然而每种文化的流行对中学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各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审视以上相同点,以辩证的观点分析其现象、原因、影响优劣,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这就是材料隐含的信息点。
4、想象性材料。就是考题为学生提供想象性材料,点出想象性范围,让考生根据提供的想象性材料和范围,创造新的形象,表达新的思想。此类作文的隐含点是在材料的触发点上。
1999年高考试题:
随着人体器官移植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功,科学家又对记忆移植进行了研究。据报载,有些国外科学家在小动物身上移植记忆已获成功,他们的研究表明:进入大脑的信息经过编码储存在一种化学物质里,转移这种化学物质,记忆也随着转移。当然,人的记忆要比动物复杂得多,也许永远不会成功,但也有科学家相信,将来是能够做到的。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的话,它将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写一篇文章。
这则材料提供的想象的基点是:记忆移植已经具备了成功的可能性,那么考生在写作时应对人的记忆可以移植持支持、肯定态度,至于移植后产生的效果则可以进行大胆的想象。既可以写移植后的好处多多,也可以写移植后引起的负面效应。
5、图画性材料。即所给材料是一幅或几幅图画,让考生根据图画作文。对这类试题,其隐含点就在画意上。只有读懂画意,才能找出写作的方向。因此面对画面,考生要仔细观察画面内容和画外语言提示,把画面内容与画外提示语结合起来,考虑其寓意所在。
2005年福建考题:
画面内容是两个圆,一个规范,一个多角,规范圆的提示是“我规范,我稳定,我周长短,面积大„„”,多角圆的提示是“我新颖,我多变,我周长长,面积小„„”,把图和提示结合起来,可以明显看出,这幅图要反映的意思是:“规范”与“新颖”,“稳定”与“多变”,两种状态各有优点与不足。由此我们联想到社会现实,可以找出许多信息点。如:1.世上万物各有长短;2.人生既要稳定又要灵活;3.圆是核心,万变不离其宗;4.圆滑与棱角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等等。
方略三:从命题提示中把握写作的关键点。
话题作文或材料作文一般在材料之后都有一段关于写作的提示,这段提示对打开思路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认真阅读命题提示,则可帮助我们打开写作的思路。找出写文章的关键点。
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作文材料下面的提示是这样: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请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写一篇丈章。
这段解说规定写作内容的关键点是现实生活中与寓言类似或相反的事例,这就告诉考生既可以写现实生活中类似“智子疑邻”的情况,也可以写现实生活中与“智子疑邻”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这就提示考生写作的重点是在辨明二者的关系上,只要搞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写作就找到了关键点。
方略四:从命题要求中把握形式上的限制点。
试题要求是对考试作文形式的限制。把握住考试要求,可从标题、立意、文体、字数上达到命题人要求的标准。
2005年重庆高考作文的要求是:
1.以
这个要求规定了写作的文体和字数,(筷子)一文只能写成说明文,200字以上;(自嘲)一文不能写成诗歌,其他文体均可,字数600宇以上。
2005年全国卷(河南等地)作文的要求是:
以“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为话题写一篇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且不少于800宇的作文。
这则要求中的“三自”,是话题作文的共同特点,指明话题作文在立意、文体、题目上是开放性的。它告诉考生,只要围绕话题,可根据要表达的内容自己来确定中心,自己拟定题目。既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写成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还可写成散文、小说,编织故事、剧本,甚至可以写成诗歌,但有一点是限制的,即字数只能在800字以上。凡立意与话题不合,文体写的“四不像”,没写题目,字数不足800字者,均不符合试题要求。
二、审题易误点
1、不解题意,仓促下笔。
2、不懂材料,胡乱引申。
3、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4、不看要求,超出范围。
三、名题点拨1、2005年上海春季招生考题
心是一扇无形的门,有的人紧紧关闭,有的人半虚半掩,有的人全然敞开,于是心灵世界就有了不同的色彩,人生的舞台上便演绎出各不相同的故事。
请你结合白己的感受,写一篇1000宇左右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题日自拟。
点拨:上海市春季招生这道作文考题,与往年不同的是:只有材料,没有明确的话题,只是让谈感受,审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分析,这则材料写了“心”的三种状态,提示了三种状态下出现的不同结果,其中隐含的信息是“我们对人要敞开心扉,不能封闭,不能半虚半掩,这样才能与人心心相印,演绎出快乐的人生”。2、2005年北京一黄冈高考冲刺预测试卷一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跳水皇后伏明霞站在跳板上微微一闭眼,平静一下心态,然后往下一跳。那优美的姿态,那微小的水花,那高超的技术,赢得了阵阵掌声,、然而这一切发生在几秒钟的时间内,瞬间的美丽也许更震撼人的心灵。生活中存在许多类似的情况,只是我们没有发现罢了、你经历过吗?你看到过吗?你感受过吗? 请以“美丽的瞬间”话题写一篇文章 点拨:“瞬间”的含义是指时间短暂,它可能是几秒钟,也可能是几个小时,可能是一次擦肩而过,也可能是一次会面,一次短暂的遭遇,一个激动人心的场面„„“美丽”这个词的限制范围较广,凡是可以让人留恋和回味的,引起人愉悦情怀的人,事、物等都属于美丽的范畴。此文让写的内容应是让人留恋回味的短暂的一次会面、遭遇和场面等。3、2005年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练习
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景中觅得了闲适淡远;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中找到了精神归宿;来自清在月下荷塘的美景中偷得了片刻的宁静和欢愉;李乐薇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固„„我们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请以“自然与心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点拨:从材料来看,材料中列举的几个事例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自然环境中得到了精神和心灵的安慰,很明显,是让写人在自然中的感受,话题“自然与心灵”是一个并列概念,文章的重点应放在阐述“自然”与“心灵”的关系上。
四、作文审题训练
读下面一则寓言,自选角度,联系实际写篇议论文。
有个赵国人要卖掉一匹骏马,在集市上站了三天,却无人问津。他要求伯乐到集市上绕马看一看,离开时再回头瞧一瞧。伯乐这样做了,马价一下子提高了十倍。
[写作导引] 审读此题需要理清事件或现象的参与者,清理影响事件或现象的参与因素,要特别注意挖掘议论对象的隐蕴信息。例如,言其“骏马”并无明其为“千里马”,伯乐也不曾说三道四等。文中对“赵国人”也没有感情倾向的暗示,我们可以肯定,可以否定。隐蕴信息开发,给多角度立论以启发,往往决定着文章的广度和深度。略举几个角度,阐述写作此题的立意方向。
①卖马人自己卖不掉马,转而邀请伯乐,说明:善于利用外在条件/善于借助有效的帮助是成功者的诀窍之一。
②卖马人在商品经济市场中迎合消费者追求“名牌”的心理,是识时务者。可选立论方向为:识时务者为俊杰。
③卖马人邀请伯乐“出山”,是一种起用人才之举,也是一种“广告”意识,可立论:任用人才/提倡商品“包装”。
④只因伯乐“虚晃一枪”便“马价十倍”,可见买马人盲目崇拜名人,也可见买马人判断马的标准不当,只追求“名牌效应”。
⑤伯乐走马观花式的“相”马,原因是——见利忘义,暗箱操作?无论如何总是一种对人对己不负责任的态度:请专家慎行。
⑥由伯乐和骏马之间的关系可知:才能十机遇=成功。
⑦就全文看可否谈经商的规则,并引申论证竞争社会的游戏规则。
编号:课型:作文指导课主备人:袁颖时间:月日“作文审题训练”教案【教学要点】1、依据教学大纲,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查的要求。2、了解作文审题原则。3、掌握作文审题的方法......
作文审题训练教案(一课时)一、教学目标:通过数种实例讲解,提升学生审题能力。二、教学设计:1、利用多媒体展示训练材料;2、组织学生参与竞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3、五则材料三则......
作文审题训练教案备课时间:2011年8月 上课时间:2011年9月 课型:复习课教学方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1、让学生明确审题的步骤。 2、通过一些方法的指导和训......
作文指导课:审题训练教学目的 继续训练审题、构思能力 教学重点 审题、构思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作文题] 生活在集体之中,你一定有过与人合作的经历,如相互切磋学习经验......
作文审题训练 1.奥巴马漫画**《纽约邮报》刊登了一幅批评美国经济政策的漫画,作者用大猩猩来影射新总统奥巴马,新闻集团因此遭到近千美国民权人士围堵。对于美国媒体来说,挖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