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_故都的秋教案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故都的秋教案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基本信息,以及本文的背景。2.通过倾听和朗诵课文体会秋的意味。3.把握课文结构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结构和主旨。
2.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设想:
通过阅读体会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课文情景交融,以景见情的表现手法。并透过这篇优美的散文陶冶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从小学、初中,到现在,咱们学过非常多关于四季的文章和诗歌了,你们认为四季中文人骚客最钟爱的是哪个季节?(学生答)没错,这就是秋季。大家能举出哪些写秋天的文字?(学生答)秋天,是最动情最具有可能性的季节了,或萧条或热闹,或感伤或喜悦。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作家眼中就有不一样的秋。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一篇关于秋的非常优美的散文,这就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板书课题、作者)
二、课文基本信息掌握: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江人。一八九六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十五岁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一九一三年留学日本,一九二一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发起了创造社。七月,发表第一部小说集《沉沦》,一九二三年七月,发表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抗战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后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一九四五年九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达腊。而这篇文章是写于郁达夫中年时候,当时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一九三三年四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一九三四年七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至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此篇优美的散文。(展示课件)
三、聆听朗诵阅读课文,总体上把握课文:
现在,请同学们一边看课文一边听配乐朗诵,并且思考3个问题。(放朗诵音频,并在课件上展示问题)
提问:文章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分别讲什么?
明确:文章分为三个层次。
1、2自然段为第一层,是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对比3到12段位第二层,是具体写北国之秋;
13、14为第三层,再次对比南国与北国之秋,并表明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喜爱。提问:对比北国的秋与南国的秋?
明确:北国的秋清、静、悲凉;南国的秋慢、润、淡,并且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提问: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北国的秋?
明确:从五个方面,分别是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枣。(在课件上展示简单的答案)
四、理清课文结构,对五景图重点把握:
首先全班朗诵第一、二自然段
提问:刚才我们概括了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特点,但是为什么写故都的秋还要写南方的秋呢?
明确:写南方的秋实则是通过对比,用反衬的手法凸显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文章的三到十二自然段是重点段落,我们已经了解作者是从五个方面来写故 都的秋,现在大家在仔细阅读这个部分,并且为这五个方面起五个小标题。(展示课件上的5个小标题)
现在,我们先来看第一幅“秋晨院落图” 提问:“这幅图”中写了哪些意象?
明确:天色
驯鸽
日光
破壁腰
牵牛花 提问:“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忧郁的心境。(展示课件)
第二幅“秋槐落蕊” 提问:“这幅图”中写了哪些重要意象? 明确:落蕊 灰土 丝纹
提问:找出这个部分的关键句
明确: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展示课件)
第三幅“秋蝉残声” 提问:“这幅图”中写了哪些重要意象? 明确:秋蝉 特产 家虫
提问:找出这个部分的关键句
明确: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展示课件)
第四幅“秋雨话凉” 提问:“这幅图”中写了哪些重要意象? 明确:一层雨 都市闲人 斜桥影 歧韵 提问:关键句是?
明确: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展示课件)第五幅“秋枣胜果” 提问:“这幅图”中写了哪些重要意象?
明确:枣子颗儿 淡绿微黄 沙尘灰土 Golden Days(展示课件)
秋景图展示了秋的意境,而这些意境亦是由秋的色彩和声音构成。请从第二层中 找出秋景图中呈现色彩,传递声音的词语,请同学起来回答。(在课件上展示表格 及答案)
全班一起阅读最后两段。最后一个部分再次通过对两地秋的对比发出作者的感叹,也是作者情感最直接的迸发:“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 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展示课件)
第二课时
五、思考问题
请大家再次全篇朗诵课文。本文的结构大家已经有了整体的把握,对重点段落也有了清晰地认识。现在我有两个问题问大家:
提问:如何理解“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明确:黄酒白干是浓度之差,指北方的秋秋意浓烈,而南方的寡淡;稀饭馍馍是敦实感之差,指北方的秋厚实,而南方的稀薄;鲈鱼大蟹是美的程度,北方的秋比南方的秋更耐咀嚼;黄犬与骆驼是大小之别,指北方的秋更长久。
(展示课件)
提问: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但作者不展开写北平的名胜,只选取上述平常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明确:作者所写的秋景是围绕“清、静、悲凉”的特点选取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的,秋声是寂静与落寞的,秋味是悲凉的,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第二,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六、难点问题
这篇课文,无论是结构还是重点语句我们都已经掌握好了,但是,我们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是蕴含在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里的。大家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是不是单纯地只读到了景物呢?虽然文中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但是大家有没有读出景物中隐隐透出的情感呢?(学生回答)那我们为什么能感受到这样感伤的基调呢?这就是因为作者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形式。作者常藏情于景。一切通过真实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本文无论是写南方的秋与故都的秋的对比,还是细说故都秋的五种景色,都是在表现故都秋静、清、悲凉的特点,然而这也正是作者心境的体现,远离故都,颠沛流离。因此,不仅体现了对故都的怀念,还体现了作者孤独、忧郁的心情。
今后同学们在写景物的时候也要运用这样的手法,才能使得苍白的死气沉沉的景物变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才能使文章深化,充满感情和内涵。
(展示课件)
七、课外发散
我们说过,中外历史上有许多文人都写过关于秋的文章、诗篇,同学们也提到了很多。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些其他关于秋的非常美丽的句子。(展示课件)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为变衰。(宋玉《九辩》)哦,旷野的西风,你是秋之实体的气息。(雪莱《西风颂》)
秋风像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郭小川《团泊洼地秋天》)
八、作业布置
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课外知识的扩展,我们对秋又有了更多的更丰富的更理性的认识。那么现在的你是否对自己经历过的某个秋天又唤起了回忆,或者对我们刚刚提到的某位作家关于秋的作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那么,就请你们写下来,两个话题,任选其一,字数不限。(展示课件)
九、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一)第一部分(1、2段)
北国的秋 南国的秋
(二)第二部分(3-12段)
秋晨院落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 秋枣胜果
(三)第三部分(3、14段)
南北之秋比较 作者感情抒发
故 都 的 秋(郁 达 夫)1934年8月。(“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体会作者对北方秋景的赞美之情。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二、能力目标:让学......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来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2、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
《故都的秋》教案太原五中李舲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领悟作者的独特感受2、引导学生赏析五幅秋景图,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法1、朗读2、运用披文入理、缘......
故都的秋{语文常识}{结构分析}分四段:一用对比的手法,比较了故都和江南不同的秋色和秋味。1点明了北国之秋的特点:特别的清、静、悲凉,并交代了前来北平的目的:饱尝故都的秋味2指......
