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教案_说明文阅读教案
说明文阅读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说明文阅读教案”。
阅读以下文章,完成文后问题.①我接触了许多“沙尘暴”的作品,有书,有报告文学,有新闻报道等。总的感觉是,传媒对沙尘暴有一种“妖魔化”的倾向。概括起来,媒体对“沙尘暴”的描述是这样的:一是“沙尘暴”是人类破坏环境所遭受的处罚;二是“沙尘暴”近些年来越演越烈;三“沙尘暴”极具侵略性和进攻性,正在一步步地通过制造荒漠来吞噬人类的家园。
②其实对于沙尘暴的描述,至少应该建立在这样几个知识背景上,一个是关于自然区划,一个是沙尘暴的历史。
③首先是区划的概念,地球表面是由不同尺度的自然带控制的,大尺度的是全球气候带,气候带决定一个地区最基本的状态:如热带、温带、寒带等。小尺度的是按地貌、植被、气温、降水等划分的自然区划,比如按不同的降水量我国可以分成湿润区,干旱区,半干旱区等。
④一个地区是否成为干旱区和沙漠,最根本的是由这一区域的降水量决定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如果大的气候条件不变,沙尘暴或者沙漠,是不具有侵略性的,因为自然已经为其划定了界限,用不着担心沙漠会逼近北京城。我们从许多研究著作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沙尘暴是古已有之,是有周期性的。而且今天的沙尘暴并不比过去更猛烈。
⑤沙尘暴之所以古已有之,是因为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就已隆起,它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造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要素,而这些与人类的活动无关。
⑥人类的活动如果正逢气候变干的周期确定可以加剧沙尘暴的强度,因为人类的活动将覆盖植被的地方变成了裸露的土地,有一个事实可以说明这一点,就是中国“农牧交错带”的北移西进,从黑龙江大兴安岭南端到青海湟水谷地,长逾2000公里、宽200—300公里、年均降水400毫米以下的一条狭长地带,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的“农牧交错带”。这一地带是有森林的草原向典型的草原的过渡带,但由于人类的活动加剧,使这一狭长的农牧交错带北移了大约400—500公里,西进了大约1000公里。这使农牧过渡带完全进入了只适合进行牧业生产的草原带,当农业的铁犁犁开草根盘结的土地,就为沙尘暴提供武器,仅仅在这个意义上才能说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沙尘暴。在北移西进的农牧交错带上发生的沙漠化和沙尘暴埋城毁地的情况,只能怪人类自己。
⑦________________?许多媒体都鼓吹“造林万能论”,在媒体的片面宣传下,社会中仿佛患上了一种“树林崇拜”症,过分夸大了树木的功能和作用,北京来了沙尘暴,人们想到的是种树,于是有了“三北防护林”等宠大的造
林工程。
⑧按照地理学的自然带和地域分异规律,处在什么自然带上,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⑨沙尘暴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它只是自然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如今,越来越多的科学研就正明了这一点,如,科学家发现沙尘暴能为海洋生物带来丰富的饵料,来自美国的科学研究表明,沙尘暴加入了全球碳循环的过程,它为海洋浮游植物带来了生长必不可少的元素铁,而海洋浮游植物在吸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方面竟与陆上的森林等平分秋色,因此,可以说沙尘暴是抵抗全球变暖的“幕后英雄”。
⑩当然,我们不是要美化沙尘暴,我们只是希望客观地看待自然界的每一个现象。
1、通读全文,请你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题目。并写出本文的写作顺序。(3+2分)
2、第六段的“这一点”具体指代什么内容。并在第七段划线处,写出概括语段内容的语句(2+2分)
3、请分析句中划线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这一地带是有森林的草原向典型的草原的过渡带,但由于人类的活动加剧,使这一狭长的农牧交错带北移了大约400—500公里,西进了大约1000公里。
4、请找出第六段、第九段所用的说明方法,并举例分析其作用(至少两种
6分)
5、阅读原文,结合你对沙尘暴的了解,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写一段“沙尘暴的自述”。(6分)
说明文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说明文的大致内容,弄清说明对象,学会给文章拟题。
2、培养学生判断和分析说明方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捕捉、筛选、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
4、把握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正确理解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作用,准确地对词语的作用进行评析。教学重点、难点
1、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
2、重点掌握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 方法和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学会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开门见山,直接进入说明文复习
二、发放试卷,提问并总结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步骤,学生答题
第一遍,速读感知课文的整体内容,明确说明的对象,获得对文章的总印象。第二遍,结合文章所提问题。明确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和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特点
第三遍,带着问题在原文中找答案,答题。
三、结合文章,讲解说明文的阅读及答题方法。
(一)粗读文章,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内容。
(二)精读课文,回答问题
1、结合第一题复习说明对象及说明顺序。学生回答自己给文章所拟题目 出示拟题方法:(1)以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为题
(2)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或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作为文章的标题
简要复习说明顺序
2、结合第二题复习说明内容的有关题型和答题方法。完成练习。
3、结合第三题复习说明文语言的有关题型和答题方法。完成练习。代词指代内容;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
4、结合第四题复习说明方法的有关答题方法。辨识说明方法,举例并分析作用。完成练习四(1)学生试找文中说明方法,并回顾常用说明方法 第六段: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第九段: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2)将剩余说明方法给学生补充。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事例、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
分类别: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说明,条理清晰,有条不紊,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突出强调地说明了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事物特征)。
下定义: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对被定义概念作简明扼要周全严密的规定,揭示了事
物的本质属性,多用于介绍科学知识,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更具体深刻的突出强调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横比和纵比)
举例子:举有代表性的例子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增强说明力。
打比方: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化复杂的科学道理简单化,化抽象为具体,易于理解接受。
列数字:运用准确的科学数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易于读者接受。
画图表:运用图表辅助文字说明,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体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引用: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引用神话故事等,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事物的神秘色彩,增强说明的情趣性,权威性。
5、结合第五题复习说明文的运用。
四、学生完成自己手中资料的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学习目标:1、复习说明文的一般常识。 2、掌握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教 时:一课时教学内容:一、说明文的一般常识1、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的目的......
说明文写作4月23日 星期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说出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掌握写作技巧2、选择身边熟悉的事物,运用写作技巧,写出一篇说明文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
【备考指导】 1.分值与题型从题型上看,多为简答题,次为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从考点上看,考查的重点放在以上“能力要求”中的七点上从分值分配上看,一般为6—14分,占试卷的5%—12......
说明文阅读复习课教案【复习内容】 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一) 【复习目标】1、了解中考说明文阅读要求及命题方向 2.了解说明文的相关常识。3.初步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技巧、方......
中考说明文阅读指导教学目标:1、明确说明文考查的主要内容。2、总结中考说明文考查题型,找出应对策略。 教学重点:明确题型,总结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中国石拱桥》的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