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学反思及教案_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教案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学反思及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教案”。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用大概20分钟让同学们欣赏《梁祝》,浓缩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听赏体验为主,设计与课堂目标有直接关系的问题。先是提出思考问题再播放音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通过自己的感受再用语言表达出来。整节课下来,发现内容容量大了,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得不够恰当,上起来很仓促。教学目标是很明确的但在引导和启发学生的过程中,不够委婉,没有作到深入浅出。最大的问题就是:只是表面的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没有很好的掌握学生在这学段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首先,内容过多。呈示部:引子——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20分钟的时间要上完这些内容,容量大了。在上课的整个过程中,有被追着跑的感觉。时间安排得也不够恰当,很多地方该细讲的都没有花时间。
二、在教学过程中。导入这一环节老师演奏主题旋律,很好的提起了同学们的兴趣。而在后面介绍作品引导学生讲述故事情节时,略显仓促。
三、讲解概念。在欣赏音乐之前,先把协奏曲的概念直接摆出来,感觉有点突然,需要斟酌。这一环节,可调整为:把协奏曲的概念放到全曲欣赏完后总结时再概括,直接讲述“小提琴协奏曲”的概念。在讲解“小提琴协奏曲”的概念时,可抓住“协”字做文章,“协”即“协助、合作”之意,更贴近生活,从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四、开始欣赏音乐。在欣赏每个音乐主题前,先结合音乐要素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且目标明确。这点是非常好的。如在听赏引子(写景)部分时,提问“这段音乐的旋律使大家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经过教师的提示,学生会通过自己的听觉感受并结合导入部分的歌词,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联想到的画面。但在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没能把《梁祝》的“爱情主题”升华到现实生活中,故有误导的倾向。如能委婉的把“爱情的主题”升华到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中,可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并及时引导、鼓励学生建立起对周围的亲朋好友、所有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对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挚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最后深化主题,总结课堂做的较好。
(附本节课教案)
教案
教学课题: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教学性质:音乐欣赏课 教学目的:
1、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全曲,让学生喜欢以中国民间传说《梁祝》为题材的音乐,能受到梁祝的真挚爱情及对封建势力强烈反抗精神的 感染,产生对这一爱情悲剧的理解与同情。
2、初步认识奏鸣曲式的基本结构,掌握协奏曲概念。
3、通过每个小标题对应的乐段欣赏,能将理性分析与情感抒发相结合并展开一定的联想。
教学重点:1.通过音乐要素体会音乐情感变化
2.熟悉主要段落旋律
教学难点:认识该作品的重要地位及中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小提琴 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下册。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何占豪、陈钢作曲。1959年写成并首演。当时作者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生。他们为了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选择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作品从故事中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既有交响性又有民族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演奏一段小提琴旋律,同学们听听是否熟悉?出自于哪个音乐作品?”(表演)
“熟悉,《梁祝》”(学生回答)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音乐故事。
二、作品创作背景简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何占豪、陈钢作曲。1959年写成并首演。当时作者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生。他们为了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选择了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为题材,以越剧音乐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如今已列入世界名曲,又称为Butterfly-loves(《蝴蝶的爱情》)。
三、协奏曲简介
协奏曲是指一件或多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相互竞奏,并显示其个性及技
巧的一种大型器乐套曲。
四、曲式结构分析
五、按结构分小标题欣赏全曲
引子:乐曲一开始由长笛奏出了华彩的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
呈示部:主部主题──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译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少人听了段旋律都为之陶醉。作者在选取这段主题时可是费了一番苦心。当年他们还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何占豪曾在杭州越剧团当演员,他对越剧音乐既熟悉又喜爱。在创作《梁祝》时,故事流传在浙江一带,越剧是浙江的代表剧种,他决心从越剧音乐中取材。据平时的观察,许多越剧名演员,不论他们演出任何剧目,只要唱到一段唱腔时,台下都会博得热烈地掌声为之呼应。作者抓住了这段唱腔作为《梁祝》中“爱情主题”的基本音调。这段主题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调。)
副部主题──与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转入活泼、欢快的回旋曲。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描写梁祝同窗共读时的生活情景。快板过后,音乐转入慢板,副部主题中的结束部。在弦乐颤音的衬托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就要分别,音乐表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依恋之情。定音鼓低沉的音响预示出不详的事情就要发生。
展开部:由三部分构成,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
铜管乐奏出了表现残暴的封建势力的主题。紧接着小提琴采用戏曲的“散板”节奏,奏出英台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乐队以强烈的全奏,衬托着主奏小提琴猛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主题。逐渐形成了矛盾冲突的高潮,越来越激化,但音乐突然停顿下来,又转入慢板乐段──“楼台会”这时大提琴与小提琴对答式的手法“一问一答”,如诉如泣的曲调。接下去音乐急转而下──哭灵投坟,乐曲运用戏曲中的紧拉慢唱的手法,将祝英台悲切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至。锣、鼓、管、弦齐鸣表现祝英台纵身投坟,全曲达到了最高潮,乐队奏出赞颂的音调。再现部:引子的音乐素材,神化的意境。“化蝶”
六、《化蝶》歌词全班朗诵
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人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恋祝英台。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彩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
(所有的人都被梁祝二人所感动,对他们的命运给予同情,人们不甘于悲剧的结局,因为我们都憧憬未来美好生活。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去寻找真正属于他们幸福,而给人间留下了无限地遐想。)
六、总结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欣赏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全曲,我们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是那动人的音乐调动了我们的情感,让我们时而欢喜、时而忧伤、时而悲愤、时而憧憬等等。人的一生所能经历的情感是有限的,而置身于音乐之中,我们的人生就会丰富了许多许多,通过这首作品,也告诉我们人间最可贵的就是真情。这首作品是中西结合的完美瑰宝,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更是彰显了中国的求同存异,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教案课型音乐欣赏 课时一课时 年级高一年级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梁祝》,提高学生感受、分析、鉴赏音乐作品的......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之教学反思(集锦17篇)由网友“南方华泰”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之教学反思,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学设计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课型 音乐欣赏 课时 一课时 年级 初二年级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理解、分析《......
2017第二学期飞林学校教研节活动音乐欣赏拓展课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课型 音乐欣赏 课时 一课时 班级 七年级一班 授课老师:叶煌生 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让学生充分......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听后感音乐让人陶醉,音乐让人感动。从小就喜欢音乐,聆听着每一首自己喜欢的歌。静下心来,细心聆听这段经典的感人音乐,一个民间凄美感人的爱情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