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_教案再别康桥

2020-02-26 教案模板 下载本文

《再别康桥》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教案再别康桥”。

沉默的离歌

——走近徐志摩之六读《再别康桥》

执教人:汪江峰

教材分析:

中专学生对诗歌接触不多,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着重通过朗诵手段,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把握诗歌情感,培养其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名作,特别适宜朗诵,进而把握诗歌的感情变化流程。

教学重点 :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 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 理解这首诗不但抒发了诗人留恋和热爱母校的情怀,而且又超越了 “母体”,表达了对“精神家园”的渴慕与追求。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通过六次阅读,逐层深入体会感受——分析——理解——鉴赏,不断提升学习层面。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堂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导语:

诗人英年早逝似乎是文学史的一个定律:古代的王勃、李贺,当代的海子、顾城,欧美的拜伦、雪莱都过早地离开了人世,这些诗人像是将自己的生命最大限度的浓缩,在有限的青春里高速地旋转释放,然后在天边消失,他们的名字和诗作则像星座一样永恒地悬挂在文学的天空。

徐志摩,这是一个大家并不陌生的名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是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他的早逝更为后人留下许多如烟似雾的哀婉与遗憾。徐志摩的一生是短暂的,去世时仅35岁;诗歌生涯也是短暂的,只有十年——25岁以前,他从未产生过写诗的冲动,25岁以后,他诗的灵感才被抒写出来。是什么唤醒了深藏在他心中的诗魂呢?是康桥!那么,他和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呢?又是什么使他对康桥如此依恋?让我们通过解读《再别康桥》来走近诗人徐志摩。

作者简介:

(一)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读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邂逅了美丽、纯情的少女林徽因,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她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徐志摩在剑桥留学期间,接触了济慈、雪莱、泰戈尔等文学大师的作品,深受外国诗歌作品中浪漫主义诗风的影响。后来泰戈尔访华,徐志摩担任他的中文翻译。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

诗歌分析:

[一读]:齐读正音 诵读入境

青荇(xìng)长篙(gāo)漫溯(sù)

笙(shēng)箫

似(shì)的[二读]:通读研讨,整体理解

1.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

——轻轻地、悄悄地

2. 为什么要这样?

——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再会吧,康桥!》),深怕惊醒了它。

3. 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

4. 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柳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

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星辉斑斓,夏虫鸣叫

5. 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6.“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7. 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是—屏绣康河。

8. 重回康桥,他观金柳,赏青荇清泉,还做了什么?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到星辉斑斓时。

9.此时情绪是兴奋欢快还是失意低落?何以见得?

——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0.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11. 中国有这么一句古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用在此处明显不妥,你认为结合此诗的情感和意境,应该改做什么?

——“别有深情挚爱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12. 中国一般人,喜欢某地,爱刻上“XXX,到此一游。”或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

[三读]:鉴读诗歌诗意之美(教学重点)

诗意美

启发:徐志摩笔下的康桥具有生命、灵性,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而诗人的情怀也不是直白的显露,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许多复杂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再别康桥》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又在别离诗中,注入了现代人对自己生长的母校深情厚爱。

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合,很好的处理了情与景的关系。全诗淡化了离别诗对离别之情的宣泄,着重于对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并将自己的爱和眷恋与对自然景色的歌咏熔于一炉,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诗人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朴实自然,如一个圆润发亮的的珍珠,给你的不是零星的闪光和魅力,而是一种人与自然、情与美的和谐统一的完整。

一般送别诗词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空灵之感

[四读]:解读诗歌“三美”艺术之美(教学重点)1.建筑美:形式结构,四句一行,错落有致,回环呼应。每句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四行一节,十分整齐;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整齐中见变化。

2.音乐美: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诗人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每节押韵、逐节换韵。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请学生起来指出,并请全班同学用笔在书上标出来)A,押韵,韵脚为:

来,彩;

娘,漾; 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全班集体找,把每节的韵脚找出来,并用笔标上拼音)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带来了音乐美与造型美统一的品格。

3.绘画美: 七幅多彩的图画。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新月派: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对白话新诗的成熟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新月派”的主要人物还有闻一多、朱湘等。

“新月派”另一代表诗人闻一多提倡现代诗歌的“建筑的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五读]:研读本诗的精神内核(教学难点)

请同学们细细研读三分钟,如何理解这首诗不但抒发了诗人留恋和热爱母校的情怀,而且又超越了 “母体”,表达了对“精神家园”的渴慕与追求? 徐志摩是“情才”,“奇才”,在他短暂而瑰丽的一生中,康桥是他精神信仰的最后守望地,是他破碎了的信仰的最后家园,在他所有的康桥题材作品中,《再别康桥》又是他心灵中唯美的追求。

[六读]:情读,带着对诗歌的全方位的感受和理解,以情驱读,还诗歌吟诵之本来面目。

教师录音朗诵,学生体味感受。

授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从分析意象到感受意境,体会优美的韵律、多彩的画面、整齐的结构等方面鉴赏诗歌的方法,希望同学们举一反三,在课外多阅读诗歌名篇,巩固今天所学到的知识。

课后作业:

①背熟这首诗,能有感情地吟诵。

②迁移练习: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查找资料,自习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并与本诗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A.分析本诗的韵脚特点;B.分析本诗的意象美。

③以“徐志摩诗文网”、“志摩百度帖吧”为网上学习中心,扩展阅读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吟咏,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2.分析诗中意象,理解诗歌中创造的形象,感受诗中意境鲜明,富有......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欢迎......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徐志摩生平、创作及新诗有关知识;2、分析本诗意境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3、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再别康桥教案

再见,小时光“外婆的澎湖湾,那里有我许多童年幻想,阳光、沙滩、海浪和仙人掌……”在记忆中,姥姥总是那个一直很慈祥的人;是那个一直很无所不能的人;是那个一直无所不能的人。外婆......

《再别康桥》教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再别康桥》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再别康桥》教案.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再别康桥》教案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教案再别康桥 教案 再别康桥 教案再别康桥 教案 再别康桥
[教案模板]相关推荐
[教案模板]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