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_故都的秋教案教案

2020-02-28 教案模板 下载本文

故都的秋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故都的秋教案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郁达夫及其作品。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的能力。

4、分析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

5.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

1.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2.分析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感受大自然的秋色。

2.了解作者内心独特感受,分析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

一、导入课文

师: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现代作家郁达夫也是颂秋,而面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好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请大家打开书。

二、整体把握,适时讨论,深入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整体感知

1.下面请大家再快速地阅读一遍课文,在阅读中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郁达夫是从哪个角度写秋的?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秋色,他写的是什么?好,下面大家快速地来阅读课文。

2.找一找,找着了。可以划一下,注意文中关键性的段子。

3.大家来说说他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秋味)。

4.在哪一段找着的?(第一段。)

师明确:他写的是秋味。他从杭州赶上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这故都的秋味。这就是中心段,是统领全篇的文字。

5.齐读第一段

(二)深入研读课文,了解作者独特的感受,体会情景交融。

1.看,文章一开篇,作者就紧扣题目,紧紧地围绕着故都的秋这个着眼点来写。

那么他该怎样赏玩这故都的秋味呢?也就是说,他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有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

有哪些景物描写?你找到什么就说什么。

生回答: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

2.不知道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到了没有,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

生:是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师:在第几段?生:第三段

师:好。大家自己读一读.(自由诵读第三段的前一部分)

3.那我们来想一想,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的景色,现在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的写,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这是什么原因?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安排吗?

师: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借鉴一下别人的想法,看能不能对自己有所启发?想通了就说。

学生各抒己见

师明确:他所提到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地方都是京都的名胜。这是历史留下来的外在的印痕,而外来人是最易注目的,那些渗透于骨髓里的传统神韵,却存在与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游人如织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生:吵闹的、拥挤的。

师:是吵闹的、拥挤的。也就是说给人的感觉是暖的、热的。如果写这些地方,和我们本文的基调一致吗?吻合吗?生:不吻合。

师: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所以,你看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的作者就点到为止。再加上我们刚才说的那些原因,所以虽然让他魂牵梦萦,但作者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这就是围绕中心来选材,这样写就叫不蔓不枝。

师:我们刚才说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那么本文的基调是什么?生:清、静、悲凉。

师:在哪一段找到的?生:第一段。

师:你看第一段多重要啊!把关键的字词划出来。

4.本文的基调是清、静、悲凉,但作者在写起来是有所偏重的,就那些景物各偏重于什么呢?

明确:槐蕊偏重于“静”。牵牛花偏重于“清”。秋雨偏重于“悲凉”。秋蝉、秋枣偏重于悲凉。

师总结:大家注意到了景物的安排顺序是按照清、静、悲凉来排列的。非常对应。牵牛花突出的是清,槐蕊突出的是静,秋雨、秋蝉、秋枣突出的是悲凉。我们先来看看作者对牵牛花的描写,重点描写了牵牛花的什么?(请一学生读)师:写了牵牛花的什么?生:花色。

师:对,郁达夫并没有写牵牛花摇曳参差的藤蔓,也没有写牵牛花扶疏映衬的花叶,而是写它的花色。作者怎么说的?生:“牵牛花以兰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你觉得这种花色的选择合理吗?

生回答,师明确:因为这样符合全文的基调。白色和兰色比较清静,而紫黑色和红色热闹嘛。

师:红色热闹,紫黑色热闹吗?(紫黑色太浓了,显示的基调也太浓了。紫黑色

不是清淡的颜色,兰色和白色更能突出那个“清”字。)

师:我们知道,兰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不过作者仍嫌不够,在牵牛花出场前,他特意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长的草,这个时候再加上牵牛花的蓝朵,真的让人感到了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每次我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常常想起王安石的这两句诗,大家一块读一读。“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板书)

师: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一个“久”字只是说他数的久吗?透出的是什么?

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可以说,郁达夫这时的心境和王安石颇有相同之处,在意境上可以说是异曲同工。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我们平时有没有去关注一种花以什么颜色为最好?

师:这紫色的牵牛花描写的是秋天特有的清气,而要表现的是作者落寞的心情,这是对牵牛花的描写。好我们一块再来读一遍,体会体会“清”字是怎样贯穿其中的。

生:读课文相关语段。(然后师生一起读。)

师:写静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了,是以喧闹衬静。但郁达夫并没有走前人的这个老路,他是怎么来写着这清秋的寂静呢?

师: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看看哪些地方表现出“静”?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

(1)“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没有声音,静!

(2)不仅声音没有,连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声音没有,是静;气味也没有,更静;微细和柔软的触觉已经难以感觉了,而作者却能感触得到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份静已不仅仅是环境的寂静了,我觉得还有心境的宁静。

(3)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铺得满地说明花落的多且时间长,但整整一夜,没有人发觉,早上起来才惊奇的看到,说明落花的寂静无声。也突出了一个“静”字

(4)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说明没有人走过——环境静,能注意到这些丝纹,说明心静。

师:平时,学校打扫卫生后,我们注意到了地面上留下的丝纹吗?作者说,这些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看,这无法感觉到的、无法言传的触觉,正强烈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和心境的落寞。而“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这些”指哪些?文中有没有现成的词?大家再读一遍,整体上来把握。

生:细腻、清闲、落寞

师:好,“这些”指的是细腻、清闲、落寞。那为什么说“深沉也就在这些地方”呢? 生:能感受到丝纹,说明他细腻,但这份细腻是因为他的清闲,而正是这种清闲让他感到万分的落寞。所以深沉也正在于此。

师:是的,如果不是万籁俱静,就不会有如此细微的体验;如果没有宁静似水的情怀,更不会有这样精致的触觉。正像陶渊明所说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而尔?心远地自偏。心远——清闲——落寞。心在起作用。不知大家还

记不记晏殊的那首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从槐蕊中一叶知秋,不仅感受到自然的秋天,更加感受到人生的秋天,人生短暂,而坐看年华付流水,是何等的清闲,但正是这种清闲让作者感到苦闷、落寞,所以深沉正在这些地方。也正是这寥寥数笔细腻而传神地表达出了清秋的“静”味。

(三)小结概括课文写作特点:

情景交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四)作业:

自己分析秋雨,进一步体会本文写作特点,并用此方法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秋花(清)

故 都 的 秋秋蕊(静)

秋雨、秋蝉、秋枣(悲凉)

教学反思:

《故都的秋》是传统的散文名篇,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鉴赏训练,使学生真正步入审美鉴赏的殿堂。

对教学流程我觉得设计的是较为有特色的,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后,语文课代表与交流时,我才恍然大悟。一则课前学生基本没有预习,对文本的内容不熟悉,伤感悲凉,忧郁孤独的感情不能较好的领悟。二则课堂上若品读时间不充分,教学不循常规,打乱了学生的接受心理。看来我自得的设计学生不适应,我又总想把学生纳入预定的轨道,回答不到位双方都很紧张,看来教学的模式决非是一个个条条框框的预设,倘若教师背着框框进课堂,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个体,手脚都会被束缚,就不可能生成活的课堂。“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将上下而求索!”

123团中学教学大比武教案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

高中语文组 李 杨

2008年12月3日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基本信息,以及本文的背景。 2.通过倾听和朗诵课文体会秋的意味。 3.把握课文结构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结构和主旨。2.掌......

故都的秋教案

故 都 的 秋(郁 达 夫)1934年8月。(“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体会作者对北方秋景的赞美之情。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二、能力目标:让学......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来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2、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太原五中李舲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领悟作者的独特感受2、引导学生赏析五幅秋景图,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法1、朗读2、运用披文入理、缘......

《故都的秋教案.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故都的秋教案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故都的秋教案教案 故都 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教案 故都 教案
[教案模板]相关推荐
[教案模板]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