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整合教案_四上语文单元整合教案
四年级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整合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四上语文单元整合教案”。
《古诗词三首》《桂林山水》
备课人:寿光市圣城中学 王伟
【课 型】
预习指导课 【学习目标】
1、会认读10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青螺、潭面、敬亭山、波澜壮阔、屏障、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掌握多音字“似、卷”。
2、能借助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能背诵古诗。
3、熟读课文,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并且做好批注;
4、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做批注、提出问题; 【课前准备】 PPT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古诗词三首
一、自读课文,并作标注。
自读古诗词要求:(PPT出示第3张)
以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读准字音,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
二、再读课文,理解古诗的含义
1、借助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2、熟读成诵。
三、检查预习情况
古诗内容我先知:(PPT第7张)
1、《独坐敬亭山》是()诗人()写的。描写了敬亭山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2、《望洞庭》是()诗人()写的。描写出一幅优美的(),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之情。
3、《忆江南》是()诗人()写的,通过回忆曾经游览()时所留下的印象,赞美了()。
桂林山水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同学们,大自然中很多壮观的景象让我们叹为观止。2.首先老师给来两幅图片,看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出示ppt第9页、第10页)3.师: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桂林山水》,共同领略它的独特景色。
二、我能读课文
1.(出示ppt第11页)师:同学们,我们来第一遍读课文,要将课文读正确标出自然段序号,用钢笔圈出生字,划出生字带的词语。
生:读课文。
2.师:同学们第二遍课文,将课文读通顺流利,注意这些字的正确读音(出示ppt第12页)
3.师:继续读课文,划出词语,联系上下文或者借助词典理解它的意思,并且做批注。有疑问的做标记,待会老师与大家共同解决。
生:读课文,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讨论。
三、课文内容我知道。(出示ppt第14页)
1.师:同学们,小组成员比赛读,一定要认真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想;
2.师:读课文时,同学们理清课文思路,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我们下一节课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四、检测关
1.第一关:课文内容知多少(出示ppt第15页)
《桂林山水》围绕“ ”,描写了漓江的水具有、、的特点;桂林的山具有、、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 之情。【桂林山水甲天下 静清绿 奇秀险 喜爱】 2.第二关:生字新词我会写。(出示ppt第16页)wú xiá fěi cuì pān dēng()()
()
fēng luán xiïng wěi
ài shān luî tuï()()()wēi fēng wù lì lián mián bù duàn()()luï liâ píng zhàng()()3.第三关:好段我来读。
熟练朗诵课文第二、三段:写桂林山水的景象;(出示ppt第17、18页)
五、质疑问难,提出问题。(出示ppt第19页)
1.师:同学们提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大家一起解决;
生:„
2.师:根据你在文中做出的的批注,提出你自己的疑难问题;
六、教师总结下课
【教学反思】
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寿光市圣城中学 王伟
【课型】
精读引领课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青螺”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能够背诵默写三首古诗词。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学重点】
背诵默写古诗词。【教学难点】
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课前准备】 PPT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师: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生:李白 杜甫(诗仙、诗圣)
2、师: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二、释题,简介背景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新诗《独坐敬亭山》。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PPT第3张、第4张)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提出自读要求(PPT出示第5张):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提出问题: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四、小组合作学习
师 :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试着说一说诗句的诗意。(PPT出示第6张)
五、全班交流
1、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师:在自学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独:独自 厌:满足 闲:悠闲
2、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这首诗的大体意思? 生:........(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教师总结。(PPT出示7-8张)
六、学法指导(PPT出示第9张)
读好题目、了解作者及背景
看注释、想画面,理解诗意
反复品读、体会感情
《望洞庭》
一、交流学法,自学古诗
《独坐敬亭山》中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刘禹锡的诗歌,用我们刚学到的学习方法自学《望洞庭》。(PPT第10张)
二、自由吟读
1、了解作者。(PPT第11张)
2、提出自读要求:边读边参阅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PPT第12张)
三、点拨理解,描绘诗意
1、点拨理解。
师:在自学中有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和:和谐
师:诗中有几句是比喻句,请找出来。想一想,诗人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PPT第13张)
2、指名说一说诗句大意。
3、教师总结。(PPT第14张)
《忆江南》
一、导入
我们学习了两首唐代的诗歌,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词。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这种文体。(PPT第16张)
二、读诗词,理解内容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PPT第17和18张)。
2、边读边看课文插图,领悟词义,结合注释理解意思。(PPT第19和20张)(难理解的词教师进行点拨 谙:熟悉。胜:超过,胜过。蓝:一种植物。)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3、教师总结。(PPT第21张)【课外拓展】 师:唐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文化宝库的明珠。我们已经学习完课内的三首古诗词,同学们是不是觉得意犹未尽?
生:是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语文主题学习》的诗韵飘香模块,再次沐浴古典诗歌的阳光雨露,尽情享受馥郁的诗歌芳香。我们一起读一下这四首诗好不好?
生:好!
(PPT第22-25张)【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忆江南
李白 刘禹锡 白居易 闲:悠闲 和:和谐 谙:熟悉 厌:满足 胜:超过,胜过
蓝:一种植物 【教学反思】
2.《桂林山水》《天山景物记(节选)》(主题学习丛书1)
备课人:寿光市圣城小学 杨晓丽
【课型】精读引领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积累描写山水的优美语句。
2、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习用相同句式描写事物。用优美词句表达自己的情意,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习用相同句式描写事物。【教学难点】
用优美词句表达自己的情意。
【教具准备】预习第二课,主题学习丛书第61-68页;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年的央视春晚你最喜欢哪个节目?(生......)你觉得哪个节目最美?(生......)老师特别喜欢一个节目《山水中国美》,里面有句歌词“中国美 山也美水也美山水之间流淌着中国美”。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美丽的山水。(板书:桂林山水)(课件第一页)
二、理清脉络,初步感受山水之美
1.师: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的读课文,借助问题边读边做批注。(课件出示第2页)(1)找出最能代表桂林山水美的一句话(中心句),理解意思并能说说他的作用。(2)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呢? 师小结:(课件出示第三页)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甲”是第一,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2)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3)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板书:“总——分——总”)
三、理解、学文,欣赏山水之美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美景的?希望你能从中学到描写景物的好方法。1.学习第二自然段。师出示漓江水的图片。(课件出示第4张)出示:静、清、绿画面各一幅。然后学生诵读第二段(课件出示第5.6.7.8.9.10张)。(1)精读,理解重点。
师:同学们在朗读时要注意要读出递进语势,声音由低到高,速度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通过朗读我们知道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板书(水:静、清、绿)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理由。(课件出示11)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比喻、排比)
师小结:作者把水比喻成无暇的翡翠,写出了水的颜色,是闪光的绿、透明的绿贴切而精妙。三个相同句式排比句描写漓江水,大气使我们对它的爱幕之心油然而生。下面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排比句。(课件出示12)下面我们来仿写一下:(课件出示13)公园的花真香啊,香的(); 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的();(),()。(2)背诵,充分感悟。(课件出示14)
漓江水的美,我们真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让我们用背诵来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吧!(课件出示)
我看见过()的大海,玩赏过()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啊,__________________;漓江的水真()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漓江的水真()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师小结:真美呀!别说作者,连我们在座的人都被陶醉了,当作者从美景中醒过来,才发觉自己的船在前进。漓江的水这样美丽,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说桂林的山又会是怎样的一幅美景呢?
2、小组自学第三自然段。(课件出示15.16.17.18.19.20.21)师:请同学读第三自然段
师:(课件出示22)刚才我们学完了第二自然段,下面请小组自学第三自然段,然后进行展示。
小组展示:桂林山的特点:奇、秀、险(板书)。修辞方式:排比、比喻。
小结:这一段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山的特点。桂林的山奇异到山山不同,峰峰各异,秀丽得像苍翠壮美的屏风,像新生的竹笋;危险得叫人简直不敢站在它的下面,兀立的怪石好像时刻会栽倒下来。下面我们来背一背吧(课件出示23)
我攀登过()的泰山,游览过()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啊,一座座________,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_______,_______;桂林的山真()啊,像_________,像新生的竹笋,________,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啊,________,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3、学习第四自然段。(课件出示24)
桂林的山、漓江的水都那么奇特,那么美,如果把它们合二为一,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学习第四自然段。
山围绕水,水倒映山的画面,山水交融,美如画卷(板书:美如画卷)。
师小结:山水中国美,作者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方式让我们认识了桂林山水的静清绿,奇秀险,在《天山景物记(节选)》也采用了这些描写手法,你找到了吗?小组内交流一下吧。(课件出示25)
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去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不断的山峦,像孔雀正在开屏,艳丽迷人。(比喻句)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排比句)
师: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真是让我们流连忘返。同学们,春天来了,我们要多出来走向大自然的怀抱,奔跑吧,同学们。【板书设计】
总:甲天下
水:静、清、绿(排比、比喻)
桂林山水
分: 天山景物记(节选)
山:奇、秀、险(排比、比喻)
总:美如画卷
【教学反思】
3.《记金华的双龙洞》4.《七月的天山》
备课人:寿光世纪教育集团 李妍
【课型】预习指导课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积累佳句。【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读写,好词佳句的积累和背诵。
2.跟随作者游览过程,欣赏溶洞奇观和天山的美景。【教学难点】
学习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祖国幅员辽阔,祖国的美景更是美不胜收,今天就让我们就去欣赏一下金华的双龙洞和七月的天山吧。2.出示课题,(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齐读课题。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这两篇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带着这两个预习要求:(1)标出自然段,划出四字词语,不理解的词语标记出来。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三、生字新词大闯关。
同学们,你们都预习好了吗?接下来我们来闯关好不好?出示这两篇文章的生字生词,检查学生的识记情况。(齐读、开火车读、指名读相结合)
四、课文朗读我最棒。
读了这两篇文章,这里面的句子你喜欢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几段。出示课文的优美段落,让学生们朗读。(男生女生分读)
小结:同学们,经过了刚才的大闯关,老师觉得咱们预习的特别棒,接下来给你们留个小作业。请把你喜欢的优美语句或段落背一背。课下交流两篇文章在写作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教学反思】
精读引领课《记金华双龙洞》《七月的天山》
备课人:寿光世纪教育集团 李妍
【课型】:精读引领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和天山的美景,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了解按一定顺序写景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3.能按照游览顺序写作。【教学重点】
1、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以及文章中过渡句的运用。
2、练习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并按一定的顺序写作。【教学难点】
练习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并按一定的顺序写作 【课前准备】预习第3、4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时】1课时
一、看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金华的双龙洞,这节课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奇特的景观。出示(第2、3、4张幻灯片)双龙洞的美景照片,带领学生再次走进美丽的双龙洞。
二、研读课文。
1.再读课文并思考(出示第5张幻灯片)
同学们,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来朗读课文,并带着以下两个要求。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写了双龙洞的哪些景色?请在文章中做批注。(2)作者是用了怎样的顺序来写双龙洞的?请你来按照顺序画出游览示意图。生回答后交流总结并板书:(出示第6张幻灯片)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然后点出作者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2.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作者是怎样用游览的顺序描写每一处景点的。请大家线来看这一句。详细讲解一下从路上到洞口用了这一个过渡句: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在双龙洞。齐读句子,并点出这是个过渡句。你还能在全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吗?请找出其他的几句。由这几句来引出孔隙和内洞。3.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过渡: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孔隙。作者是通过这一句将我们的视线拉到了孔隙这里。同学们,孔隙就是这样的,是不是又窄又小啊。(出示第9张幻灯片)4.驰想象,析特点──学习“内洞”
同学们,我们已经坐着小船来到了内洞,我们通过作者的这就过渡句是不是就很容易的看出啊,出示过渡句: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我们就到了内洞。作者又是通过这一句将我们带进了内洞,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让我们来通过作者的描写想象一下内洞的景象吧!
同学们,内洞的景观十分使人震撼。我们看见了各种各样的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石钟乳、石笋都有形状?(教师出示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学生畅所欲言)(出示第11、12张幻灯片)5.小结
学完课文后,我们知道作者是用什么顺序组织全文的?再次总结作者是用了游览的顺序来写双龙洞的。(出示第13张幻灯片)同学们,双龙洞游览完了,我们可以坐车回去了,请大家回味一下我们的游览路线怎样?出示示意图,然后请同学们起来尝试解说双龙洞的美景。孩子们起来解说,老师点评。
三、结合《七月的天山》,让孩子迁移运用。
游览了金华双龙洞的奇特风光,接下来,让我们去北方的天山看看。(出示第14张幻灯片)
合作学习:
1.请同学们带着要求阅读课文,这篇文章也是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的,找出作者主要描写了天山哪里的景色,做批注。
2.请同学按照游览顺序来介绍一下七月的天山。小组交流并汇报,老师点评。
三、巩固练习 小练笔:
同学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和《七月的天山》这两课,我们学会了用游览的顺序来写景,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游览的顺序介绍一下咱们的学校,语句要通顺。课上汇报交流,教师点评。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七月的天山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游览的顺序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生字整合教学
备课人:寿光世纪初级小学 杜晓娜
【课型】:写字指导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掌握汉字左右结构的钩字规律和写法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2.过程方法:
培养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的心理品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书法的热爱,提高他们对书法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汉字左右结构的钩字规律和写法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2.培养学生对书法的热爱,提高他们对书法的鉴赏能力。【课前准备】
幻灯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步观察,进行分类
师:汉字是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下第一单元生字,先将它们按照结构分类。
左右结构共20个:潭、螺、谙、澜、瑕、骆、驼、障、绵、浙、桐、浓、稍、擦、蜿、蜒、乳、据、源、额;(出示ppt第2页)
上下结构共7个:亭、峦、罗、泰、簇、臀、攀;(出示ppt第3页)
半包围结构共1个:庭;独体字1个:兀(出示ppt第4页)
二、分类讲解: 1.左右结构:
(1)左窄有款类:体形窄,左边站,横向短,捺笔收。右边宽,要舒展,笔画穿插不分家,左右谦让才美观。(出示ppt第5页)
以“桐”为例讲解黑板板书,学生书写;
学生自己观察“据”书写。
(2)三点水的写法:撇点注意向左运行,短而有力,第一笔出锋处顺势向下运行,边行笔边提笔,要渐渐变细,最后完全提起,再稍向左下起笔,接着向右下顿笔,向右上写出挑点来,笔锋指向第一笔起笔处或稍偏右。注意三点弧形排列,二三笔笔断意连。(出示ppt第6页)
以“潭”为例讲解黑板板书,学生书写;
学生自己观察“浓”书写。2.上下结构
(1)当上下结构汉字的上、下部结构单位均为对称性结构单位时,要使其重心相聚,只需将其上、下部结构单位以竖中线为轴作对称安排即可。(出示ppt第7页)
以“峦”为例讲解黑板板书,学生书写;
学生自己观察“攀”书写。
(2)当上下结构汉字的上、下部结构单位均为非对称性结构单位时,要使其重心相聚,我们先要假想一条竖中线,然后将其上、下部结构单位以这条竖中线为轴作匀称安排即可(注意:不是对称安排)。(出示ppt第8页)
以“臀”为例讲解黑板板书,学生书写;
学生自己观察“”书写。
三、作品展示(出示ppt第9页)
1.小组内展示,组员相互评价,在写的最漂亮的字的下面画,并在组内推选优秀者。
2.班级内展示,各小组相互评价,最终班级内推选出三名优秀者,一个优胜小组,将其作品展示于班级白板文化上,并颁发喜报。
四、知识延伸,王羲之练字小故事(出示ppt第10页)
王羲之从7岁开始,成天起早贪黑地练字。一天,王羲之在读《笔论》时被父亲发现了。父亲王旷看见儿子读得入迷的书竟是自己珍藏的《笔论》,很诧异地问道:“你能读懂这样高深的书吗?”王羲之答道:“书非读不能懂,孩儿虽然一知半解,但还是能受到教育的。”父亲听后把《笔论》送给了王羲之,得到书后的他练得更加勤奋,更加认真,更加投入。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竟然连头都没有抬起来看一下,专心致志地边看字帖边练字。书童最后不得不去请他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时,只见羲之手里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笑着说:“羲之,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正是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练字,王羲之成为了一代书法大家。
五、总结
汉字承载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作为伟大中国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汉字书写完美,不论何时、不论何地,记住:提笔即是练字时!(出示ppt第11页)
【板书设计】
生字
左右结构:桐、潭
上下结构:峦、臀
【教学反思】
《追寻美的足迹》(主题丛书一)
备课人:寿光世纪初级小学 杜晓娜
【课型】:阅读汇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文章优美词语品读,体会“排比”的修辞手法,感受游记文章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方法。
3.欣赏祖国的山山水水,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文章优美词语品读,体会“排比”的修辞手法,感受游记文章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方法。
2.欣赏祖国的山山水水,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课前准备】
1.学生阅读《夜宿泉州》、《青岛海景》、《雄关赋》、《墨城红月》、《天下第一坛》、《三访雁荡山》6篇文章。2.幻灯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文章优美词语品读,体会“排比”的修辞手法,感受游记文章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方法。
3.在读中感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诵读文章体会“排比”的修辞手法,感受“移步换景”的描写方法,并交流阅读体会和感受。
2.通过文字描写,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阅读《追寻美的足迹》;幻灯课件。【学习过程】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阅读《夜宿泉州》、《青岛海景》、《雄关赋》、《墨城红月》、《天下第一坛》、《三访雁荡山》这6篇文章,与作者一同感受不同景点的别样风景。初读文章,感知大意
1.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阅读这几篇文章,走进这饱含深情的字里行间,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想一想,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你从哪儿感受到的,并在句子旁写上批注。
2.在读的过程中,标记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及优美的段落。可以把它们多读几遍,能够正确流利地读下来,以便与同学们分享交流。【板书设计】《追寻美的足迹》
标注读书感受多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章优美词语品读,体会“排比”的修辞手法,感受游记文章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方法。
3.在读中感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阅读了《追寻美的足迹》的7篇文章,相信你一定有很多收获,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吧。下面来进行读书交流会,比一比,看谁的收获多。
二、宣布规则
今天的读书特色展示共分三大项:一是美文佳句诵读会;二是写作方法知多少,三是读书心得我会说;四是随笔创作。(出示ppt第4页)
比赛规则:每个小组基础分都是100分,答题规则是每组出一位同学代表本组参赛,人人发言,有一人不发言的扣小组2分,答对一题加1分,答错或不完整不得分也不减分,小组内每人发言最多不能超过三次,全对者闯关成功。(出示ppt第5页)
三、过关闯将 第一关——美文佳句诵读会(出示ppt第7--14页)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发挥一下自己的朗诵水平,跟其他同学比一比,争做我们班的朗诵小明星呢?(好)那么现在我们就开始朗读那些优美段落或句子。记分标准:感情朗读一段1分,感情诵读一段2分。点评恰当加1分。——板书:好词佳句要积累 先小组内交流,选出最佳段落,之后同学互相竞争朗诵,最后集体交流点评。
第二关——写作方法知多少
师:同学们读的这么好,知道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吗? 1.“排比”句式:(出示ppt第16页)2.“移步换景”描写方法:(出示ppt第17页)
3.找出课文中相关句子,学生回答写作方法各是什么。(出示ppt18--21页)
第三关——读书心得我会说 师:《追寻美的足迹》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每一篇文章描绘的美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也可以借用文中的句子来说,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吧。(出示ppt第23页)(1)小组交流,确定该小组交流的段落篇章。
(2)各小组之间派代表交流心得体会,看谁说得比较好。(3)集体交流,评价哪个小组读书感悟深刻。第四关——随笔创作
通过朗读汇报,相信你一定也积攒了很多想说的,那就把它们都记录下来吧!——板书:学后运用乐趣多(出示ppt第25页)
四、总结
教师总结,根据各项成绩评选出优秀小组和阅读小明星,颁发喜报。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每个人都做过的事情,有许多人爱书如宝,手不释卷,因为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人要想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越壮阔,就要拥有渊博的知识,知识是人类通向进步、文明和发展的唯一途径。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我们要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板书设计】
《追寻美的足迹》
好词佳句要积累 写作方法知多少 学后运用乐趣多 【教学反思】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说、话”等6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感悟春天的美。3.能发现春天里事物的......
1 古诗词二首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十二个生字,理解诗句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交流,理......
《长城》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 3.交换资料,激发学生兴趣。4.了解各段主要内容,学习1、2自然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教学时间七课时 1、空气的性质教学目标1、能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2、能用多种方法认识空气的性质;3、能比较水与空气的异同;4、知道压缩空气......
语文教学计划学生情况分析:四年级要完成由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通过学习,要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段的教学目标,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除了扎实的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