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教案教学设计_饮酒优秀教学设计

2020-02-28 教案模板 下载本文

饮酒教案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饮酒优秀教学设计”。

篇1:饮酒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蚌埠四中 王蕊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由于对现实不满,便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抒写情志。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当然,写这类诗的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便是最具代表性的田园诗人。听闻美味,总不如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一同品尝陶渊明《饮酒》之美味吧!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相关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有心出仕,但又厌倦官场世俗的束缚,总处在出仕与归隐的心理冲突之中。他29岁开始人仕,时官时隐13年,这种“一心处两端”的矛盾贯穿一生,所以鲁迅说他“并非浑身是静穆”。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所写,但诗的内容不一定都与饮酒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饮酒》组诗 共20 首,本诗便是其中的第五首。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对照译文聆听诵读,注意字音及诗句的诵读节奏。

(2)学生个读,师生做适时点评。

(3)学生齐读,整体感知诗歌意境及诗人情感。

2.诗文探究、赏析。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心远地自偏”中“远”的对象是什么?

明确: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3)

1、2两句是什么关系?

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

总结1、2句: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而作者却是个例外。

(4“)采菊东篱下”一句中有两个典型意象“菊”“东篱”,大家能通过回忆相关诗句来体味其中韵味吗? 明确:“东篱”:种菊花的地方,常用于田园诗中来表达诗人的志趣。

“菊”:①高洁品格的象征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相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它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傲霜斗雪;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菊花残谢后一般不会凋落花瓣,不会像桃花一样,一片一片掉下来,落英缤纷的。故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②伤感的象征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菊花在李清照笔下成了抒发情思的对象。

③斗士的象征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因见菊花在秋天独放的景象,想到要改变它的处境,让它在春天与桃花一齐开放,抒发了要为劳苦大众改变现状的思想感情。

④花之隐者也

自从被陶潜先生垂青之后,菊花就成了“花之隐者也”。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菊花从此便有了隐士的灵性。

(5“)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

明确:景物描写: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

援引《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可见此句有深意: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

(7)总结3/4两句: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撷,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纯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8“)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

明确:“此”应该是指远离官场尘嚣,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这两句说这其中有人生的真义,想表达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真意”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四、交流探讨

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明确:积极意义:陶渊明渴望自由,弃官归隐,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他的弃官归隐,独善其身,是对当时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消极意义: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五、课堂小结。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理想和信仰而活着的文人;他犹如一座山、一株树、一只鸟那样自然而然的活着,他不急不缓、不左顾右盼,只是专心地拉好自己的生命之车,并不留意于是否落在他人之后,正是由于不争先恐后,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篇2:饮酒》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 写作背景: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久之,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二、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三、译文:

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自得地采,偶一抬头,无意中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秀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四.赏析诗文:

1、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b、第一、二句直接道出作者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生活的厌倦。

c、第三、四句自问自答,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d、第五、八句将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作者完全陶醉在悠闲自得之中。e、“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意即大自然有人生的真义,作者想说出来却不能说出。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写出了日近黄昏、云入山、飞鸟入林的景象。请联系上下文,品析诗句的深层喻义。

3、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的心境。

4、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5、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茫的情形。

6、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

a、《饮酒(其五)》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璞归真的人生理想。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7、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诗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状况。

b、尽管没有车马的喧闹嘈杂,但仍有“采菊东篱下”的劳作烦忧。

c、诗中四句写景句子传神的描绘了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

d、全诗融说理、写景、抒情为一体,表现了诗人细微的内心感受。

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几句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10、批注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和文学鉴赏、批评的重要形式,它直入文本,用简洁的语言记录阅读者的感悟、品味、欣赏,体现阅读者的眼光和情怀。请运用下面提供的符号作标记,在《饮酒》诗旁写出2至3个批注。(语言要简明流畅,能让读者知道你已经读懂了这首诗,并能欣赏它。)

○关键词语 ﹏佳妙句

参考答案:

1、e

2、鸟儿在空中经受了风雨严寒的折磨,倦而知返,作者以飞鸟自喻,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达他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

3、恬静(悠然、闲适、恬淡、愉悦)(意同即可)

4、换成“望”不好。“见”表明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忽然映入眼帘,生动地描绘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而“望”即有意远看,诗人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如将“见”改“望”字,此篇神气索然。

5、b

6、b

7、b

8、悠然(悠闲)自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

9、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了一片大自然的美丽图画,表达了作者陶醉其中悠然自得的心情。

1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以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真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五、学生习作:

官不在高,为民则可;权不在多,为君则行。斯是结庐,惟吾心远。绿藤上篱笆,菊香沁人心。谈笑有良民,往来无奸臣。可以观山景,闻鸟鸣。无谗言之乱耳,无官文之劳形。唐代柳宗元,晚清龚自珍,陶潜云:何喧之有? 篇3:《饮酒》教学设计

《饮酒》教学设计

荣成38中学 张云霞

【教材分析】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而对诗词的学习,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本诗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代表作品,《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后陆续写成的。这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为诗人酒后偶然题咏、即兴之作,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饮酒。他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课本选的是第5首,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后十二年。这首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饮酒》一组诗中,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饮酒》被编排在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习这个单元的诗歌的教学重点,要求启发学生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之上,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主旨。尤其《饮酒》一诗,虽然文字浅易,但理解诗的主旨对七年级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定的关于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陶渊明并不陌生,前面已经学过了陶渊明的多篇古诗文,其中有古诗《归园田居》,古文《桃花源记》,对其人其诗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也积累了很多名句。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领会诗歌的内涵,达到“以诗解诗,以文解文”的目的是可以实现的。

【教学设想】

学习诗歌,可以遵循这样一种方法: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进而把握诗人所寄寓的情感。因此,教学中以朗读作为基础,以品析欣赏作为难点,通过写、说作为语言积累的途径和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形成的导向。

学习这首诗,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诗人的经历及其思想人手,理解本诗中的重点句子。那些表现诗词主旨、作者感情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全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品析诗句,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对联引出陶渊明,回顾陶渊明的相关资料。

教师顺势导入本课的学习。

【说明:这样的导入,既创设了情境,又能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当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全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品析诗句,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三、读诗韵 1.自读课文 2.指名朗读

3.品味诵读

师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学生自己体会,最后大家齐读,初步感悟诗歌的意蕴。

4、听读录音 与名家的朗读相互对照,用心体会情感的表达。

5、再读 有学习,有指导,学生再读此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朗读录音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学生通过听读、自由读、指名朗读、听读、以及齐读,初步感知了诗歌内容,并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更加主动地投入对诗歌的学习和理解中。】

四、析诗意

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对诗文内容进行理解,有疑义之处圈点勾画出来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

五、品诗情

请选取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朗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设计说明: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突破教学重难点。】

六、悟诗道

1、明确全诗的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回归自然,淡泊名利,悠然自得的人生追求。

2、再读诗歌

七、绘美景

发挥想象、联想,描绘诗中的优美风光。

八、诵美文

1、听“古诗新唱”

2、背诵

【说明:在背诵中深刻体会诗歌情景理的交融的特点。】

九、心灵对话

联系之前背过的《归园田居》

作者看倦了官场的黑暗,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归自然,正如他所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他归隐的意愿得以实现,此诗中哪句表现出来?

你如何看待他的这种思想精神?

十、考查站

1、诗中表现作者闲适恬淡心境的句子

2、描绘山林傍晚美景的句子是

3、诗人面对良辰美景而又难以言表的句子

4、问君何能尔?

十一、课后作业

1、查阅相关资料,搜集《饮酒》的其它诗篇,再次体会作者隐者的心境。篇4:《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来把握诗歌主旨,体味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及语言的音韵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本诗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陶渊明的《饮酒》诗共二十首,并有一段序文,是他“闲居寡饮”“既醉之后”的作品,不是一次完成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3、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拟古》等,其中以田园诗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4、背景资料:选自《陶渊明集》。《饮酒》共有二十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大约写于作者归隐后的第二年(约417年),是酒后所作。

5、学生朗读、背诵。

三、细读品味: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自问自答,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

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这个深刻道理。

第一层,从哲学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夕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自在,一派自然和谐景象。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时,诗人心旷神怡,若有所悟,其间意趣,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第二层,写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

四、合作探究:

结尾两句有什么深层含义? 明确: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了。实际的意思是说:着一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活脱脱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禅学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

在诗的结构上,这两句非常重要。它揭示了全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也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中,让读者去体悟,去咀嚼。

五、教师小结:

诗人写幽美深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同时也体现了全诗的宗旨——复归自然。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喧嚣,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七、板书设计:

饮酒

在人境、无车马喧————心远

采菊 篱下 南山;山气 日夕 飞鸟————悠然

————热爱自然、淡泊名利。

篇5:饮酒 教学设计《饮酒》教学设计

设计人:王晓惠 教材分析

《饮酒》被编排在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这个单元的诗歌的教学重点,要求启发学生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之上,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主旨。尤其《饮酒》一诗,虽然文字浅易,但理解诗的主旨对七年级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参考书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定的关于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朗读诗歌做到以声传播,有感情朗读,读出诗中的意味。

能力目标

1.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2、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人的人格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学习诗人的高雅志趣,高尚节操。教学重点、难点

1、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创作背景的介绍。

饮酒 教案教学设计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饮酒 教案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饮酒 教案教学设计

饮酒陶渊明湖北省石首市文峰初级中学刘四珍一、教学设想:1.朗读作为基础;2.品析欣赏作为难点;3.写、说作为语言积累的途径和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形成的导向。二、教学过......

《饮酒》教学设计

《饮酒》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饮酒》教学设计,其教学环节之精彩、教......

《饮酒》教学设计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饮酒》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饮酒-教学设计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饮酒-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饮酒教案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饮酒教案教学设计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饮酒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案 饮酒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案
[教案模板]相关推荐
[教案模板]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