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案_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态度,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了解类比、比喻论证的用法和作用。
3、鉴赏和品味本文幽默的语言风格。【教学重点】:
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鉴赏和品味本文犀利、幽默、讽刺的语言。【教学难点】:
了解类比、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运用。【教学设想】:
都说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三怕文言文。鲁迅先生的这篇杂文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所以要难文简上,突出中心。要找准文章的切入点,降低难度,才能做到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方法】:
采用研读讨论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圈点勾画疑难句子并思考、品味、探讨、鉴赏。【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论语》曾有这样的语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于向别人学习,且要辩证吸收。鲁迅将这种思想行为在一定的背景下上升为一种思想动向——拿来主义。
二、文体及背景简介:
杂文,是直接而迅速的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形象化说理。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这是鲁迅先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一篇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杂文。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在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一些封建遗老遗少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甚嚣尘上,左翼文艺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旗帜鲜明地提倡“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这与毛泽东同志后来提倡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且介亭杂文》缘起: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三、阅读课文,初步感知:
字音
自诩(xǔ)
磕(kē)头
残羹(ɡēnɡ)冷炙(zhì)
冠冕(miǎn)
犀(xī)利
吝啬(lìn)(sè)
脑髓(sǔi)
孱(càn)头
蹩(bié)进
国粹(cuì)
四、研读第一部分:
1、本文中作者提到了几个“主义”?作者对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明确:①闭关主义
②送去主义
③送来主义
④拿来主义。
(1)、分析“闭关主义”
实质——明清以来奉行的闭关自守的政策 做法——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后果——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否定了闭关主义。
(2)、分析“送去主义”
实质——国民政府的卖国政策 做法——只是送出去
后果——亡国灭种,祸延子孙
问:“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 明确:有。“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第3段是难点,它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本段用了类比的方法。类比如下:
尼采
中国
自诩是太阳
自诩地大物博
光热无穷
煤矿丰富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只送去,不拿来
他发疯而死
亡国灭种
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否定送去主义
(3)、分析“送来主义”
实质——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 做法——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 后果——大受其害,对外国文化的一概排斥
问: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明确: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
否定送来主义
2、小结: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送来主义,大受其害。
所以,我们要——自己来拿。
由此看来,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明确:论证为什么要“拿来”。
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破)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吸取现实教训
错误的做法(破)
(立)正确的做法(立)
先破后立
1—7段论证的是为什么要“拿来”,照此思路,那么,8—10节论证的是怎么拿来。
四、分析拿来主义:
1、“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三种人
想法
行动
实质
共同点
孱头
怕给污染
徘徊不敢走进
拒绝继承(逃避主义)
不
混蛋
保存清白
放火烧光
盲目排斥(虚无主义)
挑
废物
羡慕
欣欣然蹩进
全盘接受(投降主义)
选
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2、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
——“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喻体事物
态度
本体事物
态度
鱼翅
吃掉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吸收(使用)
鸦片
送药房供治病
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
趋利避害(使用)
烟枪烟灯
毁掉大部分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
姨太太
各自走散
腐朽淫糜的东西
剔除(毁灭)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3、拿来主义究竟怎么“占有,挑选”?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肯定拿来主义
4、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
总之,我们要拿来。——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怎样“拿来”?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拿来”有何意义?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怎样才能“拿来”?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五、鉴赏语言特色:
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风格:犀利、幽默、讽刺。
请学生找出文中有关例句,具体体味。
1、例:还有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捧”刻画恭敬的媚态,“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见得多么寒伧可怜,可鄙可笑。
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反语。媚外求荣又出新的花招,愈演愈烈,讽刺强烈。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大度”应加双引号,反语讽刺其不自量力。
4、学生质疑,讨论、进一步品味先生用词的犀利、讽刺的效果。
六、认识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七、归纳文章主旨:
文章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的条件。
八、思考:
如何看待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这一现象。
拿来主义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目的: (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2)学习作者的论证艺术,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拿来主义》教案11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1、理解“拿来主......
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法。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
《拿来主义》教案2012-10-6一、导入新课:作家冯骥才有一次访问法国,外国记者在欢迎宴会上接连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